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256章 抬头望见北斗星

第256章 抬头望见北斗星

作者:坐望敬亭 返回目录

位于中关村南大街魏公村内的军艺在燕京城的西北角,这里已经接近后世的三环,距离朝内大街十多公里。


要是让谟言自己坐公交车来,少说也得一个多小时,报名肯定赶不上了。


所以林为民才会亲自开车带他来。


八月末的军艺正在开学前夕,军艺大门口右侧的大杨树下,临时摆开了几张桌子,系里几个工作人员在那里张罗着。


见到皇冠车停下,几人表情惊讶,再看到谟言从车上下来,心中暗自猜测这个人的身份。


谟言掏出自己的证件和录取通知书,填好了各种表格,由工作人员发给了他一把宿舍的钥匙。


让工作人员帮着开了大门,林为民将谟言拉进学校。


这个时候,有不少学生已经返校,还有一些是来报道的新生。


气派的皇冠行驶在校园里,引来众多学生的侧目。


在八十年代的校园里看到皇冠,比在后世的校园里看到迈巴赫还要稀有。


感受到一路以来学生们的关注,包括进门时工作人员的反应,谟言的心情很微妙。


皇冠停到学校宿舍楼下,他和林为民将行李搬下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宿舍。


宿舍里摆着四张铁床,四张崭新的杏黄色的写字台,还有四把电镀红塑胶坐垫椅子。


谟言心里有些激动,比起他在部队时的居住环境,这宿舍堪称豪华了。


谟言正收拾东西的功夫,有人拿着脸盆走进宿舍,林为民一瞧乐了。


“李存保?”


李存保看着林为民,有些意外,两人握了握手。


李存保是《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前年他和林为民同时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奖,有过一面之缘。


林为民把谟言介绍给李存保,“谟言是我负责的作者。”


然后又说道:“你们这一届还真是藏龙卧虎啊!”


“相请不如偶遇,晚上一起吃个饭吧!”林为民发出邀请。


刚说完话,宿舍的其他两个人好像听到了他的话一样,一起冒了出来。


一个是获得过全国报告文学奖的钱港,一个是来自林为民老家那边的军人作家颂学武。


“正好,一起一起。”


林为民热情邀请道。


谟言宿舍四个人,可以说都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功考入军艺文学系后,前途更加不可限量。


又是一茬上好的韭菜,不割浪费了。


而李存保几人在林为民的热情邀请下,盛情难却。


更何况林为民的身份地位摆在这,几人也有心结交一番。


魏公村这片儿有点荒,李存保几人还在想着出去上哪吃饭比较好,就看到了林为民拉开了那辆皇冠的车门。


……


包括谟言在内,几个同学对视了一眼,默默的上了车。


吃个饭花了两个多小时,林为民把谟言等四人送回宿舍已经九点多,天色已经彻底黑了,好在林为民开了车。


等林为民走后,李存保忍不住开口问道:“谟言,林……老师对你可真好!”


他本来是不想叫林为民“林老师”的,可一想到谟言都这么叫,自己要直呼林为民的名字,谟言心里可能会不舒服。


谟言向来话不多,但涉及到林为民的话题,他却格外的有参与欲望。


“林老师这人对谁都好,他不仅是对我好,更是我的恩人!”


“恩人?”


其他几人朝他望去诧异的眼神,不知道这话从何说起。


刚才吃饭的时候,林为民也好、谟言也好并没有过多说起两人相识的事,大家只知道林为民这次是专门送谟言来报名的。


谟言说道:“你们都知道我写的《民间故事》和《透明的红萝卜》吧?”


几人点头。


谟言便将他和林为民相识的经历从头讲起,几人听完有些感慨,钱港道:“这还真是知遇之恩啊!”


