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04章 父母之爱子

第404章 父母之爱子

作者:见月明 返回目录

四川成都,灌县都江堰旁。


数万百姓将这里围的水泄不通,四川县令以上官吏亦全部到场。


就连镇守四川的军中大将,许多也都在场。


比如傅有德,就坐在朱元璋的下首。


大家齐聚这里,不是为了搞什么活动,而是参观行刑。


六百多身着囚服的人,跪在都江堰大堤上,背后站着的是手拿大刀的锦衣卫。


这些人全都是朱元璋巡查四川,揪出来的贪官污吏。


地方恶霸一类的小角色,都没资格跪在这里。


百姓们看着这些囚徒,都非常的兴奋,高呼贪官。


而官吏们则心情无比复杂,因为这些人在不久前还都是他们的同僚。


平日里风光无限叱咤纵横,此时却即将成为刀下亡魂。


这种身边人被处死,带给他们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让他们心中始终无法平静。


更何况,高台正中央的朱元璋,正用冰冷的目光,来回扫视着他们。


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将他们其中的某个人抓出来当场处决。


这种局面,谁又会不感到恐惧呢。


就连傅有德,都变得沉默了许多,朱元璋不开口他一个字都不愿意说。


时间一点一滴流逝,很快蒋瓛过来通报:


“陛下,午时三刻已到。”


朱元璋脸色一凝,抓起一把令箭扔出:


“斩。”


随着他一声令下,六百多颗人头落地,血液飞溅染红了堰堤。


现场的官吏都被吓的冷汗直流,许多人需要搀扶才能站稳。


与之相反的是百姓态度,这么多人被杀他们非但没有害怕,反而非常的兴奋。


每一颗人头落地,都会引起阵阵欢呼。


‘杀的好’、‘贪官污吏该杀’。


等犯人全部被处决,朱元璋才叫来诸多官吏,训斥道:


“被杀的没有你们,是不是很高兴?”


群臣鸦雀无声,这事儿谁敢搭腔啊。


“别高兴太早,你们做了什么咱心里清楚的很。”


“之所以让你们活着,是因为你们确实做过一些实事。”


“看在过往功劳的份上,咱给你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以后好生做事,咱还能既往不咎。”


“若再让咱发现了什么把柄,这些人就是你们的下场。”


闻言一众官吏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齐声说道:


“谢陛下,臣等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又敲打了一番众人,才让他们各回各家好好工作。


傅有德也命一众将领返回军营,自己则留下陪王伴驾。


百姓们见没了热闹,也相继散去。


朱元璋带着众人来到都江堰上游。


这里树立着一座李冰和李二郎的雕像,香火非常的旺盛。


朱元璋亲自上了一炷香,祈求父子二人保佑四川风调雨顺。


之后他就开始游览参观这座千年神迹。


都江堰自从修成的那天开始,就为历朝历代所重视。


包括所有占据蜀中的割据势力,也都将此地视为要害。


专门布置一支军队在这里保护,还有专门的衙门负责维护。


大明也不例外,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千户所。


朱元璋之所以将行刑地点放在这里,一来是这里重要,二来是有人竟然敢侵吞维护都江堰的资金。


被陈景恪熏陶了那么久,他也知道了掌控舆论的重要性。


一次性杀那么多人,即便都是贪官污吏,也会被人骂的。


如何才不会被骂?


在四川,和都江堰扯上关系,就是最好的办法。


只要告诉成都平原上的百姓,这些贪官污吏侵吞维护都江堰的钱粮。


秒秒钟就能把百姓的怒火引出来。


别说是杀几百人,就是诛他们九族,百姓也都只会叫好。


事实证明他的办法是正确的。


今天数万百姓来观看行刑,没有谁指责他这個太上皇残暴。


都认为那些人罪有应得。


杀人还被称赞,老朱可实在太高兴了。


走在路上,他对有些沉默的傅有德说道:


“是不是怪咱杀的太狠?”


