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96章 建立紫光阁,宋国篇:岛屿上的平头哥

第396章 建立紫光阁,宋国篇:岛屿上的平头哥

作者:萧蓝衣 返回目录

“太子来了?”


朱祁钰并没有直接叱骂,而是让他坐下:“坐吧。”


“太子,朕知你锐意进取,是给朕看的。”


“这是好事,说明你已经学会怎么当皇帝了。”


“可你知朕为何对老臣情有独钟吗?”


“每次改革,朕都和老臣吵个脸红脖子粗,互相说了多少狠话?之后朕又将他们迎回来,可知原因?”


朱祁钰让太子扶着他去庭院走走。


朱见淇心惊肉跳的心,终于放下。


他爹变了。


换做以前,他爹非让他在殿外跪两个时辰再说话,然后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回答这些之前,朕先问问你,你觉得朕天资如何?”朱祁钰问。


“陛下自然励精图治、气度恢弘……”


朱祁钰打断他吹捧的话:“朕说的是性格,天资!”


“天资自然是极高的。”朱见淇心里也是这样认为的,老皇帝能带领大明变成今天这样,肯定有着极高的天资。


朱祁钰摇摇头:“其实朕的天资,远远不如你。”


朱见淇吓了一跳,失声道:“怎么可能呢?”


“朕不过中人之姿,甚至说登基前八年都不知道该怎么当一个皇帝。”


朱祁钰笑道:“论天资,朕不如你,也远不如太孙。”


“朕不聪明,也不睿智,更不宽仁,甚至朕都不懂怎么治国。”


连伺候的宫人都大惊失色,连说不能。


朱见淇傻傻地看着他爹:“您不懂治国,那这大明怎么有这般盛世?”


“那你认为朕懂打仗吗?”朱祁钰问他。


朱见淇赶紧点头:“您文治武功,可谓圣人之顶,历朝历代明君中,您能独占鳌头。”


天下人都认为老皇帝会打仗。


可朱祁钰连兵书都看不懂。


“伱又说错了。”


朱祁钰笑道:“朕不懂打仗……”


“可朝中武勋,皆是您选拔出来的,满朝公卿,皆说您是大明军神……您、您怎么能不会打仗呢?”朱见淇完全呆住了,不应该啊,老皇帝怎么可能不懂打仗呢?


不可能的啊。


景泰朝把世界都打下来了,你告诉我景泰帝不会打仗?


这不是一个马上的皇帝吗?


开什么玩笑?


“朕亲自指挥过一场战争吗?”朱祁钰问他。


“您确是没有指挥具体战争,但整体战略都是您制定的,您才是天下将领的统帅呀!”


朱见淇一直以为,杨信、李瑾不听他的,是因为他不懂打仗,甚至不赞成行军打仗。


因为老皇帝是马上皇帝,他最擅长的就是打仗。


所以满朝勋贵,对他拜服至极。


别看老皇帝让他染指兵权,一旦老皇帝想收回来,一句话就能收回来。


因为军心在老皇帝手里。


可是,老皇帝竟然说自己不会打仗,这不扯淡呢嘛!


“哈哈哈!”


朱祁钰失笑:“太子啊,朕不是神,谁告诉你每一场战役的战略是朕制定的了?”


“朕要是会打仗,哪来的北京保卫战啊!”


“朕要是会打仗,瓦剌鞑靼早就灭了!”


“朕要是会打仗,朕会在京师坐镇吗?早就上前线了呀!”


朱见淇也五十多岁了,仔细想想,他爹似乎真的没参与过战争,也没有制定过什么战略。


但是,潜意识里,他真的认为他爹是大明军神。


可老皇帝真的一仗没打过。


不止是他,天下人潜意识里,都觉得老皇帝是军神,是天下最会打仗的那個人!


民间甚至有人排序,认为景泰帝的军事才能,要超过唐太宗,临近成吉思汗。


天下人都认为老皇帝会打仗呢。


“你会点什么东西,还四处显摆呢。”


朱祁钰失笑道:“朕要是会打仗,岂能一直在京师枯坐?早就上前线打仗了,怎么能从来没参与过具体战争呢?”


