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38章 地狱之门和天堂之路

第338章 地狱之门和天堂之路

作者:萧蓝衣 返回目录

闻听捷报,重臣都陆续进入养心殿。


看见皇帝一边看地图一边小声嘀咕,就知道要坏。


“陛下,可是邢国公传来了捷报?”胡濙小心翼翼问。


“东南联军败了,于谦一口气吞下大半个暹罗,李震、欧信也攻克了勃固王都,夷灭勃固,郭登占了大城,暹罗王北逃,联军崩了。”


朱祁钰盯着西边地图看,南边战争不断,但大仗应该没了。


“陛下,战争容易,治理难啊!”


胡濙秒懂皇帝的贪婪:“渤泥、吕宋建三省,老挝刚到手,新益州还在建设,交趾不能自给自足,如今又吞并了暹罗两个省的地盘,还有勃固。”


“这是六七个省的地盘啊,陛下呀,想彻底变成汉地,没个二十年之功是做不到的。”


“不能再开战了!”


胡濙道:“陛下,您不能只看战争胜利,要看治理难度啊。”


“这场战争,咱们在南方水陆两军,投入兵力在八十万左右,军费支出超过千万。”


“耗时两年,击垮了联军。”


“看似容易,其实是用钱砸出来的胜利。”


“但是,若建设的话,投入的数字怕是比千万还要多,还需要从国内征兵去建设。”


“这是六七省的地盘,等于大明的南方那么大啊!”


“您还要考虑一个问题,民心思定。”


“移民过去的江南百姓,在交益之地的日子不好过呀,本来移民过去,就怨声载道。好不容易苦熬到了战乱过去,没人再想打仗了。”


“中枢该给地方一个接受期,一个缓冲期,让人把这根弦儿松下来。”


“起码十年内,南方不能再打仗了!”


“大明的精力,也要从开拓,转向建设,不该再吞并新地盘,而是要慢慢建设,彻底消化新地。”


朝臣全都跪在地上:“陛下,老太傅之言老成谋国,大明不能再发动战争了!”


谁都看得出来,皇帝要吞并东察合台汗国。


朱祁钰主打的一个死不认账:“朕何时说要打仗了?”


“朕想和老太傅一样啊,不要战争,要和平。”


“十年有点太久了吧,百越之地有于谦,婆罗洲有王越,都是帅才,给他们三四年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


朱祁钰见朝臣又要劝:“十年就十年,朕等得起。”


朝臣顿时松了口气。


皇帝确实激进,但却听话,知道什么叫量力而行。


“就没有一边消化新地,一边扩张的办法吗?”朱祁钰太馋东察合台汗国了。


拿下这块,就能兵进撒马尔罕,拿下费尔干纳盆地,就能将大明西疆封口,这样大明就彻底自成体系,再也没有强敌能进入大明了,就能彻底安稳建设了。


“除非陛下有无限钱粮。”王复笑着说。


要是有系统就好了。


朱祁钰叹息一声:“朕真想一鼓作气,把三缅推平,国境线推到印度去。”


“陛下,勃固已经亡国了,阿瓦和麓川也被吓破胆子了,咱们只要占据几座重要城池,两国就不敢有异动。”


姚夔道:“吞并三缅,只是时间问题罢了,陛下不宜过急。”


“不过,大明疆域过于辽阔,治理是个极难的事情。”


所以朱祁钰着急火车的诞生。


有了火车,就能进入工业化的快车道,大明疆域辽阔,也能治理得过来。


后世整个东南亚十一国,才总共450万平方公里,有多大,就是土地分散。


最重要的是,大明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


只要大明不崩溃,领土就能守住。


那就快点进入现代社会,哪怕君主立宪,也要守住领土。


“朕要建立多京制,大城就不错,改大城为汴京,建立一京师。”


“中枢可派官员,坐镇汴京,管辖制内琐事。”


朱祁钰道:“大事还须中枢批复。”


姚夔说的不是这事,而是皇帝要分封诸皇子外藩,他倒是想让皇子分封这些地方,建立外藩,拱卫大明。


而看皇帝这个意思,似乎要将这些地盘经营为内地,成为大明内地疆土。


“陛下,大明过于广阔,怕是管不过来呀。”胡濙也觉得太大了,超出封建王朝的管理范围了。


尤其是婆罗洲,吕宋这样孤悬海外之地。


圣旨来回走一次,最短需要一个月时间,遇上雨季、台风、特殊天气,鬼知道几天才能到。


还有吉林、黑龙江,太远了,管理成本又太高。


好在农科院研发出耐寒稻种,已经在吉林播种了,等着看收割的亩产情况吧。


“如何管不过来?”


朱祁钰不满:“世界地图诸卿都看了,大明占得这些,不过世界一角,怎么就管不过来了呢?”


“难道派出去的文官,还能造反吗?”


