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134章 朕做了一个梦!(端午节快乐!)

第134章 朕做了一个梦!(端午节快乐!)

作者:萧蓝衣 返回目录

啪!


一个耳光甩在朱佐敬的脸上!


朱佐敬站在奉天广场上,瑟瑟发抖。


整张脸都被扇花了,这些文臣看似弱不禁风,打耳光的时候,却个个用力!


皇帝哪里是不罚他啊!


是要罚死他啊!


朱佐敬摇摇晃晃,旁边有两个太医候着,他倒下就给及时医治,然后让他站起来,接着挨打。


朱佐敬哀嚎。


皇帝诏天下藩王入京,能活着出京的,又剩下几个人啊?


看透了,这皇帝就是个残暴之君!


朝堂上,都是千古佞臣!


没有一个好东西!


朱佐敬在风中凌乱,消息禀报到朱祁钰耳朵里。


朱祁钰嘴角翘起:“没有装晕,倒是条汉子,没丢老朱家的脸。”


“皇爷,天家人终究是有气节的!”冯孝溜须拍马。


朱祁钰不置可否:“可收到藩王的奏报?”


“回皇爷,湖广诸王已经启程入京。”冯孝回禀。


“看吧,畏威而不怀德,没人听朕的圣旨,拿朕的圣旨当擦屁股纸。只有大军到了眼前,才会恐惧、才会害怕。”


朱祁钰压根就不担心他们造反。


因为经过太宗、宣宗皇帝的削藩,亲王府卫队人数在六千余人左右,这些人又被各大势力渗透,陪着藩王胡闹还行,造反就算了吧。


李震、杨信率领的兵丁,虽然人少,却都装备着火器,又沿途剿匪,收拢悍匪入营,势力愈发壮大。


有哪个不开眼的藩王造反,旦夕可灭。


范广率领的京营,也在督促西北诸王启程入京。


“商贾入京情况呢?”朱祁钰问。


“回禀皇爷,根据驿递传来的信报,天下商贾都在入京的路上。”


冯孝小心翼翼道:“先入京的,多为商贾中的旁系支脉,入了京,也只是做了些小生意而已,不敢和皇家商行争锋。”


他们倒是谨慎。


“你亲自出宫,把在京中的商贾头目,组织起来,去西华门,朕要跟他们谈谈。”


朱祁钰没让他们进宫。


因为上次杀得太狠,商贾对宫中恐惧万分,说让他们进宫,容易其反效果。


再者,商贾有何资格入宫?


以前那是没办法,他不敢出宫,现在京畿尽在掌握,自然不肯坏了规矩。


“皇爷打算何时诏见商贾?”冯孝问。


“明日下了早朝吧。”


朱祁钰准备重用商贾了。


无商不富,想让民间富起来,自然得发展商业。


但这个商业,却要控制他手里才行。


叮嘱完毕,他才打开广州市舶司传来的密奏。


是市舶司的提督太监传来的,密奏中,他形容有一株如甘蔗般的植物,结出金皇.瑟的棒状果实,看着十分喜人好看。


根据卖货的番邦使者说,此物能食用,味道甘甜,十分好吃。


“玉米?”


朱祁钰猛地站起来,眼睛发亮。


却又不敢相信,又反复阅读一遍,可惜提督太监刘玉,没画出来,只是描述出个大概。


但怎么看,都像是玉米!


“真是玉米?”


朱祁钰又看了一遍密奏,反反复复看了十几遍,好像真的是。


“传旨,让刘玉带着这株植物,火速入京!”


朱祁钰的心情,没法用激动来形容。


因为他不敢激动,他担心刘玉送来的植物,万一不是玉米,让他空欢喜一场。


也不是兴奋,因为这个年代的玉米,能否在寒冷气候、恶劣土壤中生存,还是个未知数。


至于高产就不用想了,能种植出来,就不错了。


反正他此刻的心情五味陈杂,十分复杂。


“怀恩!用八百里加急送去!让刘玉火速入京,沿路让各卫所派兵护送,那株植物,一定不能出事!”


朱祁钰厉喝:“告诉刘玉,植物死了,朕就摘了他的狗头!”


“奴婢遵旨!”怀恩磕头。


“走水路,要快!”


