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 1921 亩产千斤

1921 亩产千斤

作者:八零阿涛 返回目录

晚上,袁老师将杨小涛几人安排好住处,便邀请杨小涛几人一起吃饭。


不用说,饭桌上最丰盛的就是一条肥大的鲤鱼。


“尝尝,这鱼可是在稻田里养了大半年,抓进来的时候就不小咧。”


袁老师说着让杨小涛先动筷子,杨小涛便拿筷子叨了一点,随后尝了下,“好吃,这红烧的有滋有味,好吃。”


一旁的安然听了抿着嘴笑着,格外开心。


见此杨小涛看过来,“这饭菜不会是你烧的吧。”


安然立马点头,“那当然了,就是我烧的。”


“厉害!”


说着杨小涛竖起大拇指夸赞着。


安然却是谦虚的笑笑,她是知道杨小涛手艺的,能够得到杨小涛的夸赞,也是一种肯定。


不枉他在这上面费了这么多心思。


随着杨小涛动筷子,桌上的几人也都吃起来。


大家拿着二和面馒头,叨着咸菜和鱼肉,碗里还有鱼汤,吃的很是欢快。


不时能听到吸溜的声音。


等晚饭吃过,袁老师知道杨小涛他们舟车劳苦,便没有再打扰。


杨小涛几人回到住处后,也没再出去,躺下休息。


至于制药厂的事情,既然没有人打电话过来,就说明事情已经解决,用不到他。


这样自己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这边的事情。


“杨总,这是今天的照片。”


屋子里,王浩拿着照相机走过来。


来之前,杨小涛就将家里的相机带了过来。


他可不想错过这个值得记忆的时刻,于是将相机交给了王浩。


“怎么样,有没有出彩的照片?”


“有,有好多呢。”


王浩说着,然后将自己记录的瞬间说出来,杨小涛欣慰的点点头。


这些不仅是宣传的素材,更是以后他们回忆的钥匙。


想想以后上了年纪,儿孙绕膝的时候,看着电视里授予荣誉的时候,他可以拿出这些照片,然后对身边的孩子们说,这就是你们的袁爷爷…


杨小涛收回心神,随后笑道,“明天估计就要打水稻了,还有要上称,这些你都要记录下来,等着将照片洗出来,咱们拿回去也好交差。”


嘱咐完王浩,杨小涛这才上床休息。


见此,王浩只能回屋休息。


“对了,明早上让郝队长去镇上买点肉,多买点。”


说着,杨小涛从背包里拿出二十块钱,还有一叠全囯粮票递给王浩。


“好,一会儿我给郝队长送过去,让他明天一早就去。”


王浩知道杨小涛身家丰厚,也清楚这次来上面是有经费的,也没跟杨小涛客气。


说完离开,杨小涛躺在床上闭上眼睛。


夜已深,小薇从桌板上冒出来,见杨小涛已经睡着,也没有闹腾,只是在一旁帮着缓解身体的疲劳。


院子外,郝平川跟小波正跟王队安排巡逻守护任务。


如今丰收在即,粮食都放在基地外面,可得仔细着点。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哪怕被老鼠耗子偷了都是损失。


第二天,天蒙蒙亮,晨雾弥漫。


郝平川起床后就开着吉普车赶往镇上,昨晚上王浩将钱给他,自然要去多买点东西。


去晚了可就没了。


何况,他也知道,今天将是个好日子。


太阳逐渐爬高,炽热的温度烘烤着大地。


杨小涛起来的时候,周围院里已经有人走动,袁老师更是穿着短衫在那里磨刀。


身边还有两个人帮忙,将发黑铡刀一点点磨的发白。


“杨老弟,昨晚睡得可好?”


“好着呢,这一路下来,没睡几个好觉。”


“在这里,听着虫鸣声,周围都是稻香,这睡得格外踏实。”


杨小涛说着,余华在一旁笑着,“杨老师,你跟老师说的一样啊。”


“以前老师就经常在稻田边上铺个凉席,躺下就睡。”


“还别说,那些蚊虫什么的,竟然不叮咬,大家都说蚊虫也是懂人性,知道什么人好,不咬呢。”


余华说着,袁老师却是不以为然,“别瞎说,我那是没几两肉,血都不多,叮咬不出来血。”


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收拾好东西,这时候早饭也都做好。


简单吃过早饭,众人便准备开始工作,身上更是透着止不住的兴奋!


他们清楚,成功肯定是成功了,就是不知道打多少斤。


如果只是比普通稻子多一些,那用处不大。


最少,也要像高产玉米那样吧。


众人期待中又多了些忐忑。


袁老师也是如此,在忙碌中,眼神不断看向外面的粮垛,心里盘算着到底能打出多少粮食。


很快任务分配下来,


杨小涛被袁老师安排装袋子,他本人则是准备操纵脱粒机。


不过这安排被杨小涛拒绝了,理由是他更熟悉脱粒机。


对此袁老师也没说的,毕竟论起机械方面,杨小涛更具权威。


来到一旁车棚,杨小涛开始检查。


小波这时候过来,说周围不少村子的人过来,叮嘱杨小涛不要随意走动。


杨小涛点头,他不是不听劝的人。


这种事他自然会听从安排,像那种无脑的作死行为,估计也只有无脑小编才会想出来。


真拿人当傻子啊!