李存保和颂学武点头,深以为然。


“不不,林老师对我的恩情还不止是这些……”谟言接着又说起他报名军艺文学系的波折。


当大家听到林为民为了谟言的报名,都找到了文协主持日常工作的领导,心中充满了艳羡。


同时也更加感受到了他们与林为民之间的差距,看来不光是在一辆车上啊,连交际的层次都不一样。


“这可真不是一般的恩情了!”几位同学齐齐感叹道。


谟言没说话,认真的点了点头。


本来陌生的四位同学因为一顿饭已经逐渐熟悉,再加上有了“林为民”这个共同话题,几人在宿舍里聊的热火朝天。


林为民的车进军艺的时候是跟工作人员打了招呼的,晚上出门已经下班了,门口只有卫兵。


这就是跟军艺跟普通大学的不同,门口站岗的都是卫兵。


林为民下车打了个招呼,核实了一下登记信息卫兵才放行。


他刚要上车,就听到一个公鸭嗓满是惊喜的声音。


“林老师?”


林为民转头望去,首先看到的是黑暗中的一双龅牙,再细看是个瘦高条的年轻人。


借着军艺大门口的灯光,林为民看着年轻人有点眼熟。


“嘿呦!林老师,真是您啊!这可真是抬头望见北斗星!”


林为民听到这句话,没再调动脑细胞,能把马屁拍的如此清新脱俗,在林为民知道的人里不做第二人想。


小钢炮,冯裤子。


“您是……”


林为民故作不识,这个时候的裤子也确实没名气。


“我叫冯晓刚,我……”


“同志,请把车开走,不要影响正常通行。”


冯晓刚的话被卫兵打断,林为民道了一声不好意思,赶紧把车挪开,在他挪车的功夫,冯晓刚就紧跟着他的车,眼中闪着热切的光芒。


林为民将车开到学校门外不碍事的地方,见冯晓刚还站在车外等着他,摇下车窗道:“今天也是赶巧,时间这么晚了,伱去哪,我捎你一段吧!”


“诶,谢谢您,谢谢您!”


冯晓刚是个顺杆爬的性格,忙不迭的感谢着上了车,上车之后左看看右看看,“您这车可真好!”


晚上车厢里一片黑暗,其实看不出什么来。


小伙子年纪轻轻,嘴里没有一句实话,难怪你能混出头。


林为民边开着车,边跟冯晓刚闲聊,显得格外的平易近人,让冯晓刚有些激动。


一路聊着天,冯晓刚知无不言,把自己底细给林为民撂的明明白白的。


他今年年初刚从部队专业回来,被分配到了西直门粮食仓库宣传科,这地方听名字就知道有多坑。


盖因裤子同志在部队的时候招惹了一位老同志的女儿,结果人家压根还不是看上他,只是拿他当挡箭牌。


最后的结果是裤子同志好处一点没捞到,老同志的迁怒是一点没少受,别的战友都是分到公检法战线上去了,唯独他成了“西粮太守”。


裤子也算是硬气,直接选择了拒绝这份工作。回来之后四处托人找工作,每天没事了就跟发小、战友们混在一起打发日子。


就这么混着,时间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裤子同志的心情也逐渐变得忐忑不安,他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会持续多久。


今天他是应战友邀约去人家家里聚会,没想到一进门就看到几个花儿一样的女兵,一介绍原来是军艺的。


他这才知道,原来今天是贴面舞会。


裤子同志也被分配了一位女兵同志,舞会结束,他自告奋勇的送女兵同志回学校。


“要不说这都是缘分呢,今天我要是没去我战友那个舞会,没送那位女兵同志回军艺,也碰上您这位北斗星!”


林为民笑呵呵的问道:“风头才刚过去,你们就敢搞舞会啊?”


“嗨,我也是去了才知道的。要是提前告诉我,我肯定不敢去。”


车子行到花园桥附近,冯晓刚说道:“林老师,您把我放到三里河路路口就行,我家就在三里河三区住。”


“那也没多远了,一脚油的事,省的你还折腾一趟。”


冯晓刚笑的露出两颗大板牙,“那可真是太谢谢您了!”


车子拐上三里河路,冯晓刚没话找话道:“真是越说越巧,我们家离着万先生家就几步路。”


林为民是万先生的弟子这件事,满燕京城没人不知道。


他所住的木樨地高层与三里河三区就隔着复兴门外大街。


“呵呵,是挺有缘分的。”


车子很快停在科学院门口,科学院后面就是三里河三区。


冯晓刚下了车,猫着腰隔着车窗对林为民说道:“林老师,今天能认识您真是我的荣幸,谢谢您送我回来。”


“甭客气,你也说了,见面就是有缘嘛!”