朱祁钰还是着急了。


这可是玉米啊,有了它,就能让西北吃饱肚子了,就能开发辽东了!


怀恩出了勤政殿。


朱祁钰却静不下心来。


来回走了几趟,勉强让自己冷静下来。


不能让人看出破绽。


他是鸠占鹊巢的,不能让人怀疑。


可他之前并没注意这些,对高产、适应寒冷地区的作物言之凿凿,仿佛他见过一般。


若是被有心人揣摩,就会发现,他仿佛开了天眼,有些事,仿佛生而知之。


可在景泰八年之前,他却并不知道。


这是个最大的破绽!


一旦被人揭开,很有可能对他不利。


“该怎么掩饰呢?”朱祁钰指尖敲打案几。


以前他没注意,导致破绽百出。


以前他没随意杀人,百官也不会彻底研究他。


可现在,他大权在握,随心杀人,天下百官又都是绝顶聪明人,自然开始研究他。


“神化!”


朱祁钰目光一闪:“神化朕,把朕塑造成神仙转世,佛道经常用的伎俩,关键朕本就开了天眼,什么都知道的!”


本来,朱祁钰还真没在意过。


反正他是皇帝,谁敢质疑他?


可是。


还有蠢蠢欲动的漠北王、心思不纯粹的太子呢!乃至天下试图僭越的诸王!


天下官员,是否会藉此迎立漠北王登基呢?


别忘了,他还有把柄,攥在胡濙手里呢。


必须得想个办法,越过胡濙,让朕成为真真正正的正统皇帝!


以前忽略的事,这回必须弥补回来。


朱祁钰陷入了深思。


他装作批阅奏章,其实神游天外。


怀恩回来了,禀报称,耿裕选好了秀女,来勤政殿谢恩来了。


“送出去了?”朱祁钰定了定神,问。


“回皇爷,已经八百里加急,送去广州了。”怀恩跪下回禀。


八百里加急并不常用,一般都是特别重大的事情,才会使用八百里加急。


这个速度,会跑死很多马的,耗费良多。


“刘玉每天送上来的奏报,直接送到朕手里来,朕天天都要看。”朱祁钰很着急。


怀恩讶异,那植物究竟是什么?就能如此牵动皇爷的心?


“先让耿裕候着,等朕看完奏章。”朱祁钰头也不抬,眉头皱起一个团。


“这陕西布政使倒是狮子大开口!”


“一张嘴,就跟朕要十万两银子!”


朱祁钰冷笑:“李柰也是老臣了,怎么还咋咋呼呼的,有点事就坐不稳板凳!”


“司礼监批得不错,张永长记性了。”


陕西左布政使李柰奏报,今年春天陕西干旱,所以请朝廷拨付款项,做取水之资。


再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缓解干旱。


司礼监批复:令陕西自行筹措取水之资,兴修水利的钱列出详细项目,呈上来,再行批复。


若是玉米在陕西推广种植,不下雨也无妨了。


可惜,就算市舶司进献上来的真是玉米,推广下去,起码要两到三年时间,唉,做实事难啊,难怪都喜欢空谈,吹吹牛多容易啊。


“京城几天没下雨了?”朱祁钰忽然抬头问。


“回皇爷,有十来天了。”怀恩回禀。


“阁部有没有派人去看看地里的秧苗?若是旱了,是否有条陈呈上来?该怎么办?”


朱祁钰担心着呢。


“回皇爷,奴婢去看了,地里的秧苗蔫蔫的,农人从河里挑水,往地里面浇灌,可人力哪赶得上苍天伟力?光凭挑水,几乎无济于事。”怀恩认真道。


“你出宫去看了?”朱祁钰诧异地看着他。


“回皇爷,奴婢也是苦人家出身,知道饿肚子的滋味,近来皇爷天天念叨,奴婢也上了心,所以去地头看看。”怀恩跪在地上回禀。


朱祁钰微微颔首:“你心里是有百姓的,百姓日子过得苦啊,日夜在土里刨食儿,都未必能填饱肚子。”


“今年又是大旱,收成锐减,京畿百姓尚且如此贫苦,何况天下百姓了?”


“有大旱,又怕蝗灾啊。”


“到了秋天,老百姓怎么过啊?京中的粮食,如何供应啊?”


