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 第132章:朱英的惊喜

第132章:朱英的惊喜

作者:执笔见春秋 返回目录

朱英说完之后,看向冯胜的神态,心里头暗道一声可惜。


不要以为学问高的人,就很难被忽悠,有着后世丰富经验模板的朱英,忽悠的就是有学问的。


要是换成文盲,还真没啥好说的,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理会不到那个点。


不如一大碗米饭来得实在,管吃就行了。


“终究还是差了些氛围。”


虽然冯胜和朱橚的状态,已然算是不错,但追求完美的朱英,感觉这是自己最为失败之一的演说。


这个时候的朱英,有些怀念自己在西域细心培养的百名下线,哦,不对,入乡随俗,应是上百弟子了。


再好的戏也需要捧角,若是有弟子给自己暖暖场,达到的效果完全可以翻倍了。


而这些弟子,便是朱英掌控西域,大漠,草原的关键。


他们没有强壮的身体,没有富余的财富,甚至都是一些军事小白。


但是这些弟子,一个个都是朱英用了数年的时间,精挑细选出来的。


其中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控麾下辽阔的势力。


麾下护卫,骑士等武力人员,按照规格等级,可以是五日一操练,十日一操练。


但是上课这等事情,那必须是每晚都要进行。


如果是最新加入的成员,更是要早晚两次方可。


对于一些穷苦人家,就简单一点,每次吃饭前念祝词就可以了。


所以现在的朱英,在京师待了这么久,对于自己麾下的势力并没有太过于担心。


只能是感叹现在大明时期的人,相对来说都要过于简单一点,只要能吃饱,就没那么多破事。


朱英的话,给冯胜带来很大的震撼,虽然仔细回想一下,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说。


但在冯胜的心里,已经给朱英贴上了睿智的标签。


旁边没怎么见过世面的朱橚,那就更加不用说了,发光的眼睛,指不定都成了朱英的小迷叔了。


“殿下的话,真是让冯某振聋发聩。”冯胜还想引经据典,根据刚刚朱英所说的话,奉承几句。


却是很悲哀的发现,好像殿下说的话,逐渐在脑海中慢慢的忘记了一般。


“宋国公客气,这日后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仰仗宋国公的帮助。”朱英笑着说道,看到冯胜有些回味的神色,他立即打断。


简单客套几句,朱英便将目光转向了朱橚。


他脑子里在想着,要怎么说才能想办法将朱橚拉到自己的队伍中来。


一则是加入对自己的支持。


二则是在医学方面。


毕竟能够留下那么多传世著作的,怎么说本身的医术都不可能低到哪里去。


“我听闻说,五叔尤其痴迷于医术。”朱英直接开口说道。


或许是父亲容貌所带来的震慑,他能够感觉到这位五叔周王朱橚看向自己的目光隐约有些闪躲。


当自己正视他的时候,下意识的避开,显得有些心虚和畏惧。


“让大侄子见笑了。”


刚刚经历一番社死的朱橚,听到大侄子跟自己说,莫名的竟是觉得有些受宠若惊。


“五叔,我对于医术这块,尤其是在外伤上面,也有不少的研究。不知道有些地方,可否向五叔请教一番。”朱英开口问道。


这便是想探一探朱橚的底子。


当然,朱英本身对于医术算是半个门外汉吧,毕竟早些年和人干架经验丰富,难免要受些外伤。


若真是制药,把脉这些,他当然不行,不过加上后世的一些基础理论,掌控谈话的节奏,忽悠一下朱橚问题不大。


“这个,其实我对于医术这方面的学问并不是很足,兴趣都在花花草草上面了,倒是让大侄子有些误会。”


朱橚讪讪的笑着说道。


当然,他所谓的医术经验不足,那是相对于皇宫里的太医而言。


不过实战少却是真的。


身为皇子,藩王,他也不可能天天到处给人诊脉,属于理论知识丰富,但真的要临床实践起来,恐怕就差上太多了。


况且他研究的方向,主要在于草木方面。


朱英闻言有些失望,不过想来也是。藩王怎么可能去治疗小民,就算是朱橚想去做,也会遭到很多人阻拦。


毕竟兴趣在于医术这样的事情,已经有伤皇室威严了。


不同于后期的木匠皇帝,现在朱元璋掌控下的大明,在很多方面还是非常严厉的。


朱橚前世也不是什么医术研究人员,只是知道大明初期,有朱橚这么一位对医学有很大贡献的人物存在。


至于具体是有多大的贡献,什么传世著作,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话都说道这份上了,朱英也不好意思直接不搭理朱橚,只能客气的说道:


“不知五叔主要钻研草木哪些方面呢,我对于草木也算是有些爱好。”


