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429章 老朱家,没一个好东西

第429章 老朱家,没一个好东西

作者:萧蓝衣 返回目录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430章 老朱家,没一个好东西


朱见漭七天没去侍奉汤药了。


他以朝政过于繁忙为由,不去养心殿,而他也几天不去骑马了,因为“朝政繁忙”。


其实,每天在宫中发呆。


刘大夏如愿登上首辅之位,朝政尽归内阁,朱见漭这个太子,纵然秉政,有实无名,偏偏这个名,老皇帝说收回来,就能收回来。


所以,他还没想好该如何和他爹处理关系。


这位马上皇帝,遇到了他这一生最大的难题。


而此时,商国传来捷报,商国击败鲁国,俘虏了鲁王。


朱见漭都懵逼了,他家老四这么弱?


鲁国,东欧强大的诸侯国,被朱佑榶干败了?


这还得从去年鲁国侵吞商国人口、土地说起。


鲁国地盘不小,人口却很少,所以鲁国是不杀异族的,朱佑榶继任商国皇帝后,他就趁机将疆域南推,吞并了第聂伯河南部地区,又吸纳商国的异族,打得商国跪地求饶。


赵、鲁、隋、齐四国联手吞并商国领土。


朱佑榶签订城下之盟,无力收复失地,引为笑柄,随后,他就下达了屠白令,诛杀商国境内异族。


其实并没有诛杀,而是把他们往四国赶。


鲁国大肆吸收白人。


鲁国本来只有六百万人口,过度吸纳后,白人人口超过了汉人人口,导致国内人口比例失衡。


鲁王朱佑棅为了快速怀柔白人,就给白人权柄。


景泰六十六年年末,因为商国的屠白令,四国组建联军,讨伐商国,让商王给一个说法。


鲁国打得最凶,越过第聂伯河,夺走了商国的克里米亚。


因为白人打仗卖命,鲁王也大肆提拔白人,一时之间,军中底层军官全都变成了白人。


商国扛不住四国夹击,朱佑榶又签订了城下之盟。


同意以占领区为边界,重新划分四国领土。


这个时候,鲁王犯下第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用新提拔上来的将军,镇守新地。


鲁王率师回銮。


然而,鲁王刚回京师,屁股还没坐热,就传来东方新土叛乱的消息,那些新军官被商国收买,叛逃鲁国,投降了商国。


朱佑棅大怒之下,率军东征。


很快就平定了战乱,这次留下儿子坐镇新土。


结果,他刚刚回京,他儿子被镇守将军拥立为帝,又叛乱了。


这个时候,朱佑棅犯了第二个错误,他没有找清叛乱原因,而是再次大费周章的亲征。


经过四次亲征,鲁国已经伤筋动骨了,财政已经支撑不了这种规模的战争了。


如果鲁王没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应该放弃新土的,叛乱而已,等到鲁国恢复元气,再行征战也为时不晚的。


而且,他没有找到叛乱原因,因为底层军官都是白人,汉白矛盾由来已久。


现在换上汉人做将军,汉人将军想收服白人,就要不断赏赐给好处,而白人被杀怕了,他们根本不信任汉人,当这些将军赏赐他们的时候,他们反而认为要被杀掉,因为汉人不止一次屠白了。


而且,汉人也不满意,凭什么赏这些狗奴啊。


上下不服,人心离乱。


无论换谁镇守,都会叛乱。


问题根源出在人口比例上。


可鲁王只是生气,他挥军东进,大破贼军,收复失地,该杀的都杀了,他儿子也倒霉,被叛军凌迟了。


不得不说,朱见漭的儿子个个是将军。


这次鲁王吸取了教训,没有立刻回銮,而是亲自镇守一个月,才回去。


结果,他刚走就发生了第三次叛乱。


鲁王被迫发动第五次御驾亲征,可就在东征的路上,国内很多边境发生叛乱,鲁国瞬间烽烟四起。


本质还是汉白矛盾,以前汉人足够多,白人属于被压迫对象,现在白人数量远超汉人,肯定要造反的。


不过,些许叛乱难不倒朱佑棅。


他按部就班的平定叛乱。


可是,帝都却发生了叛乱,这次是汉人叛乱,汉白矛盾,白人都造反了,凭什么我们汉人就不造反?


