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86章 华夏神论,西欧风云,朱佑杬的雄起

第386章 华夏神论,西欧风云,朱佑杬的雄起

作者:萧蓝衣 返回目录

“爹?”朱见淇着实有点懵,服软的这老头是他爹吗?


“淇儿,这万里江山,终究要传到你手上的。”


“朕本想提前禅让给你,朕扶着你往前走,让天下臣民接受你这个新皇帝。”


“可朕把民心想得太简单了。”


朱祁钰呢喃道:“民间百姓自发造神,看似是把你爹我捧上神坛,其实却是要挖了我朱家根子呀。”


“朕今年八十多了,还能活几年?”


“朕成了神,后世之君还能当神吗?”


“如果不是神,民意是否会驱赶下台,到时候,皇位是否一定要在朱家家族内承嗣呢?其他家,为什么不能当皇帝呢?”


说白了,就是可能直接进入现代社会。


废除皇帝,搞内阁制。


首相执政,越过皇帝,这是最可怕的事。


朱见淇直接懵了,老皇帝和太子妃想到一起去了,皇位承袭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如今多了民心这个变数,导致朱家皇位不稳。


想再搞君权神授,以前那套说辞已经完全没用了。


民智大开,百姓已经不好糊弄了,他们不反对天上坐着皇帝,但希望坐着一个卓越有为的好皇帝。


对皇家来说,这不是好事的,如何评价皇帝,是个主观问题,景泰帝是神,但恨他的人就少吗?


太祖皇帝重整汉家衣冠,难道天下臣民就真的怀念太祖皇帝吗?


人的好坏评价,是主观的,被评价的人是很被动的。


皇帝好赖,谁能评价?如何评价?


这反倒成为枷锁,狠狠束缚了朱家,未来皇位承袭,可能成为和首相斗法的手段之一。


那就麻烦了。


就像老皇帝,变成了神,做任何事都要考虑民意,再也不能搞强制移民,哪怕远征国外,也要斟酌再三。


这是给老皇帝上了一副枷锁啊。


对新皇帝呢,是枷锁加脚镣,他不管做什么,第一件事要考虑的就是民心。


就说中华江工程,当初建造的时候,反对者不知云几,现在享受到福利了,才开始歌功颂德。


发电技术,会造成严重污染,难道因为污染,就放弃电气革命吗?


如果考虑民心,必须选择环境,这就是有些国家发展不起来,甚至发展越来越慢的原因,因为要听民意啊。


集权有集权的好处,民主有民主的利处。


老皇帝不想当神,他想让皇位顺利传承。


“淇儿。”


“你可知,朕成神时,第一想法是恐惧吗?”


“一尊神位,能让朱家丢了世俗权力呀。”


朱祁钰苦笑道:“可民心所向,朕不得不随民意而走。”


“但你不行。”


“你是太子,是朕钦定的继承人。”


“大明能有今天盛世,就是因为中枢足够稳定,没有多余的政治斗争,更没有夺嫡之争。”


“太子、太孙,早就注定了的。”


“伱有时钻进牛角尖了,总认为朕会换太子。”


朱祁钰长舒一口气:“说实话,朕对你这個太子确实不满意,也动过换太子的念头。”


“可怎么换呀?当时于谦还活着呢,当朕动了心思的时候,于谦就夤夜入宫,跪在地上规劝朕,万万不能动国本啊。”


“你是国本,从你诞生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太子之位是属于你的,连朕也动不了的。”


“你是朕的嫡长子啊!”


这话让朱见淇动容,他没想到,他爹会这般直言不讳。


其实,他知道自己太子位稳定,是册立太孙之后。


“你二弟三弟是孪生子,如何能承嗣大统?上面有三个哥哥健在,如何轮到老四啊?”


“再说了,老四在东欧干得风生水起,他真愿意回来做这个太子吗?”


“淇儿,你这些年难道就没想通这一点?你的国本,朕也换不了的。”


“从立了太孙,你才彻底放下心吧?”


“你个傻瓜,大明立储向来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你是嫡长子,天生就是太子,朕能换吗?”


