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靖难攻略 > 第525章 东风入律

第525章 东风入律

作者:北城二千 返回目录

“诶唷……”


“怎么了怎么了?哪里疼?”


“张御医!”


五月,当呜呼声在一个数百里大湖泊畔的绿柳庄园内响起,着急忙慌的女声也跟着响起。


昆明医院,一个占地数千亩的三司级医院,它有内外科医生六百余名,学生三千余名,既是学校,也是医院。


随着大明对物理、化学、生物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生命科学与医学也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这其中,解剖学让医生对人体器官有了正确认识,而显微镜的发现和使用让医生认识了细胞,细菌的发现则是让医生了解了天花、霍乱、鼠疫、结核、炭疽这些世纪大病的病理和预防方法。


昆明与交趾两大西南医院,主要是研究高原心脑血管疾病、疟疾等雨林和高原类高发病。


正因如此,当三高的朱高炽入住昆明医院,当地医生很快就诊断出了朱高炽的病因。


“没事,应该是肥胖引起的痛风,和主要病因无关,只需要把脚固定别碰它就行,现在主要注意控制饮食,尤其是糖分不能摄入太多。”


一座清幽小院内,五旬的一名御医只是随意看了看朱高炽的情况,便判定了他疼痛的原因。


判定的同时,他也不免有些头痛道:“殿下这三高引起的并发症太多,糖尿病是主因,另外还有痛风和其它心、肺、肾疾病。”


“虽说陛下已经让太子殿下携带京中御医前来,但……”


张御医摇了摇头,这让旁边的张氏和朱瞻基脸色一变。


母子二人心中忐忑且绝望,而朱高炽躺在病床上,脸上发红且油脂旺盛,喘着粗气。


在他旁边放着一个个充满气体的猪膀胱,而这里面则是装着纯净的氧气。


氧气的制造和提取并不困难,这项欧洲人在十八世纪就研究出来的技术,大明早已在太学的研究中所得到,只是费用昂贵且手段单一罢了。


一個个猪膀胱看似便宜,但连带里面装着的氧气,每个都价值上百文。


若是用来呼吸,也不过十几个呼吸就能消耗一个,平民根本消耗不起。


当然,朱高炽没有这种烦恼,只要他感觉呼吸困难,旁边护理的两名实习医生就会为他戳穿一个猪膀胱,用橡胶制成的医疗管输送到他的鼻腔中。


见到他呼吸困难,两名实习医生当即为他供应了一个猪膀胱,而这里放置的猪膀胱起码能让朱高炽两刻钟内呼吸顺畅,至于其它的氧气膀胱则是还在制作中。


“这氧气能不能备多一点,我看着他呼吸难受。”


张氏声音带着哭腔,张御医闻言惭愧道:“氧化汞取氧速度快不了,不过请王妃放心,殿下的氧气绝不会中断。”


“那就行。”张氏抹了抹眼泪,朱高炽居然还有兴趣打趣道:


“唉,我看呐,我估计就要交代在今年了……”


“呸!别说不吉利的话。”张氏连忙啐了一口,朱瞻基也颇为无奈。


他没想到老头刚经历了生死,居然还有心情开这种玩笑。


“不说也没用啊,张御医都说药石难医,只能控制,我不是死在病床上,估计就是死在路上。”


朱高炽呼吸顺畅了不少,调侃道:“要我说还不如死在府上,也方便埋葬。”


“对了,瞻基你让人给我修陵墓没,赶紧开始修吧,别我死了还得停棺几年,指不定都发臭了才下葬。”


“爹,您少说两句吧。”朱瞻基无奈叹气,朱高炽则是啧啧几声。


“你们看看你们,愁眉苦脸的模样,怎么感觉像是你们快走了啊?”


“唉……我这都活了五十岁了,也值当了,你没看看你那几个爷爷,活过五十的都没几个。”


朱高炽这话也没说错,朱元璋二十六子,如今还活着的只有七个了,其中活过五十岁的只有十个。


这么看来,他如果真的以五十岁的年纪去世,那也算得上“高寿”了。


“你不与好的比,只顾着与差的比,没良心的。”


张氏哭哭啼啼的叫骂,朱高炽见状也不反驳,只是摆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


瞧他这模样,张氏恨铁不成钢,而张御医则是作揖道:


“殿下,您的病情已经趋于稳定,但后续的情况还是得看后续。”


“既然您的病情已经稳定,那臣先让人奏报陛下了。”


“奏报陛下吧。”朱高炽点头道:“另外让太子殿下也不用来了,跑来跑去也挺折腾的。”


“是……”张御医见状退出了小院,连忙让人将消息发往北京。


待消息送达北京的时候,却已经是五月末梢了。


朱高煦看着张御医所写的奏疏,眉头紧皱的同时将奏疏递给了身旁的亦失哈:“现在可以把消息告诉我爹了,连同奏疏一同。”


“陛下,那殿下那边……”亦失哈询问,朱高煦则是颔首道:


“让他去看看吧,刚好也可以看看西南现在情况如何。”


朱高煦如此说着,亦失哈也开口道:“太上皇那边也快从南京回来了,是等从南京回来告诉,还是现在就告诉?”


