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盛唐挽歌 > 第529章 皇甫大帅の野望

第529章 皇甫大帅の野望

作者:携剑远行 返回目录

洛阳!


我来了,洛阳!


洛水在身后静静流淌着,皇甫惟明看着面前的洛阳皇城,一阵阵的心潮澎湃。


和幽州、邺城等地方比起来,洛阳对于河北叛军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占据洛阳,便意味着河北叛军,已经获得了一个极具政治意义的“国都”。


更是证明河北起兵的皇甫惟明,和他麾下一众将士,不再是一个地方性小军阀政权了。


他们获得了争霸天下的资本,甚至有机会趁势席卷关中,改朝换代。


多么的雄伟壮阔!


那些从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视野之内的物件。


踮起脚尖就能拿到。


尤其是这一次,皇甫惟明的大局观,以及非比寻常的战略定力,赢得了部下们的拥戴。


和那些闹热的丘八们相比,皇甫惟明“指路”的能力,是那些人不能比的。


当初一帮丘八嗷嗷叫的要南下汴州,渴望攻城略地。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却是在浪费人力物力。


正是皇甫惟明力排众议,非要等关中与河东的兵马分出胜负,再动手奇袭洛阳。


不得不说,他是有眼光,也是沉得住气,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的人!


正因为皇甫惟明的坚持,才有了今日河北叛军入主洛阳,虎视长安。


“大帅,请入皇城。”


李归仁走上前来,恭敬的对皇甫惟明做了个“请”的手势,面色恭敬。


此番入主洛阳,为皇甫惟明争取了不少人心。


洛阳城的格局,跟长安大有不同,它被相对规整的划分出了四个区域。而东西走向的洛水,将整个洛阳分割出了南北两片。


其中西北区域,是宫城与含嘉仓所在的大宫殿;


而东北、东南、西南区域,则是被划分出大小不一的坊市,许多官员与百姓居住其中。其中东北区域有北市,东南区域有南市,西南区域有西市。


各区域相对独立,城市结构也比长安城的布局更合理。


更加宜居。


不仅如此,洛阳城自皇甫惟明河北起兵以来,就没有经过大的破坏。


城墙防御完善,城内人口众多。


得到这样一座大城,皇甫惟明如何能不高兴?他简直兴奋得要引吭高歌了。


“是你部先登最先攻入洛阳,所以李将军先入城,本帅岂能抢了你的风头啊。”


皇甫惟明微笑着轻轻摆手说道,压住内心的兴奋,不让其显露在脸上,将此殊荣交给了李归仁。


这点小恩小惠,拿来当人情送出去正好。


如果要率先入城,那也一定要是长安才行啊!只有这样才有意义。


洛阳嘛,始终还是差了点意思。


“那末将就却之不恭啦!”


李归仁抱拳行礼说道,不再推辞。


看着他在前面引路的背影,皇甫惟明心中暗暗想道:


李隆基带着边军主力进军长安,关中守军打得不可开交,居然还一战把本钱全输光了,简直天助我也。


皇甫惟明感觉自己就是潜龙在渊,有上天庇佑。


只要看准了机会,攻城略地就跟捡钱一样,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


走进应天门,一行人来到当年武则天处理政务的明堂(又称万象神宫)前。


皇甫惟明凝视着面前这个外形呈现圆形,且有三层高的“佛塔”,微微皱起了眉头。


他不喜欢洛阳宫殿的格局,看起来像个寺庙一样,也不喜欢如今这里的萧索破败。


但……现在只能这样了,不然还能如何呢。


攻取长安才算是“终极之战”,只不过从麾下兵马攻克洛阳后的状态看,似乎不能对其给予过高的期望。


所谓攻克长安,不见得在短期内能够实现。


皇甫惟明看到那些穷怕了的丘八。一进洛阳城就忍不住要抢劫,哪怕三令五申都止不住,目前也只是暂时压下去了。


心就一阵阵的下沉。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披坚执锐的丘八就如同嗜血的猛兽。


不把他们喂饱,他们就要噬主。


“跟将士们说,待攻克长安后,本帅重重有赏。”


皇甫惟明吩咐李归仁道。


“得令!末将这就去办!”