这次事情大条了。


新兴的鲁国,遍地叛乱。


关键是基本盘汉人都在叛乱,说明鲁国的国策出问题了。


朱佑棅还不在意,他对自己的军事才华极为自信,他麾下的鲁王军,也是天下最精锐的军队,有这支军队在手,平定天下叛乱是迟早的事情。


而这个时候,隋国忽然攻打克里米亚,并派舰队游弋在黑海北岸,威胁朱佑棅的精锐。


朱佑棅犯了第三个错误,也是最致命的错误。


他放弃了快被打败的造反势力,只留下一支偏师围城,他则率领主力去夺回克里米亚。


同时,不停分兵平定叛乱。


朱佑棅军事才华着实耀眼,硬生生打退隋国名将,夺回克里米亚半岛,作为超级超级灭火队员,朱佑棅马不停蹄平定克里米亚北面的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而这个时候,他留在守东土的偏师,被叛军吃掉,将克里米亚变成一座孤岛。


朱佑棅并不在乎,区区叛军,他并不太放在眼里。


他生气隋国捅他刀子,他得给隋国一个疼的,让隋国以后老老实实的。


他又一次分兵,分兵一路进入隋国腹地祸乱隋国,自己则率主力攻打叛军,打通回京的路。


可是,他率领的是人啊,连打两个月苦仗,再是精兵也会崩溃的,况且家里被偷了,家中老小生死都不知道,之前大家是拧成一股绳,为了回家。


可他们的王,打这个报复那个,就是不提回家。


等着等着,他们心态也崩溃了。


不过,朱佑棅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未逢一败,正因此军心虽然哀鸣,却没有崩溃。


隋国名将被朱佑棅打得抱头鼠窜。


朱佑棅当鲁国君王后,打仗就没败过,不败战神,绝非浪得虚名。


而这个时候,一支秘密舰队从第聂伯河源头而来,秘密穿插进入鲁国腹地,进入黑海。


悄无声息地登陆克里米亚半岛,悄悄地出现在朱佑棅身后。


朱佑棅率领的可是鲁国精锐中的精锐,就算疲惫也不可能一击必溃的。


的确,第一场偷袭战,并不顺利,朱佑棅提前发现了背后有敌人,他默不作声,而是等着敌人钻进他的陷阱里。


商国派来的神秘舰队偷袭失败了。


可是,商国的舰队,加隋国的军队,加叛军,恰恰将朱佑棅包围起来。


如果军心不乱,朱佑棅大可以等待机会,一击必溃。


可鲁国最精锐的军队已经战斗三个月了,又被包饺子了,难免人心离乱。


而这个时候,商国和隋国不停往这边增兵,把朱佑棅围得死死的。


还在鲁国国内散布鲁王被抓的消息,搞得本就乱套的鲁国,雪上加霜,叛军此起彼伏。


上千万白人叛乱自立,汉人不甘示弱,也开始叛乱,互相攻伐,鲁国乱成一团。


鲁王太子朱厚焕趁乱登基,被朝臣拥立,宣布鲁王战死,并派军平叛。


在克里米亚半岛上。


商隋两军不断散播时时消息给鲁国军队,乱其军心。


果然,没过多久,鲁军人心惶惶,全无战心。


这个时候,朱佑棅犯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他没有突围,而是和围困他的军队比耐心,他自认找到机会,就能反败为胜。


