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458章 大战起,用战争解决政治难题(一)

第458章 大战起,用战争解决政治难题(一)

作者:萧蓝衣 返回目录

凤殷王朱见溚,紧随其后,成立大凤王朝,登基即位,称殷皇。


朱见溚可是个神经病人。


代皇朱见津还好一点,朱见溚又菜又爱玩,刚听说代皇登基,他立刻登基。


成化元年,非洲诸国就开始脱离大明。


欧洲打响第一枪的,是大元,成化三年,大元先吞并了希腊,诱骗大明地中海舰队驶出地中海,立刻封锁地中海,不允许大明舰队重返地中海,宣布大元正式立国,朱佑樘登基称帝。


同年,法国皇帝朱佑杬也在同一日,宣布脱离大明宗藩,加入大元宗藩体系,欧非多国,加入大元宗藩体系。


同年,法国灭国,大元独霸西欧。


第二年,陈国宣布脱离大明宗藩,独立建国,朱见溽自称陈朝皇帝。


也在成化四年,商国宣布独立,朱佑榶自称大商帝皇,独霸东欧。


奥斯曼帝国上的辽国和韩国,同时宣布独立,并加入商国宗藩体系。


魏国、隋国相继独立。


成化四年,天下大乱。


大洋洲五国,均宣布独立建国,自称皇帝。


成化五年,南北美洲陆续独立建国。


同年,德国灭国,赵国得到了德国全境,宣布建立大赵王朝,朱佑椆登基称帝,脱离大明。


成化六年,捷克斯洛伐克灭国,蔡国改国号为德,宣布德国独立,朱见涯登基称帝,称德皇。


至此之后,世界再无异姓王,所有皇帝,皆姓朱!


世界大国皇帝都是朱祁钰的后代。


成化八年,世界都乱起来了,全世界都在打仗,大明接收很多难民。


而且,全世界爆发规模最大的金融危机。


全世界进入大萧条时代。


今年,刚巧电视诞生,新闻里播报金融危机的来临。


朱祁钰过世八年了,和平仿佛被老皇帝带走了,战争席卷了世界,大明宗藩破得一塌糊涂。


除了东南亚邻国不敢叛变,尚且臣服之外,天下称皇称帝者不计其数。


战争,意味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汽车、货车、拖拉机、坦克已经搬上战场;电话、收音机、照相机、电视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全世界依旧愁云惨淡。


因为长达八年的战争,让世人产生了厌战情绪。


成化八年,突如其来的成化大萧条,势不可挡的席卷全球,大批大批公司破产,无数人失业,全球最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袭来。


这次金融危机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石油危机。


卫国和隋国开战,隋国和韩国开战,阿曼湾被封锁,石油运不出来,导致全球石油市场紧张。


其二,黄金危机。


战争让各国资本狂揽黄金,抛售货币,导致市场上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黄金严重短缺。


其三,外贸危机。


按理说,战争会让进出口生意变得好做,会有海量的军事订单,涌入大明,哪怕世界危机,大明也不会危机。


这也是景泰七十年以来,大明有金融危机,但都不会伤筋动骨的原因,因为作为世界工厂,世界货币的拥有者,怎么危机也危机不到大明,即便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也能将危机转移出去。


但成化年间,大明这个宗主国被世界抛弃了,各国重新抱团,首先抵制大明商品,就不进口大明的商品。


到了成化八年,世界藩国脱离大明控制的一百多个,并组建了世联体,唯独把大明踢出去。


除了东南亚几个近邻,没有脱离之外,世界都脱离了大明的掌控。


所以,金融危机首先在大明爆发。


作为世界工厂,最可怕的就是没有订单,工厂都准备好了,人工都雇好了,就等着订单来呢。


结果干等订单不来,再等还不来。


以大明企业的体量,撑一年两年三年都行,但撑不住五年八年了,前几年大家同心协力的撑着,忽然一下子就全都撑不住了,一窝蜂似的破产,导致全行业血崩。


就如多骨诺米牌一样,一连串的倒闭,个个行业进入倒闭潮。


危机就先从大明爆发。


朝廷不是没有救市,朱见漭都低下了头,愿意和所有藩国重新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可这些藩国看到了大明的虚弱,就是不肯低头,逼着大明下场,参与战争。


藩国真不缺商品吗?