李归仁抱拳行礼说道,并未多说什么。


似乎察觉到对方情绪不高,皇甫惟明连忙叫住他,小声说道:


“顺便派人去洛阳本地大户那边转转,就说天下不太平,盗匪众多。


希望他们捐点财帛与粮秣出来劳军,劳军以后,本帅麾下的儿郎们肯定会关照他们的。


要是不肯出钱也可以,到时候如果出了盗匪入室的事情,本帅可管不过来那么多,别怪我们丑话说在前面。


拿到财帛以后,给将士们都分一点。


本大帅入了洛阳,也没忘了弟兄们的赏赐。”


一听这话,李归仁立马兴奋起来了。


“得令!末将一定办好!”


“去吧。”


皇甫惟明双手背在背后,背对着李归仁,看着明堂眼中有一丝精光闪过。


如此轻松的拿下洛阳,是他没有料到的。


这是上天在明示他,天命在我。


皇甫惟明一边感慨世事无常,一边走进明堂后才发现,明堂中央有八根粗大的柱子,将龙椅包围着。


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看上去颇为气派。


这里有帝王之气!


这才是帝王该有的待遇!


只不过原本柱子上刷的朱红油漆,因为多年的风霜而斑驳脱落了不少,露出原木的底色。


看上去有些破败,如同某个生病的人,脸上露出愁容一般。


皇甫惟明在明堂内踱步,他围着那八根排列环形的柱子转了一圈,想了又想,最后还是克制住了内心的冲动,没有坐到那张龙椅上。


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些事情做了好处不多,但影响却很坏。


不能做,做了容易落人口实。


皇甫惟明深吸了一口气,心中天人交战。


浴血奋战,平定天下以后,就当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然后把皇位让给荣王李琬?


甘心么?


他心中有个声音,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那可能么?


那怎么可能呢!


别说皇甫惟明自己不答应,就连手下那些人也不可能答应啊。


李琬何德何能,他也配么?


如今李唐宗室威信大损,将来这天下还姓不姓李,都要两说。


英雄豪杰,就应该趁势而起,改朝换代。


不能五鼎食,那便五鼎烹。


敢问世间谁能为天子?


兵强马壮者为之!


皇甫惟明心中有个想法,可是他不能明说,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


他想当天子,一个堂堂正正,名正言顺的天子!


而不是什么狗屁权臣。


不知为何,皇甫惟明忽然心有所感,抬头看向明堂中央八根柱子围起来的穹顶。


上面雕刻着星辰日夜,宝石做成的星宿,反射着微光。这一瞬间,他仿佛看到荧惑守心与长庚伴月同时出现。


然而待他仔细观摩之时,却又发现刚刚只是幻觉而已。


……


一天之后,“天子”李琬从邺城来到洛阳,跟着一起来的,还有那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小朝廷。


皇甫惟明也没有废话,直接召集众将,当着李琬的面,在明堂内商议军务。而李琬这位算是“登基未继位”的皇帝,全程当做看客,说不上半句话。


他甚至连行军打仗的地图都看不懂。


很难说这是不是皇甫惟明故意在众将面前演一出,不过也没人那么傻,把话点明。


大家都是看破不说破。


河北叛军内部,也是派系林立,暗流涌动。


皇甫惟明让李琬参加军事会议,是对他这位“天子”的尊重。而李琬自己抓不住机会,听不懂军议,无法提出任何意见与建议,那是他自己的问题。


将领们都是很直接的,你是废物就闪一边去别说话。


久而久之,很多事情都会水到渠成。


对于皇甫惟明的“客套”,李琬还真是挑不出毛病来。


“诸位,今日招你们前来,便是为了商议攻打长安,进军关中之策。


在场各位将军可以畅所欲言,百无禁忌。”


皇甫惟明沉声说道。


他环顾众人,在场那些五大三粗的河北边军将领,都是露出一副深思的模样。


没有谁贸然开口说话。


此番河北叛军攻克洛阳的行军路线,是从黎阳出发,兵分两路。


一路走河内,攻破北中城后,从河阳三城绕路到洛阳以西。


另外一路过黄河走虎牢关,直接从洛阳以东的路线插入。


两军会合于洛阳。


当然了,第二路人马的粮道,因为大半都在黄河南岸,所以理论上是无法保证安全的。


所以两军在洛阳会师后,接下来河北叛军的粮道,便是直接从黎阳那边先转运到河阴县,再从河阴县转运到洛阳。


一路走水,不再经过河南地界。


然后在冬季结冰前,河北叛军需要在洛阳含嘉仓内,储存足够多的粮秣,以供军需。


之后一切以洛阳为中心,转运粮草和兵员。


简单来说,如果把河北叛军所占据的地方,当成一个国家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重心,现在便要完全转移到洛阳了。