他只要肯突围,肯定能突出去的,可他没有,他选择要在战场上找回面子,他对自己的军事才华足够自信。


因为,在围攻莫斯科汗国的时候,他曾经被莫斯科汗国的大军困了整整四年,最后他还是反败为胜了。


可他忘记了,那个时候皇帝是他爹,他死不死,决定不了战局。


他现在是皇帝,是鲁国民心所向的皇帝,这个时候他消失了,岂不坐实了他战死的谣言,人心会越来越乱,最后覆水难收的。


而且,他不突围,底下军将怎么想?他们可不想陪着一个皇帝去死呀。


本就人心惶惶的时候,朱佑棅做出最错误的决定,守城。


商国加快攻城速度。


只用了十五天时间,东欧最精锐的军队之一,被商军拿下,鲁王被手下大将抓起来,献给商国。


天下最骁勇的一支军队湮没在历史之中。


而且,一代枭雄鲁王成了阶下囚。


他被押送到莫斯科的时候,都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败?被围困又如何,他最长时间被围了四年,最后不照样翻盘?


他兵精粮足,底下军民担心什么呢?


而最社死的时刻发生了。


鲁王朱佑棅,朱见漭的第四个儿子。


和朱佑榶,朱见淇的长子见面了。


朱见淇和朱见漭换了命运,连带着子孙的命运也都换了。


朱佑榶初登商国皇帝位时,内忧外患,犹如一盘死棋,可是,仅仅两年时间,死棋翻盘了。


靠的还是朱见漭的好儿子,军事天才朱佑棅。


不得不承认,朱佑棅打仗实在牛叉,他南征北战,就没败过。


那些叛军在他手里,就跟纸糊的一样。


可那又如何,他会打仗,却不懂政治,更不懂如何当好一个皇帝。


朱佑榶军事天赋一般,但他懂如何当一国皇帝。


他可以次次签城下之盟。


他可以次次示弱,不断让渡环圈。


他会忍。


所以他赢了。


消息传到大明中枢,朱见漭整个人都蒙了:“这个不争气的混小子,给他老子丢人啊。”


以前他夺走了本属于老大的皇位,他心里还过意不去呢。


可现在,看到这封奏疏,他感觉在吃屎。


还不如真吃屎呢。


他这皇位,现在才知道,就是一个巨坑,谁蹲上来谁便秘。


而朱佑榶这封捷报,怎么看都在打他的脸。


朱见漭现在想找人商量都没人说。


他家老大,本来就和他不亲。


他和老皇帝不一样,老皇帝是伪装着利用,他是赤果果的利用,谁都能看到的那种利用。


所以朱佑梐和他关系很差。


如果将心里头这番话跟他说,肯定会被朱佑梐笑死的。


拿捏住他的弱点,朱佑梐会立刻联合朝臣对付他,不带犹豫的。


朱见漭现在才知道郁闷是什么滋味,众叛亲离是什么感觉。


他以为自己什么都有,其实他什么都没有。


就和朱佑棅战败是一样的道理,你总觉得自己很厉害,其实你是站在参天大树上面,如果树不让你站了,伱就是一个普通人。


而那棵大树,就是老皇帝。


和朱见漭一样在悟道的,还有朱佑棅。


朱佑榶杀人诛心,鲁国发生的一切,都会写在纸上,给他送过来。


朱佑棅现在蜷缩在房间里,双目无神,他已经七八天不曾梳洗了,饭菜送来,他若不饿到极致,是不会动一口的。


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好皇帝,现在看,他做人都失败。


他儿子,朱厚焕,坚决不承认鲁王被俘的消息,坚持说鲁王战死于克里米亚半岛上。


即便商国公布了照片,鲁国也说是假的。


朱厚焕压根就不打算将他的军神老爹带回国了,享受到权力的人,是不会再吐出来了。


其实,他最崩溃的是,他是被自己的心腹大将抓起来,献给商国的。


当他的心腹大将,往他脸上吐吐沫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多么遭人恨。


不是一个人吐他,而是所有人都在唾弃他。


他这个鲁国皇帝是真的失败。


他不过是站在老爹朱见漭的肩膀上,展示自己的军事天赋而已,其实民间有很多像他这样的名将,可他们没有展示才华的机会。


于谦就说过,打仗没什么可难的。


只要皇帝信任,给你充足的物资,你就可以随便打,失败了也没关系,再来一次便是。


因为你有千军万马可以试验,你有容错的机会,这次错了下次还能领兵打仗。


这才是能成功的原因。


而不是谁天生就是名将,谁有统兵权,谁就能当名将,只在于皇帝能容忍你战败几次罢了。


朱佑棅现在才明白,自己不是什么天才,只是他爹给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手下不敢违背他而已。


他次次战胜,为何手下不服他?


