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 第三十一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第三十一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作者:姜阿山小树 返回目录

赵勉和杨靖离开之后,朱元璋也卸下了皇帝的担子。


他一把抱起朱允熞,双手将他高高举起。


“好!小小年纪,就能有这般见识,不愧是咱孙子,哈哈哈……熞儿啊,你可真是给咱长脸啊!”


朱允熞被朱元璋高高举着,看着老朱的脸。


他脸上的皱纹似乎都在笑。


“皇爷爷,”朱允熞撒娇道:“熞儿怕高,快放熞儿下来吧。”


老朱闻言大笑,若有所指的说道:“小小男子汉,可不能怕高知道吗?别人可以怕高,你不能怕。”


不能怕高?


朱允熞心里突然微微一震。


“皇爷爷,为什么熞儿不能怕高?”


朱元璋道:“小孩子别问了,咱说你不能怕,就是不能怕,知道吗?”


不过话虽如此,朱元璋还是放下了朱允熞。


朱允熞被朱元璋拉着手,坐到了床边。


“熞儿,皇爷爷问你,这奏章中的法子,你是如何想到的?”


朱允熞歪着头,看着朱元璋道:“爹爹从小便让熞儿读书,什么书都读,看得多了,就想到了。”


总不能说,这是后世教科书里的内容吧。


“不错!”朱元璋高兴的连连点头:“熞儿,你可是帮了皇爷爷的大忙了。”


朱允熞趁机道:“这是熞儿应该做的,熞儿说过,要做一个好臣子,为皇爷爷分忧,是熞儿的本分。”


臣子这两个字,才是这段话的重点。


朱元璋微微一愣,随后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他亲切的拉着朱允熞的手,眼睛看着门外,不知道在想什么。


“皇爷爷,伱怎么了?”朱允熞问。


“没事,没事。”老朱摇了摇头,突然站起身,拉着朱允熞的手就往门外走:“熞儿,走,皇爷爷带你去看一样东西。”


跟着老朱的脚步,朱允熞一路来到了皇宫后面的一片空地。


空地方圆大约五丈,已经被犁好,一拢一拢的,新鲜的土壤外翻,裸露在空气中,还微微有些潮湿。


“皇爷爷,这是……”


“甘薯地。”朱元璋哈哈笑道:“咱这两天没干别的事,把你给咱的甘薯,全都种下去了,哈哈哈……”


“怎么样,皇爷爷这地种得还行吧?”


朱元璋像个老小孩似的,炫耀他犁的地。


但很快,他又摇了摇头:“让你看,你怕是也看不明白。”


“哎,人老喽!弄这点东西,搞得咱腰酸背疼的,要是咱年轻的时候啊……”


朱元璋看着远方,似在回忆。


朱允熞心中动容。


老朱一路坎坷,虽然已经成了皇帝。


但,却从未忘记过自己的本心。


现在的他,看着这甘薯,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皇爷爷。”朱允熞说道:“甘薯一定会快快长大,让大明再也没有饿死的百姓。”


“对!”朱元璋回过神来,连连点头:“没有饿死的百姓!”


朱元璋满目期待:“皇爷爷一直在等着那一天。”


“若是这甘薯真的能够解决百姓的温饱,皇爷爷死而无憾了。”


朱允熞笑道:“皇爷爷,不许胡说!您老人家一定会长命百岁,一直陪着熞儿啊。”


朱元璋一愣,随后摸着朱允熞的小脑袋瓜哈哈大笑:“好,一直陪着熞儿,咱们祖孙俩就这么等着,等着它成熟的那天。”


“等着,大明百姓再也没有饥饿的那一天。”


“嗯嗯!”朱允熞连连点头:“皇爷爷,咱们一起等。”


“一起……”朱元璋轻叹一声,道:“就是不是知道咱的身体,还能等多久。”


“不会的,皇爷爷可是万岁爷,一万年都等得起。”


朱元璋一愣,哈哈大笑:“那是他们瞎喊的,你还当真了……”


朱允熞生气嚷道:“他们才没有瞎喊呢,我就要皇爷爷活一万岁!”


