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 第246章 宗室限妾令与延寿塔

第246章 宗室限妾令与延寿塔

作者:咱叫刘可乐 返回目录

在弘治朝后期,文官的势力能够压宗室一头.或几头。


皇帝是宗室最大的后台。文官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何况宗室乎?


弘治十七年,霜降日。


天气骤然变冷,清晨的寒霜结满了奉天门前广庭。文武官员们已经换上了冬服。


饶是如此,凛冽的秋风还是吹得人脖颈发凉。


弘治帝坐着八人舆来到了前广庭,百官跪迎。


一名人高马大的大汉将军跪倒在八人舆前。背起了弘治帝,走到龙椅前。


萧敬跟几名太监、少监,七手八脚的将弘治帝搀扶到了龙椅上。


武官班中的常风看到这一幕格外心酸。


仅仅十八年前,皇上还是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如今却已虚弱到像个八十老翁。


要知道,皇上今年才三十五岁啊!比常风还小四岁。


不得不说,弘治帝是一位勤勉的天子。即便病成这样,依旧不缺席每日早朝、午朝。


早朝开始。


弘治帝开了金口:“朕打算在朝阳门外修一座延寿塔。内阁拟诰书吧。由司礼监秉笔张永、内官监太监李兴提督兴建事宜。”


“哦,银子由内承运库出。不用一两国帑。”


一个病入膏肓的皇帝,为祈求上天给他延寿,修一座佛塔祈福,这并不过分。


修的是佛塔,又不是阿房宫。撑死也就花个几万两银子。且用的还是内帑。


常风第一个出班:“皇上敬天爱民。上天一定会降下福报,佑我大明天子长命万岁!”


“臣常风请求至延寿塔工地,搬运木材、石砖。略尽身为臣子的绵薄之力。”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从弘治帝还是储君时,常风就常伴他左右。


常风是怀恩的干孙,每当看到常风,弘治帝就想起自己的恩人怀恩.


常风主动请求去延寿塔工地当苦力,这让弘治帝大为感动。


弘治帝刚要夸赞常风几句。内阁首辅刘健第一个出班。


刘健说了一席载入史书的话:“禀皇上。佛老鬼神之事,无益于世,有损于民。今寺观相望、佛道成群、斋醮不进,赏赉无算,竭尽天下之财,疲天下之力,势穷理极,无以复加。请收回前命,停建塔寺!”


刘健此言一出,先是李东阳、谢迁两位阁老出班:“臣附议!”


六部官员、科道言官纷纷出班:“臣附议!”


夭寿了!一个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勤勉治国,开创一朝盛世的明君,在病入膏肓之时,连修建一座佛塔祈求延寿,都要被“贤臣”们反对。


“贤臣”们不是不通情理。他们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原则:弘治朝的朝堂是君臣共治。不能让皇帝说了算!不管皇帝提出的事情是否合理。我们一定要杠一杠。


大明的文官,是最早的杠精。


奉天门前广庭形成了一边倒的局面。一众文官齐齐反对弘治帝修建佛塔。


弘治帝分外失落,压抑之下他眼冒金星,差点从龙椅上跌落下去。幸好萧敬眼疾手快,扶住了他。


储君朱厚照听不下去了,他高声道:“满朝文官还有良心嘛?父皇的身子是被朝政累垮的!”


“他老人家只是想修一座佛塔而已!你们就横加阻挠,毫无人臣孝悌!”


“李先生、谢先生,你们不是整日教导孤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嘛?你们的孝在哪里?伱们的忠在哪里?”


弘治帝打断了朱厚照:“不要胡说!”


朱厚照满脸委屈:“父皇.”


弘治帝重复了一遍:“不要胡咳咳咳,不要胡说。”


“众卿家所言极是。是朕有错。国帑、内帑一丝一毫皆是民脂民膏。朕不该擅兴土木。”


“修建佛塔之事,朕不会再提了。”


常风听了这话,为仁慈敦厚软弱的皇帝感到悲哀。


这是什么样的朝廷,这是怎样的一批臣子啊!