缺!非常缺!


各国百姓都在骂娘,因为商品涨得奇贵无比,有的国家大米多的吃不完,衣服却没的穿;有的国家石油遍地都是,就是没有粮食吃。


大明呢,商品遍地都是,就是卖不出去。


走私倒是比较火,可没有正常贸易,光凭走私,救不了国家。


本来,萧条就萧条,大不了熬几年,也就熬过去了。


最可怕的是缺粮食!


景泰年间,粮食就靠从外国进口,这些年也没解决粮食独立问题。


忽然断了进口,粮食立刻不够用了。


前几年还能坚持,因为印度五国还会卖粮给大明,勉强够吃,但从成化七年,晋王登基称帝后,没过多久秦王也登基称帝后,印度陷入内战,自然不会卖粮食给大明了。


到了成化八年,已经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了。


朱见漭着急也没用,大明目前人口达到了51亿人,凭借现有的耕地规模,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的。


所以,在成化五年,他就下旨,禁止民间饲养牲畜,不吃肉了,就吃粮食。


就这还被民间骂惨了呢。


可到了成化八年,民间都得称赞朱见漭有先见之明。


可存粮是养不活五十多亿人口的。


金融危机一爆发,全行业萧条,朝廷是愁坏了。


老实说,景泰六十九年时,朱见漭就在暗中备战,倒是没想过参战,只是为了守卫大明。


九年时间过去,大明备战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面对大萧条。


摆在朱见漭面前有两条路:一、派人去缓和各国关系,以大明永不参战为名,请求各国开放市场;


二、大明借着经济萧条的机会,将全体国民绑上战车,用战争的方式,缓解危机。


这两条路,都是优缺点极为明显的。


第一条路,好处是大明可以保持和平,可大明会变成肥羊。


如果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发生,大明必须要参战,而且还要更早的参战。


因为大明不是弱国、小国,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强国,本来就是靶子,是所有藩国的假想敌,逃不掉的。


参战时间非常重要,越晚参战,对大明越不利。


当一个国家,荡平周围诸国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战争水平会达到极致,到时候兵临大明城下,大明的兵连血都没见过,哪里是虎狼之师的对手啊?


而大明,先自缚双手,只盯着现在的经济效益,不看长期好处的话,最后只会变成肥羊,变成一道饕餮大餐,宋朝就是这样没的。


第二条路。


好处是能快速缓解危机,从民事企业转向军工企业,用军企解决民间生产力,而这样的大明,则会变成一个战争机器,以战开始,一定以战败结束。


世界这么大,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统一的。


大明想维系目前这庞大的疆土,已经非常非常困难了,这还是有火车的情况下呢。


恰恰是各国都有火车,拥有现代交通工具,缩短了战争的距离,所以战争距离大明很近。


既然不能统一世界,大明发动战争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而且大明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领土国家了,大明对领土没有任何垂涎的意思了,就想关起门来过小日子。


还有一个点,就是大明化身战争机器,会让世界极端恐惧之下,走向变相统一,等于说大明单挑世界,战败是必然的。


就算大明不会灭亡,进入战争泥潭几十年,活着也是伤筋动骨,根本不可能维系庞大的疆土了,到时候估计又缩回两京十三省了。


所以。


朱见漭一直在用中策,两条路中间,还有一条路。


就是熬。


朝廷掏钱,缓解危机,不低头也不参战,大明内部事内部解决。


可这样一来,民间不满声音甚嚣尘上,本来失业就很不满了,朝廷摆明了不管民间死活嘛,情绪肯定会越来越差。


朱见漭当做没听到,照常实行中策。


他的口碑可开始崩盘了。


本来他口碑就一般,上面有他爹那样的太阳,他做得再好,也无法和太阳争辉。


这回口碑彻底崩盘,谁也救不了的那种。


朱见漭七十岁了,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合格的政治家,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被民间所谓的民意左右。