傅有德下意识的说道:“乱世当用重典……”


“嘿……乱世个屁。”朱元璋笑骂道:


“大明都立国二十五年了,要还是乱世咱们这些人也太无能了。”


傅有德有些尴尬,实在是习惯了。


不过很快他就正色道:“虽然乱世已经结束,然大明变革激烈不亚于乱世。”


“为了给变革保驾护航,用重典震慑人心是应该的。”


“况且这些人确实死有余辜。”


“我只是有些好奇,依照您的脾气,今日被处死的不应该只有这些人才对。”


朱元璋这才露出满意的表情,说道:


“咱也恨不得多杀一些人,只是杀的人多了谁来干活,大好局面不能坏在咱手里啊。”


“所以就只杀了其中的的典型,罪责较轻又肯干实事儿的,就暂时饶过他们这一次吧。”


傅有德点点头,半开玩笑道:“这次没诛人家九族,也不像是您的风格。”


朱元璋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咱是真想将……嗯,用陈景恪的话说就是,拿着族谱挨个杀干净。”


陈景恪经常说一些浑话,什么‘嫌族谱太厚’、‘死一族谱’之类的。


此时想想,确实挺有意思的,不知道京城那边情况如何了。


傅有德也不禁再次感叹,陈伴读真是宠冠天下啊。


发散了一下思维,朱元璋才继续说道:


“但没办法,大明缺人啊。”


“马上又要在南洋分封二十个诸侯国,至少需要迁徙三四百万人过去。”


“咱现在天天发愁哪里弄出这么多人出来,恨不得大姑娘小媳妇一天生一个。”


“又哪里舍得拿着族谱杀人啊。”


“这些犯官的亲族加起来有一万多人,杀了太可惜了,正好全都发配到南洋去。”


听他主动提起分封之事,傅有德也借机打探道:


“皇上说今年要大分封,臣斗胆一问,不知……”


朱元璋没有隐瞒,说道:“放心,南洋二十诸侯国,五个亲王国,五个侯国,十个伯国。”


闻言,即便是以傅有德的城府,也忍不住露出几分喜色:


“这下勋贵们的心就可以放回肚子里去了。”


恐怕放心的不只是其他人,还包括他自己。


朱元璋没有揭穿他的小心思,而是说道:


“你是国公,不在第一批分封之列,不怪咱吧?”


傅有德连忙说道:“臣不敢,陛下如此分封自有道理,臣悉听陛下吩咐。”


这倒是实话,大明十几个国公,如果有人封了有人没封,那没被封的肯定不高兴。


但大家都没封,自然就没人说什么了。


至于朝廷为什么不封国公,反倒是不那么重要了。


或者说,朝廷肯定会给一个理由,等着就是了。


果不其然,接下来朱元璋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封国公。


“每一位国公都是大明的顶梁柱,现在朝廷离不开你们。”


“且南洋未来是大明的腹心之地,也不会允许特别强的势力存在。”


“把公国封在这里,朝廷会不舒服,伱们也会束手束脚。”


“封几个侯国伯国,是最合适的。”


“将来朝廷会另外选择合适的地方,为你们建立公国。”


“到那时少了朝廷的约束,你们就可以尽情的施展才能了。”


听到这个答案,傅有德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得知南洋没有公国,他就猜到了这一点。


而且他也能猜到,未来的公国定然远离大明本土。


秦王封在安西,晋王已经确定封在碎叶川,燕王去了天竺。


三大塞王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他们这些国公。


至于他会不会因此心里不舒服……


还是那句话,三大塞王都封那么远,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解决了这一点小矛盾,接下里的谈话氛围就更轻松了。


两人就大分封的事情,进行了更细致的意见交换。


大分封只有王、公、侯、伯四个等级。


至于子爵和男爵,对不起级别太低不在分封之列。


当然了,之所以放着子爵和男爵不封,并不真的是他们爵位低,也不是没有土地可封。


而是大明需要勋贵集团来平衡文官集团。


但是王公侯伯的权势太大,很容易尾大不掉,子爵和男爵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而且留着男爵和子爵不封,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


眼馋封国吗?想要吗?