“不对,陛下,京师更需要您坐镇……”


“屁,你们都长大了,还用朕坐镇?”朱祁钰反问他。


是啊。


会点东西都会四处显摆,这是人之常情,可老皇帝却从来没上过战场。


别说碰瓷唐太宗了,估计宋太宗的大张水平,都比朱祁钰高。


不然也不会玩一出驴车漂移。


景泰朝,皇帝从来没有亲临过战场,一次都没有,甚至提出御驾亲征的次数都没有。


“这回明白了吧。”朱祁钰笑道。


朱见淇还有点懵。


“朕根本就不会打仗,甚至连兵书都看不懂。”


朱祁钰实话实说:“但大明为什么能打下世界来?为什么?”


“因为您知人善用,任贤用能。”朱见淇回答。


你是榆木脑袋吗?这么教都不会?


朱祁钰只能掰开了揉碎了给他讲:“你也知道谁是贤才,可你会一如既往的用他吗?”


“就说王琼,在奥斯曼战败,换做你当皇帝,你会不闻不问继续用他为帅吗?”


“太子,名将是用命堆出来的,是从失败当中历练出来的。”


“你觉得杨信如何?”


朱见淇如实道:“此人是我大明朝中顶级将才。”


“他年轻时,还是个愣头青呢,会个屁打仗啊。”


朱祁钰嗤笑道:“无非是朕用他而已,朕给他机会,让他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才一步一步走成了绝世名将。”


“明白了吗?”


“名将不是天生的,是用人命堆出来的。”


“朕封了一千多个伯爵,个个都是从尸山血海当中杀出来的,若无朕,他们泯然众人矣,哪来的青史留名?哪来的千年富贵?”


“就说你讨厌的朱永,若朕不用他,他不过一个伯爵而已,可朕相信他,他现在也是国公。”


“他镇守东北,难道不稳固吗?谁说过他不会打仗?”


“太子,你是皇帝,你可以不会打仗,但你要把会打仗的人提拔出来,让他们去领兵为你打仗,既然用了就要相信他们,不要怀疑自己的选择,信任到底,他们会给你回报的。”


朱祁钰这些年,看走眼的时候很多的。


可大明底子足够厚,战败一次两次都无所谓。


所以历练出这么多将才。


以前担心没统帅,如今大明真缺统帅吗?


不缺的,缺的是敢用名将的人!


就说太子,和杨信关系不好,难道因为个人感情,就要耽误国家大事吗?


朱见淇若有所思。


老皇帝不会打仗,却把世界打下来了。


“朕建议你读一读元史,看看成吉思汗是如何用人的。”


“一个崛起在蒙古高原上的部落,是怎么一步步让世界恐惧的?”


“朕总结出一句话,用人!”


朱祁钰道:“成吉思汗是这个世界上,最会用人的皇帝,看看他的开国四狗,哪个不是普通人?可在成吉思汗手上,个个都是惊世名将。”


“这和本朝太祖是一样的。”


“若无太祖,徐达常遇春冯胜李善长,不过芸芸众生而已,如何名垂青史?”


“朕和成吉思汗、太祖皇帝都不一样,他们会打仗,朕不会。”


“可景泰盛世差吗?”


“整个世界,不照样臣服在朕的脚下吗?”


“成吉思汗不曾做到的事情,朕做到了!”


