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靖难攻略 > 地府·肉体坚韧朱允炆

地府·肉体坚韧朱允炆

作者:北城二千 返回目录

“嗡嗡……”


华光降临,便又是十年过去了。


不过这次的朱高煦没有再扛着几百斤的兵棋盘出现,而大明的队伍也壮大到了六人。


关键这其中除了朱允炆外都是马上天子,哪怕是以文治著称的朱瞻壑,那也是跟着朱棣几次北征的千人骑将,更不用说将兵数万的朱祁钺了。


这次如果进行兵棋推演,朱家的优势固然很大,但此刻朱元璋更想做的炫耀大明的强大。


“诸位多年不见,别来无恙啊!”


朱元璋作揖向四周行礼,李世民和刘邦对他的想法心知肚明,干脆道:“兵棋沙盘呢?”


“哈哈,今年暂时休息休息,我等不如讨论我大明朝的鼎盛如何。”


“诸位看看,这是我那不成器的后人,大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钺。”


“他呢……其实也没有太大功绩,无非就是巩固了大明在波斯和西海的疆土,同时拓土碛北,巩固岭北罢了。”


“小子手段太年轻,不过毕竟是王朝第六代皇帝,不成器也应该的。”


朱元璋嘴里这么说,但心里已经喜滋滋了。


他刻意说王朝第六位皇帝,刘邦听后看向刘启和刘弗陵:“我家的第六位也不错!”


李世民看向李隆基,以他的标准,李隆基根本摆不上台面,毕竟手握四个二带王炸都能输,他也不知道怎么评论。


赵匡胤牙根痒痒的看向赵光义:“瞧瞧你的后人,除了煦儿外,都是什么鼠辈?”


“我也没想到啊……”赵光义已经被骂的习惯了,摊摊手后表示无奈。


瞧他这样子,赵匡胤更生气了。


至于晋、元等朝则默不作声。


眼看装成功了一手,朱元璋也摆手道:“其实除了武功,我大明的文治也是不错的。”


“我家钺儿执政时,大明人口突破三万万,人间六成百姓都以说我大明官话为荣。”


“除此之外,我大明朝耕地也达到了十万万亩,百姓吃喝不愁。”


“唉……如此庞大的疆域,治理起来还确实挺困难的。”


“太祖爷,其实也不困难。”朱祁钺打断并作揖道:


“俺在位时期,让电报和电灯普及,大明中原地区兴起大批发电厂,夜如白昼。”


“除此之外,火车和轮船已经是百姓能随意乘坐的便宜物件了。”


“俺大明的拖拉机,只需要几个人操作,一日就能开垦二十几亩耕地。”


“还有……”


朱祁钺滔滔不绝的讲述起自己的功绩,听得四周皇帝瞠目结舌。


他们瞠目结舌的不是朱祁钺的功绩,而是这家人的装逼手段如出一辙。


“父亲,我怎么感觉他们这话挺像您之前说的那些……”


“稚奴,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


李世民气得牙痒痒,朱棣没下来前,他这个天可汗的含金量还是挺高的。


结果随着朱棣下来,朱高煦跟着下来后,他这个天可汗的含金量就有点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了。


这么想着,众人四散而去,都有些受不了老朱家的装。


“对了诸位,下次聚会,我大明会试着带装甲车和汽车来给诸位看看,希望大家赏赏脸。”


“当然,如果诸位愿意出一把子力气,那我大明愿意出资在这個岛屿修建缆车和铁路。”


朱元璋一开口,想要离开的众人就停下了脚步。


他们早就从朱高煦口中了解到了朱元璋说的这些东西,心里都好奇的紧。


现在老朱开口,他们多少有些按耐不住。


不过朱元璋这厮心眼忒坏,居然让他们来当苦力。


“你先把汽车和装甲车带进来,我们再考虑考虑。”


刘邦率先开口,毕竟这岛屿也不算大,加上土地容易开垦,数百个皇帝一起动手,一天估计就能铺设百余步铁路。


如果是修路的话,按照老朱家说的那么多机械,他们几百个皇帝一起动手,那一天就能修里许。


不过前提是,老朱家得先把他们口中的那些机械弄来。


“好,那我们就说好了,我老朱家出机器,诸位出力气,相信只需要百余年,这环岛铁路就能修通!”