“君臣”变成了“臣君”,臣在君上。弘治帝或许能在史书上留下君臣共治、从善如流的好名声。但改变不了臣权压过皇权的事实。


太祖、太宗泉下有知,恐怕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早朝散后,憋了一肚子气的常风回到了锦衣卫。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一定要帮弘治帝将佛塔修成。


就在此时,翰林院的庶吉士刘龙大模大样的进了常风的值房。


刘龙见到常风,别说跪拜,连拱手之礼都懒得行。他背着双手,盛气凌人。


此人是弘治十二年的探花,刘健最看重的高足。有刘健当后台,他完全不把常风放在眼里。


皇帝势微,皇帝的家奴头子自然也缺少对文官的威慑力。


刘龙道:“刘首辅命你立即去内阁值房。”


“命”,还他娘“立即”?这是上司对僚属的言词。


皇帝亲军的统领,什么时候成了内阁的僚属?


常风一脸平静,忍常人所不能忍,方为大丈夫:“哦?刘首辅没说什么事?”


刘龙一言不发,转身就走。对常风毫无尊重可言。


一旁的千户张采道:“常爷,要不要查刘龙的底?我很想看看,这个牛鼻子庶吉士有没有做过什么不法情事。”


常风道:“查!不但要查他,还要查他三代。我倒要看看,刘首辅的高足是不是洁白无暇的莲花。”


张采问:“那内阁您还去嘛?”


常风道:“去。当然要去。如果我所料不错,我布局了一个月的那件事,今日会有个结果。”


半个时辰后,内阁值房。


常风站到了三位阁老面前。


刘健抿了口茶,瞥了常风一眼:“京中纷传,宗室正在串联,说什么宗室要出来理政,削内阁之权。有这回事嘛?”


常风撒谎:“有,北镇抚司在各藩王处都是有耳目的。此事属实。”


刘健追问:“领头的是谁?”


常风微微一笑:“我不太好说。我是朱明皇族的家奴,那些藩王宗室亦是我的主人。”


刘健眉头一皱:“这么说,你是要袒护藩王宗室了?”


常风道:“不敢。”


谢迁插话:“怎么不敢?还有锦衣卫常屠夫不敢干的事情嘛?”


常风冷笑一声:“呵,袒护藩王宗亲就要跟你们三位阁老、六部九卿为敌。如今皇上都要让你们三分。我这个家奴又怎敢自讨没趣?”


谢迁道:“算你识时务。”


李东阳打圆场:“常同知心里一向装着黎民百姓。藩王宗室供养,百年间占去了朝廷财政支出的两成还多.”


“常同知是明事理的,自然不会跟他们站到一起。”


常风道:“我说过了,我是不敢跟他们站到一起。”


“至于李阁老所说,藩王宗室供养靡费甚多,是朝廷大弊,我与你观点相同。”


“宗室制度,嫡长子袭爵。庶子降一等封爵。”


“亲王庶子封郡王。郡王庶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庶子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庶子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庶子封镇国中尉,镇国中尉庶子封辅国中尉,辅国中尉庶子封奉国中尉”


“洪武年间,有爵在身的宗室只有五十八人。到永乐年间,宗室人口增至一百二十七人。至本朝,宗室人数竟达一万一千八百人!”


“这还不算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郡及其仪宾。”


“再过个百年,恐怕宗室数量会变成几十万上百万人!朝廷财政远远不够供养宗室。”


常风一番话,引起了三阁老的共鸣。


谢迁破天荒的夸赞常风:“常风,你还是有几分见识的。”


真是屁股决定脑袋和称谓。谢迁入阁之前,口称常风为“常爷”,如今却直呼其名。


李东阳道:“若贸然断了宗室供养,恐怕会生变。为了大局,暂时不能这么干。”


刘健点头:“是啊。虽说永乐朝之后,藩王势力日益势微。但不少藩王还是有护军的。”


常风这回在表面上站到了内阁一边。他积极为内阁对付宗室献言献策。


常风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一下子断了宗室供养,显然不可能。”


“不如这样。先限制宗室袭爵的人数。”


“晋系藩王中的庆成王,生了九十多位子女。朝廷光是封他的庶子们,就封出去四十三个镇国将军爵位。”


李东阳附和:“诸藩系宗室中,数晋系宗室生得多。山西巡抚前一阵子曾禀奏,晋系宗室一年供养就需粮七十七万石。”


常风抓住了要点:“大明的宗室制度有漏洞。宗室正妻、妾室所生,皆为龙子龙孙,可袭爵。宗室正妻只有一位,妾却可以广纳。”


“譬如庆成王一人便有妾数十位。”


“若能控制宗室妾室的数量,便能控制宗室庶子的人数。”


刘健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常风。他心中暗道:常风能在弘治朝做了近二十年宠臣,果然有能力。看事情能抓住关键。


李东阳道:“常同知所言极是!限制宗室妾室人数是个好法子!”