“当年仁宗皇帝多么不着太宗皇帝待见,太宗皇帝不也没换了太子吗?”


“朕是不待见你,那是因为你抠门,你不会用人,你不肯放权于臣子,朕和你怄气!”


“可朕厌恶你吗?若朕厌恶你,为何会疼爱太子妃,为何会太孙关爱有加?”


“因为你,朕才会和他们有关系啊,你才是朕的儿子啊。”


“朕老了呀,后宫嫔妃都离朕而去了,天下老臣,都离开朕了,朕反而成了朝堂中最老的那个。”


“朕是皇帝,难道就不会觉得孤单吗?”


“这御座,朕早就坐够了。”


“朕也想隐居深宫,纵情声色,可朕能吗?朕是皇帝呀,天下臣民的表率呀,朕不敢做错一件事,不敢说错一句话呀。”


“天下人都看着朕,学着朕呢。”


“朕要带着大明往前走,带着天下往前走。”


“整个世界的重担,都压在朕的身上啊,朕是人啊,知道累啊。”


“御极六十二年了,今年八十二岁了。”


“整整六十二年,朕活得像一台机器,每时每刻不敢做错丁点分毫,朕也想放纵啊,也想偷懒啊,朕也是人啊。”


朱见淇五十多了,第一次看到他爹说软话。


这辈子,他就没见过他爹弯下脊梁,即便八十二岁了,老皇帝仍然挺直腰板,如不老青松一般,甚至还能披40斤重甲,彰显自己的勇武。


“淇儿,朕不能经受白发人送黑发人啊。”


“尤其你是太子,是国本。”


“你有病,就会天下动荡。”


“你若走在朕的前面,榶儿怎么办?是他越过叔叔继位,还是朕除掉他,换一个太子呢?建文之患,近在眼前啊!”


这话把朱见淇吓了一跳:“爹……”


“朕也怕啊。”


朱祁钰叹了口气:“这天下很多事,不是朕说了算的,国本动摇,便是天下板荡,大明正值发展的关键时刻,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你是太子,更该知道这其中的厉害。”


“你不能有病,不能倒下。”


“就算倒下,也得从朕手里接过皇位,然后再顺利传给太孙,你才算完成任务了。”


朱见淇玻璃心又被刺激了,他就这点作用?


“朕希望你能活得更久,榶儿太嫩了,斗不过满朝老狐狸的,需要你为他掌舵,为他撑腰啊。”


朱祁钰拍拍他的肩膀:“好起来吧,大明江山缺不了你,以后爹不骂你了。”


就这一句话,直接让朱见淇泪崩。


他爹不骂他,比太子之位都重要。


“朕会渐渐将军权移交给你,你要记住,皇帝必须掌握军权,才是皇帝,否则就是笑话,不管谁忽悠你,绝不能将军权拱手让人。”


朱见淇不敢接兵权啊。


“没什么不敢的,这天下终究要传给你的,提前给你,也让朕少操点心。”


这一刻,朱见淇真心哭了。


他一直以为他爹心里只有江山社稷,没有儿女情长。


可这番话说完,他才知道,他爹老了,开始渴望亲情了。


“别行礼了,你心里有数便好。”


朱祁钰道:“记着,要会敢用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多听臣子的意见,你才能做决策。”


“不要怕做出错误决策,知错就改便是。”


“记住,决策的时候不要瞻前顾后,要果断,错了也不怕,你爹还能给你兜底儿。”


皇帝又交代了几句,便转身离开了勖勤宫。


“儿臣朱见淇,恭送陛下,儿臣必让大明永远辉煌。”朱见淇爬起来,恭恭敬敬三拜九叩。


看见老皇帝出来,太孙和太子妃赶紧搀着他。


“朕还没老到用人搀扶。”


朱祁钰看向太子妃:“皇贵妃身体不适,你多去宫中侍奉,公主、郡主们也让她们常常回宫看看,皇贵妃年老孤单,多多陪陪她。”