此话一出,所有官员都跪伏在地:“陛下,文官万万不能造反的,也没能力造反。”


“那不就得了!”


“他们造反不了,境内有些许叛乱,平定便是,难道还能动摇得了大明统治?”


“都没开始统治呢,就开始唱衰,若先民都是你们这个思想,还有今天大明吗?”


“祖龙当年要是想着,就在秦国当王,大秦能二世而亡吗?”


“开拓开拓,就要有进取精神!不要怕错,错了就改,汉人就靠百折不挠,才拥有五千年的历史!”


“你们就知道唱衰,朕要你们有什么用!”


“此事不必再议,朕的疆土朕心中有数,到了大明吞不下的时候,朕自然会叫停的!”


朱祁钰生气了。


都没做呢,就认为自己不行。


这种思想要不得,若秦始皇也这么想的,还有个屁汉人了,若都像南宋那么想,汉人早就分成两国了。


最关键的是,让儿子出去继藩,那也得养熟了再赐出去吧,不然弄一块生地给儿子,万一儿子不行,被杀了怎么办?


大明军中明显青黄不接,等于谦死了,没有帅才了,又打国战,谁来兜底?


“等征讨兀良哈传来捷报,战争就暂时休止。”


“休养生息几年,再开启战端。”


“都去吧。”


朱祁钰摆摆手。


朝臣退出养心殿的时候,互视一眼,觉得无奈。


“陛下太贪心了。”


李贤直言不讳:“大明疆土翻了三四倍,治理难度增大了百倍。”


“而北京远在北方,距离婆罗洲万里之遥,距离勃固万里之遥,万一这些地盘叛乱,等消息传到中枢,再派兵去平叛,地盘估计都没了。”


“不如分封出去,让皇子去管理外藩,年年朝贡便是。”


很多朝臣觉得李贤说得有道理。


“未必。”


李秉小声道:“陛下的梦境,是不是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朝臣微微一愣。


李贤问:“什么意思?”


“陛下似乎在等一样东西,看他极力发展机械,仿佛是机械能改变大明一样。”


李秉道:“您没见陛下没断然否决,虽然生气,但语气稍微松动,似乎是在等某种改变世界的东西出现,若等不及了,再分封出去。”


“确实有这种感觉,陛下虽易怒但头脑始终保持清醒,很少像今天这样叱骂吾等一番,把吾等赶出去,不听谏言。”


马文升摸了摸鼻子,觉得皇帝很怪异。


以前皇帝是怒,但还会商议,这次直接都不商议了,确实不正常。


“确实有这种可能性。”


胡濙道:“陛下曾说过,他看到的梦境里,是有种飞速车子,几个时辰就能从北京到南京。”


耿九畴微微一愣,陛下确实说过。


但那是几年前的事情了,近几年,皇帝讳莫如深。


但群臣都知道,皇帝不说了,却在做。


“老太傅,您见多识广,真有那种车子?”李贤是不信的。


“西游记里是有,未来老夫也不知道。”胡濙开个玩笑。


朝臣哄笑一声,便进了府衙。


在斡兰河边。


岱钦杀掉了伯颜,吞并了察哈尔部族,兀良哈再次壮大。


他不甘心投明,派人去和大明交易粮食,恳求大明放开一条路,让他们回蒙古草原上去。


岱钦可不敢翻越兴安岭,一方面是没粮食吃,一方面是兴安岭北面的野人太凶,那可不是虎尔哈这种软柿子。


杨信等人的晋爵圣旨已经到了。


此刻正在商议,该如何处置兀良哈部。


真硬碰硬,十四万兀良哈精锐,一换一,大明骑兵就得崩,最好的结果就是收服。


但兀良哈桀骜不驯,不肯归附大明。


他们只愿意谈条件,然后去蒙古高原上放牧,至于大明不肯借道,他们就一路打回去。


杨信等人犹豫,真打,大明和兀良哈伤亡五五开,而兀良哈人也就被打散了,大明骑兵也就一战崩溃了。


若放归,中枢肯定交代不过去,若让他们一路打一路破坏,大明损失不起。


最后俞山拍板,把他们送去倭国。


俞山坏啊。


倭军不是强吗,碰上兀良哈再看看谁强,女真可是在倭国壮大了呀,在倭国也称王称霸呢。


岱钦也不傻,立刻反对,说倭国供养不了兀良哈骑兵,不肯去倭国。


但他们愿意为大明打一仗。


岱钦也鸡贼,大明东北基本上没有对手了,想打仗就得把他们放去西边打,可借了道,还跟大明讲个屁仁义礼智信啊,拜拜了您嘞。


俞山转念一想,让岱钦帮忙清理土著。


大明给岱钦供一笔粮食,让兀良哈人去和土著死磕,到时候大明再来捡便宜。


岱钦被虎尔哈人造反,给造反出阴影了。


不太敢吸收野人为己用,但还是答应下来。


帮大明抓十万野人为奴,就放兀良哈西归。


肯定兀良哈更赚啊,清理土著,他们得钱得兵,他们还能掳掠野人部落的女人,为他们生儿育女。


俞山也清楚,但他眼馋的是整个兀良哈部,别忘了,现在的兀良哈是四部联合的,只要吃下察哈尔部和喀尔喀部,他就知足了。


也挺有意思的,兀良哈和大明打仗,打着打着,竟然给大明打工了。


军报送到内阁。


“俞山是懂政治的。”