亦失哈担心朱棣得知大儿子的情况,着急之下前往西南。


“现在就说吧,我爹不会不知轻重的。”


朱高煦还是比较放心老头子的,尽管老头子在北征的事情上比较着急,但在其他事情上,老头子还是识大体的。


以他现在的情况前往西南,即便有抗疟粉,但也不好说是不是百分百安全。


况且云贵高原是心脑疾病高发地,朱棣这年纪过去确实不太好,现在的医疗手段面对脑梗和心梗等疾病可以说毫无办法,朱棣不会冒这个风险。


这般想着,朱高煦也稍微舒缓了一口气的靠在椅子上。


老大没事是最好的,但就老大的病症来说,在这个时代无疑是绝症。


兴许真的如奏疏一般,老大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了。


“陛下,工部尚书黄福有事启奏。”


“宣”


殿外响起唱礼声,朱高煦下意识准奏,片刻后黄福便走入偏殿内作揖道:


“陛下,江南铁路从宁波到南京的路线已经制定,可以率先修建了。”


“既然可以修建,那就修建吧,另外通往吉林和定辽的铁路如何?”


朱高煦询问黄福,黄福颔首道:“回陛下,长吉铁路随时可以开工,定辽铁路则是勘察了六百里路线,若是开工也可以,但就怕后续路线出现问题。”


“那就先开工长吉铁路,这条铁路修通后,我也找个机会回去看看。”


朱高煦这般说着,却不想黄福闻言却皱眉道:“陛下乃万金之躯,随意离开京城,这……”


“万金之躯也是要喘口气的。”朱高煦打断了黄福的谏言,黄福闻言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只能叹气应下,随后作揖离开了武英殿。


在他离开的同时,一名身材高大的官员也与他擦肩而过出现在了武英殿内。


他的出现让正殿的徐硕等人侧目注意,然而他只是作揖行礼,随后走到了偏殿前作揖道:“请公公代为通传,殿阁大学士王骥回京述职。”


“王骥?”听到这个名字,徐硕等人眼底露出诧异。


王骥居然回了北京,而且他们还没有得到消息。


“陛下,殿阁大学士王骥回京述职。”


“宣!”


殿内,朱高煦的声音作响,王骥也持着笏板走入偏殿内并五拜三叩道:


“臣王骥,参见陛下,陛下千秋万岁……”


“场面话就不用说了,起来赐座。”


朱高煦威严的声音响起,王骥也毕恭毕敬的起身,并坐在了两名太监抬来的椅子上。


他抬头看向了皇帝,不免有些诧异。


距离他上次见对方已经过去二十一年,他自己也从二十八岁变成了半百的老人。


他本以为皇帝也是如此,只是当他看到对方时,实际四十八岁的朱高煦看上去却只有三十多岁。


不过仔细想想,这位年轻时似乎就长得比较老成,比较耐老也正常。


“你出巡地方二十余年,累功甚高,我本意是准备授伱爵位,但仔细想想又担心令你太过引人注目,所以暂时搁置。”


朱高煦说出自己的想法,他想让王骥以勋臣身份入阁,如此一来也算开了先例,日后便不会发生南明那种不让勋臣入阁的事情。


“臣何德何能,陛下不必担心微臣。”


王骥这次是真的受宠若惊了,大明朝文官获爵的人并不多,整个永乐、洪熙朝也就一个孙铖罢了。


虽然孙铖能力不如庙堂之上的大部分人,但奈何孙铖从吉林城就跟着皇帝,有军功的同时获爵倒也不奇怪。


自己虽然也有军功,但交趾土人战力并不强,只是比较难缠罢了,所以他也没有觉得仅凭驻跸交趾的功劳就能获得爵位。


“殿阁有你,朕也能稍稍放心许多,爵位的事情你也不用妄自菲薄,朕说你可以,你自然就可以。”


朱高煦这般说着,同时也考校道:“你觉得,朝廷眼下的局面如何?”