朱祁钰叹了口气:“听李柰说的,陕西日子也不好过,朕之前还想着,用陕西之粮食,供应河套,现在看是不行的了。”


“李柰也是能臣啊,跟朕要银子,怕是日子过得太苦了,才张这个嘴。”


“给他拨五万两,用来兴修水利。”


朱祁钰咬咬牙,宫中省一些,总不能让陕西老百姓饿肚子。


“怀恩,把朕的朱笔提来,朕亲自批复。”


怀恩眼睛一亮,这提朱笔的差事,只有太监冯孝做过,皇爷这是有意提拔他。


伏于案上,朱祁钰划掉司礼监的批复。


直接开始写,劝告李柰千万提防蝗灾,一定要预防,布政司各级官吏,亲自去民间,走访旱灾实际情况,酌情赈灾。


朱祁钰反复叮嘱,一定要防患于未然。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字。


“加急,送去陕西。”朱祁钰把奏章交给怀恩。


他又不放心地方官员。


东厂在山西,陕西又鞭长莫及。


“去把逯杲、邹苌诏来!”朱祁钰想看看,逯杲去了缇骑,缇骑有了什么新变化?


卢忠人尚在山东,还没回来。


他背负双手,来回踱步,终究化作一声叹息。


“把耿裕宣进来吧。”


门外的耿裕,入殿叩拜。


“先说正事。”


朱祁钰让他起来:“耿裕,今年怕是有旱灾,陕西布政使上了奏章,请求中枢拨款兴修水利,朕允了。”


“伱怎么看?”朱祁钰看向耿裕。


耿裕第一次来奉天殿。


他自幼便有神童的美名,小时候,他父亲耿九畴带着他拜访了十几位名师,却没有名师肯收他。


原因是他天姿太高,老师认为自己的才学,不足以雕刻这块美玉。


后来读书时,他常常有不同于别人的言论,常常振聋发聩,又鞭辟入里,景泰五年考取进士功名,如今在工部任事。


“微臣在工部,经常往返于城市之中,所以对灾情知之甚祥。”


耿裕很清楚,这次答对,很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斟酌词汇,慨然道:


“微臣以为,旱灾并不可怕,农人可挑水灌溉,最多粮食减产。”


“最可怕的是蝗灾!”


“大旱之后,必有蝗灾!”


“微臣以为,如今便该着手防范。”


“如今蝗灾尚未来临,但虫卵可能已经发育,微臣以为,应该让农人开始消灭虫卵。”


“可用翻耕法、草木灰法、熏烟法等等,微臣便不一一举例了。”


“然后再在田间地头,饲养鸡鸭鹅等家禽,家禽可食用虫卵长大,长大后又可自己留着吃,也可卖钱,一举两得。”


耿裕显然做足了功课。


朱祁钰微微颔首:“嗯,耿裕,朕知道你父子皆是栋梁之材,便由你父子编纂一本《防治蝗灾书》,由经厂刊刻,然后送去民间,争取做到一甲一本,让百姓提前预防。”


耿裕眼睛一亮,这是流芳千古的好事啊!


“等编纂完这本书,你们父子再编纂一本《救荒简易书》,刊刻出来,广发天下!”


朱祁钰道:“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灾荒,如何防治、救治灾荒。”


“微臣遵旨!”耿裕神情激动。


“耿裕,编纂的书,不要用干巴巴的文字,老百姓没读过书,看不懂你们文绉绉的文字,要用简笔画的方式,告诉百姓,如何防治蝗灾!”朱祁钰又道。


“啊?”


耿裕一脸懵:“简笔画?”


“没错,你们父子都有丹青妙笔,把救治灾情的方法画出来,旁边标记上简单易懂的文字,让不认字的百姓看一遍就看懂了。”


朱祁钰拿纸笔随便画一幅,举例。


耿裕眼睛一亮:“陛下圣明,若用此法,那些不认字的百姓,都能学明白。”


“没错,文字要用大白话,让百姓看懂就好。”朱祁钰道。


耿裕却恭恭敬敬磕了个头:“陛下爱民之心,微臣深切感怀,请陛下放心,微臣必定编纂出《防治蝗灾书》,不负陛下所望。”


朱祁钰点点头:“几个宫女儿都挑走了?”