他开疆拓土,手下还是不满意他?


因为他不懂政治啊。


他是名将,但不会做个好皇帝。


此刻的朱佑榶,才正式掌握商国的权力,他借助大势,和隋国组建联盟,挥军向西,攻打鲁国腹地。


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越过第聂伯河,鲁国节节战败。


在朝堂上,朱佑榶一边整合朝堂,排除异己,将自己的心腹班底全都换上来,彻底掌握朝局。


并且,趁着战场上节节胜利,他开始掌控商国兵权。


与此同时。


赵王朱佑椆打出为弟报仇的旗号,借道鲁国攻打商国,鲁国肯定不同意借道呀,可赵王不管那些,强势借道,硬生生把鲁国给瓜分了。


没错,赵王压根没打商国,而是在打鲁国,嘴上还是说帮鲁国平叛,其实疆域就没打算吐出来。


鲁国疆域急速萎缩。


商国、隋国、赵国三个大国夹攻,换谁都够呛。


但赵王确实在报仇,攻打一座城池,所有叛乱的人,全部斩首,并且发布了屠白令。


他将仇恨发泄在白人身上,认为是白人害死了他弟弟。


杀着杀着,就要杀进鲁国王都了。


朱厚焕都懵逼了,咋败得这么快呢?


他赶紧派出使臣去哭诉,求求赵王伯父救他。


赵王懒得理他,对这种不孝子有什么好说的,好吧,他就是馋鲁国的土地。


他爹就偏心,把最好的土地给老儿子,他这个老三最吃亏,波罗的海上的烂地,一块波兰地盘,还和德国接壤。


他能征善战,所以他爹将东欧最难的任务交给他了。


他不在乎,他有干翻德国的能力,进德国当皇帝去,但是,东欧大平原他喜欢啊,哪个皇帝嫌弃领土少呢。


至于东欧大平原,是朱佑棅自己玩没的,我们只是敬谢不敏。


没过几天,商隋联军也打到了鲁王都之下,三国签订协议,鲁王从一个大诸侯国,变成了一个弹丸小国。


庞大的鲁国,被瓜分殆尽。


赵国获利最多,拿下整个白俄地盘。


商国拿回了整个哥萨克汗国,但隋国索要克里米亚半岛。


半岛交给隋国,其他地区隋国不要。


因为都不跟隋国接壤。


疆域划定完毕。


三国又签订鲁王都协议。


鲁国为三国保护国,商、赵、齐三国交界之地,不可随意派兵攻伐。


商、隋、赵、鲁四国联合发布屠白令,禁止白人从政从军从商,只能从事贱业,现有白人一概贬为奴隶,永不翻身。


四国以现有疆域为界,十年内不许攻伐。


之所以停战,因为隋、赵都需要时间消化新领土,商国则需要整合朝堂。


至于鲁王朱佑棅的生死,没人在乎,包括他亲哥哥朱佑椆都不在乎,谁管他死活。


而被赵国包围的齐国,却瑟瑟发抖。


齐国没有纵深,和隔壁的蔡国还不一样,蔡国有山脉遮蔽,赵国再强大,人家缩进山脉里,赵国也打不进去。


齐国不行啊,全是大平原。


这鬼地方埋多少地雷都没用。


这年代排雷太容易了,人那么多,抓起来排呗,实在不行就让军队排雷,滚着排。


所以,齐国也想参与鲁王都协议,却遭到了赵国拒绝。


仿佛在说,齐国就是我的盘中肉,早晚吃掉你。


结果,这协议绝对是放屁。


隋国军队回国的路上,就遭到了商国军队偷袭,隋军名将被俘虏,死伤几万人。


隋王朱见汐气得跳脚。


可是,商国大军却在攻打隋国占领的商国疆土。


商国就用白人排雷。


隋国就算把地雷从伊朗高原埋到莫斯科都没用,有多是人。


隋军忽然被攻打,自然节节败退,逐渐退出两河流域,甚至要被赶回比高加索山南麓,幸好巴库还在。


隋国立刻向商国宣战。


商王则发布檄文,认为这本来就是商国领土,商国拿回属于自己的领土,哪里有错?


