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晋末长剑 > 第九十七章 正月调整

第九十七章 正月调整

作者:孤独麦客 返回目录

正月十五上元节,邵勋又在观风殿偏厅内举办小宴,招待外地入京的大员。


「泰真牙痛否?」邵勋瞧了瞧一别多年的温娇,关心道。


「谢陛下关心,好多了。」温娇回道。


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过去几年有多痛苦。


先按照天子传授的方法,每日用盐水清洗,有用,但没大用。


后来忍不了了,找人挫牙,但刚开了个头,又受不了了,赶紧终止。


随后继续忍,实在忍不住后,有一天突然感觉疼痛好像减轻了,差点喜极而泣。


牙疼起来,真的要命啊,若非天子找隐世高人为他算命,拔牙必死的话,他可能已经忍不住这么做了。


邵勋听了极为高兴,道:「有泰真在,朕高枕无忧矣。」


别管这是真高兴还是演的,姿态是做足了,温峤也有些感动,立刻说道:「


若无陛下简拔,臣安能至此。」


说罢,端起酒杯,准备一饮而尽。


邵勋连忙压住他的手臂,道:「泰真牙疾并未痊愈,饮些清水便是。待疾愈后,复与朕痛饮。」


说罢,让宫人准备温水。


「泰真在秦州刺史任上七年了吧?」邵勋问道。


「刚满七年。」


「七年了。」邵勋感慨道:「换别人当秦州刺史,怕是三年就已部落离叛,


满境烽烟。泰真是有真本事的,国之西陆全赖卿了。然河陇只是粗安一一」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没有再说下去。


温峤若有所悟。


在座的还有同从河陇回京述职的靳准(河州都督)、靳康(桑城镇将)、辛晏(河州刺史)等七八人。


很明显,天子要对陇右地区做调整了。


这些人里面,靳准、辛晏算是方伯一类人的人物。


靳准是都督,驻西平,核心是靳部匈奴,外加刘汉灭亡后吞并的部分散落氏族,后来天子又救免了一部分刘汉禁军及其家人西迁,还从中原招募了一批府兵余丁,实力不容小视。


尤其是过去这么些年了,靳准以本部落为老底子,或武力镇压,或恩义结之,或钱财相诱,基本已经把原本略显杂乱的部队梳理清楚了,俨然西平郡最大的势力,且在与吐谷浑鲜卑的小规模边境战争中锻炼了部队,今非昔比。


辛晏是河州刺史,向镇罕,基本盘是罕营数千营兵,也是有相当战斗力的。


靳康则在陇西,手下有数千镇兵。


草壁镇将靳明亦有数千兵,只不过其位于雍州,没来罢了。


把这三大军头喊了过来,目的不言而喻。


果然,邵勋很快说话了:「陇右还得有知根知底的重臣镇守,泰真一一此言一出,温娇还没说话,辛晏、靳准却脸色一变。


温峤用眼角余光瞟了他俩一眼,作揖道:「陛下有令,臣万死不辞。」


「善。」邵勋笑道。


笑完,看向辛晏,道:「公明在河州刺史任上亦有数年了,可谓劳苦功高。


罕苦寒之地,实在委屈卿了。诸葛道明已然入京,卿可为荆州刺史。襄阳繁华之地,定能一慰卿族,如何?」


辛晏脸色数变。


他想过被夺权入京,但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而今身在汴梁,反抗亦是无法,最终只能低头应道:「臣一一遵旨。」


「此事宜早不宜迟,可书信一番,将妻唤来汴梁,朕可赐宅一区,以慰辛卿之劳苦。」邵勋又道。


「是。」辛晏应道。说这话时,脸色已有所好转,但还是掺杂了许多情绪。


「靳卿。」邵勋又端着酒杯来到靳准面前,道:「昔日朕许你成边数年,便可入朝为官。国事繁杂,迁延过久,今可应诺矣。」


有了辛晏之事在前,靳准还有什么好说的?他是刘汉老臣、新朝降人,匈奴人看不起他,梁人也和他没什么交情,造反的话后继无援,必然失败,更别说还会坑了女儿。


于是很爽快地举杯回敬,道:「臣遵旨。」


邵勋对他的态度很满意,遂道:「部落可交给令郎,卿入京直任教练监便可。」


原教练监裴廓年前病逝了,追赠光禄大夫,许荫子弟一人为官,居丧结束后入职。


司徒裴在缠绵病榻许久后,比裴廓还早一个多月病逝。


他俩走后,裴家在上层的势力大为衰减,目前仅有御史大夫裴部、民部尚书裴湛、司隶校尉裴纯(原并州刺史、游击将军)三人一一原司隶校尉邵续已转任殿中尚书。


不过裴部即将出任太尉,高高挂起,不掌实权,御史大夫则由山遐接任。


许是为了补偿,担任青州刺史多年的裴避将要担任鸿胪卿一职。


但从人员配置来看,像裴、羊这些大族在中枢为官者,整体年龄偏大,走一个少一个。


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大家族没能形成老中青搭配的仕宦年龄结构,中间出现了巨大的断层,一旦老人故去,一时间难以有人接替。


或许,有个无形的大手在干扰这一切吧。


邵贼太年轻了,开过年来才四十七岁,他可以给这些在打天下过程中给予他巨大帮助的世家大族体面,不找茬办他们,就这么春风化雨徐徐消减。


一个字,熬!


