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我在历史中长生不死 > 第19章官升三级

第19章官升三级

作者:贰更2 返回目录

皇宫。


勤政殿。


建武帝正在批阅奏折,连续数封都是参奏兵部。


兵部尚书贪墨军饷、成国公任人唯亲、威远侯纵兵劫掠、镇南侯意图谋反……


几乎所有执掌军权的武将,全都罪名累累。


御史的职责是风闻奏事,却也少有这般激烈,听起来不似大乾三兴,更像是国朝要亡了。


建武帝询问身旁老太监:“去查查,这帮御史又发什么疯!”


老太监躬身退下,片刻后回来禀报。


“陛下,昨天威远侯与卢尚书的车架遇上,互不相让。威远侯命亲兵殴打卢府家丁,连卢尚书轿子都掀翻了。”


“今早卢尚书没去礼部当值,据说在家养伤!”


老太监将查来的消息说出,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卢尚书出身世家大族,是周丞相的左膀右臂,威远侯统领京营,女儿是太子妃,两边都惹不起。


“下旨申饬威远侯,罚俸一年。”


建武帝给了个不痛不痒的惩罚,文武相互攻讦早就习以为常,本就是他有意引导的结果。


继续批阅奏折,看到户部关于受灾人数的汇报。


“除存量死亡,冻死者超百人……”


建武帝眉头紧皱,当了三十余年皇帝,竟然看不懂奏折。


什么叫存量死亡?


雪灾对建武帝来说并不是大事,朝廷有规章制度,依律救灾即可,但是看不懂的户部奏折,让他有种臣子脱离掌控之感。


“传周爱卿。”


殿中值守的内侍,当即去丞相府传旨。


丞相府位于皇宫右侧布政坊,只一墙之隔,大乾以右侧为尊,足见其权势之盛。


约莫半个时辰。


周丞相在内侍的引领下,来到勤政殿三叩九拜。


“周爱卿请起,赐座。”


建武帝直接问道:“朕博览群书,从未见存量死亡之词汇,不知作何解释?”


“启禀陛下。”


周丞相刚刚坐下,听到问话连忙起身。


“此语乃户部徐尚书创出,意为京城以往年份百姓死亡数量,扣除后就是因雪灾而死的人数!”


“……”


建武帝沉默半晌,问道:“这次雪灾,京城死了多少人。”


周丞相瞥了眼面无表情的皇帝,猜不透是要听好消息,还是听真实的情况,想了想回答说。


“衙门发的公告,是七百二十六人。”


建武帝追问道:“那实际呢?”


周丞相实话实说:“只京城就超万人,大雪封路,尚未统计附近州县。”


建武帝叹息道:“竟然死了如此之多,百姓受苦,朕心难安!”


“陛下,臣定竭力救治京城百姓。”


周丞相目光低垂,已然明白了皇帝的想法。


京城不允许死这么多人!


万年县多死些,永宁县多死些,乃至于附近州府也多死些,京城的雪灾自然就减轻了。


“周爱卿下去吧。”


建武帝微微颔首,对周丞相很是满意,懂事又能办事,唯一可惜就是出身江南世家。


皇后崔家、丞相周家、礼部卢家等等,全部出身于江南,也都是投资建武帝的原始股东。


创业时自是甜甜蜜蜜,创业成功了,股份不在自己手里就很难受!


偏偏不能强行清退股份,会造成朝廷不稳,后世也会骂建武帝擅杀功臣、不能共富贵。


于是大力培植了以威远侯为首的新兴武勋,维持朝堂平衡,免得皇权旁落。


“当年若是听老祖的话……”


建武帝眼底闪过一丝懊悔,旋即摇摇头,回到过去重新来过,也会选择与世家合作。


“也不知老祖躲在哪里,让朕找的好苦啊!”


收敛心思,查看下一封奏折。


礼部蔡侍郎上书,有玉龟现于济水,背负阴阳八卦,此乃天生祥瑞,特请献于宫中。


以往见到祥瑞奏折,建武帝都会置之不理。


不夸赞,不惩罚。


皇帝需要有拍马屁的官员,不止是愉悦心情,有什么不好明办的事也能交给他们。


蔡侍郎就是其一,擅长四处搜集祥瑞。


前天抓来白鹿,今天捕到玉龟,明天又发现白虎,御花园养的奇珍异兽大多来源此人。


“忠心可嘉,当赏!”


建武帝沉吟许久,吩咐内侍拟旨。


“礼部侍郎蔡文林,忠君体国,劳苦功高,升任礼部尚书……”


连升三级!


老太监在旁边听着,面色如常,心底掀起惊涛骇浪。


威远侯、卢尚书迥然不同的结局,似乎预示着什么,往后咱家可不能收江南的银子了!


……


雪灾来的快,去得也快。


街上的雪铲干净,尸体收干净。


天色放晴,雪灾就过去了。


衙门抓了几个造谣生事的刁民,菜市口砍了脑袋,再没人敢议论死了多少人。


又过了半个月时间。


京城百姓都忘了有过雪灾,开始议论今年的花魁选举,春风楼能否连冠,明月阁能否逆袭。


殓尸房内空荡荡冷清清,仿佛人满为患只是虚幻。


“娘希匹,外边的人可比咱这的尸体可怕多了!”


李平安也就私下里骂骂,去了外边可不敢胡说,与生人说话时,恨不得将陛下万岁挂在口头上。


活命么,不寒碜!


眼见天色将暗,没人来送尸。


李平安关门落锁,穿街过巷来到崇宁坊。


崔氏书铺。


早早已经点上了灯火,许多书生借着光看书,崔掌柜非但不嫌弃,反而让伙计烧了开水祛寒。


李平安来过几次,对这般情景已不陌生。


隐约能猜到崔掌柜的用意,将来哪个书生中了进士做了官,都会记得书铺的恩德。


先前好奇问过崔掌柜,好事为何不做到底。


摆几张桌椅,泡几壶茶水,花不了几个钱,就能让书生记得更深!


“好事不可做尽!”


崔掌柜没有细说,李平安反复揣摩,才明白其中深意。


书铺只能站着读书,将那些占便宜的人排除在外,留下的都是真正的穷书生。


这才是有用的雪中送炭!


且读书人都有几分傲骨,站着是借书,坐着喝茶就是施舍了。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有骨气有才华的书生,宁肯苦着累着,也不会接受书铺的施舍。


其手段之微妙,非寻常人能领悟。


李平安对崔掌柜很是佩服,不愧与千年世家沾亲,很容易就收拢了许多读书人的感恩。


来到柜台前,与崔掌柜说道。


“上次买的书已经读完,感悟颇深,还请推荐几本养身、食补类的道家典籍。”


正说话间,书铺进来个书生。


模样颇为狼狈,身上沾着白毛,手上几处血痕,拎着只肥硕的大鹅。


“苏公子,好久不见。”


李平安笑着打招呼,来人正是春风楼认识的苏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