小波离开后,杨小涛继续检查拖拉机和脱粒机。


加油,加水,检查胶圈…


一整套下来,用了十来分钟。


而此时袁老师等人已经在外面做好准备。


没一会儿,杨小涛就用拖拉机将脱粒机拉到基地外打谷场上。


而此时,周围的村民得到消息后,陆续从外面赶过来查看情况。


他们来这里,一是看看研究所搞出来的名堂到底有多少产量。


是不是像他们吹的那样,一亩地顶两亩用。


二来也是看看这脱粒机,虽然周围有几个村子提前用了,但眼见为实。


多少年来的劳作方式让他们对新鲜事物抱有偏见,甚至有人觉得机器打出来的稻米会失去原先的味道,还有人觉得会损失一些稻米…


种种情况下,现场来的人将周围围了个水泄不通,还有些小孩子直接爬到了墙上,树上,看热闹的精神头十足。


杨小涛将车子调整好,随后又将胶圈将脱粒机的发动机连接到拖拉机上。


因为水稻早就成熟,穗头里面的颗粒颗颗饱满,闻着就有股粮食的味道。


或者说,更像是阳光的味道。


杨小涛拿出一包口罩,自己戴上一个,然后分给其他人。


众人摆好架势,随即在杨小涛一声呼喊的声音里,拖拉机哒哒的响着,随后带动脱粒机轰隆的转着。


杨小涛话音落下,另一边袁老师已经举起了铡刀,旁边余华将准备好的水稻放进去,随后铡刀用力落下,一堆穗头掉落在地上。


很快有人将穗头抱起交给杨小涛。


于是在这潮阳,在这小坪村外的基地,在众人的注视下。


杨小涛亲手将杂交水稻的穗头放进脱粒机里的,接着里面传来隆隆的声音,片刻后,出粒处流出哗啦啦的稻米。


旁边,王浩咔咔记录着瞬间。


袁老师铡完第一下后,就在一旁拿着纸笔认真的看着。


直到看见白色的稻米从出口流出,些许掺杂在其中的黄色谷壳根本影响不了众人的心情。


袁老师更是伸手抄起一把稻米,目光里透着晶莹。


“白,真白啊!”


嘎嘣


袁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捏着一小撮米粒放在嘴里,牙齿用力,还没干透的稻米在嘴里咬破,零零碎碎充斥在口腔中,脸上却是露出满足的神情。


跟以前稻米的滋味一样。


袁老师顾不得跟其他人说,眼下机器轰隆,正是忙活的时候。


对着余华几人点点头,随后来到一旁准备将稻米运送到一旁晾干。


随着周围轰隆声持续不断,黄色的稻穗送入机器里,然后在里面被强力破开外壳,将稻米留下,呼啦啦的往外流着。


手里拿着竹筐的人迅速接住,然后运送到一旁倒在地上。


而在另一旁,一股热风吹出,伴随着黄色的谷壳让周围的人离得远远的!


这一幕,和麦子收获的时候,何其相似。


杨小涛顾不得多看,只是按照要求将一摞摞稻穗投入到机器口,然后回头再接新的稻穗。


随着时间流逝,周围的稻子越来越少,不远处摊开的稻米越来越大,周围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议论的声音越来越大。


有人围绕着脱粒机感慨,说着啥时候自己村里也能用上这种机器。


早知道,他们现在还是用摔打的方式来脱粒。


这么多稻子,估计全家人上阵,一两天也够呛做完。


哪像现在,还没到中午,就已经搞定大半了,要知道这可是五亩地啊。


有人却是围着摊开的稻米不住的看。


有年纪大的老人来到稻米周围,伸手握起一把,目光看着比平常家里的大一圈的稻米,神色激动。


一个,两个,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一情况后,也都将惊讶显露出来。


他们看向袁老师等人的目光,不再是怀疑,而是不可思议中带着些许感激。


这么好的种子,如果种下去,来年岂不是收获更多?


有些人想到,也有些人准备这么做了!


可惜,他们不清楚,这种子种下去,估计来年会减产吧。


一旁安然听到众人的议论声心头很是骄傲,他们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


至于种子的事,她却是耐心解释,众人虽然不明白,为啥不能种,但研究所里的东西本身就是不明白的事,众人也都了解。


半下午的时候,脱粒机终于停下轰隆声,整个天空都宁静下来。


杨小涛掏掏耳朵坐在拖拉机上,看着前面水箱里冒出的水蒸气,摘下口罩,点燃一支烟,缓解着身上的疲乏。


小波跟王浩两人坐在一旁吸着烟,两人这次负责闸刀,也是累的不行!


三人对视一眼,突然都笑起来。


“杨老师,给你水!”


安然从一旁走过来,杨小涛见了接过水壶灌了一口。


“袁老哥呢?怎么没见他?”


杨小涛看了眼现场,周围人不少,但没看到研究所的人。


安然笑着,“老师待人去估算产量呢!”


杨小涛放下水壶,随后笑道,“他这就等不及了!”


“那是,这等了一上午了,你不知道老师现在恨不得放上个火炉子,让稻米快速烘干呢!”


杨小涛听了摇头,随后将水壶递给安然,这才起身往里面走去。


安然看着杨小涛离开连忙跟上。


只是刚进基地的大门,就看到余华跑出来,见到杨小涛后神情格外激动。


“杨老师,算出来了,算出来了!”


余华激动说着,一旁的安然上前问啥情况,后面袁老师也走出来,手上拿着纸笔,不等杨小涛询问就在一旁说起来。


“都是一筐稻米,比平时的要沉三斤半!”


“我们记着稻米的筐数!”


说着袁老师摊开本子,上面一排排的都是正字。


随后更是不管杨小涛看没看明白,再次激动说着,“按我们的计算,亩产超过一千斤了!”


“一千斤啊!”


袁老师神情再也抑制不住,这数字,这份量,充分说明,他的杂交水稻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