隋国气炸了肺了。


联合魏国攻打商国。


魏国其实也挺欺负人的,疆域从乌拉尔山推到了伏尔加河,把商国东都喀山给占了。


等朱佑榶恢复元气,一定会找他算账的,商魏必有一场大战。


可是,魏王朱见濬却不愿意和隋国联手,坐看商国和隋国互相伤害,他坐收渔翁之利多好呀。


等他消化了新土地,都不用商国找他,他主动就去干翻商国了。


欧亚除了大明之外,只需要一个皇帝,就是魏皇!


这些藩国皇帝,就没有一个讲信誉的,说话都跟放屁一样,也不知道是谁教的。


“父王,四弟之事,该如何批复?”朱佑梐听说小老四被抓了,他也懵了,同时还有点小窃喜。


自称朱见漭最文武双全的儿子,结果却成了俘虏,想笑。


“你看着办吧。”朱见漭不想提这糗事。


“不如中枢下旨,让商王放过四弟,将四弟诏回京师来,您看如何?”朱佑梐可不敢看着办,这件事不管处置得什么样,他都是一身骚,没好处。


“老大,你就不怕你的太孙位不保?”


朱见漭语气阴沉:“别跟老子打马虎眼,让那小子放归老四回鲁国。”


就知道老头子是这个心思。


他绝对不会袖手旁观的,那是他最喜欢的儿子啊。


却在这时,中枢收到了来自魏国的奏疏。


上面精彩的描述了灭鲁之战。


朱佑梐直接傻眼了,小老三也太狠了吧,连弟弟的封国都不放过?


不过这就对了,有什么爹就有什么儿子,有什么兄长,就有什么弟弟,活该!


“该死的不孝子!”


朱见漭看完奏疏,气得蹦起来:“连亲兄弟都容不下,孤当时怎么就没看出他狼子野心?当初就该捏死他!”


朱佑梐则狂翻白眼,小老三变成这样,不是你可劲画大饼画出来的吗?


小老四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不过,蛋疼的是他呀。


鲁国没了,以他爹护短的性格,肯定要把小老四诏回京师来的,肯定会威胁他的太孙位的。


他那帮弟弟什么德性,他最清楚了。


这段时间,老皇帝手术,他算看清了皇族性格凉薄的一脉相承。


在商国时,朱见漭成天念叨老爹的身体,天天关心,恨不得老爹-有病,他要代受一样。


回国之后,更是天天去拜见。


可是,老爷子决定手术,试图延寿的时候,朱见漭就变样了,也不去侍奉汤药了,也不去拜谒了,也不提为他爹受罪了。


这家伙的心是真黑啊。


将心比心,朱佑梐发现自己也够心黑的,他大儿子朱厚煐刚回京,没睡一个完整觉,就被他打发去北方巡视了。


而且,商国偷袭小老四,他提前就收到了情报,但他没透露出去。


这天下估计也就老爷子一个好人了吧,也就他是真心疼爱儿孙的。


老朱家呀,就没一个好东西。


“老大,你在想什么呢?”朱见漭眼神阴鸷。


他终于理解了,朱见淇为什么会发疯。


他也快发疯了。


这样当太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天天被人指指点点,做什么事都不能尽自己心意,他什么时候才能登上皇位啊。


朱佑梐跪在地上,连连认错。


他爹最近喜怒无常,可能是更年期来了。


“你派人去和商王谈,什么条件才肯放人,让老四回京。”朱见漭需要帮手,文武双全的老四,就是他最好的帮手。


不过,他扫了眼朱佑梐。


他一定会在路上害死老四的,他要派兵去保护老四。


“老大,孤不希望老四出现三长两短,你懂孤的意思吗?”朱见漭在敲打他。


“儿臣绝对不敢戕害胞弟……”


赵王不就戕害了吗,你朱见漭又能怎样呢?