“是是,今天认识您真高兴,真是抬头望见了北斗星!”


冯晓刚又重复着刚才的话,纯属没话找话了。


“那就这样,有机会再见。”


林为民朝冯晓刚摆摆手,皇冠呼啸而去。


留下冯晓刚站在原地,望着皇冠的车尾灯怔怔的出神。


“大作家就是不一样!”冯晓刚喃喃自语道。


冯晓刚说的并非是假话,对于待业在家的他来说,林为民真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是只能看见却够不到的人物。


他在车上滔滔不绝,无非是想跟人家拉拉关系。可惜了,这位林老师和蔼归和蔼,但骨子里应该还是没看得上自己。


刚才站在车下的一瞬间,冯晓刚有那么一股冲动,想问问林老师能不能帮他找个工作。


可理智和自尊让他克制了这股冲动,刚认识不到半个小时,非亲非故的,求人找工作,不提林老师的感觉,冯晓刚自己都感觉到啼笑皆非。


他抬头望了望天,北斗星还挂在那,看得到够不到。


八月一晃而过,九月的《当代》上发了阿诚的《树王》。


前有《棋王》,后有《树王》,一脉相承的成熟风格,质量旗鼓相当,让阿诚收获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受《树王》的影响,《当代》这一期从上市开始销售势头便极其迅猛。


以连续两篇短篇,阿诚打响了在文坛的名气。


同时《当代》也因为连续两期发表阿诚的作品而被广大读者们盛赞“独具慧眼”,能够在茫茫投稿当中发现并一力推出阿诚这位文坛奇才。


老蒙同志看着读者来信,嘴角疯狂抽搐,林为民无奈道:“忍不住就别忍了,怪辛苦的!”


蒙伟宰瞪了林为民一眼,最后还是哈哈大笑起来。


“好啊!好啊!为民你又给我们《当代》培养了一位杰出的作家。”


林为民道:“哪是我培养的,他这人啊,有大才!”


“哦?我还没从你嘴里听过评价这么高的人。”


“实事求是嘛,等下回您见了他就知道了。”


“听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是挺期待的。”


蒙伟宰将几封读者来信放回到桌子上,对林为民说道:“有空去前楼一趟,说是要找你研究一下《盗官记》的出版。”


《盗官记》发表半年了,社里总算是想起出版了。


林为民去了一趟前楼,其实没啥聊的,他的出版从来不愁卖,差别只是首印数量是不是要保守一点而已。


在他所有已经出版的当中,卖的最好的还是《霸王别姬》这部,总销量已经突破了三百五十万,每年光是加印的印数稿费就能给林为民带来近万元。


这一两年,国文社每年光是支付给林为民每部的加印和再版稿费就高达数万元。


这个数字对于林为民出版的海外稿费当然是毛毛雨,可在如今的国内文坛,林为民的稿费却是独一档的,远远将所有同行甩在身后。


提起稿费,现在物价浮动,稿费标准也跟着有松动的迹象,很多刊物的稿费最高标准都奔着千字二十块去了,林为民也得给自己争取争取权益。


根据各地书店和邮局报来的征订量,社里给《盗官记》定的首印数量还是五十万册,这个数字在目前的国内出版界是个天花板。


倒不是说林为民的不可能卖出超过五十万册,而是再多了就没有必要了。


图书的销售是有周期的,五十万册卖的再怎么快也得三个月时间。


如果首印数量太多,一来占用资金太多,二来也是防止滞销风险。


挨了卫老太太几句训,林为民把出版的基础稿酬提到了千字二十五块,这次的印数稿酬则达到了千字七十五块,合计达到了千字一百块钱。


在84年,这个数字对于国内的出版界来说堪称天价。


但实际上,以一本书一块钱的价格来计算,五十万本书就是五十万块的销售额,《盗官记》全文字数二十万出头,千字一百块的稿费标准,全部稿费也不过两万块钱。


如果用版税的计算方法来算,国文社给林为民的报酬实际上只相当于4%的版税而已。


林为民出了总编室,微微叹了口气。


咱们作家想要靠着写作过上财富自由的日子,任重而道远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