“臣以为,虽有皮藓之患,但不成大碍。”


王骥如实汇报,不过他又补充道:“当然,这是指在陛下的治下。”


他的话算隐晦,却也很容易听出来,那就是没有了朱高煦的存在,皮藓之患就不一定仅仅是皮藓之患了,而这也是朱高煦一直所担心的。


如今的大明,毫无疑问是封建帝制的巅峰时期,而将封建帝制推上巅峰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本人。


正因如此,在以皇帝个人意志为主的这个时期,他的决策决定了大明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


大明的国力在洪熙年间无疑达到了一个巅峰,而国内矛盾也被朱高煦施展手段解决。


不管是南北百姓,又有谁会说当今不是盛世,当今天子不圣明?


这是值得夸赞的事情,也是值得担忧的事情。


朱高煦已经四十八岁,没人知道他还能在位多少年。


一旦他去世,那现有的许多政策是否还能维持,新君的手段是否能如当下般威压天下,这些都是不安定的因素。


王骥没有与朱瞻壑直接交流沟通过,所以他并不知道作为太子的朱瞻壑实际能力。


但在他看来,类似朱高煦这样的人恐怕很难再出现了,即便后世之君再怎么优秀,也很难超过他。


不管是谁即位,皇权都不可能保持当下的绝对控制力。


“让你入阁,主要是因为你在军事上的见解颇深,而内阁不仅仅要处理政务,也要处理军政。”


朱高煦瞥了一眼殿外,似乎看到了殿阁那四位大学士。


“他们算经济账是一把好手,但军事就不太行了。”


“你入阁后,以你为主,徐硕为辅,关键的事情要据理力争,朕永远站在你的身后。”


朱高煦三言两语便给予了王骥最大的支持,王骥闻言感动道:“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死就不用了,好好活着。”朱高煦轻笑,随后看向亦失哈:


“带他和徐硕交流交流,熟悉熟悉政务。”


“奴婢领命”亦失哈躬身作揖,王骥也作揖道:“臣告退。”


二人不多时便离开了偏殿,来到正殿开始交接工作。


王骥到来后,六军都督府的奏疏都将由他和徐硕共同处理,而亦失哈也隐晦表示了王骥为主,徐硕为辅。


徐硕早就有这个准备,所以当事情到来时,他也并不显慌乱,而是很直接承认了自己作为王骥副手的身份。


在交代过后,亦失哈便转身离开了此地。


在此期间,杨荣与杨溥则是一直隐晦观察王骥。


王骥在江南处理的清流可不在少数,他们对王骥自然没有好脸色。


不过王骥毕竟刚刚入阁,如果他们排挤王骥,那不免会让皇帝心里不高兴,这多少有些得不偿失。


江南铁路还未建成,这段时间他们还是尽可能安分点比较好。


如此想着,他们也就沉浸在了理政的时间里。


与此同时,远在数万里外的海上,一支庞大的舰队也成功抵达了一座繁华的海港城池。


写有北门港(旧金山)隶书大字的牌匾出现在了众人眼前,而这里便是北洲宣慰司的第二个城池,靠近大海的北门县。


由十艘宝船和二十艘大福船组成的舰队缓缓驶入海湾,并停靠在了北门港的港湾之中。


随着船只停稳,一艘艘船开始放下船梯,随之走下的是一名名身穿鸳鸯战袄的明军兵卒。


在码头上,数千名翘首以盼的官兵和数百名紧张的流配罪民在紧张等待着。


随着船上的五千余名兵卒走下甲板,一名武官这才上前对四十多岁,身穿麒麟服的张纯作揖道:


“伯爷,北洲宣慰使孟懋前来接替您与诸位兄弟。”


那武官一开口,张纯便笑道:“你小子倒也不用那么客套,我与你父亲相识多年,这北洲宣慰司有你看着,我心里也十分放心。”


“对了,东洲宣慰使的舰队呢?”张纯看了看孟懋身后,孟懋却道:


“他们先一步往南边去了,毕竟金银主要在南边,运送金银返回中原最为重要。”


“倒也是。”张纯抚了抚自己的长须,同时对四周吩咐道:


“帮弟兄们搬运东西,熟悉熟悉地方后再搬运黄金上船。”


“遵命!”四周声音沉闷回应,孟懋则是看向了那身穿布衣的数百人。


“张叔,这……”


“这些啊,这些是我在当地发掘的好苗子,准备举荐他们参军。”


张纯笑道:“他们已经通过考验了,带他们回去从小兵做起,也算为他们的父辈戴罪立功了。”


“对了,我还是先和你说说北洲的事情吧,这……”