“儿媳遵旨。”太子妃磕头。


朱祁钰登上御辇,返回养心殿。


同时,太子妃和太孙进入大殿内,却看见太子跪在地上,又哭又笑的,登时吓了一跳,以为老皇帝把他太子位给废了呢。


“爹是爱我的,爹是爱我的。”朱见淇大哭大笑。


把朱佑榶给整蒙了。


太子妃却明白太子的心结,他因为常年被贬低而产生的心理扭曲,如今得到老皇帝的肯定,自然是又哭又笑。


“来人,准备盛宴,孤饿了!”太子心结纾解开来,心情大好。


没过几天,太子就上朝秉政了。


而他得到皇帝特准,可入军机处参赞军务,并去讲武堂担任祭酒。


这就传出来政治信号,虽然老皇帝没有禅位成功,但允许太子掌部分兵权,其实就是在禅位。


也让民间看到天家亲情。


景泰六十二年,火力发电技术攻关成功,大兴建立第一家火电厂,供应宫中用电。


京师权贵,也开始架电线接通电灯。


第一台汽车模型制造出来,但发动机还只是提出一个概念,如何付诸实践,科研团队还在研究。


倒是国企研究人员,提出内燃机的研究新思路,用内燃机替代蒸汽机。


皇帝对民间关于电的研究,全行业进行投资。


预计注资,100亿左右。


全力推动电气革命。


可是,蒸汽革命尚且是红利阶段,民间工厂对于电气革命,兴趣不大。


随着欧洲瘟疫,丢掉了国外很多市场。


导致民间制造业遇冷。


从景泰六十一年,到景泰六十二年,这一年时间,民间存款数量飙升,恰恰说明制造业寒冬。


大批商品滞销,已经有厂家倒闭了。


朝廷给补贴,也没法让企业起死回生。


本来这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阶段,但中枢强制干预,给濒临倒闭的厂家提供低息贷款,并开放岛屿、港口,开放部分外贸,不允许资本趁机吞并壮大。


为了缓解通胀,景泰六十二年龙抬头,北京股票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


接二连三,上海股票交易所、广州股票交易所、汴京股票交易所,全部挂牌成立。


中枢整饬民间混乱的股票市场,进行规范化成立股交所,正规化、模式化管理。


同时,刑部颁布股票交易法,法规第一条,就是针对所有交易,股交所拥有无限期追溯权力。


就是说,有人在股票市场上诈骗、套现跑路等不法操作,朝廷拥有无限期追溯权,不管什么时候,都能罚款。


挂牌第一天,国企、皇企,打响四个交易所第一枪,率先上市。


为了方便股票交易,大明预计景泰六十三年,发布纸币。


魏国的皇企、国企,也在同一天在北交所上市。


靠近大明的诸多藩国,都会跟着上市。


诸多藩国,也会将热钱流入大明。


因为藩国没有货币发行权,世界通用明元,就是欧罗巴,上下也在用明元,因为大明和各国交易,只用明元交易,其他货币一概不认。


股票热,成为既房地产热之后,第二大热门机构,四个股交所,每天都人满为患。


幸好,建设场馆的时候,皇帝就有先见之明,在内城区划了一大片地,计划建设四栋大厦,大明第一高大厦。


只建设完第一座,就提前营业了。


层高23层,全高72米,大明第一高。


新的一年,股交所先点燃了大明的激情。


和股票一起火的,还有星座。


星座,其实源自华夏的黄道十二宫,中间有两个宫还是翻译错误。


也有人说黄道十二宫来自阿拉伯,其实不可能的,阿拉伯多大点的地方啊,怎么观测星象啊?