无论开战,还是求和,都没到时机。


若开战,大明备战时间远远不够。


求和,大明没有求和的先例。


朱见漭其实在等待时机,民间矛盾到达极致时,他会用对外战争转移矛盾。


他在思考,找一个好打的国家,速战速决,三天内结束战争,震惊全世界。


逼着全世界打破现有的宗藩体系,主动朝贡大明,重新回到大明的怀抱。


而这个国家他还在选。


挑的国家要有肉吃,必须能解决大明的粮食问题,还不能太强,太强的话,三天打不下来。


战争的时机要把握得恰到好处。


要等民间矛盾到极致时,恰到好处地给民间信心。


亮剑于外,让那些蠢蠢欲动的宗藩老实起来,乖乖开放市场,让大明商品再次涌入他们的市场,恢复大明经济。


而这场战争的核心,缓解大萧条,解决金融危机。


吞并国家,解决粮食问题,是第二个政治目的。


最好要一战解决。


最近一段时间,朱见漭一直在备战室里商讨,这场仗他必须御驾亲征,让天下看看,他朱见漭是老了,但朕在,你们谁也打不了大明!


民间谩骂的声音,朱见漭丝毫不管,甚至还在推波助澜。


现在骂得越凶,等战争胜利的时候,称赞的声音就越多。


他是懂流量的。


成化九年,沉寂九年的大明,忽然明诏天下,要求各大藩王,撤皇帝位,恢复大明宗藩体制。


当然了,这番话都磨叽十来年了,都没人信了。


最关键的是,各大藩国掌权都是佑字辈的,还有一些是厚字辈的,他们都忘记了,朱见漭的打仗本事。


大明有意撩拨大秦,大秦皇帝朱见淮去年驾崩,如今在皇位的是朱佑枹。


朱佑枹刚登帝位,正是春风意满的时候,对大明说了很多狂妄的话。


大明反击,两国没少打嘴炮。


却在成化十年初,大明忽然传出消息,亮剑大秦,朱见漭御驾亲征,讨伐大秦。


全世界短暂震惊后,都觉得大明疯了吧?


这些年,大明并没有参与军备竞赛,反而秦晋两国,连年战争,兵精粮足,朱佑枹也不是个废物,军事水平也算可圈可点。


大明竟然忽然剑指大秦?


不过也能理解,大明已经几年吃不到肉了,百姓吃饭,都得靠朝廷经过精密计算,给发补给粮,日子老难过了。


民间已经沸反盈天了,都在怀念景泰朝的好日子,但没办法,谁让朱见漭狗屁不是呢。


朱见漭的支持率,低得令人发指。


52亿人,几乎人人骂他。


这样一个不得民心的皇帝,居然要讨伐大秦,挑起战争?


疯了吧?


别说国外,国内都骂死他了,你不好好管民生,居然穷兵黩武的去打仗,你就不能跟世祖皇帝学一点好吗?


全天下骂他。


朱见漭在二月十七从京师誓师出征,二月二十四,抵达孟加拉省。


各国军事专家估算,这场战争起码要打三年,大明很有可能会遭遇滑铁卢,成为世界笑柄。


有战地记者,看了明军军容,兵卒还算精锐,就是精气神没有,一个个行将朽木,像个骷髅一样。


废话,兵卒都不理解,为啥要打仗啊?


家里饭都没得吃了,还打仗啊?这又得花多少钱啊,有这钱花在民生上不好吗?


所以军无战心,一看就知道必败。


二月二十六,朱见漭率领70万人,借道徐国,西征大秦。


秦皇朱佑枹在恒河岸边,枕戈待旦,恭候大明雄狮。


世界人的眼球,都聚焦在这场战争上面。


大明国内,一片唱衰之声。


都说成化帝在效仿正统帝,去大秦留学去了,被人笑掉了大牙。


这种唱衰之声,声势浩大至极,仿佛将全体百姓的注意力,从失业的焦虑、困扰、难受上面,转移到了这场战争上面。


朱见漭亲率雄兵,这次大明出动的都是,参与过奥斯曼战争的老兵,精锐中的精锐。


这是大明最大的家底儿了,一路上,他都在鼓舞军心,从出京时毫无战心,到了战场上已经焕然一新了,毕竟在钱财的鼓励下,兵卒还是愿意卖命的。


外人用朱祁镇类比他。


因为朱见漭从宣战,到出征,就用了几天时间,跟正统帝出征瓦剌是一样的。


殊不知,朱见漭为了这场战争,准备了十一年!


