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三国演义,经典永流传!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三国演义,经典永流传!

作者:姜阿山小树 返回目录

当朱允熞回到东宫的时候,姚广孝早已到了。


一见面,他盯着朱允熞看了又看。


“听闻太孙殿下今日再度遇刺,万幸安全无虞。”


朱允熞笑道:“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能有什么事呢?”


姚广孝正色:“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太孙以储君之尊,身系天下之重,岂可率性而临险地。”


“此事万不可再发生了。”


朱允熞点头。


他如今想起来,也是心有余悸。


时不时来一次行刺,玩一回生死边缘行走,就算他心脏最大,也受不了。


“孤知道了,以后一定会加强防备,不会轻涉险地。”


姚广孝没有再多言,而是从怀中掏出一份卷纸。


“油印机已经制造出来了,印制的效果非常好,这是第一份刊印的报刊,还请太孙殿下过目。”


这么快就好了?


朱允熞心中一喜,接过来看了看,果是一份印好的报刊。


上面的内容,主要是朝廷法律的宣讲,尤其是对于加征商税之事,做了详细解释的说明。


言及商税会惠及百姓,利于长远发展等等。


除此之外,竟还有欧阳伦因逃税偷税被处死,以及赵勉贪污之事。


但没有提太孙微服私访,遭遇倭寇等事。


“整体上很不错,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外。”


朱允熞笑道:“为何不将孤微服私访之事,也写入报道中呢?”


姚广孝瞳孔放大,道:“太孙行踪牵涉安危,万不可随意公之于众。”


朱允熞哈哈大笑。


“在孤出行前,确实是需要保密。”


“但今日发生的事情,明日便会传遍朝堂。”


“皇室宗亲、勋贵功臣,文武百官,都会知晓,你再保密,还有何用?”


姚广教怔住。


似乎是这个道理了。


若说有什么人敢对太孙殿下不利。


那也在那些人里面。


寻常的百姓,就算心中真有这个想法,也做不到啊。


对他们保密,还有何用呢?


“贫僧知道了,贫僧这就令人去改。”


“嗯!”


朱允熞又道:“还有,你这些报道,太过于古板严肃,不够生动有趣。”


“比如说标题,你应该这样写。”


他提起笔来,挥笔而就。


“爆!太孙微服私访,驸马违法处死!”


“惊!太孙遭遇行刺,倭寇竟意图潜伏进京。”


“众多朝廷官员与驸马狼狈为奸,走私商货,私藏倭寇。”


“户部尚书竟暗中受贿,太孙私访查明!”


“朝廷变革商税,百姓受益无穷!”


“又一批官员集体下狱,朝廷反贪决心永不动摇!”


“首批国债发行,引发抢购热潮!”


……


朱允熞将每篇报道的标题,都稍稍改了改。


又交待了怎么排版,怎么报道,行文风格要如何如何。


说白了,新报发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吸引老百姓的眼球。


让他们有兴趣看,喜欢看。


只有百姓们喜闻乐见,还会花钱购买,百姓日报才能起到宣传的作用。


通俗易懂,最为重要。


阳春白雪虽好,下里巴人不懂欣赏,又有何用?


报刊的发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多。


后世的平均文化水平,比如今的大明高出不知多少。


可点击率最高的,永远是头条新闻式的标题。


虽然看完之后,很多人得骂骂咧咧。


但架不住还是点开的人最多啊!


如今的大明,百姓的平均文化水平更低。


很多人可能看不了,需要别人念给他听。


当然越通俗浅显越好。


“倭寇的事,也要刊报吗?”


姚广孝有些不解的问道。


在他看来,报道倭寇之事,难免引来人心惶惶。


还是要保密为上,令锦衣卫暗中查访即可。


“报,要大力报。”


朱允熞的想法,却是截然不同。


“朝廷追捕通缉犯,几时瞒过百姓,区区几名倭寇,入我大明,为何不报。”


“要发生百姓,令所有人一齐追捕,让倭寇们无处循形。”


姚广孝眼前一亮。


“这倒是一个好主意。”


朱允熞再看了看报纸,又道:“除此之外,还要开设一个反贪的专栏,专门报道朝廷如何惩治贪官污吏,以威慑宵小,振奋人心。”


姚广孝连连点头。


他在办这份报纸之前,已经思虑了许多。


但太孙殿下这么一说,才发现自己遗漏的地方太多。


一时间,油然生出备受打击之感。


素来以为自己聪明盖世,天下无人能及,如今想起来,更像是一个笑话。


与太孙相比,相差有点太远了。


他当然不知道,朱允熞是直接将后世的东西搬过来,完全不用思考。


相比他闭门造车,冥思苦想,根本不是一回事。


“还有两件事,一是写连载的,发表在报刊上,作为副刊的内容,吸引百姓观看。”


他说着,一抬头,才发现姚广孝正怔在那里发呆。


见到朱允熞望过来,他猛地一拍自己的光头,笑道:“太孙殿下此计妙啊,民间百姓,最喜欢谈论这些传闻,报刊上一旦刊载,必定会争相购买。”


“至于写。”姚广孝沉吟道:“倒也不是什么难事,但需得高雅而不失风趣,又能让百姓津津乐道。”


“贫僧认为,与其请人新写,倒不如就写现今早就有的。”


“近年来,有一位名唤罗贯中的人,写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


“贫僧有幸读过,以为还不错。”


“百姓们最喜怪异荒诞,不如就刊登《三遂平妖传》?”


罗贯中的?


哦,对。


罗贯中似乎就生活在元末明初。


朱允熞记不太清他的生平年月,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孤也听说过此人,怎么,他来应天了吗?”


姚广孝眼神中掠过一丝异色。


他没有想到,太孙殿下竟然还听说罗贯中这号人物。


别看后世的罗贯中名动天下,但在这个时候,他的名气,并不是很大。


毕竟,这时候写,在大部分读书人看来,都是下里巴人才做的事情。


只有科举不得意,中不了进士,做不了官的潦倒文人,才会写以自娱。


诗词上品,文章千古。


嘛,俗不可耐。


罗贯中这种人的社会地位,甚至还远不如后世网络写手。


似方孝孺,黄子澄这些清贵文人,根本都懒得看他一眼。


想不到太孙竟然知道他的名字。


“那倒没有。”姚广孝摇了摇头,道:“此人数年前,已然逝世。”


朱允熞叹息了一声。


原来老罗都已经不在了。


“三国故事,流传最广,百姓们也听得最多,但各种版本都有,内容不一。”


“孤以为他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最为不错,选这个刊登吧。”


朱允熞顿了顿,又道:“名字稍稍改一下,就叫《三国演义》。”


毫无疑问,老罗这几本书,最具火书潜力的,肯定是《三国演义》。


只是每个人喜好都不一样,身在局中,未必能看得出来,故而姚广孝才推荐《三遂平妖传》。


“如此也好!”姚广孝:“贫僧也最喜他的《三国演义》,只是担心乡野愚民不喜,二则三国故事流传太多,不够新颖。”


朱允熞哈哈大笑,道:“陈年老酒,最为芳香。经典永流传。”


姚广孝摸了摸胡须,若有所悟。


“还有第二件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