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 519 《文明的碎片》

519 《文明的碎片》

作者:森外 返回目录

写完之后又经过仔细修改,方明华准备发表,自然是《延河》杂志。


今天早上吃完早饭,带着四篇散文底稿方明华驱车来到《延河》杂志社。


车停在马路对面,方明华一进杂志社大院,往来的人都笑着招呼。


方明华直接来到三楼敲开挂着社长、主编两个牌子的办公室——这原来是自己办公室的地方,现在是白苗在这里办公。


“明华!”


白苗一看是他进来,赶紧站起来招呼。


“快坐,你这一调走,也不经常过来坐坐,大伙都想念你呢。”白苗边倒茶边埋怨道。


“这不过来了嘛。”方明华笑道。


自从去年辞掉主编职位之后,除了几个关系好的有时候私下联系,他很少来杂志社这边。


没事别过来乱转,免得影响别人的工作。


其实想想,“人走茶凉”这个词并非多么贬义,而是符合实际。


“白苗,我前段时间跟着陆遥到天汉地区转了一圈,写了些散文游记,你看看怎么样?”


方明华说着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沓文稿交给白苗。


“你写散文了?”白苗听了有点惊讶:“你先慢慢喝茶,我看看。”


白苗拿过文稿仔细看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明华,你这是散文?”


“怎么?不像?”方明华喝了口茶反问道。


“也不是,我以为你像贾平娃那样,也来一本类似《商州初录》那样的散文,没想到根本不是一回事。”


“是不一样,平娃写了《商州初录》,我总不能来个类似的《天汉初录》吧?”方明华开起玩笑来。


“明华,你这篇散文,让我想起金克木、张中行两位老学者的散文,一個写了《燕啄春泥》,另一个写了《负暄琐话》,”白苗说起自己的观点。


“他俩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他们散文之中。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题“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我觉得伱写的这篇手法和他们的很相似。”


“你说的对,我是借鉴他们的写作手法,我称之为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这个名字新鲜我打让暮春过来。”说着白苗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


暮春就是赵暮春,编辑部副主编兼任散文诗歌组组长,也是方明华一手提拔的。


赵暮春过来,见到方明华也是一阵问好,当他看到方明华写的文章后,又惊又喜。


“方主席,看来你没忘记我们诗歌散文组啊。”


“瞧你说的,我可一直惦记着呢。”方明华回答了句,不过有点愧疚。


说实在,自己担任主编期间,他的工作重心一直在上,偶尔关注下诗歌,主要还是和西川那帮人交往比较密切的原因。


至于散文很少过问。


“方主席,这四篇散文我们全部要了,这期先刊登两篇,剩下两篇留到下期。”赵暮春立刻决定:“方主席,你还要写吗?”


“如果合适的话,我打算写个系列。”方明华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赵暮春越听越高兴。


额的神呐。


如果这个系列散文发表,不是开创了一个散文流派?


对,人家名字就想好了,文化散文!


等方明华讲完,赵暮春说道:“既然这样,我准备咱们杂志上临时开辟了一个专栏,专门刊登你的散文!对了,你这一个系列叫什么名字?”


“主要是我游览天汉、白银地区所看所感,就叫西北游记吧。”方明华说出自己的想法。


赵暮春听了沉思了下,才开口说道:“方主编,我提个意见,根据你刚才所说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文化遗迹,自然背景下的人文气息,人生背景下的沧桑慧悟,不如就叫《文文明的碎片》如何?


哎呦


你这是走余秋羽的路,将来让余秋羽无路可走啊。


“好吧,你按照你的意思办。”方明华同意了。


“既然是个系列,方主编,你最好再写个序,简单介绍下你前去天汉以及白银的情况。”赵暮春又提醒道。


“好,我想想。”方明华答应了。


很快,一篇序就出新鲜炉:


“我是汉族,我说汉语,我写汉字,是因为我们有着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重镇,就是天汉.这里是汉人老家。


上个月,我和好友陆遥,在《中外纪实文学》杂志主编徐岳的陪同下,一块回了一趟“老家”。


几千年历史的变迁,弹指之间,前世今生早已交错成梦。我们走近它,再做一场重回大汉的美梦吧。


5月份的《延河》杂志正式发表了方明华的《文明的碎片》系列散文的前两篇:《觉醒年代》和《东方的哥伦布》。


作为作者,方明华当然想知道读者对这两篇散文的评价,白苗也说了,将有关的读者来信整理好以后叫人送到他家。


不过方明华还没接到读者来信,却接到来自西大刘建军的电话。


“明华,这两天抽个空来西大。”


“刘校长,有什么事吗?”方明华问道。


“讲课啊。”


“我上周不是刚讲完吗?这么快又要讲?”方明华感到奇怪。


从去年秋天到现在,方明华已经将八十年代文坛所流行先锋类中两个重要派别:意识流和魔幻现实主义讲完。


按照他的计划,下一个系列准备讲马原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不过在一个月之后大安排,怎么这么急?


“我看了《延河》杂志上你发表的两篇散文,非常有意思啊,给同学们讲讲这类散文的特点以及写作手法,我也想听听!”


啊?这?


“这个讲完,这学期你就你不用来上课了。”刘建军电话里笑着说道。


嗯,这个建议不错。


“那好吧,那就定到下周二吧,我要准备准备。”方明华说道。


“行,下周二,下午两点半,学校大礼堂。”刘建军说话也是干脆利落。


怎么又放到大礼堂?


那不是又成了千人讲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