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盛唐挽歌 > 第133章 我们是讲道理的

第133章 我们是讲道理的

作者:携剑远行 返回目录

啪!


方重勇将桌案上放着的青铜镇纸,用力砸到地上,宛若前世短兵相接的步兵扔出手雷一般!


整个府衙大堂瞬间安静了下来,众将叽叽喳喳的议论声戛然而止,偌大的空间,仿佛针尖落地之音都能听到。


方重勇再怎么是个孩子,那也是穿了红色官袍(虽然是改小了的)的朝廷官员啊,而且还是正式任命的!


他不开口,是默认将指挥权“让渡”出来给王思礼,这是“潜规则”。


他一旦开口,便代表了朝廷的意志。


谁若是想炸毛,那可得想想后果,很多军务上的事情都是可大可小的。


若是被方重勇随便给安插个“背军之罪”,可就连哭都没地方哭了。


“欲追击吐蕃军者,可签军令状后,带本队人马出击,按战时编制组织部曲。


此战若败,无论能否带兵返回,按律皆斩!”


对唐军军法已经十分谂熟的方重勇,直接照本宣科的找到了一条足以压死这些丘八们的基本军令。


按照战时编制,则意味着不一定能挑选到平日里归自己带兵的那部分嫡系手下。


而深夜带着自己并不熟悉,且不见得有多少认同感的士卒,冒险去追击主动撤退的敌军。


这风险大概也就跟“盲人骑瞎马,深夜入危城”差不多了。


果不其然,方重勇的话一说出口,就感觉大堂内的气氛顿时就松懈了下来了。


追敌兵又不是追妹子!妹子追上了给你一香吻,敌军追上了反手就是一刀!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诸位,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我们既然已经全歼了围攻小城的吐蕃军,等着朝廷论功行赏便是了,不必横生枝节。


待天亮后,我们派人去罗城,与他们联系上以后,重建沙州的边军建制,重新布防,再与河西节度府联系,等待下一步的计划。


各位意下如何呢?”


方重勇条理清晰的说了这番话,穷寇莫追的道理,其实在场众人都是明白的。不过是眼馋军功而已。如今方刺史都把话说这个份上了,谁要是不听话强顶,将来一定会被穿小鞋的!


想想方重勇深厚的背景及沙州本地籍贯,还是不要惹这位爷比较好。


“一切听从使君安排!”


包括王思礼在内的众人皆齐声拜服道。


“都散了吧,按排班顺序轮流换防。”


方重勇小手一挥,宣布解散,完全不搞什么“总结动员”之类的客套。


待众将都离开后,王思礼独自留了下来。


他用复杂难明的目光反复打量着方重勇,最后感慨叹息道: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此战能胜,全赖使君料敌先机,提前准备了两个月。


吐蕃人本意就是出其不意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在失去了先手之后,吐蕃军中固有的顽疾便开始爆发。


最开始那段时间是最难的。”


他现在很佩服方重勇的“远见”。


“唉,为了激励士气,某已经将府库搬空了。要是朝廷不给将士们赏赐,沙州可真要喝西北风了。”


方重勇苦笑道。


府库里面的那些金银财帛,可都是许诺在战胜之后,发给豆卢军将士和城中大户们的部曲作为赏赐的。


可以晚兑现,但绝对不能不兑现,要不然沙州军民的士气就崩了,那时候方重勇这个刺史说话也不管用了。


“嘿嘿,这个使君倒是不必太担忧了。”


王思礼嘿嘿笑道。


他凑过来压低声音说道:


“咱们浴血奋战保护了沙州的安全,维护了这里通往西域的商道。


那些吃得脑满肠肥的胡商们,怎么说也得意思意思吧。


他们要是不给咱们意思意思,那就别怪咱们不够意思了。”


王思礼脸上出现了方重勇非常熟悉的笑容,当初他在辛云京脸上也看到过。


对方想表达什么意思,其实已经不言自明。


在河西,连一口干净的清水都是要钱的!唐军将士们消灭了入侵沙州的吐蕃人,这些安然享受和平红利的商人们,真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一毛不拔?


那可得问问拿着刀的丘八们愿意还是不愿意了。


当然了,在方重勇看来,很多事情确实是要办的,但是气氛不能搞得那么僵硬。


所谓军民一家亲嘛,胡商也是民,不要对他们太凶恶了。只要这些人该交的钱一文不少的交了,那么豆卢军还是他们的守护神,保护他们在这一段商路上的安全。


说话要和气,腰间挂着横刀就好,没必要手里拿着刀子到处吓唬人。


当然了,吐蕃虽然败了,但溃兵也多,商路暂时不安全,冒出几支在商路上打劫的吐蕃军乱兵队伍,那也很正常吧?


