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44章 人祸天灾

第444章 人祸天灾

作者:见月明 返回目录

直到第四天朱标才苏醒,但还不等大家高兴就发现情况不对。


清醒过来的朱标,身不能动口不能言,嘴角时有口水流出。


中风,所有人都清楚的意识到这个现实。


陈景恪预想中最坏的情况出现了。


朱标的表情显得很是激动,眼睛瞪的直直的,似乎想要说什么。


这是很正常的,换成谁突然变成这样,都会激动。


老朱悲痛万分,虎目顿时就红了。


反倒是马娘娘,擦干眼泪来到朱标病床前,抓着他一只手不停的安抚。


“娘的身体好了,沐英那里也派你五弟过去了,你五弟的医术你是知道的。”


“朝中的事情你也不要担心,有你爹和雄英在呢。”


“放宽心好好养病……娘还等着你养老送终呢。”


随着她的话语,朱标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然后对着马娘娘使劲眨了眨眼睛。


马娘娘似乎能听懂他的心声一般,说道:


“娘没骗你,我这都是老毛病了,缓过劲儿就好了。”


之后母子俩就这样聊了好一会儿。


朱标毕竟刚刚苏醒,精力不足,很快就疲倦的闭上眼睛。


马娘娘说道:“你好好休息,娘就在旁边。”


她刚想离开,朱标再次睁开眼睛,眼珠子使劲乱转。


马娘娘思索道:“你身体不舒服?”


朱标眼睛依然乱转。


马娘娘这次肯定的道:“让内阁学士进来听用?”


朱标的眼睛这才停下,朝她眨了眨。


马娘娘知道他是有事要交代内阁学士们,而且有些事情也确实需要说清楚。


虽然有老朱和朱雄英在,国家不至于无主。


可皇帝是朱标,他才是法礼的代表。


没有他的授权,老朱和朱雄英掌权,那都是不符合礼法的。


而且到底是以老朱为主,还是以朱雄英为主?


这都需要朱标这个皇帝来决定。


所以,虽然马娘娘很心疼儿子,却也没有阻止他见外臣。


很快七位内阁学士,外加六部尚书、大理寺卿等要员全部来到乾清宫。


七位内阁学士上前,负责与朱标沟通。


李善长作为名义上的首辅,开口说道:“陛下,请恕臣等不敬之罪。”


“陛下贵体有恙不利于行,然国事不可有一日懈怠,还需您任命一人监管。”


朱标眨眨眼睛,表示认同。


李善长继续说道:“接下来臣等的问题,如果陛下同意,就眨一下眼睛,不同意就眨两下。”


朱标再次眨了一下眼睛。


马上有臣子,将问话以及朱标的意思,转告给群臣。


这也是流程,大家都没有说什么。


接着,李善长终于开始正式提问:“国事交由太上皇和太子主持可否?”


朱标连眨了两下眼睛。


李善长继续问道:“国事尽皆交由太子做主?”


朱标再次连眨了两下眼睛。


竟然不是?几位内阁学士很镇定,其他大臣却有些惊讶。


然后不少人都偷偷的瞄向了一言不发的朱元璋。


果不其然,等李善长询问是否让太上皇主持国事的时候,朱标只眨了一下眼睛。


听到这个结果,群臣都恍然大悟,然后内心里称赞朱标高明啊。


都这样了,还能将事情做的滴水不漏。


在大明,老朱的威望是无人能及的,让他重新出山是最稳妥的。


而且如此一来,也将朱雄英最后的嫌疑给洗清了。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阴谋论者,朱标壮年中风,难免会有人传一些谣言。


谁最有嫌疑?


谁受益最大,谁就有嫌疑。


如果让朱雄英监国,那他就是受益最大的人。


根本就不用怀疑,必然会有许多人以此来攻击他。


什么太子等不及了,而且陈景恪和他是发小……想下手可太简单了。


现在,将权力交还给老朱,朱雄英就不再是这件事情的最大受益者。


嫌疑自然就小了很多。


别人再想用此事来攻击他,就站不住脚了。


至于会不会有人怀疑老朱……


皇位本身就是老朱的,他都能提前传位给儿子,又怎么会害儿子?