李贤对俞山的做法很满意:“战争,没有绝对的敌人,也没有绝对的朋友。”


“审时度势,善用身边的一切,才是名将。”


“岱钦强势,强吞察哈尔部,他早晚会死在察哈尔部人的身上,也许在掳掠野人,就会死。”


但这都是小事了,大明打完这场仗,暂时不会动兵了。


吉林预计景泰十八年底,初步建成,完全建成,恐怕需要等到景泰二十三年。


到了景泰十八年后,才能开发黑龙江。


而这里面有一个不确定因素,就是农科院杂交的耐寒水稻,亩产如何,若亩产低,那建设黑龙江就没意思了,若亩产高,建设黑龙江立刻提上日程。


转眼到了景泰十五年年底。


这两年,大明取得了显著成绩。


除西南各省外,各省都建设了一条沥青主干路,形成了从两京,延伸到全国各地的高速路。


陕西到四川的路,已经在修,但开凿难度太大,需要再等一年。


四川到重庆,却修通了一条沥青路。


从沈阳,能坐马车走沥青驰道,一路走到广州。


预计景泰十八年,内地诸省,都能有一条沥青路,全国都能连在一起了。


沥青路是区别驰道的,驰道之外,再多修的一条路。


随着盐政清理完毕,食用盐的价格暴跌。


酸菜、咸肉、咸鸭蛋进入寻常百姓家。


而宫中又传出耗油、味精、十三香等调味品,各派菜系,在创新中融合、二创、碰撞,又走向融合。


随着棕榈树、橄榄树的大规模栽种和培植,棕榈油和橄榄油,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油料。


尤其是棕榈树,棕榈树原产地就是华夏,取棕榈油,从先秦时便有了。


但是,大明人多地少,棕榈树并没有大规模培植、栽种。


如今交益之地,砍伐了大量热带雨林,取而代之的就是橄榄树、棕榈树、茶树等等。


随着吉林大规模垦殖,景泰十四年,大豆在吉林第一年丰收,豆油食用,豆渣喂牲口,牲口也茁壮成长。


油料的价格也在随之下降,百姓家中也能经常吃到油了。


今年北方旱情得到有效遏制,蝗灾也被地里的鸭子压制,算是个丰收的好年头。


而草原上的牛羊丰收。


景泰十五年,是天下百姓日子过得最好的一年。


原因有三个:其一是征兵,减轻了内地家庭负担,这些人送去南北垦殖新地;其二是朝廷有效预判灾难,并提前做好了预防;其三,奴隶的大规模引入。


景泰十五年,大明引入奴隶近千万人。


这些奴隶进入铁厂、油厂、煤场、矿场、盐场,在治水、修路、垦荒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甚至有些还被卖入了百姓家。