观测星象,需要庞大的国土,稳定的社会环境,还有朝廷非常重视。


这三条,华夏完美符合。


国土面积不大,没法观测天象的。


欧洲、阿拉伯根本就不具备这一条,欧洲最大的国家,都没有大明一个省大,阿拉伯全是沙漠,水都喝不着,还观测天象呢。


印度一直是乱世,压根就没统一过。


不然印度的可能性比阿拉伯大,但印度没统一过,也不具备观测星象的政治条件。


而华夏,从夏商就开始观测天象了,领土面积辽阔,皇帝重视,历朝盛世很多,天然具备天文学发展的机会。


所以,黄道十二宫,很有可能是古代从西域传到阿拉伯的,然后又传了回来,就造成了这东西产地不明。


肯定不是欧洲的,巴比伦压根就不存在,欧洲这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所以他们没有文化。


这东西八成是华夏的,因为对应二十四节气,十二宫也源于观星术,形成逻辑闭环。


今年,星座反而火起来了。


真不是皇帝带起来的,他都不知道星座都有什么。


可能是民间算卦的,觉得老一套骗不着人了,就琢磨新东西,把星座倒腾出来,用星座算卦。


还有相士,想入宫给皇帝算卦。


皇帝把他丢去北海道了,给倭灵王守墓去吧,看看自己把没把自己算准了。


和星座一起火的,还有钢琴。


民间有音乐家,谱写一首交响曲,皇帝听完后,大加奖励,就带火了钢琴。


钢琴,在景泰十年的时候就做出来了。


宫廷晚会上,都有钢琴独奏,却不太火,民间学的人不多,即便音乐课强制学习乐器,还是不火。


民间早就通行五线谱了。


五线谱确实不是大明的,是舶来品,但现在人绝口不提,反而觉得这也是大明创造的。


前几年第一个流行歌手,被民间舆论喷到自杀。


最近流行乐也有了复苏之势。


老皇帝没敢下场,和高雅的鼓乐比起来,流行乐确实审美很差,他现在是神了,不像以前,什么都支持。


在大楚。


老皇帝要禅让的消息,传到了大楚,楚国君臣惶惶不可终日,朱佑樘亲自上疏,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老皇帝是他爷爷,太子只是叔叔而已。


这些年,他所有烦恼都写信给老皇帝,求老皇帝给他解惑,他和老皇帝关系很好,但和太子,却没什么交情了。


不止是他,欧非所有藩王都慌了。


没过多久,收到老皇帝不再禅让的消息,藩国才安定下来。


最可怕的是,藩国百姓,闻听这个消息,竟然走上街头痛哭,乞求老皇帝不要退位。


他们可是被强制移过来的呀。


按理说应该恨老皇帝。


可是,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样是老皇帝赐下的。


从法理上来讲,老皇帝是世界上唯一皇帝,所有藩王,都是老皇帝的臣子,藩国子民,仍是明人。


一旦老皇帝禅位,藩国还会老老实实的吗?


