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地煞七十二变 > 第十二章 夜半

第十二章 夜半

作者:祭酒 返回目录

“魙。”


这是黄尾今夜吐出的最后一个字眼儿。


下一刻。


那股子邪气突而大涨。


顷刻间淹没了整间庭院。


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古怪的寒冷,它无关风雪,无关温度的变化,而是发自于肉体的悚然与灵魂的颤栗。


它是如此有侵迫性。


蛇一般缠住身躯,叫人动弹不得,又慢慢绞紧,勒开皮肉,将寒冷灌入血管,送达灵魂深处,思绪都为之冻结。


咚~咚~咚~


那是雾中的巨影钻过了牌坊,进入了庭院。


李长安此刻连眼珠都转不得,看不清它的全貌,只能瞧见两根比人还高的胫骨,站在了自己眼前。


含混而巨大的,仿佛风穿过隧道的声音在头顶呼啸:


“和尚不行,贵客;老头不行,太柴;鬼也不行,没肉……”


好似菜摊上挑挑拣拣的话语中,藏着让人颤栗的事实。


但在场的人中恐怕没几个能为之惊恐,因那寒气早深入骨髓与魂魄,连感知到危险认识到恐怖这一过程,都被冻结得尤为漫长迟缓。


至于李长安,亦无恐惧的闲暇,他从一开始就在奋力转动神思。


“斩~”


那声音又在头上轰鸣。


“嚯嚯嚯,这个好,甚肥。”


巨大骸骨盘腿坐下。


紧接着,是咀嚼声,是撕咬声,是吮吸声,是吞咽声。


没有哭嚎与惨叫。


只有残肢碎肉伴着淋漓鲜血自骸骨间淅沥落下。


一个圆滚滚皮球样的东西自盆骨中跳出来,一路滚到道士眼前。


是个富态男人的头颅。


他好似还沉浸在美酒与琴曲当中,迟迟未醒。


面带着舒缓的笑意与李长安四目相对。


“妖!”


青光乍现,斩灭邪气。


思维顿松,浑身束缚稍缓。


正要动手。


“孽障!”


饱含怒气的金焰轰然而落。


眨眼间就将那尊巨大的骷髅烧成黑灰。


不对!


那些黑灰四下飘洒,见风就涨,甚至反过来将光焰吞没,弥漫四宇。


与之同时。


黑灰深处传来翅羽扑腾之声,立时有黑色鸟群冲出,直投人群而来,李长安只来得拦住投向拾得那一只。


人群这才如梦初醒。


黄尾以及众鬼直接两脚一蹬、翻到在地,但李长安略作检查,却讶异发现除了被邪气短暂侵袭以致魂体稍有不稳外,死人们都并无大碍。


反倒是活人们,都一下子发了疯,在黑沉沉的灰烬里开始不住哭喊、嚎叫,用额头在地上砸出血,用指甲在脖颈挠翻肉,仿佛都陷入了极度的悲恸与痛苦之中。


直到。


“阿弥陀佛。”


伴着佛唱,有白光掺入漫天灰烬。


那光芒柔和而温暖,蕴含着抚平一切苦痛的力量。


人们在这光芒中渐渐平和,追逐着光望去,无尘端坐在大殿之前,宝相庄严。


周遭佛光笼罩,照彻长夜。


光辉中隐隐勾勒出一个又一个披甲执刃的武士虚影,那是护法神。


“菩萨显灵了。”


“大师慈悲。”


清醒的人们纷纷向他合什谢礼,甚至于俯首叩拜。


李长安却注意到,他手中折扇已然破裂,唯余扇柄,竹片割破了手掌,滴滴鲜血溅落案几上一封红帖之上。


道士目光转回自个儿手中,方才所捉住的原来并非什么鸟雀,也是一封帖子,一封黑贴。


打开来。


十六个红字刺眼。


“八月初八,鬼王寿辰,受此贴者,献礼拜见。”


无尘身披佛光,步出大殿,所过之处,如汤沃雪,黑灰迅速消融。


他一直走到坍塌的牌坊前,往下眺望,眉头紧锁。


道士三两步缀上来,同样往下张望。


但见石阶之下,一团庞大的黑气盘旋呼啸,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不一阵,推倒佛像,撞开山门而去。


恰巧。


山下街市的雾气里,惨惨绿光弥漫,一队夜游神压着孤魂野鬼正与那黑气迎头撞上。


那些在死人当前不可一世的鬼差们,这一刻,竟如受惊的鸟雀四下飞散,可怜孤魂野鬼们被枷锁绊住,来不及躲避,顿时被黑气吞没,携裹着冲入余杭城幽深曲折的暗巷深处。


竟就这么消失不见!


李长安:“那鬼怪去了哪里?”


