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 第七十四章 邓艾与赵破奴

第七十四章 邓艾与赵破奴

作者:大汉护卫 返回目录

张华带兵来到匈奴王廷的石碑前方。


伊稚斜单于建立的领地与中原风格不同,但等级同样是三级村庄规模,只是伊稚斜单于将自己的领地称为王廷。


伊稚斜与石敬瑭一样,穿越过来之后,领地虽小,依然称帝。


【领土】:匈奴村


【等级】:三级村庄


【领主】:张华


【附属资源点】:三级铁矿、马场、河流


【入驻历史英雄】:无


【状态】:混乱


【特产】:鲤鱼、牛羊、战马、皮革


【户数】:3450


【人口】:12291


【民心】:90(大部分自由民对领主心怀感恩,匈奴人对领主记恨)


【治安】:70


【繁荣度】:522


【行政指数】:31


【农业指数】:320(以畜牧业为主)


【经济指数】:102


【文化指数】:22


【军事指数】:637


【农田面积】:25540亩


【距离升级一级镇子所缺繁荣度】:478


……


匈奴人把领地所有的人口集中一起,形成了规模上万人的村落,比夏村还要壮观。


然而,1.2万人口,竟然只有2.5万亩农田,多数土地被用来放牧,怪不得匈奴人会缺粮。


放牧占用的领地比农耕大多了。


“伊稚斜简直乱来,这样发展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穷兵黩武。一旦不能从其他势力掠夺粮草,那么将自取灭亡。”


张华吞并伊稚斜单于的领地,到头来,还是要处理伊稚斜单于遗留下来的问题。


好在夏村的粮仓囤积了十万石粮食,再加上匈奴人的牛羊,完全可以救济这1.2万人口,让他们度过这个寒冬。


这些人口在将来会转化为劳力、兵源,又对张华感恩戴德,因此用存粮救济他们,有利可图。


至于被俘虏的匈奴人,被归为牧民,为夏村放牧。


匈奴村的特产有“战马”、“牛羊”、“皮革”,这些都是重要物资。


“匈奴村的农田数量不足以养活那么多人口,需分批将匈奴村的人口迁徙至夏村、绿林军、金村、宋村等村庄,还有些荒田缺乏劳力耕种。”


张华和陈乔、韩非、刘齐苏等内政大臣,对领地进行过详细的规划。


当前各村都有多余的荒田,以容纳更多的人口。


山谷内地广人稀,只要不将大部分土地用来放牧,农田数量绰绰有余。


“元俭,你带兵镇守匈奴村,监督匈奴人放牧。如匈奴人造反,格杀勿论。”


张华留下廖化镇守匈奴村,然后班师返回夏村。


邓艾、赵破奴受伤,两人来到医馆疗伤。


邓艾、赵破奴也成为入驻夏村的新武将。


张华迫不及待,回到行政木屋,查看两员新武将的英雄属性。


【英雄】:邓艾


【等级】:17


【统帅】:94 【武力】:87 【智力】:89 【政治】:85


【血量】:250


【攻击】:40~52


【防御】:7


【敏捷】:11


【第一天赋】:强行军(邓艾的兵马无视地形影响,进行强行军,披荆斩棘,大幅度提升军团机动力,实行出其不意的攻击)


【第二天赋】:军屯(邓艾拥有兴修水利工程、规划农田的能力,且带兵在边境进行军屯田,邓艾的士兵获得生活技能“高级种植术”,提升军屯田产出)


【特殊兵种】:长水营(六阶轻骑兵)


【来历】:魏国征西将军,灭亡蜀汉。


“邓艾的潜力,着实是可观,四项全能,两个天赋……”


张华看到邓艾的英雄属性,眼前一亮。


怪不得司马懿如此赏识邓艾,邓艾无论军事还是屯田,都是一流。


屯田最终目的也是为发动军事行动提供军粮。


与邓艾相似的武将,莫过于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


姜维也是四项全能,而且同样是屯田狂魔。


两人交锋多次,邓艾凭借魏国的国力,以及以逸待劳的优势,占据上风。


张华又看赵破奴的英雄属性。


【英雄】:赵破奴


【等级】:23


【统帅】:85 【武力】:89 【智力】:67 【政治】:12


【血量】:271


【攻击】:45~58


【防御】:8


【敏捷】:12


【天赋】:疾行(大幅度提升骑兵机动力)


【特殊兵种】:游骑兵(三阶兵种)


【来历】:汉武帝时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后破楼兰,封浞野侯。


赵破奴的政治能力似乎极差,一旦被卷入政治斗争,那么容易灭族。


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赵破奴有资格担任霍去病的军司马,军事才能毋庸置疑。


邓艾、赵破奴都可以统帅骑兵,夏村从此不缺少骑兵将领。


“相比较而言,还是邓艾的天赋‘强行军’更加强悍。”


张华认为赵破奴的“疾行”只能适用于骑兵,用途比较有限,而邓艾的“强行军”,适用于全兵种、全地形(除水面),实用性更强。


匈奴村有3000人被迁徙至夏村,夏村人口增加到一万,欣欣向荣。


张华令人在村庄南边修建了一座初级市坊,供村民进行交易。


张华又设立市坊监,下设几个小吏,征收市税。


如果商业繁荣,那么市税也可以成为重要的财政来源。


刚开始夏村还没有什么商品,但随着人口增加,产出的陶瓷、铁器、棉布等物资越来越多,就形成了商品流通。


夏村铸造华夏通元,大量铜币作为货币流通,促进夏村商品贸易的繁荣。


随着夏村商业逐渐繁荣,文化、教育开始兴起。


夏村的私塾数量从一座变为五座,供数百孩童读书。


私塾可以提升这些孩童的成材率,将来出现更多文臣武将。


因为这些孩童是张华的领地自己培养的人才,因此,更加忠心耿耿,对夏村有归属感。


文化兴起,南唐后主李煜改名为李昱,写得一首好词,成为夏村文人代表。


“这首词,当真举世无双。”


一个刚刚迁来夏村不久的士人在看完李煜的词之后,由衷感慨,于是主动拜访李煜。


“先生请坐,不知先生姓名?”


李煜令人上茶,看向登门造访的士人,此人举止得体,估计出身于名门望族。


那人答道:“在下杜牧,字牧之,此次登门拜访,乃是以文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