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 第225章 知小节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

第225章 知小节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

作者:咱叫刘可乐 返回目录

闫盼儿毫不避讳的让常风知晓林家关系网之大,之深。


这个手腕高超的女人,想让常风知难而退。


然而,常风已经下定决心与大海商林家斗一斗。既为了殉国忠烈尤天爵,也为了他心中邪不压正的信念。


珠圆玉润的闫盼儿既会劝酒,又擅饮会陪。不多时,席间众人便喝多了。


一群喝多了的人,自然天南海北的海扯。古今如此。


话题不知不觉扯到了倭人身上。


闫盼儿道:“倭人不等同于倭寇。太祖爷时,将倭国纳入不征之国。”


“太宗爷时,对倭国‘嘉其勤诚,赐王九章’。赐予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冠服。允许倭国入贡,从那时起,倭国就成了大明的藩属。”


“倭国一贯敬仰我汉家。识汉字、用汉银,贵族以会说汉话为荣。遵我汉家礼仪。”


“许多倭人,甚至比咱大明的人更重礼仪。见人就鞠躬”


闫盼儿在酒席上大讲倭人的好。


常风似乎是喝多了,猛然从席间站起身。


常风高声道:“夷狄,禽兽也。知小节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这是《资治通鉴》里唐太宗说的。”


“倭人,禽兽也。知小节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这是我常风说的。”


唐太宗也好,常风也罢,都是一语成谶。


几百年后,倭人在小家庭内各种讲究卫生,讲究礼貌。看个体育比赛赛后要捡垃圾,装的多文明,跟人似的。


然后呢?毫不犹豫的往大海里排放元素周期表里的一堆放射性元素,毫不顾忌国际准则和道义。


此谓之知小节无大义。


面对暂时比他们落后的国家,倭人搞入侵,搞血腥杀戮,眼睛都不带眨一下。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国家,譬如让他们吃了两颗蛋的那个国家,直接认作亲爹。


此谓之畏威而不怀德。


禽兽二字,实至名归。


地球文明下水道,人类道德地花板,实至名归。


闫盼儿尴尬的一笑。常风猛然倒在了桌上,似乎醉死了过去。


钱能向汪直致歉:“常风这年轻人酒胆大,酒量小。在老前辈面前出丑了。”


汪直道:“无妨。快派人把他送回府去吧。”


几个仆人将常风搀扶出了闽商会馆,送入了官轿。


轿夫们抬着常风回了府。


一回府,常风脸上醉意全无。他吩咐下人:“去,把张采、徐胖子、石文义、巴沙叫来。”


常风叫了四个心腹,却唯独没叫钱宁。自古父子一体,义子也是子。钱能跟林家不清不楚,钱宁在这件事上不可靠。


查案子就像解乱麻,需要找到线头,才能抽丝拨茧。


常风已经想到了线头。


他在书房内写下了八个名字。


“司礼监掌印萧敬胞兄,萧荃。”


“前任礼部尚书耿裕之婿,吕少源。”


“前任浙江都司,杨国盛。”


“刘吉门人,扬州盐商会总商王佲。”


“靖江王朱约麒。”


“吉安儒林领袖,高文泽。”


“前任浙江巡抚黄德功。”


“汪直。”


这是十五年前,常风在杭州查到的走私集团“四海会”的八长老名单。


时过境迁。八位长老早就今时不同往昔。


其中杨国盛、王佲、黄德功已病死、老死。


朱约麒已经继承了靖江王位。


儒林领袖高文泽于弘治三年高中二甲进士。如今在宁波做知府。


十五年前,常风羽翼未丰,动不了八人中的任意一人。


现在,八人中有一人常风可以随便动。


那就是前任礼部尚书耿裕的女婿,吕少源。


耿裕已病故六年。其子孙皆为纨绔之辈,只知吃喝嫖赌。


定州耿氏一门已无任何势力可言。以前的门生故旧树倒猢狲散。


这吕少源没有回定州老家。而是留在了京城享受繁华。


此人是个没落前任高官家的上门女婿而已,无职无权。


常风动不了靖江王,还动不了他么。


不多时,常风的四个心腹来到了书房。


徐胖子打了个哈欠:“刘公公说,明日太子爷要到驯象所看象戏呢。我正寻思早点睡,你就把我弄来了。又出啥事儿了?”


