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 第一百四十八章 烽火戏诸侯,绝佳的机会!

第一百四十八章 烽火戏诸侯,绝佳的机会!

作者:姜阿山小树 返回目录

三声狗叫。


回荡在军中。


刹时间,无论是后面带来的一千五百兵马,还是前来迎接的锦衣卫,一个个都将脸憋得通红,努力让自己不要笑出声来。


堂堂的凉国公,竟然学狗狂叫。


此事传扬出去,定要成为朝野上下最大的笑谈了。


事实上,还真是如此。


凉国公学狗叫,后来与朱允熞率军灭倭寇取得大捷一起,亦成为了传说故事的一部分。


给传奇皇太孙,再添上了几分让民众喜闻乐道的神话色彩。


蓝玉学完狗叫,也不给他们出言嘲笑的机会,立刻大喊道:“还愣着干什么,快带我去海边接应。太孙殿下去攻打倭寇老巢,可不能出什么差错。”


李素孝大笑道:“凉国公放心,以太孙殿下之能,此去必定是旗开得胜,凯旋归来。”


若是在几天前,他知道朱允熞亲自带兵去攻打倭寇的据点,一定会万分担心。


但这几天如做梦一般的经历,让他对朱允熞的崇拜,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丝毫也不怀疑,太孙殿下此去必定又是大胜。


太孙殿下,真的就已不能以凡人论之,而是行走在人间的真神。


蓝玉又吼道:“快给朝廷发捷报!”


本来给他报信的锦衣卫,报完信之后,就应该直接前往金陵城,向朝廷报捷。


可半路被蓝玉给截了。


眼下已然无事,当然要接着去朝廷报捷。


吩咐下去之后,李素孝便带着蓝玉,前往海边。


之前城中只有八十余名锦衣卫,为防有失,只好紧闭城门。


如今蓝玉带来了一千五百兵马,倭寇和反贼又都已溃败,一千五百人镇守松江府城,绰绰有余。


还能分出不少人,去外面清剿被击溃后,四处逃窜,东躲西藏的倭寇和反贼。


刚要出发,蓝玉忽然又想起了一件事。


“别只顾着报捷了。”


他猛地一拍大腿,道:“快、快,快,立即派人去各路军中传令,命令开拔来征伐倭寇的大军,即刻返程,不用来了!”


蓝玉可是安排了整整五万大军啊!


分别从数十支军队中抽调,此刻正浩浩荡荡,向着苏州府开来。


准备在那里集合,然后围剿松江的倭寇和反贼。


可现在,松江府城都已经收复,太孙殿下都领兵去打倭寇的海上据点了,五万大军,还开过来做什么呢?


和谁打仗呢?


他也很是无奈。


早知道太孙殿下这么猛,带五百新兵,弹指间就平定了倭寇之乱,他还调什么兵,遣什么将啊!


将大军召集过来,却根本没仗打。


这岂不是成了“烽火戏诸侯”吗?


……


……


……


金陵城,齐府。


黄子澄与齐泰正在秘密议事。


“依我之见,太孙殿下虽然斩了曹国公李景隆,陛下表面上也装出生气的样子,但并没有要严惩太孙殿下之意。”


齐泰首先说道:“此事还是奈何不了太孙啊!”


“不然。”黄子澄轻轻摇头,似是胸有成竹的笑道:“陛下虽有心包庇维护,但那帮淮西勋贵,可不会就此放手。”


明初的政治势力,与后世的大明,还很不一样。


朱元璋自“淮西”起兵,历经二十余载的南征北战,建立明朝,统一全国。


在此期间,淮西功臣集团为朱元璋出谋划策,领兵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明建立之后,这些人也都得到了封赏。


尽管胡惟庸,李善长先后被老朱杀掉,但朝堂上势力最大的,仍然还是淮西勋贵。


老朱对他们,素来也是十分提防。


因为淮西勋贵中的很多人,已经从农民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地方。


其中不少人甚至拥有私人武装,有大量的奴仆,与各地的卫所驻军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卫所的指挥使,千户,大多都曾经是他们麾下的兵将。


在老朱看来,如果不加以限制清洗,迟早会酿成大祸。


事实上,历史后来的走向,也一如老朱所料。


哪怕他为了让建文帝继位,大肆屠杀功臣,利用“蓝玉案”,清洗了大量淮西勋贵。


可后来的靖难之役中,这些人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由于他们与朱棣关系更密切。


不少人在征伐之时,出工不出力。


朱棣能顺利造反成功,固然离不开建文帝的愚蠢。


但与许多武将(包括大量中低层武将)不用心平叛,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而在黄子澄眼中,朱允熞所做所为,已然严重触犯了淮西勋贵集团的利益。


先是加征商税,再是打常茂,不给他们任何面子。


接着又杀了李景隆。


双方之间的矛盾,已到了接近爆发的边缘。


若不是蓝玉一直压着,那帮武人,早就要起来闹事了。


可眼下蓝玉领兵出征,不在金陵城中。


而冯胜,傅有德等人,又都进京了。


金陵城内的淮西勋贵,有了新的主心骨。


他们如何能吞下斩杀李景隆这口恶气呢?


齐泰叹气道:“就算他们再不满又如何呢?太孙领兵在外,军情紧急,也没有临阵责罚统兵元帅的道理。”


“陛下以此为借口拖延,谁又能寻一个不是?”