朱祁钰认真道:“用人。”


他语气一缓:“再说治政。”


“朕压根就不会治理天下。”


“你也知道,朕本是藩王,是倭灵王兵败被俘,大明最危难时刻,朝臣无奈之下推举出来的皇帝。”


“朕从来没受过正统的帝王教育,朕压根就不会治理国家。”


“临危受命而已。”


“朕治政前八年,纯属瞎胡闹,因为朕根本就不会秉政啊。”


“后来呢。”


“朕忽然就明白了,朕不懂,可以不管啊,让懂的人来帮朕治理呀。”


“从那之后,朕就将朝政交给内阁六部,批红权也交给了司礼监。”


“一人计短多人计长。”


“如果国政大事,都由朕一个人来处理,你说朕会不会累死啊?朕过度劳累之后,还会认真处理政事吗?中枢错一点,地方就错一片,作为皇帝,是不能出任何错的。”


“既然是中枢,既然满朝文武,为什么不将政务交给他们呢?所以,朕就把政务全部交给内阁六部五寺来处理呢。”


“朕只负责执掌大明这艘巨舰的船舵,仅此而已,足够了的。”


“所以大明才有了今天。”


“世人皆说是朕的功劳,其实是朝野上下所有人的功劳。”


“前些年,你和你的弟弟们代朕秉政,天下不也正常运转吗?”


“就是因为有一个好制度。”


“做皇帝,就老老实实拿个印章,管住皇权就够了,千万不要拿江山社稷开玩笑,更不能拿江山社稷置气,绝不能拿江山社稷做实验。”


“高处不胜寒,中枢是丁点错误都不能有的。”


“天下黎民百姓,都盯着中枢呢,中枢任何决策,都是关乎万千黎民百姓的生计问题,要慎之又慎。”


“即便今天,朕秉政,也是如履薄冰,一件事都要反复在朝上讨论讨论。”


“怀有名器,恰恰要如履薄冰,这个位子,不能出错。”


“所以朕给你配的都是老臣。”


“这些老臣,个个都是人精。”


“就说那王恕,军政双绝,朕远远不如他;马文升、余子俊,军政全才,是朕的左膀右臂,王鏊、刘健、李东阳、谢迁、刘大夏、王华、杨廷和、杨一清哪个不是顶尖人才?”


“随便拿出来一个,无论是学识还是能力,都是比朕要强的。”


“朕把这样一群人,放在中枢里,可知多么奢侈啊,这般豪华的阵容你不用?”


“军中有杨信、李瑾、朱永、赵辅、陶鲁、许泰、刘宁、王信、李杲等等,哪个不是顶尖将才?”


“你不信任他们?”


“在大明之外的王琼、王华、李承勋、顾鼎臣、李天和、费宏等等,哪个不是绝顶大才?”


“难道他们对大明有异心吗?对你有异心吗?”


“太子!”


“朕知道你想做出一番自己的功业来,想摆脱朕的桎梏,走出一条属于你朱见淇的道路。”


“可江山社稷是不能出一丁点错误的,是不能产生丝毫波澜的。”


“如此庞大的帝国,饶是朕,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你怎能拿你的理想和中枢斗法呢?”


“这是戕害百姓,毁的是你的江山社稷啊!”


噗通!


朱见淇直接跪在地上:“儿臣知错。”


他得到老皇帝劝慰后,血脉觉醒,想带领大明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不想站在他爹的阴影之下。


可他爹这番话,却让醍醐灌顶。


江山社稷,绝不能出现丝毫波澜,任何都不行。


“朕知道,老臣子思想腐化,对新潮流向来是很不支持的,朕深受其苦。”


朱祁钰把他扶起来:“但朕要告诉你,大明要的是稳,每一步都要稳。”


“若是以前的疆域,两京十三省而已,随你怎么折腾,有很大的容错率。”


“现在呢?疆域两千多万平方公里!”


“南北距离,火车都要一个月时间!还有孤悬在外的婆罗洲和吕宋。”


“如此庞大的疆域,岂能由你玩笑?”


“稍有不慎,就是有省份分裂出去,就会有省份动荡。”


“可知朕为何决议要加高兴安岭吗?”


