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246章 再造之恩

第246章 再造之恩

作者:坐望敬亭 返回目录

军艺位于燕京城西北角的魏公村,距离国文社所在的朝内大街有相当一段距离。


魏公村现在这时候还是郊区,一路走来荒凉的很,学校周围全是麦地。


几人进了学校找到了文学系办公室,里面只有一个姓刘的干事,在整理自己的铝饭盒,看起来是刚吃完饭的样子。


谟言上午来报名的时候,就是和他见的面。


“这位同志,又是你啊?”刘干事立刻认出了谟言。


谟言点了点头,没说话。


刘干事见他这次来,身后还跟着两个人,问道:“是还有什么事吗?”


张奇主动开口道:“这位同志,我们找一下许怀中许主任。”


“找许主任?”刘干事看了谟言一眼,明白这位估计是搬来了救兵,想走个后门,“你找许主任有什么事?”


张奇掏出自己的工作证,“是这样的。我叫张奇,是全国文协的……”


在听完张奇的自我介绍以后,刘干事的态度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热情的给几人搬来了椅子。


“几位坐着等一会儿吧,等会儿许主任回来了,我叫你们。”


林为民和谟言对视一眼,笑了起来。


几人等了约莫二十多分钟,刘干事听到走廊上的动静开门一看,转头对几人招呼道:“许主任回来了!”


林为民看向张奇,他主动起身走出办公室,迎面走来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矮胖的老者。


张奇上前跟许怀中打了个招呼,主动说明了他今天的来意,又把林为民和谟言介绍给他。


林为民说道:“许主任,不好意思,实在是给您添麻烦了。”


此时的他像个带着孩子来走后门的家长,谟言看着他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感动。


许怀中把几人带到办公室,简单了解了一下谟言的情况,又翻开谟言带的那几本印有他自己作品的杂志。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许怀中才抬起头来。


“我们军艺差点错过一个人才啊!”


听到许怀中的话,谟言心头一喜,绿豆大的小眼睛里满是希望的光芒。


军艺这次招生是面向全国范围内的青年军官的,谟言先后在《莲池》发表了几篇文章,更在《当代》这样的全国顶尖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两部中篇,单论条件,即便是把他放在全国范围内的报名考生里,也没几个人比得上。


当然,许怀中更欣赏的是谟言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创作天分和才能。


看完了稿子,许怀中当即便拍板同意了谟言的报名。


几人又跑回刘干事的办公室一番折腾,将报名手续补齐,拿到了准考证。


看着手里那一张单薄的准考证,谟言情绪激动,直接给在场几人狠狠鞠了一躬。


许怀中笑着说道:“别高兴的太早,7月1号考试,现在距离考试还有半个月。伱的作品分肯定没问题,可要是文化考试过不了,一样进不了军艺,到时候我可就爱莫能助了。”


听完许怀中的提醒,谟言的脸色严肃起来。


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许主任,真是谢谢您了!”林为民说道。


许怀中摆摆手,“谟言同志能在你们《当代》发表作品,就足以证明他在创作方面的才能。这次要是因为报名没赶上而错过了考试,对于我们军艺来说也是个损失。”


一番感谢后,林为民几人出了军艺。


他抬手看了一眼手表,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


刚才几人为了赶来军艺,连午饭都没顾得上吃。回到城里,林为民找了个饭店请张奇吃饭,谟言死活要付钱,却被他拦住了。


点好了菜,几人边吃边聊,主要是林为民和张奇在聊。


谟言听着两人的聊天内容,脑袋有些发昏。


林老师要给什么基金会捐款十万?


谟言的脑海中回荡着这个数字,连刚才报名成功的喜悦都被冲刷了个干净。


我现在的工资是一个月六十块左右,一年就是七百二,十年是七千二,一百年才七万二。


林老师随口聊的捐款,竟然比我一辈子的收入都要多?


谟言算完账,精神开始有些恍惚。


连吃完饭,林为民叫他走的时候都没反应过来。


从饭店出来,谟言再次对林为民表示感谢。


前年林老师找到还在部队一文不名的他,手把手的指导,让他的两部作品发表在《当代》上,一下子实现了人生的跨越,成了小有名气的作者。


今天,上大学的事,还是林老师帮助了他。


尽管林老师让他不要放在心上,可谟言还是觉得,林老师对他不仅是知遇之恩,更是再造之恩。


送走了满心感激的谟言。


林为民的捐款事宜已经确定了下来,整整十万块钱。


张奇打算回去搞个捐赠仪式,到时候还要叫几个重量级的媒体过来采访,把这件事大肆宣扬一下,这是他和林为民商量好的。


按照以往林为民的个性,他搞个捐款肯定是要多低调有多低调,生怕来个露财,被人惦记。


可经历过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情人》的那场风波,林为民算是明白过来了,有时候真不是你低调就行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只有你自身足够强大,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让对方有了顾忌,他们才不会肆无忌惮。


给张奇筹备的这个基金会捐款,不说以后成立了会如何如何。


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文协的态度。


林为民早在文研所时期就已经是全国文协的会员,但因为有穿越前的印象,他对文协没什么好感,所以从来不去文协举办的活动,人家要举办有关他作品的研讨会或者座谈会,他更是面都不露。


所以,哪怕他现在已经算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但在文协的存在感仍旧非常低。


现在有了这笔捐款,以后国内的文坛再有什么关于林为民的负面新闻,你文协总不好像上次那样袖手旁观吧?