耿裕赧然。


“哈哈哈,不必不好意思,那些宫女儿能嫁入你的府邸,也是积了福气的。”


朱祁钰笑道:“这些宫女儿虽是从宫中出去的,但也不能作威作福,你该怎么调教就怎么调教。”


“耿裕,你父亲年纪大了,身边又没个暖心人,你要时常注意他的身体。”


“微臣谢陛下关怀。”耿裕流出感动的眼泪。


“去吧。”


朱祁钰又坐在椅子上,吐出一口浊气,继续批阅奏章。


看了好半天,逯杲、邹苌进殿拜见。


“缇骑发展的怎么样?”朱祁钰头也不抬地问。


“回禀陛下,不算卢指挥使带走的缇骑,如今京中的缇骑人数超过一千人。”


邹苌跪在地上,恭谨回答:“此皆是逯副指挥使的功劳。”


朱祁钰看向逯杲,果然是个能人。


“发展得倒还快。”


朱祁钰道:“卢忠还没回来呢?”


“回禀陛下,卢指挥使正在回程的路上。”逯杲回禀。


朱祁钰就随口一问,卢忠每日都上奏报,在哪里,朱祁钰心知肚明。


“邹苌,朕打算派你出京。”


朱祁钰对缇骑的发展很满意,但如今缇骑的定义愈发模糊。


以前,他想用缇骑盯着厂卫,缇骑代天巡狩,帮他传圣旨、看一看地方,监督厂卫。


可卢忠发展得太慢,缇骑完全被厂卫甩在后面。


如今厂卫的势力版图,已经延伸去全国了。


缇骑如何监督?


厂卫凭什么被你卢忠监督?


卢忠没有立威,没有大本事,光凭皇帝的看重,是走不远的,厂卫也不服他。


“邹苌。”


“陕西大旱,求救中枢。”


“朕打算从中枢拨付五万两银子去陕西,兴修水利。”


“邹苌,朕打算派缇骑去,你带队去!”


朱祁钰要考校邹苌的能力了,看看他是卢忠,还是逯杲。


“微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邹苌跪着磕头。


“此去陕西,朕交代你两件事。”


“其一,看看陕西的旱灾情况,如实禀报上来!”


“其二,这钱拨下去了,你给朕盯着,要花在水利兴修上,多带些计相过去。”


朱祁钰道。


“微臣遵旨!”邹苌叩拜。


“有人贪墨,不必发作,传密奏给朕,朕亲自处理。”


朱祁钰没给缇骑放权。


缇骑负责监察可以,万万不能当钦差大臣使用。


他拿回皇权后,愈发守礼,因为这个礼,维护的是他的皇权。


而且,如今当务之急是赈灾,而不是查贪腐。


若放权给邹苌,邹苌一定会挖空心思抓人,以此讨好自己,舍本逐末,耽误地方灾情。


“逯杲留在京中,继续招募缇骑。”


朱祁钰又叮嘱几句,便让他们出去了。


逯杲忧心忡忡。


皇帝虽然没有明说,但确实对缇骑并不满意,若是再让皇帝不满,缇骑可能就裁撤了。


必须展现出缇骑的价值。


出了宫,他便邀请邹苌酒楼一叙,交交心。


而他们的对话,都被厂卫送到宫中。


可笑的是,朱祁钰想让缇骑监察厂卫的,结果倒好,缇骑一举一动,都在厂卫的眼皮子底下。


“当初让卢忠去做缇骑的指挥使,就是个错误啊。”


朱祁钰对卢忠愈发不满。


去了山东,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奏报上来的,和真实情况,大相径庭,还不如不去,浪费钱粮。


“回来就闲置吧。”


朱祁钰懒得培养了,这种没用的人,只会拖后腿。


今日奏章少,太阳落山,便基本看完了。


他抻个懒腰:“去后宫走走。”


没有坐御辇,在宫中甬道上溜达。


他在想,如何神化自己?


进了承乾宫。


唐贵妃出来跪迎。


“起来吧。”


朱祁钰进了正殿:“你这屋里也不凉快啊,固安在哪呢?”