豆卢军兵力有限,精力亦是有限,当然没办法面面俱到,只能“有选择性的”保护一部分商人了。


想明白这些事情以后,方重勇微微点头说道:


“咱们是威武之师,仁义之师,是要讲究形象的。


我们跟那些连俘虏身上穿着的衣服,都要扒下来的吐蕃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们是贼,我们是官,必须要让沙州百姓们都看明白这一点。


如果那些胡商们不愿意支持沙州地方的建设,那就算了,不要强求。


所谓人各有志嘛,强扭的瓜不甜。


同一件事,要允许别人存在不同的看法,这也是求同存异嘛。我们的胸怀是宽广的,容得下不同意见的人。


不过这通往西域的商路也不怎么安全,豆卢军平日里军务繁忙,也只能去救援那些大力支持沙州建设的胡商队伍。这便是人力有时而穷嘛,咱们也不能苛求军中的战士,变成那些连一文钱都拿不出来的商贾们,他们的仆从对吧?


所以如果那些没有交钱支持沙州建设的胡商们,被人劫掠后向我们求援的话,那府衙这边也只能视情况而定了。有能力尽一份力的,我们自然尽力。


要是豆卢军军务不忙的话,那就去救援一番,无伤大雅;要是军务繁忙的话,那就恕我们爱莫能助了。毕竟亲疏有别,人各有志嘛。志向不同的话,那也没法当做亲朋一般,是这个道理吧?


将这些话告知那些胡商们,由他们自己选择吧。”


方重勇侃侃而谈,语气温和的对王思礼说道。


这文化人说话,就是不一样啊!


王思礼心中大为震撼,方重勇这番话说得太妥帖了。


中晚唐和五代十国丘八们闹军饷的时候,常常都在节度府门前立下一根大木头,丘八们上前轮番展示“行为艺术”,劈砍木头以展示“雄武之气”。


看到这一幕的节度使,不是求爷爷告奶奶的吵着要返回长安离开是非之地,就是赶紧的把钱准备好,凑齐军饷发放下去,以显示“体恤士卒”。


节度使主动发军饷那才叫“爱兵如子”;丘八们杀进府衙要钱,那就是兵变了!


这跟方重勇说的那些道道是一样的。


沙州府衙是什么身份,怎么能像叫花子一样找胡商们讨要“保护费”呢?


胡商们难道就不能“感激涕零”,然后主动献上军费?


这里头有一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潜规则,就看这些自诩精明过人的胡商们够不够聪明了。


“使君所言极是啊!”


王思礼一拍大腿,激动说道。


“与吐蕃人的战斗只怕还远未结束,一切就有劳王军使了。”


方重勇恳切说道。


“这个请使君放心。


不过沙州无险可守,全依赖河西之军。若是吐蕃人倾巢来犯,实则危如累卵。


使君前途无量,还是尽早离开沙州,方为上策。就算是某,或许此战结束后就会被调离的。”


王思礼凑过来小声说道。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方重勇留下这八个字,就与王思礼告别,独自返回府衙后院。


旁人都不在,他脑中又浮现出白天在甘泉水岸边吐蕃大营内看到的那些断臂残肢,那些面目狰狞的吐蕃军士卒尸体,肚子里酸水再次翻涌,扶着墙开始剧烈的呕吐起来。


虽然人前装得智珠在握一般,但揭开那层狼皮,方重勇依然只是一个装着大人灵魂的不成熟孩子罢了。


……


天宝元年,大唐与吐蕃的决战拉开序幕。吐蕃军先破瓜州,又围沙州,企图以沙州为诱饵,诱使唐军骑兵千里救援,他们正好围点打援。


而刚刚接替萧炅职务的新任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则丝毫不顾忌他那个在沙州当刺史的未来女婿,并按住了所有派兵救援沙州的建议。


河西边军稳扎稳打,固守甘州,并集中唐军精锐,追击围剿进入大斗拔谷的吐蕃偏师!


这一命令,让河西边军都知道了这位新上级的冷酷与狠辣!


沙场无父子,王忠嗣连自己未来女婿都不救,那军中诸将谁要是犯浑,你能指望这样一个人,面对部下违反军令的时候手下留情?


想想也不可能!


