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 第一百二十五章 请君入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一百二十五章 请君入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作者:姜阿山小树 返回目录

“这……”


下方官员们大眼瞪小眼。


看不懂朱允熞这是何意?


一个皮匣子,除了制作很精良之外,再看不出任何特别的地方。


用它制约统兵大将?


众官员都猜不透了。


小孩子的玩具吗?


蓝玉拱手道:“还请太孙殿下明示。”


“蓝玉一生领兵,大小战不小百次,在军中确实颇有威名,将士们信我服我,愿意追随我。”


“有统兵之权,有号令之威,一言而三军莫敢不从。故不敢不兢兢业业。忧将士或因功自大,骄傲自满,生不轨之心。虽时常教导,忠君爱国,仍难自在。”


“陈桥旧事,历历在目,不得不引以为戒。”


“本应告老还乡,怡养天年。然受朝廷厚禄,又岂能不报?若为避祸远走,亦非臣子所应该。”


“幸得陛下信任,不加猜忌,反受重用,臣蓝玉唯万死以报。”


“处理天下国政军务,统率万方兵马,此本亦人君之责。神器之重,非臣子所能觊觎。代理军务,已是非常之举。不过因皇帝陛下多病,太孙殿下年幼,不得已而设。”


“若授此重任,必当诚惶诚恐,唯谦卑以退流言,守礼以明君臣。”


“此臣子之心,昭昭可示日月。神明在上,天地共鉴。”


“然中枢权柄,掌军国要务,非比寻常。”


“蓝玉无心,却无法阻谣言四起,无法塞天下悠悠众口。”


“倘蓝玉不知进退,一味求权,必为千夫所指,天下唾弃。”


“若太孙殿下不能出制衡之道,明军务之责,安满朝文武之心,蓝玉虽万死亦不敢入军务处。”


他跪了下去,重重磕头。


满朝皆侧目。


这话就说得十分清楚明白了,如果太孙殿下不能想出一个好制约他们这些功勋武将的法子,他为了不让别人怀疑,只能辞掉入主军务处的机会。


武将勋贵们都暗暗点头。


不愧是凉国公,光明磊落,和咱一样,对陛下,对大明忠心耿耿。


文官们的神色,却是一个个都有不太自在起来。


许多人的脸色都红了。


相比蓝玉的“高风亮节”,明明有进入军务处,入主中枢的机会,却要辞受。


他们这些一心一意想夺权争势的人,就显得有些卑鄙了。


满堂寂静。


朱允熞笑道:“凉国公的心,孤是知道的。皇爷爷也知道。相信你的忠诚。”


“孤既然设了军务处,自有制约的办法。”


他将手中的皮匣高高举起,道:“这是技术研究和制造局近日新送上来的。”


“此物可用来装重要文件奏章。”


“放入皮匣后,将皮匣锁住,要想再打开,便唯有将皮匣毁坏。”


自从那日去了金陵十八坊,与工匠们谈过话,后来又设了技术研究和制造局之后,工匠们的积极性高涨,各种小发明不断,给了朱允熞极大的惊喜。


华夏地灵人杰,卧虎藏龙,岂无奇才?


他将制作皮匣子的任务交给工匠们,和他们说了具体的要求。


很快,皮匣子便制作好了。


成品比朱允熞想的还要好。


锁上之后,用正常的办法,是绝计不能打开的。


只能毁坏皮匣子。


而且毁坏之后,再也不能不留痕迹的修好。


也就是说,让这个皮匣子来传递文件奏章,收件人可以百分之百的肯定,文件奏章没有被打开,没有第三个人看过。


由此保证文件奏章的绝密性。


当然,这也不影响用信封章印,将文件奏章封起来再放进去,多加一层保险。


除此之外,工匠们还设计出了独特的隐藏密码,以及配套的阴阳皮匣。


大臣上密奏可用阴匣,皇帝批阅后下达用阳匣。


阴阳匣又互为密本。


外人纵然知晓,也不可能仿造。


君臣通过阴阳匣,可以进一步确认保密性。


从原理和手段上,都不留丝毫漏洞。


众臣还是不解。


这东西与怎么制约勋臣武将的权力,有任何关系吗?


朱允熞道:“任何人如有不轨之意,造反之心,首先必得上下沟通,密谋起事。”


“孤与皇爷爷商议过了,打算在军中建立起密奏制度。”


“将这个皮匣子,授予掌握军队的将领,给予他们在必要时,直接向朝廷上密奏的权力。”


“密奏必须自己亲手撰写,不得假手于第三人。”


“呈上来之后,不经通政司之手,亦不由军务处批阅,直达御前。”


“审视皮匣,确保不曾毁坏打开。”


……


……


……


“凡此种种,若将领发现有人存不测之心,便可以直接呈交陛下,上下无人能蒙蔽。”


“众将领互为监督,再无须担心他们弄权作势,欺上瞒下。”


朱允熞将密奏制度,详详细细说了一遍。


“好!”