家中有个活牲口,小日子肯定过得更好。


比如说,治水司,黄河已经治理到了山西,山西是形胜之地,工程极难修建,而死在上面的奴隶,高达120万。


全国各地都在治水,搞灌溉工程,用水泥铁筋修筑堤坝,死在上面的总奴隶达到了二百万。


比如三峡,修筑堤坝就死了五十多万人啊。


修江西、福建沥青路,死得不计其数。


在工地干活的百姓,都不想要工钱,就想领个奴隶回家当地主老爷。


倒是可以给,问题是怎么领回去啊。


奴隶跑了,可是大事。


中枢贴出告示,愿意移民边疆省份的,分房分地外,额外分两个奴隶。


响应者有,但不多。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家里能吃一口饱饭,都不想离开家乡。


大明如火如荼的建设,治水司仅景泰十五年,就用了九百万,和之前说好的五百万,超出一倍。


当时说的是银子,现在是银币,中间还有差价呢。


但皇帝要速度,愿意多花钱。


在暹罗,漫长的雨季已经结束。


而五十万联军,把巴塞河以西的土地,祸害成了一片废墟,也有野心家想往东打,但都被于谦打回去了。


诞生了三个大军阀,彼此混战,战火烧到了阿瓦。


大城以南,包括满刺加,全都在大明疆土范围内。


郭登回京和常德大婚后,大城便交给李震主持,已经改为汴京,汴京以西,和勃固连接,大明的开疆拓土不得不画上休止符。


现在就是建设期。


于谦乐得在新扬州、新荆州带着百姓建设新地,一边建设,一边开宗立派,给学生们讲解战略战术,优哉游哉。


他之前就担心皇帝会继续扩张,给皇帝上了几道奏疏,幸好朝臣拉住了野马似的皇帝,按下休止符。


大明必须快速消化现有的疆土。


还要让移过来的百姓产生家乡的感觉,让他们在这些地方生儿育女,也就有了家,也就有了根儿。


等把新占之地,变成了大明核心地带,再继续开拓,反正地盘就在这,跑不掉的。


倒是上个月,西葡组建联军,出动二十艘战舰远征大明。


在马六甲被大明三千艘战舰给围了,打个全军覆没,大明不讲武堂,以多欺少。


梁珤全权指挥,俘虏了四艘战舰,一百多个西葡士兵,还有十几个传教士。


梁珤也是个不省心的,被皇帝放出来后,霸占斯里兰卡以东的大洋,凡事商船都要悬挂大明龙旗,必须给大明纳税。


还在马六甲海峡设高关税。


尤其是通往西夷的商船,全部征收高商税,打败了西葡联军后,关税进一步提高。


搞得多少西葡荷意、波斯、大食商贾,赔得裤衩子都没了。


梁珤不管那个,大肆敛财。


倒是于谦看好梁珤,国公位肯定跑不了了,搜刮的钱肯定送入宫中了,这么听话的将领,皇帝会不大用?