朱佑梐心里不在意,小老四就不该来这里,死在路上最好喽。


“滚吧。”朱见漭心里憋着气,老四实在不给他长脸,被那混小子抓住了,还得他出面赎人,真是丢人。


可他身边实在缺个得力的人。


这时,有太监来传旨,老皇帝宣诏他过去。


老皇帝术后恢复得不错,说明手术十分成功,不敢说延寿三两年,起码身体舒服了许多。


他心情愉快,吃饭吃得也多了。


朱见漭进殿,不知做了多少心理建设,才再次踏入养心殿。


“老四,朕的眼睛不舒服。”


“太医说,朕的眼睛也能做手术,就是往眼球里加入一颗放大镜,让朕能看清楚事物。”


“朕这样半瞎十来年了,都是年轻时日日看奏疏累的。”


“现在有了重获光明的希望,朕想试一试。”


朱祁钰发觉手术的妙用,想用手术给自己的身体进行全新装修,能换什么就换一换,换不了的就刷刷漆。


朱见漭心中悲拗。


我回来是当皇帝的,不是来太子的。


你都说了自己不行了,要死了,还装个屁修啊,快点死吧,我已经快等疯了,两年多了呀!你还活着呢!


“陛下顺心便是,儿臣没意见。”朱见漭觉得自己血压高,他也受不了了。


我都快六十岁了!


再等下去,我能当几年皇帝呀!


那么一瞬间,朱见漭真想冲起来,给老皇帝两拳,直接打死他,他就直接登基,该多好啊。


他现在无限悔意,不该回国,不该当什么太子。


当个东欧皇帝多幸福啊。


“朕就知道,老四会同意的。”


朱祁钰懒得猜他的心思,既然不装了,那就不要装什么慈父怜子了。


别说皇家了,哪个年轻人不讨厌老人?亲爹亲妈亲爷爷亲奶奶岁数大了,都会被嫌弃,哪有一个不嫌弃的。


何况像他这样,就在帝位上待着不动弹,把下面排号的人都逼疯了。


大明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就是洪武大帝,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没了。


他呢,二十二岁登基,八十九岁了,在位六十七年了,还活着呢!还要手术,还要继续苟着。


真是人憎狗嫌。


可谁敢说呢?


天下人还得捧着老皇帝,让他开心,整个大明都以他开心为最重要的事情。


朱祁钰自己却不觉得自己人憎狗嫌,他觉得自己人见人爱呢。


“你去朝堂上宣布,让太医院结合朕的身体,确定手术时间。”朱祁钰多想再年轻一次啊,能再次视物,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


“儿臣遵旨。”朱见漭心不在焉。


老皇帝又跟他说两句话,就打发他走了。


“朕觉得自己恢复年轻了。”