那就努力开疆拓土吧。


还能避免有些人因侥幸立下军功封了爵,从此就开始躺平混日子。


两人聊了很久,直到要离开时,傅有德忽然说道:


“陛下,臣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继续待在蜀地怕会误了朝廷大事。”


“且蜀地这些年相对平稳,不如另差大将来坐镇可好?”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说道:“你也想撂挑子是不是?”


“自从咱退位,冯胜天天赖在洛阳装病,汤和直接将所有职务都辞了……现在你又要休息。”


“是标儿忌惮你们,还是谁容不下你们啊?”


这话就有些重了,傅有德连忙告罪,眼泪都下来了:


“臣不敢……臣已经六十有九,常感精力不济……”


朱元璋不耐烦的道:“好了好了好,又是这一套说辞,你们就不能换换词儿吗?”


傅有德有些语塞了,听这语气,冯胜、汤和他们告退,用的也是这套说辞?


哎,那些人真是的,就不能用别的借口吗。


怎么能提前把我的词儿给抢了呢。


既然这个说辞不能用了,他也只能说出了真实打算:


“陛下,臣最近读战国策,看到触龙说赵太后篇,深有感触。”


朱元璋眉头一挑,说道:“哦?有何感触,竟然让你生出了退隐之心?”


傅有德说道:“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朱元璋先是疑惑,你退隐和爱护子孙有什么关系?


不过毕竟是洪武皇帝,马上就想通了其中的道道。


“你想给傅忠让路?”


傅有德说道:“陛下英明。”


大明自有用人的规矩,父子兄弟不可能同时担任要职。


哪怕傅忠是驸马,都没办法越过这个规矩。


傅有德不退,傅忠就始终无法独当一面。


一个六十九岁的老人,要给儿子让路,这个理由实在太充分了。


朱元璋一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反驳。


但傅有德镇守蜀地多年,这里的番蛮都服他,在这个时候将他调走,朱元璋自然不愿意。


傅有德诚恳的说道:“陛下,以臣的年纪,就算不退又能在蜀地待多少年呢?”


“与其等我老迈不能动的那天,再仓促找人替换,不如趁现在主动更换。”


“就算新来的将领一时间无法适应,朝廷也有应对的余地。”


“且,臣老了,不准备去封国了,死也要死在大明。”


“说句大不敬的,臣还想陪葬皇陵呢。”


这个陪葬可不是殉葬,而是自己的墓放在皇帝的墓旁边。


功臣陪葬皇陵,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听到他说陪葬,朱元璋也笑了起来。


到了他这个年龄,已经不忌讳丧葬之事了,更何况说这话的还是傅有德。


“这话咱爱听,咱们活着的时候一起打天下,去了黄泉也要一起干一番大事业。”


傅有德顺着这话说道:“所以啊,封国其实就是给傅忠的。”


“但是这小子从来没有独当一面过,又如何能管理好一个国家呢。”


“所以臣想趁还有点时间,让他锻炼锻炼。”


朱元璋终于被说动,道:“好吧,咱答应你了。”


“不过不是现在,咱要先回京和标儿商量一下让谁来接替你,最迟明年初就会给你具体消息。”


傅有德高兴的道:“谢陛下。”


之后朱元璋也没有再耽搁,启程返回洛阳。


南洋已经平定,接下来就是大分封了,他这个太上皇必须要在京城坐镇才行。


不是怕文官反对,他相信朱标肯定能压得住文官集团。


他真正担心的是勋贵集团。


不患寡而患不均,为何封了别人没有封我?


为何我的封地不如他的好?


为何……


这些问题如果处置不好,很可能会把好事变成坏事。


朱标确实有威望,可面对勋贵的时候,还是他老朱的话更好使。


他相信,只要自己往那一坐,就没有哪个勋贵敢吱吱哇哇。


而且他相信,在这种关键时刻,朱标也肯定希望自己回去。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朱标、朱雄英、陈景恪等人,可是翘首以盼。


他不回来,大家一直拖着大分封不敢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