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470章 战后复苏:朱祁钰的战略思想一一应验(二)

第470章 战后复苏:朱祁钰的战略思想一一应验(二)

作者:萧蓝衣 返回目录

张居正不可能就这一个策略。


振兴经济,需要内需,也需要扩张外部市场。


巴黎和谈中,已经确定,各国公平开放市场,恢复战前经济。


但张居正希望,大明商品充斥全球市场,将其他工厂全部挤兑黄,让大明商品重新占据世界的统治地位。


为此,先展开价格战,又展开贸易战。


价格战很简单,低端商品价格更低,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将其他国家的工厂挤兑黄,并完成品牌收购。


各国朝廷不满,大明也不怕,这就是开战的理由。


谁阻挡大明经济复苏,谁就是下一个阶段的敌人。


中高端商品,则进一步精研,用垄断型科技占据主导地位,甩开其他各国所有高端商品一个纪元,他们只能跟着喝汤。


贸易战也简单,大明要进行外贸垄断,将世界打造成大明的产品倾销地。


大明不介意用军事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重新变化,大明仍旧占据统治地位,大明统治世界的时间,足足有七十年了。


世界各国两次挑战大明的统治,都没有挑战成功。


关键是,现在执掌内阁的,是主战派强人张居正。


张居正要打外贸垄断战,已经做好了随时开战的准备,任何国家,他都要打。


这也是民声。


民间对二战的和约普遍不满,必然会支持局部战争。


张居正一定要得到战争赔款,用来偿还民间的钱。


他可不敢让老百姓的钱打水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六十亿百姓的血汗钱啊,真打水漂了,朝廷分分钟倾覆,没有其他可能。


而这种情绪完全可以利用,这也是打外战的基本。


张居正上任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而坐在皇位上的万历帝,则眼睛盯着张居正。


隆庆帝的献身,应该有人猜到了,毕竟那不是计划很久的事情,而是隆庆帝得了肺癌之后,才临时做出的决定。


能坐到这个位子上的人,看到的东西远比普通人更多,他们不止自己一个大脑,身边有强大的幕僚团队。


就说张居正,身边的幕僚就高达百人,隆庆帝身边的更多,包括冯保,就是他的幕僚之一。


冯保,是嘉靖帝培养出来的,临终前交给隆庆帝,隆庆帝这些年极为信任冯保,包括最后这件事,就是冯保帮忙策划的。


冯保也知道报恩,在隆庆帝驾崩之后,他也追随而去了。


隆庆帝要给万历帝留下一个干干净净的大明,他将所有罪责带去地下,让世人骂他隆庆帝。


只要万历帝能够战后经济复苏,他就有大功于国,大明的皇位也就能传承下去了。


在如今这个大时代,皇位传承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本身时代就和皇位相悖,皇帝制和大时代处处别扭,从民间冒出废皇帝制的声音时,隆庆帝就感到恐慌。


所以用最后的时光,保住皇位传承,保住大明国祚不灭。


想做到这些。


皇族需要一个圣人,一个政治强人。


他儿子万历帝估计没这个能力了,但他有两个非常优秀的孙子,只要把两个孙子培养好,大明再出一个类似于世祖皇帝那样的圣人,大明国祚起码能再顺利传承百年。


所以,他献祭自己,背着骂名去死。


给儿子万历帝留下美名。


万历帝积累一世美名,他再将美名传承下去,让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一个做皇帝,一个做圣人,共同支撑起大明来。


正德皇帝给大明注入了友爱宗室的好习惯。


在当今大时代,宗室需要报团取暖,共同面对时代浪潮的冲击。


皇帝不再防备宗室,而是和宗室站在一起,防备撤皇帝制,在发展的同时,也要巩固自己的权力。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闭关锁国,大明缩回去,继续当皇帝,当个几十年灭了就灭了,死后管他洪水滔天呢。


可是。


世祖皇帝的祖训,是向前发展,不许向后退缩。


这些祖训,连三岁小孩子都会背。


就算大权在握的皇帝,想闭关锁国,分分钟被干翻,因为祖训上写得明白,民间有权力发起呼声,更改国策。


朱祁钰苦心造诣的把舆论放去民间,在削弱文官权柄的同时,也在削弱皇权,让皇权能聆听底层人的声音。


毕竟当局者迷,下面的人是不会治国,但他们有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会让统治者灵光一现,进而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


诚然,这会限制想象力。


但这表明世祖皇帝对后代的不信任,他太了解这些富家公子哥了,个个都是大玩咖,给点阳光就灿烂。


所以,得向前发展,还得巩固权力,皇位还不能丢。


这就考验后世君主的硬解能力了。


有时候,万历帝都怀疑,在世祖皇帝心里,大明皇位传承,似乎没有对外发展更重要,好似世祖皇帝在惧怕着什么,他仿佛知道些什么,却又不能说出口。


看看他的很多国策,都在防范大明闭关锁国,防范大明孤芳自赏,防范大明不再向前发展。


他心中似乎有一团无法解开的谜题,所以一直围绕这个谜来构架整个国家的顶层政治生态。


民间有专门研究景泰帝的协会,普遍对这一说法持肯定态度,大权在握的景泰帝似乎在惧怕着什么,所以才留下这么多铁律,尤其是发展的铁律,高达23条,是所有铁律中最多的。


可大明一直在发展呀,发展势态良好呀,可景泰帝似乎一直都在恐惧,大明停止发展,景泰帝似乎对大明发展持悲观态度,这就让很多学者感兴趣了。


景泰帝为什么恐惧呢?