“因为北面太大了,气温太低了,根本没法管理。”


“一旦有一些乱臣贼子钻进去,大明是无力剿匪的,还不如干脆废弃掉,等以后有条件了,再慢慢利用起来便是。”


“千万别以为大明已经无敌了。”


“恰恰相反,大明的敌人,就是自己的藩国。”


“看看魏国的地图,你就知道,他会成为大明旁边最大的敌人之一,未来的世界,谁也说不好的。”


“你也知道老四,老四的能力,在众多皇子中独树一帜,他早晚会成为真的东欧皇帝,会成为大明心腹大患的。”


朱祁钰拍拍他的肩膀:“朕知道你想改革,你想突破朕设下的束缚。”


“可现在还不是时候。”


“你的心意是好的,朕看到了你在努力,但要注意方法,要团结身边的臣子们,他们才会真心实意的支持你,为你出谋划策。”


“像王守仁,那家伙那臭脾气,朕都受不了。”


“把他丢给你,估计没几天你就让他坐冷板凳了。”


“可他是惊世大才,你用好他,就相当于朕的于谦,王恕给你,就相当于朕当年的胡濙!”


“杨信、李瑾,你永远可以毫不保留地相信他们。”


“陶鲁、许泰、刘宁、王信等等都可以成为你朝中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忠心你永远不需要怀疑。”


“有这么多精兵强将为你保驾护航,你的皇位稳如泰山啊!”


“太子,没有臣子天生反骨,都是君逼臣反!”


朱祁钰语重心长,甚至有些恨铁不成钢。


“那司马懿是曹氏逼反他了吗?”朱见淇觉得他爹说的不对,对臣子总要防范一些的。


“三国时期是三国时期,这是大明!”


朱祁钰失笑道:“大明没有反贼生存的土壤的,更不会诞生司马懿的!你觉得太祖、太宗制定的制度,会差?这么多年你见过谁造反了?哪个臣子造反了?”


“大明没有后妃之乱,也没有藩王之乱,更没有权臣之乱,还没有太监之乱。”


“这是制度!懂了吗?”


“好,退一步说,王琼、王宪拥兵一百多万,不也没造反吗?”


“那是因为您在。”朱见淇对自己非常不自信。


他不像老皇帝,老皇帝是真的放权。


于谦为什么能封神,就是老皇帝真的放权。


若王守仁早生十年,他现在就是第二个于谦,甚至会超过于谦。


“你呀。”


话不投机半句多。


朱祁钰已经掰开了揉碎了喂给他吃了,可他偏偏吐了。


“朕说的,大明没人能造反,你为什么不信呢?”


那是您在。


朱见淇还是这句话。


蠢货啊!


朱祁钰压住怒火,又解释一句:“厂卫番子,还有太监、文官在军中,还有军纪司、军吏司,这么多眼线,你觉得军中会造反?”


“动动脑子,那些番子,是埋下去的钉子,除了朕和你,没人知道的!”


“太监,只能依附于皇权存在!”


“文官呢,和武将是天生的死对头,看看都察院、监察司一天上多少道弹劾奏疏,他们会和武将同流合污?”


“长点脑子吧,大明没有武将造反的土壤!”


朱祁钰有点着急了:“王越活着的时候,掌兵几十万,二十年不回朝,他造反了吗?”


“就算他一百年不回朝,他也造不了反!”


“除非你逼他反!”


“不然没人会造反,当勋贵不香吗?与国同休啊,和你的皇位一样稳固,谁冒着杀头的风险去造反啊,哪个勋贵文官的家族,没个几百口子?”


“疯了才造反啊!”


朱见淇又被喷一脸吐沫星子。


我也没说哪个臣子一定要造反,多防一分总是没错的。


朱祁钰表示无语:“用好老臣吧,多听多看,少做决定。”


不做决定还是皇帝吗?


朱见淇在这方面很拧的,一边防着武将,一边乱搀和,虽然不至于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却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


朱祁钰知道教不好的。


若太子能选,他绝对不会选他做太子,太轴了,越老越听不进去话。


一个大国,若代代明君那还了得?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代不是昏君下一代也够呛。


太孙倒是好一点,但太孙实在顽皮,把头发给剪了,这是昏招啊,可见其人治政水平。


只能希望他听话吧,大明尚且不会如何。


朱祁钰打发他走了。


王守仁过来侍奉,朱祁钰忽然问他:“你觉得太子如何?”