大明真不差西夷那点贸易额,反而他们没有大明,才活不下去呢。


大明的瓷器、丝绸、茶叶、铁锅、香料都是硬通货,现在又增加了火器、船支等军工产品。


大明不予销售,发愁的是欧罗巴的人。


等着西葡来投降吧。


梁珤肯定宰死他们。


梁珤的恶心事,不止这个,他拿到了南洋诸国的海图,开始挨国去收税,每一个国家定下税额,不交的就派兵攻打。


南洋五十国,对梁珤恨之入骨,又恐惧入骨。


一艘艘运银船、运粮船送入大明,都是梁珤的功劳。


于谦乐意看戏,他发现暹罗这地方确实热,但冬天天气好,气候宜人,很养人。


他的一些陈年旧疾,在暹罗都养好了。


皇帝给他的密旨,让他坐镇此地三年,再调回京去。


这让于谦有些沮丧,他的小心思又被皇帝戳破了,他想逃离政治漩涡,皇帝就让他离开。


不过,他也知道,等他回京之日,就是封王之时,只是不知道那时候皇帝还会不会有魄力,放他出京为帅了。


新益州也效仿交趾,砍伐掉雨林,种植油料树木,和一种橡胶树。


橡胶树是葡萄牙马六甲工事里发现的,皇帝说有大用,让新益州培植,以后大规模种植。


种植的事情,不用于谦操心,地方官员就做了。


大明百姓嫌热,就驱使奴隶种植就好了,反正新益州最不缺的就是奴隶。


扫荡暹罗东部,得到百万奴隶,还有放进来的七十万联军,都是奴隶。


于谦就喝喝茶,讲讲课,日子就过去了。


他的茶,是交趾种的新茶,本该进献入宫的,皇帝直接赐给于谦,让于谦品尝。


他有点喜欢这块地方了。


在新兖州。


王越已经控制了整个渤泥国,明人移民百万,占据了整个渤泥国。


新兖州什么都不缺,最缺的就是女人,倒是请媒婆去内地相亲了,都女人不愿意跑这么远嫁过来,来得寥寥无几。


王越实在没辙,就让梁珤去买二十二万白肤色的女人,买了十四万印度女人,从暹罗引进十万女人,再加上本地的土著女人,勉强够分了。


有了女人就有了家,生了儿子也就有了根儿,移民也就安定下来了,垦殖更卖力了。


土地是大块大块的分,越是森林地区的分的越多。


还有江南富商,主动移民过来,在森林里开发种植园,种植橄榄树,重点是愿意移过来拿贩.奴执照。


大明有条不紊的向南一点点扩地。


王越也纳了两个白女为妾,看了一年多了,还觉得不顺眼,这长相着实让人看不下去。


但本地土著太黑了,别说他看不上,百姓都看不上。


她们比暹罗人还黑,还懒。


明人其实不那么看重长相,更看重的是女人能不能吃苦耐劳,结果土著女,做饭都能做两个时辰,上地干活就偷懒,谁要啊。


大明女人不愿意远嫁,移民过来的夫妻也有,搞得那丈夫把媳妇藏得老深了,有几万个男人盯着他媳妇,谁受得了。


只能引进些肤色白的,但肤色白的不符合明人审美啊,他们管波斯女叫鬼女。


倒是从倭国引进的女人,最受欢迎,除了矮外,其他没毛病。


大批倭国男女,踏上进入大明的船支。


倭女刚刚下船,就被哄抢。


也有人写信回家,让爹娘帮忙说门亲事,但一听在万里之外,女方都不愿意。


国内日子越过越好,自然舍不得一锤子卖闺女,放在身边还能啃啊,伏地魔多香啊。


就这样,大明女是一等女人,倭女是二等女人。


白女是三等女人,暹罗女、勃固女成了四等女人,土著女人成了五等女人。


王越还是大规模引进白女,因为白女无依无靠,能随着男人下地干活,勉强算吃苦耐劳吧。


但白女性子野,经常做出苟且之事,一年到头被浸猪笼的很多。


暹罗女、勃固女也好一点,奈何本地人也需要她们啊,卖过来的实在少。


本地土著,无人问津。


这就给人贩子发展空间了,他们把土著女打包上船,运回大明,让她们假扮暹罗女、安南女、占城女等亡国女,编造一个凄惨的身世,骗大明的傻子。


实在卖不出去的,就卖去青楼,很受欢迎的,明人看不出她们是哪国人,只要故事讲得好,就能卖高价。


眨眼就过了春节,进入景泰十六年。


大明各地战争都差不多结束了,大明将进入漫长的发展期。


中枢提出三年建设计划。


治水司保证三年内,黄河治理完毕,内地的水系,要在五年内全部完成。


边疆省份,北方诸省,必须建造完毕。


南方诸省初步完成治理,省治建立起来,框架建立起来,地方充实移民,最好能完成自给自足。


沥青路,连接大明所有省份。


等等十几条。


眨眼三年过去。


景泰十九年初。


香港。


巨型运输船停靠在岸,奴隶排成一队,有序下船。


有人挥舞着鞭子,谁敢破坏规矩,就会挨一鞭子,抽打极狠,不留情面。


下船后,由专人领着,进入一块海滩,然后被人驱赶着下海清洗,泡在水里足足一个小时,才允许上岸。


然后所有奴隶赤身果体,确定干净后,排队剃头,把头发剃成狗尾巴,再来领取新衣物。


也不许冲淡,皮肤会不会爆皮没人管,只要他们不带着传染病进入大明就行。


这种清洗区,一共有172个。


其中50个是女奴隶冲洗区,女奴隶那边有一个冲淡区,洗干净后,可以进入冲淡区清洗盐渍。


管她们的也是女人,整个女冲洗区,是不许进入男人的。


122个男冲洗区,则简单粗暴,冲洗后检查,剃头,穿上衣服。


就会陆续装船,去到下一站。


这些奴隶,来自全球各地。


主要来源印度,还有波斯、大食、神圣罗马、欧罗巴诸国,还有来自非洲的大老黑。


男女奴隶的划分级别标准不一样,但越黑越不值钱。


当然不排除造反的可能性,所以冲洗区,设在海洋上,伱想反就得往海里面游,保证你死得更惨。


上了岸,就是明军荷枪实弹的看护。


上了江船,就会被封在底仓里,不许出来,直到到达目的地,才会打开底仓。


在奴隶眼中,他们到达大明的第一站,就是地狱之门。


进入大明的奴隶,没有再回国的,运气好的是被好人家买走去当活牲口,运气不好的,全都死在大明建设之中了。


最好的结果,就是埋在土里充当肥料。


男奴隶和女奴隶待遇大相径庭。


男奴隶只会看到地狱的一面。


女奴隶则会看到天堂。


穿过地狱区,中间隔着很长的栅栏,走出很远,就会看到一个无比繁华的巨型城市,这里面灯红酒绿,是有钱人的天堂。


天下的一切东西,都能在香港找到。


灯红酒绿,是这里的主瑟调。


据说天下达官显贵,都在香港有一套宅子,闲暇的时候,都愿意来香港享受生活。


女奴隶会优先被风月场所挑选、购买。


大明的风月场所,汇聚了天下各族的女人,能叫上名字的地方,就一定能找到他们国家的人,还都是美女。


她们都说着流利的汉语,经过特殊训练后,开门接客。


这里是男人的天堂。


她们选买奴隶,也是有一套标准的,要经过层层选美,才能进入风月场所。


这种风月场所,不是单纯的青楼,更像是娱乐圈。


而这些风月场所的对面街道,则是一座座会馆,这些会馆不对外开放,因为来这里的,都是妇人。


会馆,其实就是大型商城,什么东西都有,只是没有男人。


来往的女人手挽着手逛街、采购,脸上洋溢着笑容,她们穿着各式服饰、妆容,有的是汉服,有的是唐装,有的明服,还有的穿着高跟鞋,穿着紧身旗袍,卷着波浪长发,勾魂摄魄。


她们在这里逛街选购,然后乘坐马车,穿行一条条沥青路,进入一座座高门大院。


能在这些会馆里选购的,都是高门大户家的女人,而香港,遍地都是高门大户。


对面是地狱,这里就是天堂了。


然而,这天堂却不止是一处,被第一次选购后的女奴隶,则会送到对岸,澳门。


澳门是最先发现商机的,当香港成为奴隶的集送中心,澳门就开始建设赌场和声乐场所。


因为上船的海员,都会用酒精和女人麻痹自己,而他们出手阔绰,自然就催生了赌博业。


赌城,也就应运而生了。


而广州又是外贸的前沿阵地,大明的商品,仍然要在广州进行贸易,并不是在大明占据的马六甲。


这里就云集了来自天下的富商,长成什么样子的都有,而赌城就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