常风已经揣摩透了文官集团的脾性,文官集团不知不觉中,成了被常风利用的对象。


当然,要说文官集团是漆黑一团,也有失公允。他们对付宗室,除了因乌鸦校尉造谣,也有为江山社稷着想的原因。


几日之后,内阁领衔,朝中两百多名文官联名上奏疏。


奏疏建议弘治帝下旨“各处藩王除正妃外,妾媵多不过四人;镇国、辅国将军除正夫人,奉国将军除正淑人外,妾媵各不过三人;镇国中尉除恭人,辅国中尉除宜人,奉国中尉除安人外,妾媵各不过二人。”


几百文官联名的奏疏,弘治帝是一定会恩准的。


这便是弘治十七年著名的“宗室限妾令”。


从某种意义上说,宗室限妾令可能让大明王朝多延续了几十年国祚。


而限妾令的幕后推手常风则深藏功与名。


数日之后,常风的老泰山刘秉义过寿。内阁三阁老竟然命人送来了寿礼。


刘秉义大为惊讶,寿宴罢,他问常风:“贤婿,内阁一向与你不睦。这回我做寿,他们怎么送了寿礼?”


常风笑道:“最近我帮他们出了个主意,原本剑拔弩张的关系有所缓和。”


刘秉义劝常风:“如今内阁的权力大过皇帝。你这样就对了。为官嘛,一定要学会韬光养晦。”


常风笑道:“接下来我就要干一件让他们不高兴的事了。”


常风所说的事,是为弘治帝修延寿塔。


这日,锦衣卫中来了几名修庙宇、道观、佛塔的筑商。


常风对这些筑商以礼相待,大家喝了几盏茶,常风开始说正题:“若建一座九层佛塔,需多少银子?”


为首的筑商问:“那要看如何用料。规模几何。”


常风道:“实话告诉你们。这座佛塔是给皇上修的。规格要远超一般佛塔。”


一众筑商听了此言,纷纷献言献策。随后他们估算了下成本,大致需要白银六万两左右。


常风得了这个数目,立即找到了刘瑾商议。


常风开门见山:“我打算帮皇上把延寿塔修成。”


刘瑾皱眉:“不太可能吧。文官们反对皇上修佛塔。皇上已经同意。”


常风却道:“你说错了。文官们是反对皇上用内库、国库的银子修佛塔。如果修佛塔所出银两,是臣子们自愿捐献的呢?”


“臣子捐银子给皇上修佛塔,祈求延寿,这是孝心!文官们不是天天把百善孝为先挂在嘴边嘛?”


刘瑾略一思索,伸出了大拇指:“高!实在是高!小叔叔高见!”


常风道:“你立即在宫中搞个公益,向内宦们募捐。我在厂卫、军中,跟缇骑、武将们募捐。”


“内宫、军中募捐银子给皇上尽孝。我猜那些文官也不会在‘孝’字上有失,一定也会慷慨解囊捐银子。”


“如此一来,修延寿塔的银子便有了!”


当日,刘瑾便在宫中开了公益。张皇后得知,带头捐了三千两体己银子。


皇后带了头,内宦、太妃们自然踊跃捐银。


常风也在厂卫、军中开了公益。厂卫袍泽、军中将士亦踊跃捐银。


内阁值房。


刘健跟李东阳、谢迁商议此事。


刘健道:“捐资修延寿塔,是在为皇上尽孝。咱们不能输给那些阉人和丘八。”


李东阳附和:“对。大明以孝悌治天下。要说尽孝,咱们这些两榜进士出身的官员不能落于人后。”


谢迁亦道:“这样吧。内阁下道文书,命在京文官立即募捐银两。”


短短三日,文官、武将、内宦共捐银十万余两。为弘治帝祈福的延寿塔顺利开建。


常风再次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从“宗室限妾令”和“修建延寿塔”两件事中,常风琢磨出了一个心得。


这个心得便是:不要跟文官集团正面冲突。要虚与委蛇,通过巧妙的手段让文官集团这个庞然大物为己所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