坐在轮椅上,由太监推着出去溜达,看着花花草草,心情愈发愉悦。


朱厚煐则从京师启程。


巡视地方,先东北后西北。


他在京师这几天,请人润色了他的游记,然后出版。


河北省治,设在真定。


真定就是石家庄。


石家庄这个名字,主要来自石门市,后来变成了石家庄,一共才一百多年的历史。


而这座城市现在叫真定,在三国时期叫常山,常山赵子龙的常山,之前叫恒山。


因避讳唐朝皇帝李恒,就改名为真定。


一直延续至今。


河北省治放在这里,多多少少有些违和。


因为真定不具备大城市的地理环境,也不是河北省的中心,距离京师还比较远。


当初选择这里为河北省治,多少让人有点懵逼。


其实。


河北省成立之初,首选地是保定。


可保定距离京师太近了,被吸得太厉害了,人口几乎都往京师跑,导致保定应该得天独厚的环境,结果人口破不了千万。


真定就不一样了,真定距离京师比较远,距离山西、河南、陕西都比较近,人口能维持不增不减。


但人口也不多,七百万而已。


不过,景泰六十五年之后,朝廷要大肆开发白洋淀,将作为转移京师人口的主要地区。


北直隶人口太多了,必须转到河北来。


保定就成为重点转移对象,这两年朝廷大规模投资白洋淀,试图将白洋淀建成河北第一区,以后会成为北方前十大城市。


其实,朝臣还想了个坏招,把白洋淀变成京师的一个区,这样就能光明正大地将人口转移去白洋淀了。


却遭到河北布政使的坚决反对,甚至以辞职来威胁。


我们河北都吸得够惨的了,你们这回不止吸,还抢我们的地盘,想都别想。


其实这招真不错。


朱厚煐从京师直接去热河。


热河,被北直隶吸得很惨。


中枢统计过热河人口,热河应该有1.1亿人,其实户籍人口仅有6000万,常住人口4700万。


和热河省的面积,完全背道而驰。


热河非常广袤,作为大明的牧场,这里可不穷,热河的物价,不比京师低,因为这边人有钱。


大明牛奶、肉制品的品牌,基本都来自热河,其次来自东北,西北的牌子最少。


因为,热河是宫中制定的肉食进宫地区,是贡品。


其他地区的肉食可没这个待遇。


所以热河最富。


大明在热河八府种植了庞大的森林,治理京师风沙,就先治理热河的风沙,再治理蒙古高原上的风沙。


从景泰十六年时,热河实行十年禁牧十年解禁的轮值政策。


禁牧,不是不允许养了,而是禁止去野地放牧,就是野牧不允许,家里圈养是允许的,牧场是正常的。


这期间,朝廷会大规模种植树木,种植牧草。


人工育养土地。


朝廷每年都会投入上千万元,治理热河的荒漠化,保护热河水土。


这几年,热河已经重现生机。


热河还是旅游省份,享受蒙古包,吃蒙古美食,骑马、赛马、摔跤等等项目。


草原旅游做的最好的就是热河省。


景泰四十三年,老皇帝在承德建造了一处避暑山庄,表面上说是皇家园林,其实皇家没人来。


景泰五十一年时,就对外开放了。


变成了旅游胜地。


热河还从西方搬了座博物馆来,给热河增加文化气息。


景泰五十四年,朝廷又在丰宁建了一座,大明最大的藏书馆,馆藏皇家藏书。


皇家藏书馆,一共有六座,一座在京师紫禁城里,一座在南京紫禁城,一座在汴京,一座在长安,一座在丰宁,一座在长春。


皇家所有图书,都会抄录一份,藏在藏书馆里。


而皇家藏书馆,是对外开放的,开放时间极为严格,并且书籍不外借,只允许抄录。


所以,六座藏书馆,每天人满为患。


来自天南海北的读书人,都会去皇家藏书馆抄书。


之所以选丰宁,因为老皇帝曾想将热河省治,挪到丰宁去。


和其他大城市相比,丰宁就显得很不起眼了。


这座只有二百万人口的小城,每天却有上万人涌进来,钻进藏书馆里,借阅藏书。


皇家所有藏书,都会抄录六份,存放在六地。


皇家究竟有多少本藏书,有统计的约有七亿本,需要几千个房间陈列贮存。


而且,每年还在以上几十万本的速度收录。


丰宁藏书馆,是由十二栋高楼组成的藏书馆,已经成为丰宁地标建筑。


其实,京师人口转移,主要就是往白洋淀、承德、丰宁、沈阳这几个地方转移人口。


朱厚煐在丰宁略作停留,便向东去辽宁了。


辽宁,距离京师这么近,却是没有被京师严重吸血的省份。


截止到景泰六十七年,辽宁人口1.7亿,常住人口也在1.5亿左右。


而沈阳,号称东北第一大都市,人口在3700万左右。


之所以没被吸,有两点因素。