他可拿出来全部家底儿,一旦真败了,大明恐怕三十年内会一蹶不振。


朱见漭并没想过败,他是天下间最锋利的剑,他没败过!


他清晰记得于谦的教诲:一代名将能在战场上做到从容,因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付出了百分之一万的汗水,如果背后不肯付出,就妄想在战场上取得胜利,那是做梦。


针对这场战争,他在备战室里,整整推演了两年时间。


三天!


就需要三天!


就让全世界看看大明的军事实力!


二月二十七,两军隔着河水对射,晚间开始渡江,经过几轮苦战,明军顺利过江。


朱佑枹看见朱见漭的战法,觉得稀松平常,被吹嘘为军神的朱见漭,打仗也是常规打法啊。


恒河沿线,早在朱见淮活着的时候,就筑建一道最坚固的防线,这些年一直都在加固中。


晋军之强,也没攻克恒河防线。


二月二十八,明秦两军野战,秦军大败,缩入恒河防线里,却在深夜,秦军丢掉了恒河防线,秦军大败。


三月初一,两支军队,悄无声息地穿过秦国腹地,攻克了秦国都城。


三月初二,大明宣布,秦国灭亡。


全世界都懵逼了。


伱单方面宣布灭亡就灭亡了?


可是,等了很久,秦国都没消息!


除了当代皇帝朱佑枹外,秦国皇室,全部成为俘虏。


却在三个小时后,秦国官媒宣布投降。


全世界的下巴都惊掉了。


大明是怎么做到的?


秦国怎么说,也算是二流强国,却在大明攻打三天之后灭亡,朱见漭会什么妖法吗?


连朱佑枹都没明白,大明的军队,是怎么投放到他的大后方去的!


恒河防线就是这样丢的!


都城也是这样丢的!


全世界不是没看明白吗?


朱见漭再给你们演示一遍!


三月初二,大明对晋国宣战!


朱见漭调头对晋国猛攻,三月初三,夜幕降临之时,一架架飞机出现在晋国防线上空,空投上千人。


大明飞机轰炸晋国首都,晋国首都发生大爆炸。


三月初五的新闻,震惊了全世界。


三月初六,晋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晋皇朱见湛自杀。


大明宣布,托管整个印度。


七天,灭了两个世界二流强国。


全世界无比震惊。


震惊于大明的先进武器,可当战地记者报导朱见漭指挥战争过程,全世界又震惊了。


七天,朱见漭指挥大战役七次,小战役十二次,十二战全胜!