朱元璋抚须笑着,时间也一点点过去。


伴随着华光再次出现,他们也被接引回到了大明。


“哔哔——”


从空中落下,他们可以俯瞰到大明的一切。


南京城外,十几座几十步宽的水力发电站屹立在河段中央。


尽管发电效率很低,但这十几座小型水电站还是能带动十辆电车和紫禁城的电灯。


大明朝的疆域虽然是历朝历代最大的,但资源始终是有限的。


清洁能源,是朱高煦对此界大明发展定下的能源道路。


水力、风力,甚至日后的太阳能,这些才是朱高煦的追求,毕竟他们都死了,等个几百年都不带老的,发展清洁能源刚好。


“我大明朝的疆域那么大,哪怕有千万人,恐怕也能轻松生活其中。”


华光之中,朱元璋抚须笑着,朱高煦点了点头。


六次增长过后,大明的疆域只比后世的新疆小一点,况且此界人种植作物只是满足口腹之欲,不吃也不会饿死。


加上这片土地有六成是平原,大小河流二百多条,发展清洁能源十分合适。


人间的太学在研究,地府的太学也在研究。


一百年不行就一千年,一千年不行就一万年,反正他们有的是时间。


这样想着,十年时间也在一点点的过去。


朱高煦除了关键时刻指指点点,其他时候都是把事情交给老朱做,毕竟对于工作狂老朱来说,没事干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


在朱元璋的组织下,近二十万此界百姓都参与到了劳动之中。


十年时间,一百多里的环京铁路铺设完毕,兴修水电站三十余座。


除此之外,一辆敞篷内燃机卡车也被发明出来。


老朱家六个人,一人抬一个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华光降临的时候,将这辆时辰速度四十几里的卡车接引到了皇帝岛。


卡车出现后,朱瞻壑担任司机,刘邦和嬴政、李世民坐在副驾驶和后排,其余皇帝要么等下一班车,要么就是坐在车厢里,紧紧抓着扶手。


“要是我的大唐有这东西,什么东洲、北洲、西洲……都是我大唐的!”


“我大汉也一样!”


“说的好像我大秦不一样似的。”


“嗯?”朱瞻壑嘴角叼着牙签,闻言一边丝滑转动方向盘,一边回答道:


“汽油足够的情况下,每天能跑四百里左右,满载只能跑三百多里,能满载五千斤货物。”


“我在位的时候,这种一辆卡车,就能解决一百名士兵半个月的补给问题。”


“当然,沿途得设置好兵站,另外万备好汽油。”


“此界的大明也有石油可以开采,到时候拿分解出来的沥青铺设道路,一天就能铺设好几里路。”


“对了,我在位的时候,我大明巅峰的卡车数量也三百多辆,数量少不是因为生产困难,而是当时热效率太低。”


“我们的这辆卡车,热效率比我活着的时候高了不少,不过应该没有人间的研究速度快。”


“算了,跟你们说这些,你们也不太懂,反正我会开车,大伙放心坐好就行!”