固安公主被唐贵妃收养,自然住在承乾宫。


“在偏殿呢,臣妾这就让人去叫。”唐贵妃眸现讶异,陛下为何想起来固安公主?


难道固安背着她,向陛下告状了?


她自认没半分虐待公主的做法,陛下为何忽然诏见公主呢?


这时,固安公主进殿,恭恭敬敬跪下:“女儿请问陛下,圣躬安。”


“朕安,起来吧。”


朱祁钰打量着固安,不知不觉,女儿也长大了。


固安站在旁侧。


朱祁钰指了指旁边的椅子:“过来坐。”


固安小心翼翼过来。


“近来可有去拜见皇祖母啊?”朱祁钰问她。


“回禀父皇,女儿晨昏定省,日日不落。”固安要跪下回禀。


朱祁钰摆摆手,让她站着回答。


“嗯,去皇祖母身边尽尽孝心,是应该的。”


“朕不孝,不能承欢于母亲膝下。”


“你是朕的女儿,代朕去尽孝,是理所应当的。”朱祁钰语气恹恹。


“陛下可不许胡说,陛下日理万机,尚且时时去请安,如何不孝?”


唐贵妃听出皇帝的不快,立刻道:“臣妾日日都去咸安宫侍奉,咸安宫那边一切安好,哪里有不孝?陛下万万不可胡说!”


朱祁钰瞥了眼固安。


固安低着头,身体不由自主的发抖。


承乾殿陷入莫名的寂静。


伺候的宫人,大气儿都不敢喘一下,十分惊恐。


唐贵妃也不敢说话,虽然坐着,却还不如跪着舒服。


噗通!


固安受不了皇帝的威压,吓得跪在地上:“女儿知错,求陛下恕罪!”


朱祁钰看着她半晌,才道:“叫朕什么?”


“陛……父、父皇。”固安战战兢兢回答。


“如何错了?”朱祁钰又问。


固安流出了眼泪:“女儿不该去见皇祖母,更不该在皇祖母面前嚼舌根,女、女儿知错了!”


她万分惊恐。


打死也想不到,在咸安宫说过的牢搔话,竟然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


“去孝敬皇祖母,有什么错的。”


朱祁钰缓缓开口:“但你的母亲只有一个,若认汪氏为母,你就是罪人之家属,不该在宫中享受富贵,该去凤阳祖坟,做姑子去。”


“女儿知错!女儿知错!”固安不停磕头。


“你妹妹的死,和汪氏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朕罚她,是理所应当。”


“她去死,那是她不顾念与你的母女亲情,是她的罪。”


“你不该拿着此事,去叨扰皇祖母。”


“皇祖母年纪大了,经不起你的念叨。”


“你若是怀念汪氏,大可以随她而去,就当朕没有你这个女儿。”


朱祁钰语气阴鸷。


他每天和群臣勾心斗角,已经够累的了。


迟迟没有广收后宫,是为了让后宫安稳,让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前朝,为百姓多做一点事,把江山理顺了,再广纳美人入宫,绵延子嗣。


可是,偏偏他的亲女儿,却在后宫里兴风作浪。


为她的犯罪的母亲,伸张正义?


闹得宫里沸沸扬扬,天家的家丑传到了宫外,朕的颜面往哪搁?


汪氏的事,和漠北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来正值天下藩王入京的关键时刻,前朝不能乱,后宫更不能起火。


漠北王,绝对不能出差错。


一旦漠北王死了,或者宫里稍微露出处置漠北王的风声,天下必然板荡不安,藩王造反,此起彼伏,江上顷刻间倾覆!


牵一发而动全身,岂是儿戏?


区区罪妇罢了,死了就死了,难道因为她,江山都不要了?


唐贵妃闻听皇帝说这么重的话,赶紧跪下,不停磕头:“陛下,固安年龄小不懂事,做了错事,求您原谅她,给她一个改正的机会,陛下!”


固安也傻了。


父皇竟然让她死?


母后常说,父皇心里没有她们,以前她还不信,现在才知道,母后说得对啊。


父皇的心里,只有他自己!


没看连皇祖母,他都能软禁吗?