每一场战争,都能写进教科书,当做战例来讲。


他对战争时机的精准把握,天下无人出其右。


更震惊的是国内。


五十亿明人,天天骂朱见漭,有人弄几条蟒蛇,天天在街上抽。


可一次战争,让大明百姓重新认识了成化帝。


这位被称为老皇帝最出色的儿子。


到了七十二岁,才第一次在大明展露锋芒。


大明百姓才知道,他们的皇帝在军事上面多么有天赋,打仗方面多么牛叉。


一时之间,大明上下发出极致的欢呼声。


之前骂得都狠,现在爱得就有多狠。


厉害了我的皇。


朱见漭一战解决了两个核心政治目的,一,亮剑于外,震慑天下;二、解决粮食问题,为大明提供后勤保障。


最妙的是,没有陷入战争泥潭。


朱见漭下令托管印度后,任免朱厚煐为印度督抚,督抚整个印度。


他对开疆拓土不感兴趣,但需要印度为大明源源不断提供粮食,缓解国内粮荒。


他对秦晋皇室也没有赶尽杀绝,还会从两国皇室中挑出一个,扶持当王的,皇帝就别想了。


打完战争后,朱见漭潇洒的回国。


这一次,大街上全是拥趸,人人欢呼。


仿佛大萧条带来的影响,不复存在了。


这就是战争的妙处。


能提振人的信心。


但可千万不能乱用,朱见漭是有百分百的把握,才敢打这一仗的,如果继续打的话,大明会进入战争泥潭。


这两战胜利,有着巨大的偶然因素。


因为大明沉寂十年了,无人知道大明的底细。


朱见漭今年七十二岁了,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有没有当年之勇。


最重要的是,飞机的妙用,这是老爷子留给他的宝贵遗产,他不敢擅用。


如果朱见漭自矜自满,继续打,大明的虚弱就会露馅了。


就算他偷偷备战,兵卒的水平,其实是不如很多藩国的,就说秦晋两国的兵卒水平,就比大明强上那么一丢丢。


这次,大明吸纳了两国强兵,算是缓解了国强兵弱的窘境。


现代战争,也需要军人勇武。


而他恰到好处的停止战争,给世界留下无限遐想。


果然。


世界各国都很有默契的停战了。


大家都有点被大明突然展现出来的军事实力吓到了。


大明有点强得可怕。


尤其朱见漭打了十二场战役,场场那么漂亮,就算没有飞机襄助,大明也有把握在三个月内,解决两国,拿下印度。


因为朱见漭打仗太漂亮了。


现在的战争好打,因为不管印度还是非洲,大家都是汉人,说的是一样的话,写的是一样的字。


朱见漭打仗,也没有屠杀平民,甚至还有胆子大的平民来看热闹,看见朱见漭的车架还跪下磕头来着。


也不是扩大地盘,要占领城池。


更不会屠杀宗室,所以秦国和晋国宗室很快就投降了,连犹豫都没有,也就朱见湛受不了打击自杀了。


大明还会从他们的后人中扶持一个人当王,一切照旧。


只是重点打击,达到政治目的即可。


这样战争就比较好打。


民间也没啥抵抗情绪,反而看热闹的比较多。


而且还不杀俘。


彼此投诚,还没啥心理负担,战争更像是一场角力,点到为止。


就算明军死在秦国、晋国的,就算军队来不及掩埋,本地百姓也会掩埋的,因为都是同胞啊。


这种战争,没什么国仇家恨,只有政治目的。


整个成化十年,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大明的战术,印度战争,已经成为教科书,被全世界研究。


越研究越恐惧,朱见漭打仗水平,已经出神入化了。


关于飞机,各国也开始研究,迫不及待地想拥有。


这个时候,大明放出橄榄枝,大明愿意承接飞机订单,但需要合作国开放市场,彼此合作共赢。


大明民间,仍沉浸在战胜的喜悦之中。


这种喜悦,会冲淡焦虑、痛哭、仇恨,但不长久的,人的精神阈值是不断提升的,很快就会抛弃这种喜悦的。


这就涉及到了朱见漭最后一个政治目的。


逼迫各国,开放市场,大明恢复外贸,恢复生产。


这样就能解决失业问题,缓解金融危机了,反正会向好的方向大步前行。


印度战争过去三个月,世界尚在沉默之中,到了秋天,很多国家愿意恢复和大明正常交往了。


但有一个要求,大明和藩国不再是宗藩关系,而是平等的国家关系。


你是大明国,我是大顺国,咱们是平等的。


毕竟我爹跟我不平等,咱俩是哥俩,凭啥不平等啊?


朱见漭并不愿意放弃大明宗藩。


可是,他也清楚,从他继位之后,大明的宗藩就维持不下去了。


勉力维持,只会让大明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得不偿失。


七十多岁的朱见漭,政治火候把握得极好。


他组织了几场会议。


赫赫有名的,就是上海会议。


成化十一年,元宵节,一共有77个藩国代表,参加了上海会议。


会议中大明和77个藩国,达成协议。


大明放弃原有宗藩体系,和各国平等外交,但是大明在海外利益不变,各国仍沿用大明年号和大明货币,不许动摇。


签字盖印。


签订协议的各国,开放市场给大明,恢复景泰朝的外贸关系。


国内股市,一片大绿。


停工几年的工厂,都陆陆续续复工复产,人才市场上又遍地是招聘,大明百姓的生活开始恢复。


可是,想恢复大萧条之前的经济盛况,怕是很难了。


因为还有五十多个国家的强硬分子,不愿意和大明建立新宗藩体系,不愿意和大明展开平等外交,更不愿意开放市场给大明。


而另一派的核心领军人物,就是商皇朱佑榶。


晚上更新正常时间


进群 927283491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