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 第一百七十章 摆脱控制,暗流涌动!

第一百七十章 摆脱控制,暗流涌动!

作者:姜阿山小树 返回目录

油印机的发明,很快将在大明掀起了一场风暴。


它很小,小到毫不起眼。


但它又足够大,大到可以改变大明的读书人数量,改变大明的权力结构。


只有知识不被垄断,士大夫阶层的特权才有了打破的基础。


而油印机无疑是关键的一环。


技术与制度,永远相辅相成。


“待油印机制造好之后,孤要设立一个专门的通讯社,作为朝廷的耳目喉舌,发行报刊杂志,报道朝廷的重大事项,向百姓们宣传和解释朝廷政策,占领舆论高地。”


“道衍,孤打算让你担任第一任通讯社的主管,你可愿意?”


在此之前,虽然大明早有邸报,但只在官员中发行,其主要作用亦只是起到一个政府通告的形式。


而且,由于上面刊登有大量未经批红的奏章,引起官员的讨论,反而成了文官控制舆论,胁迫朝廷的重要工具。


朱允熞早就想改革了。


由于技术不成熟,他能做的,也只是减少敏感奏章的随意刊发。


油印机问世后,印刷将变得十分便利,从前一部分以手抄报为职业的人,都将因此而失业。


朝廷可以通过发行大量的报刊,直接将最高层的声音,传达给最底层的百姓。


在此之前,只能通过官员们传达命令,他们往往会故意扭曲上意,或者隐瞒不告知。


百姓们很难了解实情。


一旦报刊成立,其作为公共媒体,直接面向百姓,省去中间环节,才能彻底的杜绝这些事情的发生。


除此之外,通过报刊的发行,朝廷也能掌握最大的宣传阵地,一方面洞察民情,另一方面也控制舆论。


更重要的是,朱允熞对自己帝王的定位,是与最广大的群众站在一起。


那同时也意味着,他几乎与如今的整个官僚集团,站到了对立面。


官僚集团控制着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帝王的命令,要通过他们去贯彻,实行。


虽然朱允熞通过宣传造神,如今在民间有着极高的威望,但如果失去沟通的桥梁,这种威望就毫无意义。


报刊的发行,正好起到绕过官僚集团,架起与百姓直接进行对话的桥梁作用。


皇帝的旨音,朝廷的声音,可以直达最底层的百姓,官员再也无法无欺瞒。


通俗点的说,国家政权中最重要的两项权力,无非是笔杆子和枪杆子。


即舆论宣传(思想控制)和暴力机构。


封建社会几千年,舆论宣传实际上一直掌握在士大夫阶层手中。


但凡朝廷变法触及他们的利益,主持变法的人,就会被骂成奸臣、昏君。


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清。


迎合文官利益的帝王,会被他们大力吹捧,奉为千古圣君。


反之,则是暴君,昏君。


一心想要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帝王,因为会触犯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往往就会获得滚滚骂名。


被士大夫阶层以卑鄙无耻的手段侮辱。


百姓们不明就里,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报刊设立后,只要将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通过大量的发行,就能自己控制舆论,不受士大夫阶层的约束。


这对以后推行变革,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唯其如此,他才能将士大夫们拉下神坛。


姚广孝已怔在那里。


以他的目光,一眼便能看出这样一份报刊的重要性。


他忙拜道:“谢太孙殿下,贫僧唯誓死以报。”


朱允熞淡淡一笑,道:“油印机的制造不难,你就抓紧时间去筹备办报刊的事情。”


姚广孝又道:“还请太孙殿下为这份报刊赐名。”


朱允熞略一沉思,道:“此报上通帝王,下及平民,为天下百姓而设,就叫“百姓日报”吧。”


“好名字!”姚广孝赞叹道:“贫僧这就去筹办了。”


说完,他匆匆离开。


对办报之事,姚广孝极为上心,不愿有丝毫耽搁。


朱允熞又与工匠们讨论了一下宝钞防伪的事情。


技术上的宝钞防伪,无非是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使用特殊的专用纸张,二是在印刷时加入专有防伪套印,暗记等。


除此之外,还有版本控制,防技术外泄等等。


如今的大明宝钞,版本一直没变,这就给了伪造者可乘之机。


其他的各种防伪手段,也十分简单。


也难怪会假钞泛滥了。


朱允熞与工匠们商议了一下,交待主管者好生研究,注意保密。


技术研究和制造局如今的技术力量很雄厚,倒不用他操太多的心。


离开印刷工坊之后,他又去了其他地方,与工匠们探讨一项新的技术——水泥。


水泥的制造并不是十分困难,只是强度上可能比不上现代水泥,这需要技术的一点点改进,需要时间的积累。


魔都新城的建设已经铺开,若是能用上水泥,对新城的建设,将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不过,对于水泥制造,朱允熞所知不多,他只知道需要石灰石和粘土,需要研磨粉末,高温煅烧等等。


具体的工序,做法,就全然不知了。


毕竟,谁会提前知道自己要穿越到大明呢?


在没有特意去查询相关知识,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一万个现代人,能有一个人清楚怎么在古代制造出水泥就不错了。


朱允熞显然不属于万里挑一的那个幸运儿之一。


他提供了一个大概的技术发展方向,具体细节,就只能等工匠们去做技术攻关了。


做完这些之后,朱允熞又马不停蹄的返回皇宫。


咨政处和军务处的设立,虽然极大的减轻了他的负担,但还是有不少事情,需要亲力亲为。


老朱离京后,将所有政事悉数委他。


而他设想中的诸多变革,都急需展开实施,可谓百废待兴,自然有忙不完的事。


……


……


……


就在朱允熞忙于公事,推动大明变革的时候,金陵城内,也是暗流汹涌。


随着老朱离开皇宫,一些此前始终蛰伏的人,又开始活跃起来。


崇礼街,地处皇宫附近,居住在此,入宫上朝十分方便。


此地居者多为官僚士大夫,因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十分讲究礼数,故而得名。


大明初立,老朱对官员的管束十分严厉,规定只有年老体衰的官员才许乘轿,余者只能坐车或骑马。


齐泰坐在马车内,心神有些恍惚。


自从黄子澄被捕之后,他就一直如此。


朝野上下,皆知他与黄子澄关系密切,若黄子澄真犯了什么大罪,他很难脱离干系。


但宫中一直没有传来旨意。


黄子澄的案子也压在了锦衣卫,具体如何,讳莫如深。


各种传言四起,却没有一个准信儿。


齐泰心中的不安,越来越盛。


太孙若是迅速将黄子澄杀了,哪怕是千刀万剐,诛连九族都还罢了。


就这样一直引而不发,只怕是想借此掀起大案,清洗官场。


山雨欲来风满楼!


别说是他,京中文官,大都是惶恐不已。


也因此在暗中四处活动。


太孙行事高深莫测,而在此之前,围绕着立储,商税,新军等诸多事情,朝廷官员多与太孙交恶。


如今却是人人自危。


“齐先生!”


正当他愣神之际,马车之上,突然钻进来一道身影。


不大不小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伱……”齐泰的瞳孔,骤然放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