“微臣不敢妄议君上。”王守仁不敢说。


“朕让你说。”


王守仁略微犹豫道:“非仁君也。”


“朕让你评价他是仁与不仁吗?”朱祁钰失笑。


“回陛下,微臣说完,怕是日后会随您而去。”王守仁这是憋大招呢。


“朕会给你一道金身的。”朱祁钰道。


王守仁咬牙道:“大明盛世,很可能毁于太子之手。”


这话是真敢说呀。


“太孙呢?”


“太孙也非良人。”王守仁这是把未来两代君主给得罪了。


“朕看你真要随朕走了。”


朱祁钰失笑道:“可还有救?”


王守仁摇摇头。


朱佑榶属于是越长越歪,一年不如一年。


“连你都说没救了,怕是大明盛世要戛然而止了,看看藩国谁会崛起吧。”


朱祁钰明白王守仁这话的深意。


太子、太孙不会用人。


大才就摆在这里,他们都不会用的。


太子的大舅哥杨廷和,跟太子关系也不好,若是太子重用杨廷和,也是好事。


可杨廷和嘴巴也臭,每次都劝谏太子,太子最烦他。


很少有人像景泰帝这样用人的。


其实太子这样也未必是坏事,秉政这东西,天下人习惯便好,没什么对与错。


“都是没经过风雨的花朵呀。”


朱祁钰道:“朕想让太孙去坐镇倭国几年,历练一番,你觉得如何?”


王守仁立刻露出苦涩,原来这金身,是让他陪着太孙去呀。


“微臣还是愿意伺候您。”王守仁和老皇帝还是很有话题聊的。


“朕都是糟老头子了,你也不能跟着去地下吧,好好侍奉太孙,朕很看好你未来宰执天下。”


朱祁钰道:“朕也希望,大明再出一位圣人。”


王守仁嘟囔道:“我还是愿意回家著书立说。”


“大明圣旨一下,你难逃一死啊,朕在时能护佑你,朕没了你也就没了,去吧,太孙不是个心眼小的,你好好辅佐他,未来你的功绩要远在李东阳之上。”


这可是最高评价了。


他娶了李东阳的女儿。


历史上李东阳的儿子都死了,但因为医学发达,李东阳的儿子是保住了。


又因为老皇帝没事给李东阳塞女人,李东阳有七个儿子,十二个女儿。


但活到成年的却只有七个,两个儿子五个女儿。


长女嫁给了皇十九子钟王朱见汭。


小女儿嫁给了王守仁。


王守仁可是齐人之福,他有两个妻子,一个是表妹诸氏,他父亲至交诸养和的女儿,平妻是李东阳的小女儿。


为了他张罗李东阳的女儿,老皇帝可没少刷脸。


诸养和也是进士出身,老皇帝提拔了他。


足见老皇帝对王守仁的宠爱。


而王守仁的女儿还小,老皇帝已经预定了,嫁给自己小孙子,太子第八子朱佑柞。


按理说,王守仁和天家联姻,镀金身了呀。


可他那张臭嘴,这种鬼性格,也就老皇帝宠爱他,换了别人,早就让他坐冷板凳了。


朱佑柞的婚事,也是老皇帝拍板的。


太子可不愿意,他对王守仁印象很差,这家伙总鼻孔朝天,对他这个未来皇帝都不假言辞。


大明拽爷很多的。


李东阳小时候就拽,现在才为五斗米折腰,朝中拽的比比皆是。


有才的人,有点怪癖很正常的。


但李东阳和太子关系很亲密,因为李东阳会说话,哄得太子团团转。


“对了,朕要兴建紫光阁,要册封景泰朝群臣,想不想入阁?”朱祁钰笑着问他。


“臣?”


王守仁既想又无奈:“臣哪有资格入阁呀!”