“固安,快快磕头,给你父皇认错!快呀!”唐贵妃膝行过去,按着固安的脑袋磕头。


“陛下,儿、儿臣知错了!”固安浑身在抖,又改变了称呼,父女之间又疏远了。


她是母后养大的,和父皇并不亲昵,从母后被废后,她饱尝人间冷暖,不敢耍性子的。


“如何错了?”朱祁钰慢慢问她。


幸好,固安没有耍小性子,还算乖巧,给她这个父皇一个台阶下。


唐贵妃提示固安。


“你闭嘴。”


朱祁钰瞥了眼唐贵妃,唐贵妃赶紧趴伏在地上,一动不敢动。


“儿、儿臣……”


固安却说不上来,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


见她实在说不上来,朱祁钰缓缓开口:“固安,朕好好教教你。”


“在这后宫之中,最要紧的是谨言慎行。”


“你明知道汪氏是罪妇,不该提及的。”


“但你仗着皇祖母宠爱,便央求皇祖母,为你的母亲正名。”


“知道吗?”


“这话会从宫里传到朝堂去,汪氏若是无罪,为何会被废?你可有想过,无过废后,朕要如何面对天下人?”


“没有朕为你遮风挡雨,你算个什么公主呢?”


“而你皇祖母,因为此事劳心费神,忧思成疾。”


“你岁数也不小了。”


“从小又吃过苦的,该知道如何为别人着想。”


“你是公主,享受着这锦衣玉食、万民敬仰的日子,就该比其他人更加成熟,更加懂得思考。”


“凡事多想再做,不显山不露水,才是你这个公主,该做的事情。”


朱祁钰叹了口气:“明白了吗?”


“谢陛下教诲,儿臣明白了。”固安恭恭敬敬磕了个头。


“贵妃,起来吧。”


朱祁钰看向她:“明日找个师父,给公主授课,这么大了尚不读书,如何明礼?以后嫁出去,岂不让人笑话天家的女儿?”


“臣妾遵旨!”唐贵妃心惊肉跳。


她以为,皇帝会真的处置固安公主呢!


在没有儿子之前,她唯一傍身的,就是固安公主!


她费尽心机,才把固安从汪氏手中抢过来,可不能丢了呀。


固安一动不敢动。


皇帝的威势太重了。


“为人父母,若一味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朱祁钰淡淡道:“这孩子呀,要好好管教,方能成材。”


“臣妾知错了!”唐贵妃又跪下。


朱祁钰伸出手,唐贵妃站起来,抓住皇帝的手,坐在皇帝身边,却如坐针毡。


“起来吧固安。”


朱祁钰看着她:“父皇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些,就明白了人心险恶,日后嫁去伯爵府,也好能在后院中,稳坐钓鱼台,不至于被旁的女人,夺走你夫君的爱。”


固安半知半解。


“陛下还允许驸马纳妾?”唐贵妃讶异,以陛下的脾性,必然会停止此风。


“难道他不纳妾了,就会喜爱嫡妻吗?”


朱祁钰反问她:“管得住人,管不住心啊,朕终究有老去的一天,如何能看护她到老?”


“不如让她自己长本事,知道如何驭人,方是长治久安之策。”


唐贵妃了然,叩拜道:“陛下果然深谋远虑。”


“父母之爱子女,不是娇生惯养,而是为其计深远。”


朱祁钰看向固安:“等你长大了,做了父母了,就了解朕的苦心了,去吧,准备准备,明日开始上课,读书才能明礼。”


“儿臣告退!”固安心中有怨,听不进去这些。


朱祁钰看着她的背影:“等以后受苦了、遭罪了,就该想起来朕今日这番话了。”


“天家女儿岂能受苦?”唐贵妃讶然。


“哼,这话也就骗骗傻子吧,天家的女儿就不是女人了?不需要丈夫的疼爱?”


朱祁钰冷笑:“人心易变,七年之痒,朕富有四海,也改变不了人心啊。”


“何况夫妻恩爱,是在心,在感觉;人是否幸福,不在于权势高低。”


“强扭的瓜不甜。”


“朕能杀人,却改不了人心。”


唐贵妃似懂非懂,眼眸浮现担忧,若她的孩子,在婆家受气,她又该如何呢?