朱瞻壑的话,让李世民三人觉得自己颇有种土老冒的感觉。


他们暗自观察朱瞻壑那熟练的开车动作,心想自己也要偷师学艺。


时间过去的很快,随着几百个皇帝每人体验一次后,卡车带来的汽油也耗尽了,彻底趴窝。


“按照这个速度,此界最少需要六百年才能修通环岛铁路,所以我仔细想了想,决定在皇帝岛修电车,而非铁路!。”


话音落下,朱高煦拿出了一份图纸。


由于皇帝岛只有皇帝能来,哪怕加上割据的皇帝和可汗,也顶多八百多人罢了,所以只需要几辆电车就能解决他们的环岛问题。


如果弄电车,那大明就只需要解决电车和电线的问题就足够,其它的问题可以交给其它皇帝,让他们生产带来。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电站问题。


机器可以大明出,但所需要的水泥和生铁完全可以交给这群皇帝。


朱高煦拿出的图纸,就是生铁棍和水泥的配方。


简单交代一遍过后,华光便已经出现,朱高煦他们把卡车留下,而后在华光接引中返回了大明。


此刻的大明人口,依旧生活在南京城附近,有的负责开采冶炼矿石,有的负责制作水泥,还有的负责其它,所有人各司其职。


在他们各司其职下,二十年时间里,大明的变化可以说日新月异。


这样的变化不会停下,而是继续向前前进。


很快,又是五年时间过去,但这一日大明的土地又开始震动起来。


“连出五代明君?”


看着大明疆土在扩张,李世民、刘邦、铁木真等人已经有些麻木了。


不算朱元璋和朱允炆,大明已经走出五代开疆拓土的明君了。


“嗡嗡……”


华光降临,时隔二十二年,大明的人口因为这次华光降临增长到了三十万。


除此之外,作为大明第七代皇帝的朱见深也缓缓睁开了眼睛。


“老大,快和俺说说你功绩!”


眼见朱见深降临,朱祁钺和朱瞻壑开着小汽车率先赶到了奉天殿。


与此同时,朱棣的大明宫也震动着可是扩大面积,直逼万亩。


朱棣、朱元璋他们都赶了过来,朱高煦也悠哉悠哉的走了过来。


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人驾车向着西边冲出了城去。


“又要挨打了!”


开车的朱允炆神色紧张的看向后视镜,在他的目光中,另一辆汽车追着他冲出了南京城。


驾驶室内,朱标脸色狰狞,朱允炆脸色惨白。


“是……”朱见深倒是听话的对朱瞻壑、朱高煦、朱棣、朱元璋这四位祖宗作揖行礼。


行礼过后,朱元璋先开口道:“见深,说说伱的功绩。”


“是”朱见深作揖行礼,而后说道:


“我在位时期,利用文化和经济,内附了大明五十五个属国,南洋和印度斯当地区大量小国内附大明。”


“除此之外,装甲车和半自动步枪的研究也在日渐加深,唯一不算恭顺的就是日本,不过我留了几手,一旦日本要作乱,儿孙们也能快速将他们收拾。”


“此外……”


朱见深详细说了说自己的功绩,整体来说,朱见深还是在顺着自家太爷爷朱高煦留下的书籍来做事的,而是做的很好。


“好好好……不愧是高煦这一脉的,这么算来,我大明也有六代明君了,好好好……”


朱元璋目光一扫,顺势说出了六代明君的话,让朱棣心花怒放。


“不过,孙儿去世前,波斯和山南地区叛乱不断,而且太子佑憆优柔寡断,唯有太孙厚照刚毅勇武,我比较担心这些地方的事情。”


朱见深倒是没有撒谎,而是实话实说,他这实话实说,立马上朱元璋、朱棣、朱高煦脸色不好看了。


朱元璋是担心明君断了,朱棣担心老爹不夸自己,还要骂自己,朱高煦则是担心历史修正,毕竟朱见深、朱佑憆、朱厚照这三个人名也太修正了。


“额……先等等看吧,大明积攒的钱粮应该足够吧。”


朱瞻壑为自己的大孙子说了说话,朱见深却汗颜道:


“除了内帑,国库和银行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勋臣们弄了不少坏账,想要解决,恐怕有些困难。”


“银行那边倒是还好,不过民间就业问题和阶级矛盾难以调和,以太子的性格,恐怕难以坚定推行新政……”


朱见深这话,让朱棣忐忑看向了老朱。


只见老朱脸色黑道:“如果我没记错,大明如今才一百五十二年吧?”