张纯开始交代起北洲宣慰司的情况,同时也带着孟懋走向了一旁的酒肆坐下。


酒肆的伙计开始上饭菜,张纯也带着孟懋一边说一边吃。


北洲宣慰司发展十三年时间,如今人口已经多达三十余万,其中半数都是当地的土人女子。


在这里,娶妻纳妾不受约束,只要养得起,想娶多少娶多少。


此外,当地的耕地也开垦了二百余万亩,方圆近千里都没有成规模的土人。


依靠中央谷地的这二百万亩耕地,每年有近一百八十余万石粮食产出,其中能供给给南边东洲宣慰司的多达三十余万石。


故此,南边东洲宣慰司的人口也很难增长,毕竟北方也才刚刚吃饱没几年。


除此之外,北洲宣慰司每年能开采出的黄金白银也不在少数,所以张纯刻意提醒道:


“这北洲的金银并不少,但若是你要动手,也得有个度才行。”


“张叔,你的意思我明白,不过我这次是奉了太子的教令前来,北洲的金银我是不会动的。”


张纯的话刚说完,孟懋就回绝了他的提议。


如孟章一样,孟懋也是十分正直的性格,正因如此孟冉才会觉得自己大哥会动手打死自己。


孟懋知道海外的许多官员贪污,但他对此也是无能为力,他只能约束好自己和手下人,至于检举其它人,那是他父亲都不敢做的事情。


“太子的教令?”


张纯略微诧异,完全忽视了孟懋说不动北洲金银的事情。


他刚来的时候何尝不是这么想,但时间长了,看着仓库中金银越来越多,即便再怎么坚持,却最终还是抵抗不住贪念。


他是如此,孟懋恐怕也不会好到哪去。


“西夷袭击了昆仑角的宣慰司,陛下担心西夷日后会从他国得知北洲和东洲的消息,故此准备扶持一些势力在北洲和东洲的东海岸。”


“我这次来,主要就是扶持几个部落成为宣慰司的耳目。”


“如此一来,即便西夷登陆东海岸,我们也能有所准备将他们驱离。”


“宣慰司接下来的发展,恐怕会向着海门县(古巴)倾斜,依靠海门县来巡视南北海域。”


孟懋说完了情况,张纯这才颔首道:“这北洲虽然不如东洲资源丰富,但仅是这谷地便可以开垦数千万亩耕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地。”


“只有在这里开垦足够多的粮食,才能让南边的东洲三国心甘情愿为朝廷挖掘资源,这么看来,你肩头的担子很重啊。”


张纯唏嘘几声,孟懋却笑道:“无碍,若是连这点苦都吃不了,何谈忠君爱国?”


“嘭!”


“小心点!”


杂乱声响起,孟懋侧目看去,却见一辆马车上的箱子栽落,滚出一堆白银。


“小心点!”


张纯突然叫嚷一声,那几名兵卒闻言连忙作揖,随后将散落一地的银子给装了回去。


末了,他们将箱子重新固定在了悬挂“张”字旌旗的板车上。


类似这样的箱子,整个板车上还有好几箱。


以刚才跌落的白银数量来看,一箱起码有好几千两,而这一车恐怕有不下两万两之多。


类似这样的板车有十几辆,并且都悬挂着“张”字旌旗。


“昔年父亲说张叔也算忠直之人,现在看来……”


孟懋在心底叹了一口气,表面却云淡风轻的对张纯作揖道:“张叔还有什么要和我交代的吗?”


“没有了,这宣慰司就近千里的大部落都被我攻灭招抚,剩下百来个小部落,即便全部一拥而上也未必是你的对手。”


“若说真要交代什么,那你就别怪我多管闲事。”张纯抚须笑道:


“这北洲的女人虽然别有一番滋味,但你毕竟是国公府未来的继承人,碰她们可以,但子嗣还是预防些别诞下。”


孟懋还以为张纯会交代自己什么重要的事情,却不想居然是在交代小心女人。


闻言孟懋十分无语,心想果然是太平无战事,便连张纯这种洪武年间就从军的老将都没了防备。


“小子谨记,张叔您先忙吧,我四处走走看看。”


孟懋不想继续和张纯讨论,现在的他只觉得张纯浑身都是铜臭味,浑然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石亨,给孟指挥使牵匹马来!”


见孟懋不想聊,张纯当即对人群之中一名身穿鸳鸯战袄的普通兵卒叫喊起来。


闻言,石亨连忙从旁边马厩牵来了一匹马,毕恭毕敬的将马缰递给了孟懋。


“多谢。”


孟懋一声感谢,让石亨愣了下,反应过来后却见孟懋已经骑马往外走去。


瞧着孟懋的背影,石亨不免攥紧了拳头。


“大丈夫,当如是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