林为民不混圈子的初心没变,但他认为这个钱有必要花,不是为了在文协内取得什么样的地位,而恰恰是要在某种程度上脱离文协的束缚,建立一种超然物外的形象。


当个金主爸爸,就是这种建立形象的第一步。


有了这一笔捐款,等到基金会成立,哪怕他以后再也不捐,那也得是文协的座上宾,得供着的那种。


这就是首倡之功的好处!


反正他有钱的事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不如大大方方的来个捐赠,还能博个好名声。


1984年,捐款十万元,林为民这也算是创下记录了。


别的领域不敢说,至少在国内的文坛,尚且没有先例。


沈雁冰先生那次不算,人家捐钱是为了设立雁冰文学奖。


一周之后,林为民沙滩北街2号,全国文协所在地。


全国文协最早的办公地点在东总布胡同22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进院落,后来所属各文艺家协会陆续成立,东总布胡同面积不足,各协会分散外部办公,其中在东四头条五号里六栋小楼划出一栋三层小楼给文联各协会使用。


五十年代初期,燕京城大兴土木,文协大楼选址在王府大街64号建成,文协于56年迁入。


69年文协停止活动,78年恢复活动,文协的办公地点便搬到了沙滩北街2号。


这里也是《红旗》杂志社的办公地点,文协搬进来后搭起了几排木板房,作为临时的办公用房。


林为民初一进来,微微诧异。


这,是不是太寒酸了一点?


出来迎接林为民的张奇热情的拉着他进了其中一间木板房,一进去便见着了一屋子的人,把本就不大的屋子显得更加拥挤。


“这……”


一众人眉开眼笑的看着林为民,张奇拉着林为民一个一个的给他介绍着。


“这位不用介绍,你肯定认识,章光年先生。”这是《人民文学》的前主编,王蒙就是接的他的班。


“这是包倡书记,这是杨志敏秘书长……”


林为民认了一圈的人,有种过年回家见亲戚的感觉,介绍完了之后除了之前认识的人,一个也没对上号。


张奇说道:“今天除了远在沪上的巴老,我们文协的同志可算是到齐了,就为了见证你的捐款仪式。”


林为民无奈道:“张老师,你们这搞的太隆重了吧?”


章光年笑着说道:“还有更隆重的……”


他说着把刚才在一旁张奇没有介绍到的几个陌生面孔拉过来,“这两位是《人民日报》的记者同志,这两位是我们《文艺报》的同志,等会你还得接受采访呢!”


章光年说完,大家哈哈大笑。


玩笑过后,人很多,但并不正式的捐赠仪式正式开始。


林为民在众人惊讶的眼神中,将随身带的公文包拉开,然后如同倒垃圾一般将里面装的东西抖落出来。


一沓沓包扎整齐的钞票纷纷落下,咣咣咣的砸在文协的办公桌上,也砸在了在场众人的心中。


现金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要远远超过人们心中的预期。


后世很多房地产公司跟老百姓谈拆迁的时候,最常做的除了暴力,就是摆现金。


一个破兜子打开,几十上百摞、甚至是上千摞红彤彤的钞票摆在你面前,扑面而来的铜臭味瞬间压垮一家人的脊梁。


今天,林为民充当了一回臭名昭著的地产商,用满是铜臭味的金钱把全国最有文气的地方给祸害了一遍。


“张老师,咱们怎么个流程?”


林为民见一群人看着桌上堆着跟小山一样的钱没有反应,主动开口道。


张奇这才反应过来,“看了看周围,来来来,都站好、站好!”


其实捐赠仪式很简单,就是摆个姿势照个相,然后大家对着林为民一顿感谢。


最重要的就是两家媒体的采访。


一家《人民日报》,代表的是国家级的媒体,这是文协请来的。


一家是《文艺报》,代表的是文协自家的发声渠道。


两个媒体相加,影响力足以覆盖全国的绝大部分城乡地区。


文协不光是要宣传林为民捐款的事迹,也要为他们准备筹办的中华文学基金会搞好宣传工作。


众星捧月般的捐赠仪式结束了,林为民坐在文协木板房靠着窗边的位置,接受了两家记者的采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