他的话音一落,刘三吾便出言赞叹。


“太孙殿下的主意,妙不可言。有此良策,军务大臣弄权之危,可以免矣。”


其他文臣,也是纷纷赞同。


“好主意!”


“太孙殿下果然聪慧万分,竟能想出如此高招。”


“将在外领兵,朝廷不得不防。但此前一直没有想出好法子,太孙殿下的法子,真好!”


“高啊,太高了!太孙殿下的想法,有若天马行空。下官等完全想不到。”


……


文官们始终都担心武将领兵造反。


文臣节制武将,不仅仅是为了争权,更是为了防范武将。


朱允熞这个密奏的法子,几乎就是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如何防范武将造反的问题。


当然,任何制度都会有漏洞,不可能完美无缺。


而且,最重要一点是,制度要靠人去施行,就可能不规范,执行不到位。


但至少,现在看起来,几乎是无懈可击。


只要严格约束,按章实行,武将们虽然还有权力,却近乎从根本上丧失了起兵造反的能力。


而武将勋贵们,则是大大松了口气。


他们并不在乎这些。


密奏制度虽然是为了防范他们,但丝毫也不影响他们的领兵之权。


对自己的切身利益,没有半点损失。


而且,一旦建立密奏制度,皇帝陛下对他们的猜疑,便能大大的降低。


这可是许多武将勋贵们最想做而始终无法做到的事情。


领兵在外,手握军权,皇帝不可能没有任何猜忌。


对没有造反之心的武将来说,如何消除皇帝陛下的猜疑,让陛下放心,朝廷放心,永远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现在朱允熞的密奏制度,帮他们解决了。


他们只有感谢不尽,还如何会反对呢?


退一万步,就算真有想夺军权,想造反的人,现在也万万不敢跳出来说不行。


蓝玉拱手道:“此举甚好。既然如此,蓝玉愿入军务处,处理军务,为陛下和太孙殿下分忧。”


“且慢。”黄子澄再次出列道:“下官以为,除了密奏制度外,还应对军务处做更多的规范和限制。”


到了现在,他明白过来。


朱允熞之所以让冯胜,傅友德,蓝玉等等一干大将入主军务处,表面上看似是给予重用,授予更大的权力。


但实际上,却是不动声色的收回了军权。


密奏制度一建立,最紧要的奏章直达御前,军务处想弄权也无从弄起。


而他们到了中枢之后,远离军队和士兵,处于朝廷的监管之下,表面上看起来,是入军务处参赞军机,处理军国大事,实际上是被军队的日常锁事缠住。


如此一来,兵权不解而解。


高啊!


这一招真高啊!


不愧是太孙殿下,也只有他才能想出这样的主意。


这一刻,黄子澄对朱允熞这位太孙,竟也生出了几分崇拜之心。


就如同他写诗词的才华一样。


朱允熞处理勋臣大将的法子,同样让人无话可说,不得不佩服。


较之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提拔他们入主军机处而解权,更要高明一万倍了!


杯酒释兵权只是逼着一干武将退休。


而朱允熞的法子,却是“重用”,甚至都不让他们离开军务,却能解除他们的兵权,太妙了。


黄子澄心中赞叹不已。


但既然这样,那他就不得不跟着再使一把劲了。


借此机会,狠狠限制武将勋臣的权力,让他们再也嚣张不起来。


太孙殿下能借力打力,我也同样可以。


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绝不能错过。


朱允熞已经将路都铺好了。


只要顺着再做些布置,武将勋贵,从此再无权势。


他心中念头飞转,已拿定了主意,故而才出来说话。


看到黄子澄出来,朱允熞眉眼间,已布满笑意。


若没有这些文臣对武将掌权的恐惧,他怎么能顺理成章,不受任何阻碍的推出密奏制度呢?


而接下来,进一步的措施,也要看这些人的卖力表演。


路都铺好了,他就不信这些人会不跳出来。


这是阳谋。


有限制武将的机会,文官们岂会放过?


而事情的发展,也果然如他所预料的一般无二。


黄子澄出来了,要给武将上更多的“锁”。


不过。


他绝计想不到。


朱允熞心中,早已定下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主意。


就等着他入瓫呢。


“黄大人有何主意,不妨直说!”他微笑问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