“哈哈哈!”朱元璋摸了摸他的脑袋,道:“好,咱就活一万岁!”


……


跟着老朱从空地回到书房,天色还早。


看得出来,朱元璋今天的心情十分不错,他从小太监刚送来的铜盘上,挑了一個桃子,递到朱允熞手中,一边问道:“熞儿,让你查卜家的案子,查得怎么样了?”


朱允熞接过朱元璋手中的桃子,大口咬了一口,汁水四溢,甘甜遍布口中。


“皇爷爷,熞儿正在抓紧办呢。”他眨巴着大眼,十分认真。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皇爷爷相信你。”


朱允熞继续吃东西。


朱元璋语重心长的说道:“可曾听过方仲永?”


方仲永?


朱允熞回忆了一下,自己好像学过这篇课文。


方仲永是北宋时期的神童,幼年天资过人。


但后来因为其父亲的无知,自己的骄傲自满,最终泯然众人矣。


算得上是一个悲剧。


他点了点头,道:“熞儿知道。”


朱元璋道:“知道就好,熞儿,你很聪明。”


“但千万不能因为懈怠,更不可骄傲,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你一定要牢记于心。”


“你要越加用心的读书,不能辜负了自己的天赋。”


朱允熞心中暗叫不妙,这算不算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呢?


他顿时打起了苦瓜脸,小声嘀咕道:“皇爷爷,我就想当一个混吃等死的王爷,不用头悬梁锥刺骨吧?”


朱元璋没好气看了他一眼,轻轻敲了敲他的脑袋。


“那可不行,咱老朱家,不养懒鬼。”


你那些封王封侯的子孙,哪个不是懒鬼?


朱允熞在心中默默吐糟了一句。


不敢出声反驳。


老朱来了兴致,双手扶着桌案,笑道:“你总不想认真读书,那皇爷爷可就要考考你了。”


“这样吧,你来作诗一首。”


“三国时期,曹植可以七步成诗,咱自然不会如此为难你,就以一炷香时间为限,如何呀?”


朱允熞的脸更苦了,当个皇孙,不容易呀。


不仅要出谋划策,还要吟诗作对。


“皇爷爷,熞儿才七岁,写诗也太难了吧?”


老朱摇了摇头:“你连那么高明的记账法子都能想出来,还会被一首诗难住?”


朱允熞无奈,问道:“皇爷爷,是不是不管什么诗都可以。”


老朱点头道:“行,咱也不命题。”


朱允熞松了一口气,要是老朱给他出题,或许一时半会还真想不起来。


好在,可以自由发挥。


他快速在脑海里过滤掉那些洪武二十五年以前的诗,随后开始挑选起来。


太过于稳重老成的不行,悲春伤秋的不行,大量用典的也不行。


如此一来,可供挑选的诗句,其实不多。


他深吸了一口气,慢慢开口道:“李杜诗篇万口传。”


老朱脸上掠过一抹异色。


他本来没想过朱允熞能写出一首像样的诗。


毕竟只是一个七岁的娃娃。


出题就是为难他一下,打压他的傲气。


但这一句虽平铺直叙,却朗朗上口,竟是有模有样。


朱充熞接着道:“至今已觉不新鲜。”


老朱浑身一颤。


这可是前人未有之语。


堪称石破天惊之论。


李杜是诗人的巅峰,在此之前,谁敢说他们的诗“不新鲜”?


这份豪情壮怀,大气磅礴,也只有咱老朱家的孙子,才有这般气魄。


老朱屏住呼吸,静静等着下文。


不知不觉间,他对孙儿的诗作,竟开始期待起来。


朱允熞念完这句,暂时停住,皱了下眉头,故作沉思,继续念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朱元璋怔住了,半响没回过神来。


突然,他蹭的一下,站了起来。


苍老的脸庞,一变再变,声音颤抖道:“熞儿,你将诗再念一遍?”


朱允熞朗声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记下来,快记下来。”朱元璋冲一旁的太监大喊。


“哈哈哈!想不到咱老朱家,也出了一个不世出的文才大家。这下看那帮儒生,还敢不敢骂咱老朱家是泥腿子出身,没什么文化。”


他仰天大笑,得意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