“你是未来的大明于谦,怎么就没资格入阁了?你先去倭国,然后朕就给你机会入阁!”


王守仁觉得自己没戏。


他也恨自己晚生十年啊,若能在景泰朝为官,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你是朕留给太孙的惊世大才,未来还需要你挽救大明于水火呢,记住朕的话,去吧。”


朱祁钰心里却不踏实。


太子太孙不靠谱,大明未来的路并不光明啊。


皇帝要建紫光阁,封赏功臣的消息不胫而走。


朝野上下都在议论,谁能列入紫光阁。


重点是,要进多少人,若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例,那么很多人都没戏。


若是放开人数,那么进去的人就多了,含金量也会下降。


老皇帝也在思量。


而这时,阁部重臣来养心殿拜谒。


“都想知道谁能上榜?”朱祁钰打趣道。


大家都是俗人,谁不想上去光荣光荣?


“陛下决定上榜多少人?”李东阳含笑问。


“二十四人肯定少,先排着看吧。”


必须入阁的:于谦、胡濙、张凤、姚夔、王竑、徐珵、叶盛、朱英、韩雍、项忠、李秉、陈文、白昂、耿九畴、白圭、年富、李贤、王复、王越、范广、杨信、李瑾、李震、原杰、寇深、李实、欧信、毛胜、赵辅、毛忠、于冕、胡豅、王来、李匡、方瑛、陶成、郭登、梁珤、神英、陶鲁。


这就是四十个人了。


像王恕、刘健、李东阳、谢迁、刘大夏、马昂、马瑾、张敷华、程信、项文曜、罗绮、王伟、岳正、吕原、商辂、彭时、何文渊、林聪、薛瑄、龚永吉、高明、夏埙、廖庄、边永、陈嘉猷、左鼎、涂谦、轩輗、萧维祯、周瑄、俞士悦、刘广衡、宋琰、薛希琏、王福、余子俊、马文升、彭宜、闵珪、许宁、陈豫、许泰、任礼、曹义、陈友、周玺、王信、李杲、陶瑾、伊旭春、宋伟、刘宁、毛海、毛荣、宋诚等等,这些人难道不该上吗?


该上的人实在太多了。


排出来,把老皇帝都吓了一跳。


这还只是一部分呢。


还有多少在各大战争中取得至关重要的战役胜利的勋贵。


“干脆紫光阁百位功臣录,如何?”朱祁钰没必要厚此薄彼。


刚刚列出来的必上人物四十个,功劳也够上的有56个,那就只剩下四个名额了。


王琼、王宪、李承勋、王鏊,满员了。


李侃呢?周玉呢?沐琮呢?沐斌呢?王一夔呢?秦纮呢?钱溥呢?丘濬呢?尹直呢?费宏呢?闵珪呢?邢宥呢?杨廷和、杨一清、林俊、顾鼎臣、胡世宁、李天和这些人的位置呢?


全都挤掉,可不对劲吧。


“干脆,不设具体人数,全都上榜。”


朱祁钰一锤定音。


把景泰朝,有功劳的臣子全都列举出来,塑像挂画像,世代祭祀。


一不设人数限制,人数直飙150人!


晚上群臣回去又扒拉一圈,又补进来五十个人。


一共200人,按照功劳大小排序。


紫光阁预期两年建造成功,塑雕像、挂画像,永远祭祀。


随着天气转凉。


朱佑枔兄弟们踏上出使之路。


看见两个哥哥去继藩,他们说一点想法都没有,那是骗人的。


可天下都已经是有主的地盘了。


想去继藩,就得从藩王领地里想办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这次出使任务,也是老皇帝对他们的考校。