常风刚要开口,突然他看了一眼石文义。


今夜闽商会馆夜宴,军中悍将叶广亦在列。叶广与石文义的大哥石文忠交好。


常风不知道京营武将是否也参与了走私贸易,陷的有多深。


保险起见,他编了个谎将石文义打发走:“文义,锦衣卫刚接了个差事,抄长芦盐运使高秉的家。”


“此事干系重大。明日你亲自去一趟长芦。我深夜叫你来,就是交待这桩差事。”


“好了,你先回去吧。”


石文义拱手道:“常爷放心。此事我一定办好。”说完他便离去了。


他走之后,常风才说出实情。


常风道:“你们三个,算得上我心腹中的心腹。”


“告诉你们,我遇到了一个敌人。一个虽不在朝中,势力却盘根错节的敌人。”


“有可能,就是这个敌人害得我的至交好友殉国。”


“你们有没有胆量,随我跟这敌人斗一斗?”


巴沙道:“只要惹了常爷,就算势力再大我们也敢弄死他。”


张采附和:“没错。您说吧,是谁。”


徐胖子心中有数:“我说常爷,你还是决定跟他们为敌?”


常风看了一眼徐胖子:“旁人都说,锦衣卫的常风这些年越来越成熟了。”


“他们口中的成熟,其实是圆滑世故。”


“我年龄越来越大,最近总想办一件让自己瞧得起自己的事。”


徐胖子道:“成。你决定了,老子就舍命陪君子。老子好歹是中山王之后,天不怕地不怕。”


常风道:“张采、巴沙。告诉你们,我要动海商林家。”


张采不动声色的问:“可是泉州林家?”


常风点点头:“对。怎么,你对林家也略有耳闻?”


张采答:“据说林家跟朝中各方各派都有扯不清的关系。”


常风道:“如果你怕了,现在就可以走。”


张采正色道:“常爷是皇上的心腹家臣。我是您的心腹下属。我有您撑腰,等于有皇上撑腰。有什么可怕的?”


张采在卫中资历很浅,是靠着当常风的跟班,在六年间从总旗升到千户的。


不得不说,此人很有能力。但若无常风的提拔,即便能力再强也不会升这么快。


刘瑾曾评价:张采像极了常爷年轻时。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张采办事的能力像极了年轻时的常风。


第二层意思是:张采平步青云的升迁速度像极了年轻时的常风。


常风道:“明日,你们替我绑个人。”


巴沙问:“绑谁?哪个高官大吏、武将勋贵?常爷您一句话,我们就下手。”


常风微微摇头:“没那么邪乎。替我把前任礼部尚书耿裕的女婿吕少源绑了,送到城南狮子胡同的四合院里去。”


锦衣卫是现代特工组织的老祖宗。


现代特工组织有安全屋,用来保护人证、审讯敏感犯人。


锦衣卫亦有安全屋。只不过名字叫“外司”。


城南狮子胡同便是锦衣卫数十处外司中的一处。


巴沙笑道:“我当常爷要绑谁呢。吕少源那落魄纨绔啊。绑他手到擒来。”


常风道:“成。明日傍晚,我在狮子胡同等着你们三个和吕少源。”


且说张采出了常府,没有回自己家,而是去了刘瑾的外宅。


赶巧了,今日是刘瑾密党聚会的日子。


刘瑾这些年一直在厂卫、外朝中秘密发展自己的势力。


半个时辰后,刘瑾外宅后花园。


后花园中坐着五个人。为首的自然是刘瑾。


刘瑾的下首分别坐着太监谷大用、吏部右侍郎焦芳、吏部考功司郎中张彩、锦衣卫千户张采。


谷大用自不必说,当初李广倒台,他为了转投刘瑾门下,不惜将义父李广的性命当成了投名状。


吏部右堂焦芳也是个狠人。


成化二十年,阁老彭华推荐晋升学士人选。


彭华上了年纪,记性不好,把焦芳给漏了。


焦芳直接放出了话:“这回我要是晋不了学士,就一刀捅了彭华个狗曰的。”


所有人都以为焦芳是在说气话。


万万没想到,焦芳竟玩起了真格的。去肉铺跟屠夫买了一柄剔骨尖刀。


他将剔骨尖刀揣在袖中,站在皇宫长安道等彭华下差。


好在巡逻的大汉将军及时察觉。不然彭阁老身上恐怕要多几个窟窿眼儿。


宪宗听说了这件事,并没处罚焦芳,一笑置之。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焦芳就是个典型的有文化的流氓。


吏部“小侍郎”张彩,既是常风的好友,又跟常风的心腹千户名字同音。


他跟杨廷和并称为朝中最前途无量的两位才俊。


时人评价:杨廷和今后必入阁,张采今后必任吏部天官。


谷、焦、二张,是刘瑾的四个得力心腹。


明面上,他们之间并无交情。身为文官的焦芳甚至跟宠宦刘瑾剑拔弩张。


实际上,他们都是刘瑾船上的人。


张采道:“今夜听常爷的话音,似乎要动海商林家。”


刘瑾喝了口茶:“还是我小叔叔胆子大啊。不怕得罪重臣、权宦、勋贵甚至藩王。”


张采问:“刘公公,咱们这回要袖手旁观嘛?”