大明已经站在世界顶峰了,方方面面都持垄断地位,为什么要恐惧呢?


当然了,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解答了。


因为,世祖皇帝仙去八十年了,没人能去问一问他了。


万历帝不去想他老人家,他在思索,如何让自己的儿子,走世祖皇帝的道路,光照大明百年,皇位再传承百年。


世祖皇帝,已经成为大明所有人心中的符号,他的名望已经超过了太祖、太宗两位皇帝。


万历帝很清楚,张居正在隆庆九年之前,一直想用责任内阁制,取代皇帝制。


可他失败了。


都是因为世祖皇帝给后人留下的遗泽,在他死后百年时间里,没人能篡了大明国祚。


所以,再启用张居正的时候,他眼睛是盯着张居正的,他这位师兄可不是一个服输的人,他一定再会冲击皇帝制的,只是不知道他会用什么办法来冲击。


转眼到了万历十一年,大明战后复苏势态良好。


中间和周国打了一场海战,大明以微弱优势取得胜利,大明重新君临太平洋,成为太平洋上霸主。


大明从宋国和郑国租借了一个贸易港口,用来发展大洋洲贸易。


其实是为了压制周国和郕国。


而在万历十二年,大明与北美诸国打海战,战败,大明对北美的控制权变松。


同年,大明联合诸国,用经济手段制裁北美诸国,并离间诸国。


万历十三年,大明在非洲租借一个永久军事港口,逐渐掌控非洲。


大明对世界的统治,愈发稳固。


从万历九年开始,大明就恢复了对世界的管制,这次管制,主要是经营各洲要害岛屿,建立军事港口,布置重兵,监视世界。


除了波罗的海和北美太平洋地区海战失败,大明对其他地区的海战,仍旧胜利。


张居正始终认为,三战必然要发生,三战是大明统一世界的战争,一定要将战争主动权控制在大明手里。


所以,监视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在世界设立军港,是世祖皇帝提出来的,宪宗皇帝身体力行,但孝宗和武宗皇帝都认为徒耗资源,不愿意投入大量资源。


中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明都没得到好处。


张居正认为,就是因为大明对世界的监视松懈,才给了其他国家可乘之机。


如果大明的军港,能及时传递信息回国,战争不可能波及到大明本土上来。


所以,张居正再次秉政之后,万历朝,大明倾注海量资源,进入全世界军港之中。


张居正还有一个战略布局,就是炎海布局。


他非常佩服世祖皇帝的战略眼光。


景泰朝,世祖皇帝就提出在炎海内部填海造岛,缩短大明本土距离婆罗洲的距离。


可后世之君无人在乎这一点,都认为浪费资源。


所以沿海的填海工程,景泰七十年之后就废弃了,朝廷不肯投资了。


两次世界大战,婆罗洲沦陷两次,恰恰说明大明距离婆罗洲太远了,员到军舰无法救援。


张居正这一生,最佩服的一个人,就是世祖皇帝。


因为世祖的很多战略级眼光,到今天都应验了,他的很多奇思妙想,世界过去八十年后,都一一应验了。


可是,当时提出来时,朝廷都不太重视,后世之君也不重视。


可藩国有人听了。


所以两次世界大战,大明处处受制,就是因为没听从世祖皇帝的战略思想。


他的战略思想,张居正佩服至极。


炎海填海。


如果前八十年一直在填海,大明就拥有非常多的战略级别岛屿,随时能驰援婆罗洲,婆罗洲不至于两次沦陷。


包括吕宋,吕宋也不至于被干翻。


所以,从万历九年开始,大明又开始在炎海填海造岛了,主要是修建军事港口,用来防备婆罗洲叛乱。


张居正还给整个东亚收口了,像棉兰老岛、苏拉威、爪哇、苏门答腊岛,都成为了大明领土。


的确,这几年是拖累。


可从战略眼光看,大明南方海域将再无缺口,婆罗洲也不会二次陷落了。


但是!


如果炎海不造岛,其他地区还会陷落的。


这是地理环境决定的,大明京师,距离最远的爪哇,5300公里!


这个数字多么可怕呀。


就算有高速飞机,也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抵达。


实在太远了。


而整个炎海,是长条形的,茫茫无际,若没有小岛引路,军舰都可能迷路,有雷达都没用。


而炎海,可是大明内海呀。


往南还有2000公里的距离,这么长的距离,海洋上存在很多荒岛,雷达都容易迷路。


所以,大明在沿途造岛礁,给军舰指引方向。


造岛,是张居正内阁时期的国策之一。


短小的一张,这都有地方被删,呵呵……晚上不一定了啊,有就发了,没有就零点一起发。


五一快乐,作者继续爆肝~


加群 927283491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