老皇帝还攥着希腊没有分封呢。


兄弟五人,谁表现好,谁就可能去希腊继藩。


当然了,这是他们的臆想,老皇帝可没说。


朱佑枔去大洋洲。


从京师乘坐铁路去天津,乘坐出使的宝船,跨越万里前往大洋洲。


宝船要在在吕宋省停靠获得补给,才能去大洋洲第一国,宋国。


宝船已经不是木头船了,已经是铁船了,动力也是蒸汽机,不用管季风,任何时候都能在大海上行驶。


大明只有吕宋一个岛,其他岛屿,全部归沈王朱见浒的沈国。


作为大明近邻,沈王的地盘最小,也是最得到照顾的国家。


这几年,沈国不停向大明索要吕宋省,想将吕宋纳入沈国版图,却遭到中枢的拒绝。


大明的南方国境线,以吕宋岛-民都洛岛-科伦岛-公主岛-婆罗洲-新加坡-马六甲封口。


岛链内部,所有岛屿归属大明。


岛链外部的岛屿,也都经过详细划分的,基本都属于藩国。


为了补偿沈国,大明给沈国无偿修了全境铁路线,又赠与沈国永久保护权,以及货品进出口税务优惠等好处。


但在领土问题上,大明不会退让一丝一毫的。


因为这样划分,正好形成南海岛链,将战争永远隔绝于大明之外。


吕宋省,是大明领土面积最小的一个省。


拥有本岛吕宋岛、庞阿尼班、民都洛岛、洛克、科伦岛、公主岛、巴拉巴克岛共同组成吕宋省。


景泰四十五年,一度将宝州府划给了吕宋省。


但在景泰五十二年,又划给福建省。


大明在炎海的岛礁,按照就近原则,划给了吕宋省和婆罗洲三省。


别看吕宋很小。


吕宋很富裕的。


这里盛产金矿,有很多内地人过来淘金,岛上全是橡胶园,椰子园、甘蔗园,还有茶树、咖啡树。


近两年,因为欧洲瘟疫,内地转移过来很多重污染产业链,带动了吕宋的经济发展。


小小的吕宋省,人口已经达到恐怖的一个亿。


近两年内地产业链转移,已经让吕宋人满为患了。


因为人口密集,吕宋省便建了很多高楼大厦,尤其是省治碧瑶,一种国际大都市的感觉扑面而来,没有低于二十层的建筑。


这年头也没有电梯,全靠腿走。


外面看着气派,住的人很痛苦的。


每天都要爬楼。


景泰六十四年,碧瑶市已经成为大明一线城市,人口突破1700万,距离超一线,只有一步之遥。


吕宋省有两个一线城市,另一个是马尼拉,这是个新兴工业城市,人口达到1800万,经济总量和碧瑶市持平。


吕宋本岛并不驻兵,大军主要驻扎在公主岛上。


公主岛上也是吕宋水师衙门的驻地。


长条形的公主岛,连接吕宋岛和婆罗洲,威胁整个苏禄海。


近两年,公主岛因为地理优势,被吕宋布政使重视起来,斥资建设,如今已经成为重工业大岛。


朱佑枔在庞阿尼班获得补给后,船队便进入宋国海域内。


景泰六十年,中枢公布,所有藩国,划分好本国领海,并以海域30公里为划分,超过陆地30公里地区划分为公海。


像一些海湾、海峡,则要进行好划分。


像息国和宋国就有岛屿纠纷。


息王朱见泗,封地在苏拉威西。


本来将马古鲁海的三岛,是封给宗室里的藩王的,当初都定好了,但息王继藩苏拉威西之后,就反悔了,觉得苏拉威西又小又破,又常年有火山活动。


非得索要马古鲁海诸岛。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宗室巨大的不满,连老皇帝都叱骂朱见泗。