只要长点脑子的就知道,不会的。


诸多藩国,是既不希望老皇帝禅位,也希望老皇帝快点下台,十分矛盾。


老皇帝在位,能不遗余力地支持藩国发展,一旦太子登基,肯定会断了支持,藩国除了彼此交战,争夺合理生存空间,就没有别的路了。


说来说去,现在藩国靠吸大明的血活着。


太子继位后,肯定不让藩国吸血了。


倒霉的肯定是老百姓啊。


各大藩国百姓,肯定要被强征上战场,和自己人打个你死我活,为了上面统治者卖命。


这是一场全世界范围内的造神。


各大藩国百姓,竟都把景泰帝当神一样对待了。


头疼的是德皇、法皇、奥斯曼皇帝。


明奥战争,因为瘟疫而被迫画下休止符,欧罗巴诸国都损失惨重。


明皇忽然要禅位,导致大明政治动荡,对欧罗巴诸国来说是好事啊,谁能想到,欧非明蕃百姓不同意。


德皇收到消息,本来就传染上了瘟疫,好不容易熬过来的。


闻听明皇如此得民心,心里嫉妒得发疯,吐血而亡,德皇死了。


德皇一死,欧罗巴上下动荡。


最倒霉的是教宗人员,他们被大楚强制驱逐后,来到德国苟延残喘,结果德国宗室打出了狗脑子。


教廷还没建起来呢,德国就乱了。


收到德皇死亡的消息。


李承勋再次兵临丹麦,试图在德国头上,楔入一颗钉子。


德国自顾不暇,根本无法出兵帮助挪威守住本土。


英国也被瘟疫肆虐完了,荷兰更是连屁都不敢放。


法国被陈楚两国军队挟制,不敢北上。


李承勋顺利击溃挪威军队,占据丹麦。


并开始清理丹麦。


改名为冀国,封陈王朱见溽的二儿子朱佑枬封为冀王,在此继藩。


德国诸子夺嫡,已经打出狗脑子了。


以前各国皇位继承,并不激烈,基本定谁就是谁,随着大明带来了帝王思想,现在欧罗巴上下,所有王公贵族,都想当皇帝。


皇位,也从公爵继承,变成了一家一姓,兄终弟及都没有了。


朱佑樘最坏。


德皇几个儿子夺嫡,全是他挑拨的。


法国境内也不安定,女婿夺了老丈人的皇位,路易家族都十分不满,楚陈两国不停给他们上眼药。


把大明历史翻译过去,让他们去学。


担心他们看不懂,特意派人去给他们讲。


现在,德法两国对东方面孔的人,一概诛杀,看见就杀。


大明的帝王思想太可怕了,诸多政治家族,都在向大明看齐,想把本国变成一家一姓的政治体制。


欧罗巴被带歪了。


瘟疫肆虐之后,楚陈两国在欧罗巴诸国里面散播谣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欧罗巴还没经历过这个阶段呢。


景泰四十六年,法国出现了第一次农民造反。


把法国皇帝都整懵逼了,我们这没这样玩过呀。


这都是陈胜吴广时代的事了,过去一千多年了,欧罗巴缺失的一千多年,我们帮你补全。


楚国也干点好事,教宗垄断欧罗巴政治,就是楚国给打破的。


神?


不好意思,我们信东方神,不信西方神。


大批东方神涌入欧罗巴,欧罗巴出现了佛道黄三教,信仰的人还挺多呢。


甚至,欧罗巴人都拜财神。


之前教宗是严格不许基教徒拜偶像的。


但架不住大明厉害呀。


崇洋媚外的心理谁都有,自然东方神更吃香喽,咱们也信信呗。


这一信就不可收拾了。


大明神多呀。


世界上各个国家加在一起,都没有大明神多,大明是什么神都有,同样一位神仙,还不止一位。


财神就五位,你想拜谁就拜谁。


论神灵的丰富程度,谁也干不过大明。


明人也信基教和伊教。


见着神就拜。


好用就继续信,不管用就下一个,咱肯定不跟神生气,就一个尊敬就完了。


明人这信仰,给欧罗巴人的世界观冲垮了。


尤其大明盛行,翻译过来很多,尤其是封神榜和西游记,里面有全世界各教的神。


看完之后,欧罗巴人产生了一丢丢自卑。


我们的神,好像干不过那只猴。


最让他们崩溃的是,楚陈两国有人在拜那只猴。


昆仑封禅之后,皇帝大规模敕封了民间一批神,比如霍去病、诸葛亮、李靖、郭子仪、徐达等等。


封了一批神,几百个古人都上了神坛。


皇帝对西方对龙的描写,十分不爽。


东方龙,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神灵,封神演义里对龙的描写,就不太恭敬,皇帝就不满,增加了许多龙王、龙女的故事,提升了龙王的神话地位。


西方龙,是个很低级的神灵。


所以,景泰六十一年,皇帝下圣旨,要求欧罗巴诸国修改神话,不许侮辱龙。


龙,是华夏的图腾,不容侮辱。


英荷两国,境内出现很多龙庙,为了讨好楚陈两国,修建了很多崇拜龙的寺庙。


甚至,整个爱尔兰,教堂和东方庙数量持平。


随着皇帝敕封一批神仙。


这些神仙是要进入所有寺庙的,欧罗巴百姓更加懵逼了,之前的神我们还没认全呢,咋又多了这么多?