“唉,这孩子呀,多受些气好。”


“受了气、经了挫折,才知道谁是真,谁是假。”


“这世道,看不透人心的,被人愚弄,才最痛苦的。”


朱祁钰摇摇头:“罢了,不管她了,有些话说了几万遍,她也过不好这一生。”


“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懂得,让她慢慢体会吧。”


“这天下唯一不会害她的,就是朕这个父皇啊,她却不知啊。”


臣妾不知道该怎么接?


唐贵妃嫁入皇宫,便宠冠六宫,后来因为李惜儿入宫,才失了宠爱,但如今又重新得到宠爱,所以她理解不深。


固安可没有唐贵妃的美貌、心智、手腕。


她就像是一张白纸,傻白甜一个,去了哪都会吃亏的。


“安枕吧,朕累了。”


朱祁钰看向冯孝:“去,把朕的笔,送去咸安宫,交给太后。”


唐贵妃手指轻轻一颤,皇帝这是让太后闭嘴呢。


对汪氏的话,也不许再传了。


看来,明日不能让固安去叨扰皇祖母了。


皇帝不喜。


一夜无话。


翌日,朱祁钰早早起来锻炼,耳朵里听着太监读的文章。


乘坐御辇上朝。


先讨论旱灾、防治云云。


“诸卿,粮食是重中之重,万万不能出了差错。”


朱祁钰认真道:“朕今早让太监读了关于根治蝗灾的书籍,朕想到了一个办法,多多种植树木。”


“朕发现了,蝗灾多发区域,都缺少植被。”


“朕想着,能否多多栽种树木,来减少蝗灾发生的数量?”


朱祁钰问。


“陛下,多种树木,确实能有效防范蝗灾。”


耿九畴出班,道:“但是,种植树木多了,因为树根盘根错节,会影响粮食生长。”


“就是说,树木会占用耕地。”


“我朝向来人多地少,朝堂安稳时,百姓恨不得把任何一寸土地,都给耕种上粮食,精耕细作。”


“若是种树的话,可能会让百姓饿肚子啊。”


耿九畴的话,引起朝臣点头。


“陛下已经令朝堂,在京中多多种树了,老臣以为足够了,不能因为树木而耽搁了粮食。”宋琰道。


百官都比较认同。


而且,种树还需要一笔支出,都得朝堂来支出。


日后还得养护,树木也有病虫害,还要防止百姓砍伐,养护费用很高。


“诸卿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朱祁钰微微颔首:“但蝗灾总要预防的。”


“陛下,蝗虫厌恶棉花,如今京畿并不缺粮,陛下大可趁机推广棉花种植。”


程信话没说完,白圭便厉喝道:“绝对不可!棉花能吃吗?倘若漕运出了问题,京畿就会因为没粮,而出现动乱!”


“京畿粮食就算不能自给自足,也必须维持基本的粮食供应!绝对不能出现动乱!”


白圭的话,引起项忠、马瑾等人赞同。


“好了,别争论了。”


朱祁钰道:“种树不一定要种杨树、柳树,也可以种果树啊,朕就爱吃果子,什么果子朕都爱吃。”


“让百姓在田间地头上种些果树,等着果子成熟,可到坊市贩卖,也能增加百姓收入嘛。”


这话引起百官的赞同。


“陛下,栽种果树,对百姓利大于弊,而且能增加收入的话,百姓肯定会精心照料的,这是善政啊。”刘广衡道。


“没错,栽种果树能增加收入,是件好事。”


胡濙躬身道:“陛下,您不是扩大了坊市嘛,不如划分出一块地方,给京畿的农户,让他们来京中贩售,嗯,就别收费用了,您看如何?”


“老太傅在这等着朕呢?”


坊市的摊位费,都入了内帑,户部眼馋着呢。


“既然老太傅开口,那就不收了!”


朱祁钰笑道:“不但贩售,朕不收钱,朕还每家送五棵果树,内帑出钱!再多了,朕也负担不起了!”


“陛下圣明!”朝臣叩拜。


“朕希望天下百姓都富裕起来啊。”


朱祁钰真诚道:“今年刚有干旱的苗头,朕就夜不安枕,睡不着啊,民以食为天,百姓要是没吃的,就会不安分。”


“百姓没吃的,如何给朝堂纳税啊?”


“所以呀,诸卿要把眼睛放在下面,别总盯着上面!”