而且以老朱对朱雄英的喜爱和满意程度,也绝不会影响到朱雄英太子身份地位。


可以说,朱标的这个决定,真的将一切都考虑到了。


众人都不禁暗暗敬佩。


接着邱广安等人各自上前询问了几个问题。


比如国家大政是继续变革,还是回归保守之类的。


得到的结果是,一切按照计划来。


如果有难以决断的地方,以太上皇的意思为主。


当这一层意思表达出来之后,朱标就闭上了眼睛,不再回答任何问题。


一直守在旁边的郑良琦知机的站出来,说道:


“诸位阁部,陛下大病初愈不宜过于劳神,需要歇息了。”


“若有事情,请改日再来请示。”


其实众人想问的也问完了,于是就一起告退。


接着李善长等内阁学士找到朱元璋,请他主持大局。


这也意味着,朱元璋再次出山以太上皇的身份,重新掌握大明。


不少人以为他就是走个过场,随后就会让太子监国。


哪知道并没有,他就这样重新接手了大明的重担。


虽然太子依然负责处理大多数政务,可还是没有拿到监国的名义。


这让不少人嘀咕,老朱莫不是权力瘾犯了?


还是舍不得权力?


不过这些声音很微弱,没有掀起什么浪花,很快就没人理会了。


正如朱标设想的那样,因为朱元璋重新出山,大明的局势没有出现什么波动。


军政两界更是平稳的犹如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民间也没有出现关于朱雄英的不利传闻。


反倒是因为老朱没有让他监国,不少人替他抱不平。


朱雄英自己也变得低调许多,不再如之前那般事事都想插一脚。


不是因为老朱打压之类的,而是他清楚,目前自己不能高调。


亲爹还在病床上躺着呢,你作为儿子的那么高调,是几个意思?


真觉得你不是最大受益者,大家就不敢传你的谣言了是吧?


不管怎么说,本应该造成巨大动荡的皇帝中风事件,就这样平稳的过去了。


大明依然是那个大明,大家各司其职过着自己的日子。


但……真的就没有一点变化了吗?


那怎么可能。


心情极差的老朱怎么可能什么都不做。


没几日他就拿出了数百份罪状,全是官吏贪污腐败的证据。


这是最近两年锦衣卫和巡查使们收集到的证据。


对这些人的处置办法他也乾纲独断,全部处死。


而且他们的家眷也不再如之前那般流放,而是一同处死。


前前后后加起来,又是六千多人被杀。


一时间群臣噤若寒蝉,重新回忆起了被洪武大帝支配的恐惧。


原本因为朱标的宽仁政策,有些得意忘形的文武百官,瞬间变得老实起来。


办公效率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在外人看来,老朱这是因为儿子重病,拿群臣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


但陈景恪却知道,老朱其实很清醒。


他杀人是有计划的。


这次被杀的人,七成都是保守派,很多甚至明里暗里阻挠新政推行。


剩下三成革新派,也是罪大恶极的那种。


也就是说,老朱表面上看,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实际上,在他拿出这份名单之前,就已经进行过筛选了。


那些罪名较轻的革新派主力,都被保了下来。


他这么做的目的,既是为了震慑群臣,同时也是为变革扫清障碍。


这就是朱元璋和朱标的区别。


朱标想的是稳步变革,逐步替换守旧派。


朱元璋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直接大刀阔斧的来。


不行你就主动让位,不识趣那我就送你一程。


当然了,老朱能这么做,其实也和朱标这五年的休养生息有关。


这五年他解决了洪武朝留下的弊端,重塑官僚体系理顺了行政系统,培养提拔了大量后备官吏。


老朱一次性杀了数百人,换成洪武朝肯定会造成很多职务,无官可用的恶果。


这次几乎没有对行政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反而因为大量守旧派被清除,为革新派干将提供了更多机会。


变革重新进入快车道。


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老朱就是老朱啊。


虽然退居二线多年,却始终准确掌握着大明的脉搏。


看似凶残杀人,实际上到处都是谋算。


朝政方面大致就是如此,老朱在用他的方式,快速消化着朱标执政五年的成果。


至于朱标,在他苏醒之后,陈景恪为他量身定制了康复计划。


每日针灸、用药、按摩等等,各种疗法都用上了。


如果是放在前世,他的后遗症不至于这么严重。


经过治疗有很大概率可以恢复八九成。


然而此时的医疗水平还是太差,很多药物和医疗器械都没有,陈景恪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只能用纯中医疗法,对其进行治疗。