两岸中间的海洋上,漂着一艘艘船,就像秦淮河里的画舫一样,等着贵客登门。


保证能榨干每个人的钱包。


香港见到这商机,自然不肯放过。


所以,从澳门生生割了一块肉走,促使澳门彻底转型成赌城,香港则变成了地狱和天堂的双重城市。


而赌城需要的是漂亮的荷官,漂亮反而排在第二位,要挑有本事的,嘴巴够严的。


第二次挑选完毕后。


这些女奴隶就会被再次装船,越过深圳、珠海、东莞、广州等城市,一路北上。


港澳,是超级大型娱乐城。


毗邻的深圳、珠海,就是正常发展型城市了,靠着大娱乐城喝点汤水,顺便发展实业。


第三站是武汉。


到了武汉,反而风月场所购买力下降。


二道贩子开始物色适合当妾的,这些外国女人,在国内很受欢迎,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黑的,有人喜欢白的,都能理解。


若船支还剩下大批人,就会继续北上去京师,倘若就剩下些歪瓜裂枣,则回航去长沙,贱卖完事。


二道贩子以武汉为中转站,武汉有一个规模巨大的奴隶市场。


来自西南、西北各地的三道贩子,会在奴隶市场里面选人,选好人后就打包价收购走,然后拉回自己的省份去卖。


也有男奴隶的生意,但并不精细,身材越高大越贵,越矮小越没人要,身体好的贵,基本各地都有男奴隶的生意,买卖痛快,赚头不多。


真正赚钱的是女奴隶。


这些女奴隶可都是银子,那些地主老财看见这种外国女人,都不会走道,开什么价就掏多少钱买,越闭塞的地方卖得越贵。


尤其是西南,买女奴的人最多。


然而,大明可不只有一条奴隶线。


大明一共有两条奴隶线。


另一条,在上海。


上海有共247个冲洗区,女奴隶冲洗区高达74个。


因为江南太富了,多少女奴都能吃进去,最关键的是,这条线,终点是北京。


掌握着这样两大都城,途经的都是富裕地,上海重建速度快得惊人。


十年时间不到,上海经济总量,超过了苏州,逼近杭州、南京,稳坐江南第三把交椅。


男奴隶也有值钱地方,就是那种当过兵的,尤其是当过骑兵的,他们最吃香。


江南士绅、富户都需要看家护院,雇佣明人造价太高,因为中枢不停征兵。


而且,明人是雇佣,这种是奴隶直接买就行了,自然卖得好。


唯一的问题是,这些外夷听不懂话,让他们很头疼。


中枢有令,会说汉话的,就要被同化为汉人了,就要给发放户籍的。


从释奴令颁布九年过去了,发放给奴隶户籍的,只有几百个,可见地主老财的黑心。


男奴隶从上海出发,兵分三路,一路南下去浙江,一路北上去江苏,一路则西进去安徽。


抵达奴隶市场后,他们会看到一些和他们新头型一样的人。


跟在主子身后,点头哈腰的像条哈巴狗一样。


男奴隶冲洗之后,就会被剃头,然后给留个狗尾巴,穿上旗服,别管天气多热,都得这样穿。


都会说一句:“喳!”


所以在大明,很容易区分人和奴隶。


奴隶只会在市场三天左右,卖不出去,就会被运走,一站一站运,因为后面的奴隶就进来了。


但大明很缺奴隶,不至于一站一站走,基本上贩.奴的都知道,哪里卖得好,哪里卖得不好。


大明给移民百姓颁发的执照,没有执照的不许贩卖。


这是私奴的买卖。


官奴,则只会在两个地方冲洗干净后,直接运入指定地点。


根据管理奴隶的看守者说,仅他经手的,就有上百万人了,大明就像海绵一样,吸入太多人了,如今还不见到底。


而大明是属貔貅的,干吃不吐。


中枢严旨,男奴隶不许婚配,不许释奴,不许奴役汉人为奴等等条令。


若担心男奴发疯,可进行阉割。


所以民间兴起了手艺活。


比如有些小心眼的男人,觉得自己媳妇被奴隶看,心里恶心,干脆对奴隶进行手术。


但这种阉割,不是太监,太监是彻底没有,他们是留一块。


得留着他们干活,都没了就干不了活了。


这种小心眼的还是少,不是没有。


黄河,已经于景泰十八年十一月竣工,据说黄河边上,就有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奴隶坑。