朱英的随口一问,却是让朱橚突然升起了很大的兴趣。


因为独自研究的缘故,而且对于花草的研究,现在的朱橚并没有太多前人的典籍可以借鉴,更多算是摸着石头过河。


他这道本来就孤单,限制于身份的问题,也不能随便找人交流。


在藩地的时候,就因为过于沉迷,而导致妻儿都有微词。


现在听到大侄子这么一说,他就直接当真的,顿时将大侄子引为同道中人。


没有半分迟疑,朱橚就开始讲述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目前得到的研究成果。


朱英百无聊赖的听着,夹带着文言文的讲述,让朱英有些昏昏欲睡。


他现在已经感知到跟大明目前的环境,有着一定的代沟,尤其是文言文方面。


文言文更多属于雅文,其实在平常的交流中,大多数都是以白话文为主。


主要流行的方向,还是在顶流的文人圈子。


朱橚从小因身体原因,只能安静读书,本身聪慧好学,擅长词赋。


这可是能作《元宫词》上百首的文人大佬,对于文言文的把控,朱英根本和其都不是在一个级别的。


一旁的冯胜眼尖,察言观色下,顿时发现朱英似乎在听文上有些困难。


心中马上反应过来。


长孙殿下在野十年,在学问上能达到这般程度,已然惊为天人。


陛下传来的情报,表示长孙殿下以前主要在西域等大明边疆地区。


那等混乱之地,也不可能给长孙殿下有多少饱读诗书的机会。


“橚儿,用白话。”冯胜直接打断提醒道。


朱橚一愣,这才反应过来,忙道抱歉。


朱英也是无语,本来他对这些花草的兴趣不大,眼看着都快说完了,结果冯胜这么一提醒,估摸着还要再说一遍。


此刻经过交谈,都已经快亥时了,也就是晚上九点左右。


这个点就大明现在而言,若是不夜出游玩的话,已经到了要睡觉的时候。


不过看到朱橚那有些兴奋的目光,朱英终究还是没有开口打断,让朱橚接着往下说。


朱橚立即转化为白话文,开始讲述起自己对于花草的看法。


然而,朱英初听没有太多的感觉,听着听着,朱英整个人的身体,都不由坐直了。


朱橚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他现在所讲述的,便是他准备编撰的,于后世极为出名的《救荒本草》。


这是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


那些植物叶可食、根可食、实可食。


其形态、生长环境,以及加工处理烹调方法等等。


甚至包括养殖的方法。


到最后,更是谈到了如何防治植物受到虫害,甚至除虫的一些方法。


这个时候的朱英,哪还有丝毫的不耐,两个眼睛就像是灯泡一样,紧紧的盯着朱橚。


好家伙,这完全就是一个植物学家啊。


这等丰厚植物知识,只需要稍加引导一下研究方向,转向农业上面去,那便是顶尖的农学家。


学问之所以难做,主要还是在于方向的问题,就是很多学者,都不知道自己研究是否正确。


但是朱英知道啊。


在刚才的交流中,朱橚甚至已经聊到了除草剂的概念,只是研究的深度,并不是很够。


这是人才,绝对是就大明目前来说,最为特殊的人才。


西方如今已经开始文艺复兴了,朱英虽然曾经九年义务教育学得不错,但说自己来整出全方面的基础学科来,那就是痴人说梦了。


可指导一些特殊的人才的研究方向。


或者开办各种研究院的想法,是早就在朱英的计划之中的事情。


看着大侄子压迫性极强的目光,朱橚不由微微后仰,有些不习惯。


这样的目光,他主要还是在父皇那里感受得比较多。


朱英察觉到朱橚的动作,连忙控制了一下情绪,笑着说道:“我没想到五叔已经达到了这等境界,超乎了我的想法。”


“不过嘛。”朱英话锋一转,他当然知道在交流中,要占据主导地位才行。


“不过什么。”朱橚连忙问道。


“不过五叔去过的地方,还是少了些,我大明虽地广物博,但海外也是物产丰富。”


“五叔可曾听闻过,亩产能达千斤的作物。”朱英语气悠悠的说道。


朱橚闻言并没有质疑,深谙其道的他明白,亩产千斤听上去有些夸张,但真的有也属正常。


连忙问道:“好大侄子,这些亩产千斤的作物,是何等模样,大侄子可曾见过。”


朱英笑道:“我不仅是见过,我还吃过不少呢。”


朱橚语气急促道:“在哪里,这等作物大侄子这里可还有,快些拿出来给我看看。”


朱橚在云南待的那段时间,对他的感触很大。


毕竟那里的百姓,疾病无人治疗不说,经常都是食不果腹。


被父皇禁足在京师的时候,朱橚就编撰了《袖珍方》。


而后准备的《救荒本草》也是因为看到灾民饿殍遍野的情况,过于惨不忍睹,这才下定决心编撰。


现在突然听到大侄子手里竟是有如此高产的作物,顿时显得有些激动。


朱英回道:“五叔莫急,我来京师匆忙,那些作物并未携带,不过早些时候,已然通知人送过来。”


朱英说的,便是马铃薯,番薯,还有玉米了。


这些作物到了大明后,肯定会出现很多水土不服的问题,主要还是涉及到翻秧减产。


但朱英却是有一种感觉,那便是眼前的朱橚,极有可能给他带来惊喜。


在刚才的交谈中,朱橚谈到的植物,也是包括了水稻在内。


朱英心中不由想到。


如果,朱橚知道了杂交水稻的概念,有没有一定的可能,让大明的农业,进行腾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