但因为拖的时间太长,有些后遗症是必然无法根治的。


最终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


但陈景恪自己私下判断,最理想状态,也就是勉强恢复一些行动能力。


想如常人一般生活,已经不可能了。


这也意味着,他的皇帝生涯基本接近尾声。


至于什么时候退位,就等他病情稳定下来,大家再商量了。


再说马娘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为母则刚。


为了不让朱标担心,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悲伤,身体已经没有大碍。


每日还能去照看朱标。


这算是最大的好消息了。


然而,老天似乎觉得今年的大明还不够热闹。


很快山东、凤皖两省布政使上奏,当地三月不雨,田亩大面积绝收。


只有靠近河流的土地,才能有一些收成。


锦衣卫的密报也证实了这个消息。


朱元璋下旨,免除两省秋税,并下令义仓出粮平抑粮价。


陈景恪也派出锦衣卫密探,去两地收集更详细的情报,务求掌握两地具体信息。


这还不算完,十月份台风袭击东南沿海。


风力之大,水桶粗的树木被拦腰吹断,房屋犹如纸片一般被掀翻。


海水沿着江河倒灌,无数土地被淹没,武昌都受到了波及。


台风过后就是连绵暴雨,十余日不见停歇。


数百万人受灾,死伤数万人,失踪者不计其数。


消息传来,京师为之震动。


朱元璋立即召集群臣,商议赈灾策略。


然而面对山东、凤皖的旱灾,群臣还能拿出办法。


面对这种级别的天灾,群臣也束手无策。


不是他们无能,而是这次的天灾实在太严重,仅靠地方衙门已经无能为力。


就算朝廷直接派人去赈灾,都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


调运粮食、药物过去?


肯定是要运的,可这些东西运到哪去?


又如何发到灾民手里?


肆虐的洪水该如何处置?


事实上,对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没有办法,只能放任洪水肆虐。


等水退了再重新收拾家园。


群臣其实也是这个意思,等水退了再说吧。


然而陈景恪又怎么可能坐视灾民不管?


等水退了?


那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


于是他找到朱元璋和朱雄英,开门见山的道:


“出动军队抗洪赈灾吧。”


朱元璋和朱雄英同时惊讶的说道:“什么?”


陈景恪知道他们为何会如此。


军队赈灾,史上少有。


遇到灾祸出动军队,更多是为了防止灾民发生动乱,而不是赈灾。


现在他突然提出这个建议,两人自然难以接受。


然而……


“几百万子民正遭受灾难危在旦夕,朝廷不能坐视不理。”


“指望地方衙门赈灾,已经不可能。”


“能力挽狂澜的,只有军队。”


老朱面容严肃的问道:“你可知道,一旦军队生乱意味着什么?”


陈景恪毫不退让的道:“可是……如果我们成功了,这将是亘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壮举。”


“也是从未有过的善政。”


老朱对此很不以为然,什么壮举什么善政,都没有稳定重要。


军队不可轻动。


陈景恪知道不可能这么轻易就说服他,毫不气馁的道:


“大明要开创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新在哪里?”


“难道就是地盘比前朝大,人口比前朝多吗?”


“新时代,新在思想。”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老朱不屑的道:“新思想就是不顾国家安危让军队去赈灾?”


“你可知道,军队一旦失控,带来的危害比天灾还要严重十倍百倍。”


陈景恪没有反驳,而是说道:


“陛下可还记得何为国家,何为君主,何为军队,可还记得历史赋予皇权的使命?”


“军队抚慰使制度已经推行十年,朝廷也为将士们做了十年的思想工作。”


“忠君爱国护民的口号也喊了十年。”


“忠君爱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做,可护民这一块始终停留在口头上。”


“现在,是时候让将士们知道,何为护民了。”


“就用这场天灾,来检验一下这十年的抚慰成果吧。”


朱雄英先被说动了,看向朱元璋说道:“皇爷爷……”


虽然没有说出自己的打算,但意思已经表达的淋漓尽致。


朱元璋没有理会两人,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