他们觉得,明人一点都不虔诚。


按理说,楚国应该没有一座教堂了,全都改成东方庙了,恰恰相反,教堂一座没毁,东方庙数量也多。


朱佑樘是驱逐了教宗,对神还是该信信。


委屈谁也不能委屈了神。


皇帝再次追封了妈祖为海神,还把东西方神话里所有关于海的神,全都放进了妈祖庙里祭祀。


包括希腊神话中的波塞冬。


希腊可以消失,神不能消失啊。


但波塞冬,成为了妈祖的座驾,掌管海洋的神祇之一。


本土信,藩国也跟着信。


海外藩国纷纷对妈祖庙进行扩建,他们更狠,把本地神祇也请进去,多拜一个好处肯定多一份。


所以当欧罗巴人看到楚陈赵齐等国庙宇,一个个都懵了。


咋的?我们的神你们也信啊?


信啊。


皇帝颁布圣旨后,朝野上下没有人反对呀,都觉得理所应当的,只要是神,信就没坏处。


看看皇帝,五教都信。


景泰四十年,皇帝还斥资建了大明最大的清真寺呢,太子还年年进去请香呢。


这座清真寺,还从圣地取回来一些宝物祭祀。


耗时十六年,才完全建设而成,号称世界最大的清真寺。


于景泰五十六年,又耗资建设世界最大的教堂。


随着教宗被驱逐后,罗马很多教宗遗宝,老皇帝还想要呢,风格完全仿照圣彼得大教堂建造的。


比圣彼得教堂还要大。


皇帝什么都想争第一,什么都想要最大的。


最有意思的是,明欧决裂后,还有罗马教宗人员,要去大明访圣呢。


李承勋占领丹麦后。


并没有焚毁教堂,而是在教堂旁边,修建一座妈祖庙,他信妈祖,信妈祖的人,居然先去教堂朝圣。


这样的人,在欧罗巴人眼里很奇怪。


但在明人眼里,很正常啊。


明军士兵也有人是基教信徒,他们进教堂朝圣之后,也拜了妈祖,不信的也进去磕个头,是神就求,才是明人本色。


如果有一个人,能游览世界,就会发现,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有五教庙宇,在哪都能见到神。


这还不妨碍明人探寻科学之路呢。


最好玩的是,科学之路的祖师爷,是景泰帝。


皇帝也进庙了。


研究科学无神论的他们,竟然先拜拜祖师爷。


欧罗巴很多精通明文的学者,到现在都搞不清楚,大明究竟有多少位神。


估计连明人都不知道,我们有多少神?


