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天师,我有一个异世界 > 001 窑口

001 窑口

作者:蒙面怪客 返回目录

方正有一把二胡,是小时候大伯方坚给买的。


那把二胡是件二手货,破旧不堪。


琴把熏得发黑,琴筒开裂,琴皮用的是最劣质的蛇皮,马尾弓稍稍用力就有可能断掉,拉出来的声音像是锯木头一样难听,又像是哭哑了的嗓子,偏偏还要扯着嗓子嚎叫。


但就是因为那把二胡,他才得以在文化课成绩严重下滑的情况下考入艺术大学。


并在以后不短的一段日子里,赖以生存。


现如今手上这把,紫檀木制作的圆形琴筒,红木琴杆、蟒皮琴皮,琴弓长且直、真丝为弦。


售价昂贵、造型精美。


但入手之后,却已没有了当初那种发自内心的欢喜。


得益于多年训练,他的技巧也已纯熟。


拉动琴弦。


悠扬的二胡声响起。


哀怨、苍凉、丝丝缕缕,如缥缈云雾难以琢磨、如不定清风无影无踪,低沉嘶哑、催人泪下。


“东家!”


吴海叹气:


“能不能换首欢快些的曲子?”


“哎!”方正停下动作,摇头道:


“我失恋了,心里难受,弹不出欢快的感觉,再说……,你有的听就行了,还挑三拣四。”


你以为我愿意听?


吴海无语。


明明是你拉着我听曲,不听还不行,这种曲子我倒是宁愿不听,不过失恋是什么意思?


“说起来。”


方正抚动琴弓,道:


“自从习武,尤其是百日筑基后,我对自己的身体掌控精细不少,以前可拉不了这么好。”


“你感觉怎么样?”


“催人泪下。”吴海真心实意开口:


“比我听过的曲子强很多,东家以后就算是破落了,靠这门技巧估计也足够填饱肚子。”


随着彼此的熟悉,他有时候也会开些玩笑,不再那么拘谨。


“是吗?”


被人夸赞,方正心里总算好受一些,至于吴海口中的小讥讽则不以为意:


“还没听过其他人弹曲,固安县有没有类似勾栏的地方,有时间我请客咱们一起去逛逛。”


“东家!”


吴海摇头:


“咱们方瓷开业那么久,才卖出去两套瓷器,一直入不敷出,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您的心思该放在这上面。”


“哦!”方正语声平淡。


“东家有什么想法。”吴海问道。


“没有。”方正垂首拨弄二胡。


“怎么能没有?”吴海有些急了:


“咱们这样,生意难以为继。”


“你是东家我是东家?”方正翻了翻白眼:


“我都不急。”


就是因为你不急所以我才急啊!


天天守着空无一人的店铺,花钱如流水却没有进账,吴海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东家。”


想了想,吴海道:


“咱们的瓷器品相极好,谁来了都要称赞几句,但一套碗碟就要几两银子确实太贵。”


“如果能降降价的话,肯定会有很多人来买。”


“降价?”方正摇头:


“我不喜欢做穷人的生意。”


“怎么?”吴海下意识感觉心里不舒服:


“东家看不起穷人。”


“不是。”方正道:


“穷苦人家挣钱不容易,花起来的时候定然要锱铢必较,买的东西稍有瑕疵都会要求更换,太过麻烦。”


“中等之家稍微好些,却也会斟酌再三。”


“唯有富贵人家的钱才好挣。”


“呃……”吴海迟疑开口:


“东家是说穷人都小心眼?”


“我可没这么说!”方正收起二胡拍拍屁股站起:


“走!”


“去哪?”


“考察市场。”


*


*


*


马车辘辘。


吴海驾着车,放在坐在车厢里,朝城外定僧山而去,幸亏几个月前朝廷清理了青狼帮,不然他们也没有这么大胆。


“东家。”


“定僧山上有一块石头,形似一位僧人打坐入定,后来有僧人在山上立寺,才渐渐有了名气。”


吴海道:


“那座寺庙叫慈恩寺。”


“慈恩寺?”方正若有所思:


“我记得听三清观的张道长说过,慈恩寺的悟元大师佛法精湛,还是一等一的高手。”


“这我到不清楚。”吴海摇头:


“东家可以去拜访,慈恩寺香火不断,并不阻拦信众,就是山路难行。”


“先看窑口吧。”方正无可无不可:


“附近有很多窑口?”


“我打听过,其实不算多。”吴海回道:


“烧瓷器需要用到泥土,定僧山附近恰好有合适土层,为了方便就在那里盖了些窑口。”


“不过固安县烧瓷商人不多,窑口自然也不多,所谓的很多窑口大部分都是废弃不用的。”


“嗯。”


方正缓缓点头:


“有心了。”


“应该的。”吴海挠了挠脑袋:


“既然要帮着东家打理生意,我当然要了解一下这里面的门道,这方面您是行家,还要多向东家请教。”


“好说。”方正掀开车帘,问道:


“王家窑口也在这边?”


“对。”吴海点头:


“在靠近山顶的位置。”


“山顶?”方正挑眉:


“为何?”


烧制瓷器,离不开泥土、木材,还有水等等,所以窑口通常在城外,但也要考虑运输方不方便。


建在山顶,怎么想都不方便。


倒是现代社会,有了气窑之后限制少了不少。


“据说……”


吴海道:


“我也只是听说,王家烧制瓷器需要用到雷电,所以要建在很高的地方引雷霆之力。”


还有这种烧瓷技巧?


方正面露诧异。


不过王家的‘雷走红瓷’放在现代社会也有独到之处,又把窑口建在山顶,说不定真有独特秘法。


靠近定僧山,已经能见到前人舍弃的窑口。


“堆烧?”


方正围着一个窑口转了一圈,从废墟中捡起几块陶器碎片,摇了摇头:


“还再用这种技术。”


所谓堆烧,就是把木材堆起来烧制,这种手段会导致热量流失,根本烧不出来瓷器。


烧的是陶!


而且还是劣质陶器。


不过普通人家本来就是用陶,瓷器极少,也能说得过去。


往上寻了寻,终于碰到一个类似蛋窑的窑口,这里应该是遇到了坍塌才不得不舍弃。


“技术很原始啊!”


摸了摸下巴,方正若有所思。


蛋窑、龙窑乃至后来的镇窑,要做的就是控制火焰、提高温度,让瓷器、釉面更好,只是建造技术有些不同。


这里的蛋窑,还处于很初期的水平,以方正的眼光能看出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山顶王家窑口不让进,但在山顶自然建不大,看外形与其他窑口并无不同,应该大差不差,总之技术落后。


…………


“那两人是谁?”


王谦手拿茶壶抿了一口,目视远方离去的背影,开口问道。


“是方瓷的人。”一人躬身回道:


“好像是来看窑口的。”


“方瓷。”王谦手上动作一顿:


“前段时间县里刚开的那家?”


“是。”下人点头:


“那个年轻人就是方瓷的东家,不过开业那么久也没卖出去几件瓷器,我看早晚要关门。”


王谦眯眼。


他可不这么觉的。


方瓷的瓷器他见过,堪称……


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