胆子大的去挖骨头,根本挖不完。


还有道路的底下,都是用人命铺平的,大明到底消耗了多少奴隶,没人知道。


只是知道大明建设速度非常快,快到不可思议。


大明只有两条奴隶线,其他地方不许奴隶入境。


北方想用奴隶,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等着南方买完了才轮到你们,一个是自愿移民边疆的,发给两个奴隶。


这就造成了北方奴隶少,奴隶价格炒得很高。


而奴隶卖过去了,因为价高,还买不起。


不少人心思活动,想移民去吉林和黑龙江。


越边疆,给的好处越多。


也有人聪明,歪心眼多。


内地只有两个奴隶入境点,但南方新省不是这样的呀,他们的奴隶买卖自由,可以坐船去他们那里买,然后运回来呀,只要在香港或上海入境交税即可。


大明早就开通了去新省的航线,百姓买张票就可以去,都是大明领土,明人当然来去自由。


可抱有这样想法的人,都是哭着回来的。


那地方奴隶价格比内地还高呢。


甚至还有人动心了,移民这边该多好啊,主要是福利够好,到这边生活更舒服。


大明在暹罗、满刺加、勃固等地建立了三个省,在婆罗洲、吕宋建立了三个省。


南方新六省,在不停开垦中,四处都缺人。


朝廷买的奴隶,这些地方都要分润,尤其是女奴隶,更是优先给新省人当媳妇,其次就是给吉林、黑龙江两省人当媳妇。


这几年,也有汉女,嫁到了新地。


因为中枢下了圣旨,嫁过去的汉女,不止分地,比男人多分一倍的土地,还可额外获得一个奴隶。


这就让一些内地女子,想去新省过好日子去。


天下承平三年了,百姓都忘记了战争是什么模样了,甚至都忘记了,新省是大明打下来的。


谁让大明会教育呢,大明的告示里,反复告诉天下百姓,新省是大明故土,汉唐时的疆土,只是刚收回来而已。


主打的就是一个不要脸,都是我的,不信你去查历史。


百姓信啊。


近几年,朝廷的农业税是越收越少,油、盐、糖、醋、酱油等生活用品的价格不断下调。


很多百姓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都进入百姓家,百姓都能吃得起用得到。


都是皇帝的功劳。


皇帝是大明君,这是天下百姓共识。


大明君说的能是假话?


诡异的是没有人反驳,因为反驳的人都被贬成奴隶了,在这一点上,皇帝不许任何人破坏大明团结。


再好的一锅汤,也得有几颗老鼠屎,让他们去吃屎就好了。


中枢举措下来,嫁到边疆的汉女也多了。


买张票就能去的事,为什么不买张票去看看呢?


为了沟通新地和内地的联系,中枢掏钱补贴船票,愿意去就行。


这年头旅行,是很危险的事情,去的都是勇士。


而嫁到新六省的,多是家穷的,出去搏一条活路,她们的夫婿会回来,成亲后,从医药局领取发放的汤药,踏上新家的旅途。


终究嫁过来的少。


于谦和王越,就大规模购买奴隶女,给移民来的人张罗媳妇。


若这时候去看新六省的田间地头,就会发现很多白肤色的女人,正在民间劳作。


偶尔还会冒出一个皮肤黑的土著女,伺候着丈夫视察田地。


然后留下一妻一妾干活,他则施施然回去睡大觉了。


孩子还有妾室看管,他管个屁。


倒是娶汉女的,只能守着一个过日子,不止地里得干活,回家还得带孩子。


他只要敢说个不字,这头刚和离,就有一万个男人等着接汉女的盘。


物以稀为贵啊。


而婚后的女人,又分成三六九等,会说汉话的是第一等的,若是住一起的妇人婆子茶余饭后凑一起拉家常,你连话都不会说,谁会跟你玩?


这是汉地,我们说了算。


再说了,回到家里,若听不懂丈夫的命令,她们日子肯定不会好过,甚至不会让她们看孩子,一个说鸟语的怎么看孩子啊。


所以,在大棒的威胁下,三年过去,她们已经会说流利的汉语了。


除了长相不一样外,已经和汉女无异了。


而她们自带的长相,也让她们变得自卑,她们终究是二等女。


但在新六省,女奴隶还是幸运的。


都会找到个男人嫁了,只要结婚,无论妻妾,就会受到大明法律保护。


只说男人家暴,她们可以申官报案的。


她们在法律面前,和汉女是一般无二的,在户籍登记的时候,她们也能得到一小块土地。


比自家男人少一半,汉女则是她们的四倍。


但能有块土地,也已经让她们感恩戴德了。


大明在景泰十八年,出台了婚姻法,严格保护婚姻中的女子,无论妻妾,都是一样受到保护的。


上面详细标注了,庶子可移民去新省,获得的土地比内地更大,庶女若在汉地嫁的不好,可嫁去新省。


对妾室进行了最严格的保护法,不许打骂,不许欺辱等等。


皇帝是操碎了心。


但在新六省,对奴隶女子,有一个特殊规定,就是她们敢在婚内出轨,尤其是出轨男奴隶,就会连同孩子,一起处死。


之前没这条法令,是在地头干活的时候,男女奴隶碰出火花来了,有个冤大头白养人家的野种一年多。


才出台了这条法令,并严格控制女主人和男奴隶的见面。


而在宫中。


朱祁钰今年四十岁,依旧身体康健,他长达十一年坚持不懈的锻炼,管住饮食,管住欲望,完全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又不停滋补,戒骄戒躁,换来的是身体康健。