朝廷曾经在辽宁挑出一个座城市,建城佛都,天下虔诚信仰人士,会来佛都朝拜。


第二,则是朝廷的政策倾斜。


工业化开始之后,朝廷有意将东北六省建设成重工业基地,作为京畿的两翼之地,朝廷如何重视都不为过。


到达沈阳,朱厚煐详细了解之后才知道。


不是辽宁没被吸,而是辽宁有吉黑人口补充,所以看似没被吸,其实还是被吸走了很多。


就像沈阳,三十年前都是说沈阳方言的人,近两年,都是说吉林、黑龙江方言的,人口数量没变,人换了。


而北直隶,明显多了很多说东北话的人。


看东北,不能只看一省。


辽宁还繁华,看看吉林和黑龙江就知道了,两省人口净流出。


吉林净人口1.1亿,常住人口却只有九千万。


黑龙江净人口1.9亿,常住人口却只有1.4亿。


这统计并不准确。


因为统计的时候,有的人还没去打工呢,就被统计进入常住人口了。


人是流动的,统计出来的都是大概数字。


辽宁布政使说,东北人口流失极为严重。


老皇帝对东北,是极为重视的。


黑吉两省的粮食,供养整个北方的粮食,是朝廷的重中之重。


景泰四十年之后,老皇帝将东北三省建成了重工业基地,这些年,每年都在持续不断的投资。


可是,东北就是起不来。


原因很多,投资不过山海关,胡子的后代,人凶人刁不好相处,吏治腐败,官僚主义等等。


但这些都不是核心因素。


归根结底,是气候因素。


冬天漫长,夏天短暂。


为什么老皇帝选东北当重工业基地呢?


因为产矿,因为产粮。


就近建厂而已。


可东北,受限于气候因素,到了冬天万里冰封,大半年不开化,没法作业,等于干五个月休七个月。


有些工厂,宁愿将资源运出来,在山东干,都不想在东北干。


如果东北气温提升五度。


那么就完全不一样了。


东北地区夏季延长两个月,冬季缩短两个月,冬季气温上升五度,那么就变成河北的温度了,那可就充满优势了。


为什么工厂都集中去了南方,因为工作时间长啊。


东北变成了河北温度,工作时间就能延长了,不用工作半年休半年,那样工厂是亏钱的。


朝廷投资的国企,是不计成本,也不计利益的。


这是国家战略布局。


可资本是要赚钱的,解决了气候问题,才能来东北投资。


所以,加高北方山脉,东北人民是非常支持的。


苦寒之地,谁也不爱呆。


没有人天生是懒虫,没人天生是混子,只要有工作干,有好日子过,谁都愿意当好人。


东北也是全世界同纬度最冷的地区,像美洲的加大拿地区,比东北暖和多了,维度比东北还高。


所以加高北方山脉,东北人拍手称快。


整个东北,人口过三千万的城市,只有三座,沈阳、哈尔滨、汉城。


人口过两千万的城市,则有五座,长春、大连、平壤、釜山、海参崴。


人口过千万的就多了,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大庆。


景泰五十七年,发现的大庆石油,朝廷本意是不开采,可探索后发现储量巨大。


终究在景泰六十一年,朝廷舍不得资源闲置,就开始开采大庆石油。


大庆从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城市,一夜之间建造成功,然后年年云集人口,到了景泰六十七年,已经成为一座千万人口级别的城市。


而且,在千万人口城市里面,第一富裕的。


朱厚煐要去看看大连。


大连这座城市,是老五朱见沪亲手建造起来的,当时他被派去督抚辽宁。


他用三年时间,把大连建造起来,并建造成为东北最繁华的城市,乃至北方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可是,等到两湾填平,大连不再沿海,这座城市必将没落下去。


这两年大连知府就打着情怀牌,吸引无数游客来渤海湾城市旅行,以后就看不到了,看一眼少一眼。


每天吸引的游客数量,严重拖慢施工进度。


这一点中枢并不管,反而是支持的。


赚钱嘛,其他的事往后放一放。


整个渤海湾城市,每天都有几千部照相机,昼夜不停的拍摄,将这些绝版照片永远封存起来。


未来会建设几座博物馆,吸引游客。


朱厚煐也来凑凑这热闹,却发现看到的都是人的后脑勺,啥也看不到,游客也太多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