刘瑾看向了有“小诸葛”之称的张彩。


美男子张彩想了想,说:“不能袖手旁观。要帮帮场子。”


“这几年,朝廷里的几大方势力太过于平衡。平衡代表着稳定,稳定代表着权力很难发生变化。”


“只有乱起来,咱们才能乱中取利。利便是权力。”


焦芳分析道:“别的不说。司礼监的椅子就那几把。只有空出来一把,刘公公才能跻身秉笔之列。”


“据我所知,萧公公的家里人,十几年前就跟东南的走私海商不清不楚。”


“三大市舶司监管太监中,又有两位是钱能的徒弟。”


“锦衣卫的常屠夫要将走私贸易搅个天翻地覆,这两位司礼监的巨佬难逃干系。”


“到时,刘公公就有机会取而代之。”


谷大用道:“刘公公,焦部堂说的有礼。”


刘瑾思索片刻后说:“大用,这回咱们手里的那批密探派上用场了,要好好帮帮我小叔叔。”


每一个太监都有一个梦想:重开西厂,像汪直当年一样走上权力巅峰。


刘瑾这几年网罗了一批人。专为他办秘密差事。


用后世的话说,这批人是刘瑾未来重开西厂的人才储备。


焦芳微微一笑:“聪明一世的常屠夫怎么会想到,这回他被咱们当了枪使。”


刘瑾面色一变:“焦部堂,我得提醒你。我那小叔叔跟咱们是自家人。不要把他当什么枪。”


“做人不能忘本。若不是他,我到现在恐怕还是个卑微的火者。”


“若不是他家宛平郡主,我早就命丧李广之手。”


刘瑾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与此同时,闽商会馆的某间卧室内。


闫盼儿穿好了衣服。寿宁候张鹤龄如死猪一般躺在床上,如登仙境。


闫盼儿下了床:“国舅爷,自今日起我就是您的人了呢。”


酒宴之时,闫盼儿看张鹤龄看自己的眼神仿佛能喷出火,一副急不可耐的架势。


她干脆请张鹤龄今晚住在闽商会馆消酒。


所谓消酒,无非是水火交融。


张鹤龄满足的说:“我的好姐姐,有这一回,今后你即便让我去死,我都没有二话。”


闫盼儿笑道:“我干嘛要国舅爷去死。我巴不得国舅爷长命百岁,护着我们林家呢。”


张鹤龄道:“没说的。本来林家就让我发了财。咱们有了这一夜的交情,以后林家的事就是我的事。”


闫盼儿笑道:“我有件事求你。”


张鹤龄一把将闫盼儿拽了过来:“好姐姐,好人.我也有件事求你。你再帮我一回。”


闫盼儿道:“还是先说这件正事儿,省得国舅爷提上裤子不认人。”


张鹤龄火急火燎的说:“什么正事儿?别说一件,就是十件百件,我也帮好姐姐办。”


闫盼儿道:“是这么回事。我派人到南洋,花重金买下了一块十五斤重的龙涎香。想献给皇后娘娘。”


张鹤龄听了这话一愣:“你说多重的龙涎香?”


闫盼儿掩嘴轻笑,心中暗骂:还国舅呢,瞧你那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心中虽骂,嘴上却不能那么说:“十五斤啊,国舅爷。”


也怪不得张鹤龄惊诧。


龙涎香乃海中第一重宝,极为难得。一块一两重的龙涎香,可值白银三百两。


一块十五斤重的龙涎香,价值几乎无法估量。


林家果然有通天本事,竟能从南洋弄来如此异宝。


闫盼儿一介女流,能够从十六岁起便掌管林家偌大家业,一直掌管了十七年,让林家做大做强,再创辉煌。自然有她高超的手腕。


闫盼儿此次来京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办一件三年一度的大事。


第二个目的便是费尽心机巴结上张皇后。


天下谁人不知,皇上独宠张皇后。若我林家巴结上了张皇后,那比结交十个阁老、十个司礼监掌印都管用。


张鹤龄一拍手:“这算什么事儿。不就是给我姐送礼嘛!小菜一碟!”


闫盼儿话锋一转:“不光是送礼。最好能让我入宫,我亲自把龙涎香送给皇后娘娘。”


张鹤龄有些迟疑:“这?”


照规矩,只有金枝玉叶;宗室、勋贵正妻;诰命夫人才能入宫面见皇后。


商人家的寡妇进宫大明自开国还没有这等先例。


闫盼儿媚态入骨:“哎呦,国舅爷。只要你帮我办成了这件事,别说再帮你一回。就是十回八回,百回千回我都没二话。”


“只要你身体吃得消。”


张鹤龄见到闫盼儿这神态,直接按捺不住:“好姐姐,好人。这事包在我身上。不就是见我姐么。有什么难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