于是河西诸军军纪肃正,将士皆敬服。


河西唐军除了沙州的豆卢军和追击吐蕃偏师的大斗军外,其余主力并未如吐蕃人的设想那样奔袭沙州,而是在甘州以西聚集,不求速胜,老老实实跟吐蕃打起了阵地战。


在甘州以西,肃州境内与吐蕃军精锐对峙。


唐军在肃州仅剩下酒泉城未失,局面上说难言优势,只是堪堪打消了吐蕃军席卷河西的势头而已,目前战况谁也奈何不了谁。


战事不利,让李隆基开始秋后算账起来。


前任扬州刺史郑叔清,因为克扣河西边军军饷,导致军中士气低落,直接影响了对吐蕃的战事。一封诏书颁布,将其下狱大理寺,待河西之战结束后再行审判。


前任河西节度使萧炅,因为没有察觉吐蕃军的动向,轻慢军务,导致战事开局被动。已经被贬为岐州刺史都不算完,这次被直接撤职,并被约束不许离开长安,待战事结束后再来定罪。


表面上看,这一系列人事变动似乎都是因为河西战事而起,但背后的动向,却又是耐人寻味。


郑叔清和萧炅,可都是右相李林甫的人啊!


同时将这两人拿下,不亚于斩了李林甫一臂。


这是要换相了么?


长安的中枢大员们,明面上谁也不会多说什么,但背地里却忍不住议论纷纷。


这天,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书房里,面色阴沉的大唐天子李隆基,正看着手里拿着账本的杨慎矜。几次想要开口,最后都忍了下来。


“朕的内库,怎么就没钱了呢?”


李隆基忍不住询问道。


“回圣人,在兴庆宫大兴土木,西北边军的赏赐,皆是出自内库,所以现在没有钱了。


微臣的账目一笔一笔都很清楚,请圣人过目。”


杨慎矜不卑不亢的叉手行礼说道。


“不看了不看了,一看到朕就心烦!”


李隆基不耐烦的摆摆手说道,语气很是不耐烦。


他能不知道内库没钱么?他能不知道这些钱都用来干啥了么?


那些都不重要,他在意的是什么时候可以再次把内库填满!


踏马的!为了国家,为了边军,他这个大唐圣人都挪用内库给将士们发军饷了,这个皇帝当得容易么?


“扬州府的财帛,什么时候可以送来呢?只要送来了,马上入内库,一刻也不要耽误!


这件事,爱卿要盯着办,绝不能让户部拿到这笔钱,明白么!”


李隆基忍不住提醒道。


国家财政,自有用度。犒赏三军的钱,本就不在编制之内,只能从别处挪用。如果战事持久,那还要用更多的钱,打仗就是在打后勤,而后勤的一切,终究还是要谈钱。


没钱是啥事也干不成的!


“微臣遵旨。


只是,扬州府去年已经供奉了数百万贯,虽然还未给齐,但也大大超过了往年的常例。


如今再大规模索要,只怕……很难。”


杨慎矜很是为难的说道。


“朕当然知道很难,但是国家不难么?边军不难么?朕……不难么?


让扬州府委屈一下,朕以后自有厚报!去办吧!”


正在这时,高力士急急忙忙跑进书房,面带喜色。结果看到杨慎矜也在这,只得凑到李隆基耳边,嘀嘀咕咕说了大半天。


“好好!朕就知道杨钊是有本事的!”


李隆基听完高力士的话,哈哈大笑说道,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


他略带不满的看了杨慎矜一眼,对高力士说道:“来,跟朕的太府卿说说。”


“杨太府,扬州刺史杨钊,已经给圣人收集到了三百万贯的财货,并且已经运到长安城外了。


还请你不辞辛苦派人去接收一下。”


高力士笑呵呵的对杨慎矜说道。


“三百万贯?哪里变出这么多钱?”


杨慎矜大吃一惊,忍不住惊呼道。


“这就涉及到政务方面的事情了,杨太府不懂也是正常的,还是先去办差吧。”


高力士绵里藏针一般说道,心中却是叹息了一声。


杨钊在扬州府刮地三尺,给商贾和百姓们拼命打白条,只求他任上把任务完成便是,在地方上可谓是敲骨吸髓。现在扬州人一提起杨钊这个名字就恨得牙痒痒的。


弹劾杨钊的奏折,已经堆满了中书省的案头。


那为什么李隆基不惩办杨钊呢?


这些事情,高力士没法跟杨慎矜,也没必要跟他说。


大唐啊,终究还是圣人的大唐,一条狗凭什么干涉主人的事情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