把老登都熬死,大家就不用搞得太难看,也是一段君臣佳话。


「河、秦二州刺史,泰真可能荐之一二?」邵勋坐回了上首,看向温峤,说道。


温峤心念电转,然后苦笑一声,惭愧道:「思来想去,实无所得。」


「黄门侍郎阴元如何?」邵勋问道。


其实他本来看重桓彝的。


桓茂伦当过一阵子给事中,让邵勋了解了他的能力,觉得不错,此番劝降宣城纪氏功劳不小,于是准备外放他当刺史,思来想去最后给了江州,而不是秦州。


邵勋已经私下里和阴元谈过话了。


此人早就把族人接来了洛阳,本身有能力,又是凉州出身,在当地维稳不成问题。


听到邵勋发问后,温娇立刻答道:「阴侍郎才学上佳、交游广阔,必能胜任河州刺史一职。」


邵勋微微颌首。


辛晏暗暗叹气。换个中原人去当河州刺史他都不怕,可派过去的是敦煌阴氏的族人,还是张骏旧臣,麻烦就大了。


阴元出任河州刺史后,不消数年,就能把他在当地经营的势力慢慢瓦解。完了!


靳准则有些好笑。


他和辛晏在河州搭档,一为都督、一为刺史,各自掌兵,真没有矛盾吗?事实上他俩是互相监视的状态,谁都不敢轻举妄动,陇右民情渐复后,天子一动就是两个人,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教练监就教练监,其实不错。这种衙门早就有成规了,他只需要督促、考课就行,无需大改。还能离家人更近一些,好处很多。


「秦州刺史便由供军少监满昱出任,他曾当过天水太守,泰真并不陌生。就这么定了。」邵勋说完,端起酒杯道:「满饮此杯!」


******


一系列的人事调整陆陆续续公布了出来,让正月里在家休息的官员们都安生不了。


改元不是小事,它标明了下一阶段的动向,人事调整是应有之意。而作为旧时代的老臣,原中书监张宾已到弥留之际。


正月十八日夜,邵勋携充华刘氏至洛阳张府探望。


府中冷冷清清的,仆婢就没几个,处处透露着一股萧瑟、寥落的气息。


张宾一生存活着的就一子一女,女儿在范阳,长子本在家治产业,但为了照顾父亲,早就从河北赶了过来,此刻毕恭毕敬地站在外面。


「孟孙可有遗言?相识一场,能做到的朕一定答应。」邵勋坐在床榻边,拉着张宾的手,轻声问道。


张宾艰难地摇了摇头。


邵勋微微一叹,道:「令郎亦有才学,朕可辟他为一—」


张宾枯瘦的手猛地一紧,邵勋便没再说下去。


「何至于此!」邵勋苦笑道:「朕难道是刻薄寡恩之人么?」


「陛下春秋鼎盛。」张宾只轻轻说了这六个字。


这话没头没脑,但邵勋却听懂了。


这个时候,他看了眼刘野那。


刘氏会意,轻轻出去了,并把房门带上。


现在屋内就他们两个了。


「孟孙,此间只有你我二人。朕向来佩服你的才干,今只有一问。」邵勋压低了声音说道:「近来立太子之声渐涨,朕当立何人?」


张宾沉默不语,仿佛进气少出气多。


「孟孙。」邵勋又道。


床榻上响起了似有似无的叹息,许久之后,微弱的声音渐渐响起:「陛下春秋鼎盛,可令太子主持修书,仅仅每月朔望听政。削减东宫卫队,禁军三监、府兵诸卫但以老臣领之。」


说完后,仿佛耗尽了精力般,张宾闭上了眼睛。


邵勋悚然一惊。


张孟孙真是看透了他的心思,所提建议都恰到好处。


这是对太子的严防死守,同时也是对太子的保护,父子二人之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这种关系又是脆弱的。


若哪天太子忍不住寂寞,后果十分严重。


邵勋想起了还在并州的六子,他能忍受长期修书的寂寞吗?


邵勋在天明时分离开了张府。


张孟孙已逝,老臣又走了一个。


他看着东天的鱼肚白,回想起昨夜的君臣密语,突然起了一种冲动:召集禁军、府兵讲武操练。


他起自军队,只有军队能给他安全感。


回到军队中时,如鱼得水,所过之处,众皆欢呼。


这才是权力的底层逻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