老朱看向朱棣,朱棣忐忑低下了头:“老四,你之前可是打包票说大明起码三百年国运的。”


“如果大明朝没有三百年的国运,那你……”老朱把手放到了革带上,朱棣已经汗流浃背。


这对父子的对话让众人侧目,只能在心底对朱棣竖起大拇指,佩服他什么都敢说。


“爹您放心,高煦说过大明肯定有三百年。”


“我什么时候说过?”


朱棣把锅甩给了朱高煦,但朱高煦这次可不敢继续背锅。


别人不知道,他还能不知道?


大明将会迎来几十年的一个气温回暖期,回暖期结束后,就会迎来小冰河降温的活跃期,灾害频发。


天灾不可怕,但天灾带来的人祸却是最无法预判和估计的。


理论上来讲,按照朱见深的汇报,大明人均拥有粮食的数据达到了一千二百多斤,根本不存在粮食不够吃的情况。


可对于前世经历过不少天灾人祸的朱高煦来说,人均不代表真的人均,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出现。


大明朝能否挺过1620年~1720年这个阶段,具体还得看看当时的皇帝会怎么做。


“我留了那几本书,应该能渡过难关吧……”


朱高煦有些忐忑,朱元璋也没有追究什么,而是等着朱佑憆下来后汇报。


同时,朱元璋也招募了朱见深带下来的太学勋臣,将科技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几年后,随着华光再度出现,朱元璋他们七个人也抬着水力发电机器被华光接引到了皇帝岛。


朱元璋难免又炫耀了一番,而皇帝们也习惯了朱元璋这每来一个大明皇帝就秀一番的习惯。


了解了朱见深做的事情后,皇帝们倒是松了一口气,毕竟朱见深做的事情还在他们理解范围内,比朱元璋、朱棣、朱高煦三人的事迹要能理解太多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时间一晃又是二十五年。


这一日华光降临,但大明的土地却并未增长,这让其它关注大明的皇帝忍不住笑出了声。


“哈哈,朱重八,我看这次你还秀什么!”


铁木真嘲讽狂笑,同时间的刘邦也道:“嗯,我就说五代明君也就差不多了,不可能超过我大汉的。”


“看看,这朱重八还以为他大明能出六代明君呢,结果也就五代,比我们强不了太多。”


李世民这般说着,时不时捋捋胡须,历经一百多年时间,他的心态瞬间平衡了。


与此同时,朱元璋和朱棣瞪大眼睛看着出现在奉天殿的朱佑憆,感受着不再震动的大明土地,朱元璋下意识将手放到了革带上。


屡次出逃的朱允炆也难得露面,心想自己终于不用挨揍了。


朱高煦带着朱瞻壑、朱祁钺、朱见深黑着脸走了过来。


“佑憆,给老祖宗们说说你干的事情,你别想着说谎,外面一堆你的臣子等我询问!”


朱见深黑着脸走上前,朱佑憆见状双腿一软:“爹,您没死啊……”


“老实交代!”朱祁钺上前抓起了朱佑憆的衣领,朱佑憆懵逼道:“爷爷,您也没死啊……”


“废话少说!”朱瞻壑瞪了他一眼,朱佑憆看着跟画像上一模一样的朱瞻壑,立马把自己这二十五年干得事情给交代了出来。


众人脸色阴沉的听到朱佑憆启用王守仁京察,脸色好不容易好看点,就听到朱佑憆说勋臣和文官给他的压力太大,他停罢了京察的事情。


“朱棣!!”


老朱直接抽出革带,朱棣下意识抓向了旁边,将看戏的朱允炆抓到了身前。


“趴——”


“额啊!!”


感受着肉体上的疼痛,朱允炆的眼泪流了出来。


“为什么挨打的还是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