“这天下,不是朕一个人圣明,就能治理好的。”


“需要朕与你们,共同努力!”


群臣心中一跳。


皇帝话里有话啊。


不许他们看着上面,是说,不许探听天家机密?


送进宫里的孩子们并不听话,他们总传些情报出来,使得他们在宫外,却也知道宫里发生了何事,搞得天家没有秘密可言。


皇帝在点他们呢。


等着宫女儿进了他们的家。


那就可以互相伤害了!


你们看天家的热闹,朕就让天下人看你们家的热闹!


皇帝这招狠啊!


“臣等遵旨!”百官心怀叵测,恭恭敬敬磕头。


“诸卿,朕昨晚做了一个梦。”


朱祁钰幽幽道:“梦到一种长相如甘蔗般的作物,通体绿色,结出金皇.瑟的棒状果实,这一根有这么长,皇橙橙的,看着就好看,朕形容得不贴切,画出来了。”


他举起一张纸,让人传下去。


“朕的梦里,这种作物亩产几万斤,能在寒冷地区种植……”


皇帝话没说完。


整个奉天殿就炸了。


“几万斤的作物?不愧是梦,这要是现实,那粮食岂不永远也吃不完了?”


“这东西谁见过?”


“不会是陛下臆想出来的吧?”


群臣窃窃私语。


朱祁钰不置一词,等他们议论完,才继续道:“朕梦中的辽东,种满了这种果实,能养活上亿人口!”


嘶!


奉天殿又炸了。


“绝对是梦,大明才多少人啊,上亿人?就辽东?”


“那么多人生活在辽东,每天得冻死多少啊!”


“陛下的梦实在不靠谱。”


群臣议论纷纷。


但胡濙却颇有深意地看着皇帝。


皇帝这是玩哪出啊?


他可听说了,平江伯陈豫进献了一株六月柿,皇帝说鲜艳的果实可以吃。


难道皇帝又得到了一株新植物,所以在给这株植物披上神秘的外衣?


等等!


他在神化自己!


等着这种作物问世,不说亩产上万斤,单说能在辽东种植,就足以让人相信皇帝,如有神助了!


皇帝为何突然神化自己呢?


他要干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胡濙开始瑟瑟发抖。


“朕醒来之后,也觉得这只是一场美梦。”


“是朕想粮食,想疯了。”


“但是,朕总觉得梦和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说这种作物,倘若真有的话,不说亩产几万斤,只要能在辽东种植,种出来后能吃!”


“那朕就知足了!”


“朕希望,这个梦是仙人指路,而不是空想一场啊。”


朱祁钰唏嘘道。


“愿陛下梦想成真。”群臣叩拜。


其实心里都不相信,哪来的这种作物啊?


不过,熟悉皇帝手腕的耿九畴等人,已经隐隐猜到了,皇帝要开始神化自己了。


八成这种作物,已经被皇帝找到了。


可皇帝怎么知道,这东西能在寒冷地区种植呢?还亩产几万斤,难道是臆想出来的?


目的呢?


他要杀谁?


耿九畴、白圭对视一眼,互相眼神之中给出了答案,藩王!


皇帝要杀藩王,所以要先神化自己!


把自己塑造成神,以神的旨意,杀死藩王,皇帝藉此洗清自己。


在景泰朝的藩王,也真够倒霉的了。


听说朱佐敬被打破了相,在宗人府里闭门思过呢。


“罢了,只不过一个梦,朕随口一说而已,诸卿不必在意。”


朱祁钰话锋一转:“如今藩王,都陆陆续续启程入京,京中也该操办起来了。”


“鸿胪寺、太常寺、宗人府,就交给你们来办。”


“用了多少钱,朕的内帑出,不必给朕省钱,亲戚们好不容易济济一堂,朕这个皇族的族长,总不该吝啬才是,大不了朕再喝两年稀粥罢了!”


完了,皇帝又苦穷了!


这次该谁遭殃了?


“朕已经宣了在京的各派商贾,在西华门候着呢,等下了朝,诸卿陪朕去一趟,朕打算和商贾们交交心,支持他们。”


明白了,这回遭殃的又是京中商贾。


怪不得您昨天让我们和他们做切割呢,下手来得这般快?


这热闹得去看啊。


端午节快乐!求订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