老皇帝在景泰六十二年清明,出一本神祇记,详细记载了明人信仰的神灵,超过万位。


直接将各行各业信仰的神灵,全都列入神祇记之中。


比如说相声的祖师爷是东方朔,剃头的祖师爷罗真,木匠祖师爷鲁班等等。


全都列入神祇记中。


现在英荷两国躺平了,德国进入诸子夺嫡之中,法国独木难支,奥斯曼除了耍点小动作外,根本不是大明的对手。


也就现在瘟疫严重,大明无法进行反击。


但蔡王朱见涯,已经开始吞并匈牙利帝国的领土了。


匈牙利帝国已经不存在了。


东欧要出一个新国,蔡国。


但东欧这块地方太乱,朱见涯一个人吃不下去,再说了,他可不想和野心勃勃的大楚、大齐做邻居。


为了满足这两国的野心,他打算拿出几块土地来,送给楚齐两国,让他们封个藩王过来,成立一个小国,刚好做三国的缓冲带。


大楚本想趁机吞并克罗地亚的,奈何瘟疫肆虐,白白错失良机。


但大楚现在的精力,放在折磨英国佬上。


陈国是把英国佬恨透了,英国躺平之后,陈国天天派兵拿大炮去轰,伦敦天天被炮轰,英皇都习惯了,一天听不见大炮,还不舒服呢。


反正你外面轰,我在里面加固城墙,就当听个响了。


倒也派人联络楚国,希望楚国出面,让英陈两国外交正常化,朱佑樘多坏呀,就等着捡便宜呢。


朱见溽是个被惯坏的孩子。


只要他得不到的,他就会毁掉。


治国可不能孩子气。


朱佑樘就很清楚,陈英两国打得越厉害,楚国占得便宜就越多。


果然,景泰六十二年,英国派使臣来,愿意将陆地上的领土,割让给楚国,只要楚国保全英格兰本土不再受到攻打。


这段日子,朱佑樘沙盘推演,完全吞并英国的代价。


弊大于利。


英国的地形,决定了没法速战速决,很有可能进入战争泥潭,还不如见好就收,一点点吞并英国。


最终两国签订协议,英国割让陆地领土给楚国,楚国出面调停陈英两国外交关系。


在楚国进一步让渡利益的情况下,陈国得到法国的诺曼底。


陈楚两国各自派出一个王子,在诺曼底地区继藩。


这块地盘,距离两国本土太远了,只能让儿子们去继藩。


但是,法国可不同意呀。


这块地盘本来就是法国的。


当初给英国,那是计策。


现在英国转卖给大楚,法国立刻挥兵去收复领土,陈楚法三国在诺曼底地区对峙。


战争一触即发。


朱见溽也不是个好东西,这边正在对峙,他派炮兵继续炮轰伦敦。


伦敦都懵了,只能找朱佑樘。


朱佑樘则说法国从中作梗,除非英国愿意脱离欧联体。


英皇大骂楚王不讲信用。


其实他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用一块陆地领土,让法国进来参战。


谁也别笑话谁,都不是好东西。


陈国照样炮轰伦敦。


这次楚国也出兵炮轰伦敦。


英皇无奈,只能去和法国交涉,认为这块地盘是割让给英国的,现在英国转让给楚国,法理是存在的。


法国皇帝这个时候正憋气呢。


国内冒出来陈胜吴广,公爵世家都盯着皇位挪不开眼睛,都是朱佑樘干的好事。


朱佑樘绝对是欧洲纵火犯。


四处点火。


现在奥斯曼瘟疫严重,他不去奥斯曼抢地盘了,转而抢法国的地盘了,谁跟这样人做邻居谁倒霉。


三国对峙的时候。


兴王朱佑杬竟然派人游说,他想将儿子封在诺曼底,并愿意给陈楚两国足够的好处,购买这块地盘。


谁也没想到,兴王也这么有野心。


朱见溽也在盘算,这块地盘好是好,但法国绝对不会轻易放手的,两国开战,对陈国没好处。


朱佑樘也是这样想的,楚国现在的目标是巴尔干半岛,占领这块地盘,招惹了法国,实在得不偿失。


倒是愿意和朱佑杬谈一谈。


朱佑杬竟然愿意放弃兴国,用一个稳定的兴国,换取法国的诺曼底,关键这块地方,还被四家占领。


朱佑樘担心兴王玩不过法国皇帝,写信建议他,不要铤而走险。


但朱佑杬有自己的考量。


他的长子朱厚熜,聪明非常,和他很像。


他朱佑杬也不甘心当一个非洲小藩王。


他想要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去欧洲搏一搏,能从法国撕下一块肥肉来,想必皇帝会支持他的。


来欧洲半辈子了,他太知道了,欧洲就两块精华领土,一块在法国手里,一块在德国手里。


老皇帝忽然禅让,把他吓到了。


朱佑杬儿时也在宫中长大的,他跟老皇帝也不陌生,他和朱佑樘一样,亲近老皇帝,对太子没什么好印象。


所以,他想趁着老皇帝健在,搏一把。


说不定,他就变成西欧大皇帝了呢,兴国变成了大兴,未来也可能和大楚一决高下。


朱佑杬考虑得很清楚,如果他留在北非,永远要看大楚脸色,永远变不成强国的。


随着交通越来越发达,就给了大楚统一地中海地区提供了便利条件。


朱佑樘可是一个极具野心的皇帝。


与其坐守藩国等死,不如去西欧。


所以,他给朱佑樘回信,决心已定,哪怕是选择错了,只愿去楚国做一个逍遥王爷,此生无憾。


最终,兴国和陈楚两国换藩。


兴国换去了法国诺曼底地区,兴国原来的王国,一分为二,交给陈楚两国的王子继藩。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