朱见泗本就混。


他排行老十二,母亲是乌斯贜美人,从小就调皮捣蛋,是个混不吝。


连老皇帝看他都头疼。


最后只能将马古鲁海的诸岛,划分给息国。


他这一闹,郤王朱见涞不干了,也跟着老皇帝索要东帝汶。


而东帝汶,朱见泗也想要啊。


息国和郤国差点开战。


老皇帝派使臣一人抽三十鞭子,两国才算消停。


东帝汶则归属郤国。


两国不许开战。


而马古鲁和宋国中间有一座岛屿,宋国和息国也因为这座岛屿产生了纠纷。


按照岛屿框架来说,应该是属于息国的。


可宋王朱见漪非要索要。


两国闹得很僵。


宋国和郤国也有岛屿之争,东帝汶的一个小岛,距离新几内亚更近,但郤国也跟着要。


三国因为岛屿争端,闹得不可开交。


但息王和郤王挨了三十鞭子后,不敢再瞎闹了。


朱佑枔的宝船,在索龙登陆。


从地图来看,这座岛屿面积广阔,和婆罗洲面积差不多,78.5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2400公里,中间宽640公里。


中部却是高原地形,海拔4000米以上,遍布河流、湖泊和沼泽,尤其是沼泽最多。


宋王刚来继藩的时候,这里的土人还是原始人呢。


是他带着明人,一点一点把沼泽填平,开垦耕地,一点点把这个在赤道上却不宜居的岛屿,变得宜居起来。


这些年,一点点把土著清理掉。


宋王鼓励生育,人口逐渐增长,截止到景泰六十四年,宋国人口达到了1.2亿。


这座巨型岛屿,可以拥有充足的战略纵深。


按理说,宋国只要安安稳稳的当一个岛国,日子过得会十分舒坦,未来人口可能会达到两个亿。


但是,被封为宋王的朱见漪,明显是一个不安分的性子。


他是皇八子,是老皇帝年长的儿子。


今年也五十四岁了。


他前半生,都浪费在开垦皇帝上面了,后半辈子,他是想做出一番功业的。


宋国拥有新几内亚全岛,俾斯麦海延伸出来的岛屿,则不属于宋国。


宋王刚开始想得到这块。


后来被宗室藩王举报给中枢,宋王被皇帝叱责,转而四处嘚瑟,跟对面的成国有圣保罗岛的纷争,和息国和郤国也有岛屿纷争。


反正他四处点火。


还没能力灭火。


成王可不惯着他,几次要兴兵攻打宋国。


也就老皇帝健在,列国还没有打仗,否则大洋洲没打起来,澳大利亚三王非联合先灭了他宋国不可。


大洋洲五王,就属宋王爱挑事。


宋国定都在波纹底格尔县,叫炎京。


朱见漪说自己是火德,所以就将国都叫为炎京。


这可是僭越啊。


哪个藩王敢叫自己的国都为京?宋王摆明了是不装了,摊牌了。


但宋王不是一无是处。


大明开放铁路后,他立刻请大明工程师来宋国修铁路,并且学习相应技术,也跟着搞蒸汽机改革。


宋国是大洋洲里,第一个建工厂,踏上工业化的国家。


宋国之前就搞种植业,宋国的沉香,是世界上质量最好的沉香,这座新几内亚岛,在宋国的叫法就是沉香岛。


因为位于赤道上的地理优势,宋国一直搞热带植物种植园,并给北方诸国豢养宠物,像袋鼠、各种鸟类、鱼类。


大明国内玩的鸟,基本都是从宋国进口的。


宋国培育畜生颇有一套。


种植园和粮食基地,也是宋国的生命线。


截止到景泰六十四年,宋国全国,全部修通了铁路,在宋国两翼,宋国朝廷斥巨资建设了两座工业城市。


宋王除了四处点火外,他也是个顽主,喜欢瓷器。


他就想得到瓷器烧制的配方。


但大明对这些配方管制极严,绝对不可能透漏给他的。


他就派人去偷。


派去一波又一波人,还朕搞到了一部分配方,宋国都城炎京,就是有一座官窑,正在烧制瓷器。


匠人问题也不担心,宋国斥巨资去大明挖人。


一口气把一个个官窑的匠人都挖来。


即便这些人不允许出境。


但事在人为,总有办法让他们出来的。


老皇帝还不知道呢,大明的瓷器配方,被他亲儿子给偷出来了。


到景泰六十年时,宋国已经烧制出来瓷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