“待到倭寇之乱平定,松江府城收复。太孙立了大功,斩杀李景隆的事,自然就翻过篇了。”


他看透了老朱的谋算。


黄子澄冷笑道:“你说的这些倒也没错,但前提是,他这一仗要打赢才行。”


“别忘了,我已经给嘉兴府知府许东江去信了。”


齐泰轻轻摇头,道:“许东江毕竟只是一介文官。虽然身为知府,在战时有守土之责,可临机决断,处置事务,暂掌军政,但太孙殿下一到,自然就会收回。”


“他或许能拖一些后腿,却未必能起来到决定性作用。”


“何况……”他顿了顿,道:“许东江也不敢做得太过。”


朱允熞毕竟是皇太孙,又是监国。


此次出征,更是被老朱加封为威武大将军,授独断之权。


许东江若是一直推拖,或暗中作梗,贻误军机,朱允熞就能斩了他,再临时任命一个新的知府。


杀李景隆还会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


杀许东江区区一个嘉兴知府,朝堂上却是连一个水花都不会有。


“无须担心。”黄子澄笑了笑,放低声音道:“太孙行事肆无忌惮,朝中想对付他的,可不止你我。”


齐泰一惊,问道:“你是说,那帮淮西勋贵也在暗中出手了?”


他有些惊愕。


朱允熞虽然得罪了那帮人,但双方的矛盾,毕竟还只是爆发的边缘,没有真正爆发。


认真说起来,淮西勋贵的真正首领,除了朱元璋这个皇帝之外,其次就是原来的太子朱标了。


也即是朱允熞的爹。


故而,他们与朱允熞的矛盾,实际上还是内部矛盾。


淮西勋贵再怎么不满,目前也仅止于在朝堂上向老朱上奏,为李景隆抱不平。


还没有到撕破脸皮,暗中去下黑手的地步吧?


再说,自从胡惟庸,李善长先后被杀后,淮西勋贵只剩下一帮武人。


虽说领兵打仗的能力不错,可朝堂斗争的手腕却不怎么样。


也就是依靠强大的势力,才能支撑。


他们哪怕想下黑手,也想不出啥好计谋吧?


黄子澄见齐泰疑惑,得意的摸了摸胡须。


“下黑手倒是没有。”


他笑道:“军中的将领,大多对李景隆之死愤愤不平,心有不满。”


“此次出征,各军的准备工作颇为繁复,速度也就难免会慢一些。”


“再加上从应天去嘉兴、苏州、路途遥远,大军短时间内,怕是到不了的。”


齐泰的瞳孔骤然放大。


身为兵部左侍郎,他当然很清楚这样做的后果。


兵贵神速。


军队如果去得慢了,恐怕苏州、嘉兴都被倭寇打下来了。


那太孙殿下不败也得败。


再说,大军未到,他拿什么与数万倭寇和反贼打呢?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自应天府去松江府附近约六百余里,正常行军需要半个月左右。


但若有心拖延,在路上耽误几天……


“淮西勋贵的势力,当真可怕!”齐泰轻声感叹。


此次出征,抽调的兵马,来自各个不同的卫所,统兵的将军,也不尽相同。


严格来说,除了蓝玉之外,其他各军将领,都还算不上淮西勋贵。


但他们大多曾经随着淮西勋贵东征西战,是这些人一手带出来的。


军中十分重传承。


哪怕现在不在其手下效力,不归其统制,也会对自己曾经的老上司,有着别样的感情。


甚至不用具体交待,只要有人暗示一句,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做。


看来,朱允熞此次是必败无疑了。


齐泰心中喜忧参半。


喜的是,朱允熞若是战败,他们就可趁机群起而攻之,将他从储君之位拉下来。


忧的是,淮西勋贵势力如此庞大,他们文官要如何制衡呢?


“不用担心。”黄子澄看透了他的心思,道:“只要皇长孙被立为储君,将来继承大统,要收拾那群武将勋贵,就不是难事。”


齐泰微微一怔,旋即点了点头。


说到底,皇帝的权力才是最大的。


只要皇帝倒向他们文官,淮西勋贵的势力,就能一点点削掉。


黄子澄笑道:“咱们这位太孙殿下自以为聪明绝顶,才华能力举世无双,却不知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得罪了朝中的各方势力,如此独立特行,岂有不倒之理?”


他仿若已然看到了朱允熞被废除储君之位的那一天。


两人正议着,外面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老爷!”


是齐府的管家,在外面呼叫。


齐泰道:“进来吧。”


管家弯着腰,走了进来。


“老爷,刚刚收到信息,前线传来捷报,太孙殿下已经率军击溃了数万倭寇和反贼。”


“这不可能!”


齐泰和黄子澄同时惊讶出声。


大军都没有开到呢。


朱允熞拿什么击败倭寇和反贼啊?


就凭他带的五百新军,五百锦衣卫吗?


锦衣卫或许还勉强可以一战。


毕竟是朝廷精挑细选出来的人马。


哪怕此前没有经历过战阵。


至于新军。


那根本不配称之为军队!


他们若是能打胜仗,才是天大的笑话了!


“此事却是有几分蹊跷。”管家道:“小的听说,捷报呈给军务处后,宋国公冯胜召见了前来送捷报的人,还将其关押了起来。”


“哈哈哈!”黄子澄大笑道:“那定是假的捷报,要不然,冯胜岂有将人关起来的道理?”


齐泰沉思片刻,道:“我总觉得此事没有那么简单。”


“有什么不简单的。”黄子澄不以为然:“假传捷报,夸大军功的事,军中将领有几个不做的?”


“皇太孙第一次领兵,想给自己报更多的军功,以获得陛下的赞赏,不足为奇。”


“我倒是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个绝佳机会。正好借此大作文章,将他拉下马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