他虽四十岁了,却和十年前,模样没太多变化。


“老太傅,这交趾人口怎么不增反减呢?”朱祁钰问。


坐在他对面的胡濙,此刻真的是老态龙钟,俨然一副风烛残年的模样。


关键这老头,七年前就这样!


七年过去了,还这样,还不死!


还在吏部操劳,事情处理得十分顺畅,脑子一点都不迟钝。


他今年九十岁了啊!


牙齿都掉光了,眼睛还很清明,缓缓道:“陛下,您不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又鼓励经商,给人贩.奴执照,人自然是回流了,这几年两湖人口增长迅猛,应该就是交趾人。”


“这群王八蛋!”


朱祁钰也猜到了,肯定是跑回国内了。


现在去了两湖,是为了掩人耳目,过几年还会逃回自己家乡的。


“离开也好,交趾人口太多了,十年过去,还得大规模移民。”


“到时候可没有上次江南移民容易了。”


距离景泰十年大移民,已经过去九年了。


朱祁钰微微颔首,陷入回忆之中:“当时朕坐镇南京,才让移民顺遂的。”


“最关键的是,当年有借口,如今再强行移民,已经不行了。”


“没有时机了。”


景泰十八年,吉林大丰收。


王来上疏,请求加大吉林移民力度,奈何天下各地百姓日子过得好了,故土难离,不愿意离开家乡。


又不能强行移民,现在天下承平,没有借口大规模移民了。


上一次移民,还是景泰十六年,清查吏治,从天下吏员家族中,移走了一百多万,填充了吉林和黑龙江。


这几年,实在找不到借口大规模移民了。


百姓也学聪明了,全都顺着皇帝心意,你让我往东我就往东,让我往西就往西,我不犯错,你就不能把我移走。


“交趾人口太多,新六省汉民太少。”


“内地人口太多,东北六省人口太少。”


胡濙道:“哪怕是江南,如今也已经再次繁荣起来了,人口突破了两千万,算上奴隶,超过三千万了,和移民前一样了。”


“两湖人口激增,也有一千五百万了。”


“蜀渝之地人口也暴增。”


“只是都不愿意充实边疆啊,挤在这狭小的地方,边疆那么大的疆土,人口却这么少。”


“头疼啊。”


吉林人口超过了三百万,黑龙江人口才只有一百万。


关键这两个地方的粮食吃不了。


胡濙笑道:“好在内地有女人愿意嫁去关外,只要让他们放开生,百年之后,也有个几千万人口了。”


可他明白,皇帝是急性子。


不然也不会不停买女奴隶,送去东北。


皇帝熬了三年,一兵不动,已经克制到了极点了,他难以忍受真的等十年。


“陛下,急不得的。”


朱祁钰翻个白眼:“都景泰十九年了,朕何时才能去昆仑山封禅啊!”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的时候,已经是世界霸主了!”


“朕的大明帝国,还蜗居于一隅之地。”


“更别提和祖龙相比了,朕奋五世余烈,难道还不该兵出函谷,挥灭六国?”


“朕该等到什么时候啊!”


朱祁钰指着自己的头发:“老太傅啊,朕都有白头发了!”


胡濙狂翻白眼,您这是少白头,早就有,这几年面容都没什么变化,身体一天比一天好。


“陛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胡濙只能劝:“三年都等了,再等三年,没准到时候就能挥兵扫灭六国了。”


一个没准,不知道支到哪年去了。


“朕等不了,于谦放在南方,简直是浪费啊,暹罗王早就灭了,头颅都送上来了,暹罗如今是军阀乱战。”


“勃固没了,地盘被阿瓦给占了,但阿瓦和大明交战,皆处于下风。”


“麓川如今都缩起来了。”


“其他东南夷诸国,没有一个敢对大明呲牙的。”


“梁珤年年去收税,谁敢不交?”


“南方放了两个帅才,实在是浪费人才。”


“朕打算都调回来。”


胡濙却目光一闪,这个调回来,是闲置呢,还是继续打仗呢。


朱祁钰也直言不讳:“打仗!”


“不行!”胡濙不同意。


“老太傅,朕不想等了,您看看这些年大明的建设,哪一样成果不是喜人的……”


朱祁钰掰手指头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