当然了,要实现这些,皇甫惟明所面临的困难还是有很多的,所以他也不得不“拉下脸”去做一些以前不愿意做的事情。


比如说劫掠本地大户,来筹措军需。


“大帅,末将以为,走轵关,过王屋山,直插河东蒲州为上策。


此路为主。


再以一路佯攻正面潼关,牵制住敌军主力。


此路为辅。


双管齐下,分进合击,两军在关中华州会师。


然后再直捣长安,则大事可成。”


李归仁对皇甫惟明建议道。


不得不说,这条建议有点出乎常人意料。


李归仁的意思其实也说得很明白了,李琬或许听不懂,带兵打仗的皇甫惟明肯定明白。


虽然潼关距离洛阳比较近,但是这条路却不好走,而且正面进攻关隘难度很大。


反而是走轵关,也就是太行八陉的第一陉,直接从河内到河东,偷袭蒲州,胜算更大些。


只要攻破蒲州,则潼关守军也没有坚守下去的必要了,此关可谓是不攻自破。


偷袭蒲州的问题是粮道不好保证。


当然了,如果河东的李抱玉带兵南下,帮忙关中的兵马守蒲州,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李归仁的战法,颇有点“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意思。


皇甫惟明沉吟不语。


其实他有破潼关的绝招,可以一招制敌。


只要潼关被破,剩下的事情就好说了,完全没有必要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但他自己不方便说。


话说出来,被人质疑就不好收场了。


忽然,皇甫惟明的眼角余光,看到此番攻打洛阳立下大功的安守忠!


正是安守忠力排众议,强渡黄河,从虎牢关突入,这才打乱了鲁炅的部署。


后者不得不带着残兵从宜阳跑路。


要不是因为这一战,安守忠压根就没资格出现在洛阳宫明堂内。


皇甫惟明心中一动,看向安守忠询问道:


“安将军,此战你以为如何?”


他突然点将,让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啥?


安守忠正在想,要不要忙里偷闲,在洛阳找几个貌美的官宦家美妇人,给下半身的“小兄弟”开开荤。


忽然被皇甫惟明点名,一时间也有些错愣。


这攻打长安,进军关中的大事,也是他这个人微言轻,目前还处于“戴罪”状态的武将该说的么?


不过既然皇甫惟明问到了,那就是个机会,不能随便敷衍了。


“大帅,末将以为,李将军的方略太过复杂了。


末将有一策,可破潼关,大军从潼关长驱直入关中便是。


犯不着花那么多心思。


当然了,末将也不是说李将军的方略有问题。”


安守忠将自己以前的谋划和盘托出,当然了,隐没了攻破潼关的具体办法。


“这样吧,本帅觉得二位将军,说得都有些道理。”


皇甫惟明看到安守忠很上道,于是站出来“打圆场”。


“李将军带两万兵马走轵关,携带七日干粮,攻蒲州。安将军领兵五千为前锋正面佯攻潼关,本帅亲率主力为中军接应。至于破潼关之策,便不在这里说了。”


皇甫惟明环顾众将说道。


李归仁心中咯噔一声,暗叫不妙。自己刚才得意忘形,犯了官场大忌!


果然被皇甫惟明打发去打佯攻了。


主导进击关中的人,只能是皇甫惟明,而不能是其他人。


如果不能亲自带兵攻克关中,那皇甫惟明,也不过是不姓李的“李琬”,变成了萧何一类的人物了。


他将来如何能服众?他如何能保证自己的地位。


出了事,到底是听皇甫惟明的,还是听李归仁的?


等进入长安以后,谁才是军中最大的那个“大哥”?


李归仁心大,感觉自己之前主导了主要战役,所以按照习惯,这次攻克关中,也会是自己主导。


没想到却被皇甫惟明给敲打了。


“末将领命!”


李归仁对皇甫惟明抱拳行礼道,那样子看起来有些诚惶诚恐。


李归仁也在心中好奇,皇甫惟明和安守忠二人,言之凿凿的说可以攻克潼关,到底是用什么鬼办法呢?


他们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事先商量好的呢?


安守忠是不是已经被皇甫惟明收为己用了?


带着一系列疑问,后面的军议李归仁都没怎么听进去。一直到军议结束后,他才失魂落魄的回到城外大营,准备点齐兵马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