无尘面沉如水:


“窟窿城。”


…………


宴席不欢而散。


客人都已离去,唯有无尘还立在原地,长久沉思。


直到——


轻盈脚步靠近。


一件大氅披上肩头。


静修柔声劝道:“夜里风冷,莫着了凉。”


不知是因这夜风,还是因为惊惧未消,静修的脸上苍白了许多,眉目间含着忧郁,惹人怜惜。


无尘问她:


“邪魅已被击退,师太何故还怏怏不乐?”


“还不我那何家妹妹。执意要夜半离去,实在教人担忧。”


无尘颔首:“今夜可不安生。”


“如何不是呢?”她轻叹道,“但经那恶鬼一闹,连我自个儿呆在庵里都觉得瘆得慌,又怎好劝她呢?”


听了这话,无尘忽然抖开双袖,似那台上戏子跨出几步,向静修作揖唱到:“却是无尘连累了静修。”


逗得美人捂嘴轻笑:


“这话教他人听了,不知怎么编排静修不识好歹了。”


“不知庵内损失如何?”


“倒了些佛像,破了些门窗,都无甚要紧。只是可怜了几个姐妹,惊惧之下自个儿抓破脸,以后只好青灯古卷、参禅念佛了。”


“这可不成。”无尘收起唱腔,“怎能因和尚坏了美人?我明日就去药王庙求几味神药,定要保美人容颜无虞。”


说着,他又想到:


“还有善均师兄。”


“他们也是被殃及池鱼,钱唐做鬼不易,师太且帮我赠些银子于他们,好渡过此劫。”


当无尘提起黄尾时,静修已然收起笑意,等他说完,已然冷下了脸。


“你清净僧要慈悲为怀,尽管自己去,何必拉上我?”


抛下话语,径直离去。


无尘笑了笑,没再言语。


他看向庭院一角。


几抹黑色的粘液,仿佛腐烂的毛虫爬过后留下的涎痕,散发着使人身心不适的怪臭。


那是黑雾消融后留下的残痕。


无尘转头眺望着钱唐万家灯火。


目光闪烁。


…………


故老相传,女子、孩童、老人、沉疴之人或运道不济之士不宜夜中独行。


概因,凄凄夜色中徘徊着那无处容身的孤魂野鬼,他们常年忍受着饥苦寒冷,欲寻供养而不得。


而上述人等阳气衰微,最易为鬼魅所趁,或附身于影子或尾随于脚步。


若因故不得不夜中独行。


切记。


万不可遗失贴身之物。


因鬼魅们可以借助物品上主人残留气息,鱼目混珠,蒙骗神灵,而后侵入宅院,作祟人家。


……


何五妹独自行走在雾障重重的长巷。


手中提灯发出的光昏沉而黯淡,将她背负琴匣的影子投映在青石墙面上,拉扯得庞大而又扭曲,仿佛有什么东西潜藏其中。


风声、水声、虫鸣声还有许多不知来处的声音,它们融进了脚步的回音中,形成一个古怪的混响,踩着她的脚印,亦步亦趋。


何五妹不敢看,不敢听,只是抱紧了怀里的猫咪,埋头快走。


她不是一个胆大的人,为何冒犯代代流传下的忌讳,夜中独行呢?


或许是出于和静修师太的交情。


或许是她真的急需这笔报酬。


也或许是慈幼院里新收下的孩子,着了凉受了惊,一直在发烧,常常惊哭,家里又老的老小的小,需要自己回去照料。


无论如何,当她走出这条太过冗长的巷子。


心里稍稍放松。


随即又猛地提紧!


手帕丢了!


古老的传说一下子涌上心头,额头霎时急出了一层薄汗。


她连忙回头。


呼~还好,手帕就落在巷口不远处。


正要去捡回来。


忽而一阵冷风,吹起一身鸡皮,那手帕也晃悠悠飘进巷子深处。


就好使什么无形之物,拿这手帕作饵,引诱她回到深巷。


灯光晃动。


照得逼仄的巷子两侧石墙上,斑驳的苔藓似一个个沉默矗立的怪影,静候着自己走入其中。


方才才经过长巷,怎么突然变得如此骇人?


她伫步不前。


犹豫了稍许,悄悄对怀里的肥猫说:


“炭球儿乖,帮忙把手帕捡回来。”


猫咪抖了抖耳朵,圆脑袋在她怀里拱了拱,打了个长长的哈欠。


“唉,懒骨头,坏猫儿。”


嘴上如此,却不舍得将猫儿强抛过去。


迟疑了稍许,又一阵寒风催人。


“一方手帕而已……”


她如此安慰着自己,快步转身离去。


夜雾在她身后合拢,将那手帕慢慢拽入了黑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