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 643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

643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

作者:森外 返回目录

何申、谈歌、关仁山这三位作家被称为冀省文坛的“三驾马车”。他们的作品多关注现实生活,深刻反映民生民意,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让他们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恰好就是这一轮现实主义作品冲击波!


今天他们仨都在啊。


看到何申发言,方明华笑着说道:“何社长(何申时任《承德日报》报社社长。),我正准备讲这个问题。”


“新现实和新写实虽然看上去只有一字之差,似乎都写的现在、当下,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一、表现内容不同:


新写实:则淡化人物生存时代背景,聚焦小人物无奈的尴尬人生,将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写实的主要对象


新现实主义:往往把关乎民族、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和个体生存艰辛的现实问题,作为共同呈现的叙事内容。它取材于当下跌宕起伏的社会生活,如国企脱困、下岗职工的辛酸艰难、乡镇干群矛盾、农村教育的亟待改善、反腐倡廉以及当代的科技强军等。


二、创作主体的叙事姿态和心态不同:


新写实:则采用“零度情感”的叙事态度和隐匿式的叙事视角,对所写的“现实”不再以预设的立场加以褒贬,尽可能做到客观、冷静,不带感情色彩。


新现实主义: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的特点,作者在文本中倾注了无法遏止的道德激情和价值评判,甚至不时跳出来代作品中的人物发言。


表现技巧不同:


新写实:则强调情节和人物的真实可信,但情节和主题却不受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束缚,注重细节描写,鼓励多元化的创作


新现实主义: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如典型环境的渲染和典型人物的刻画,较少现代主义技巧的借鉴与挪用


方明华滔滔不绝讲着,大家都认真听着,特别是何申他们三个听的很认真,还不停记着笔记。


方明华足足讲了一个小时,最后说道:“新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内文学史上从传统的现实主义到先锋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类型的一次回归,从文学理论角度算不算上创新,但是,我认为当下社会需要这样的!”


“啪啪啪”会场上发出热烈的掌声。


今天会议结束,赵本夫找到方明华。


“方主席,能否将你今天的发言整理一下,以文学评论的方式刊登在我们《钟山》上?”


“我本来是打算发表在《延河》上的,既然赵主编你开口,那行!”


会议进行了三天结束,大家各自返程,王安依回申城继续忙她的写作。


“这次研讨会,对我的触动也很大,我现在正在写的这篇东西,或许会用上这次讲的,回去我要好好消化消化明华,余桦,你们呢,什么时候回?”


“安依姐,我和明华都约好了,趁现在没什么写作任务,逛逛南京城。”余桦笑道。


“也好,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能逛的地方挺多。”王安依笑道。


“什么中山陵、夫子庙我都不说了,建议你们去梧桐大道走走,感受感受这个城市的氛围。”


第二天,方明华和余桦结伴兴致勃勃逛起来。


据说南京城的梧桐大道有好几条,方明华逛的是新街口至中山门那一段中山东路。


两人手插在口袋,漫步在路上。


现在已经是初冬,街道两旁的梧桐枝叶不再那么稠密,但橘黄色的叶片让整条马路焕发出古城独有的深邃气质。


两旁有许多民国时期的建筑,原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原中央通讯社大楼旧址、原黄埔同学会励志社旧址


穿梭在这些建筑里,仿佛回到民国时代。


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现改名叫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进入仿古的牌楼大门,竟然传来电视剧《八月桂花香》的主题歌《尘缘》


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


到如今都成烟云


情也成空宛如挥手袖底风


幽幽一缕香


飘在深深旧梦中


是台湾歌手罗文唱的。


歌声沧桑,感受到那看尽花开花落,方明华不由得驻足听了一会。


据说,这是这时抗日名将孙立人的专属BGM,不过方明华实在没搞清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但歌曲确实很好听。


看到方明华停下脚步,余桦也站着停了会。


“这个好像是一个香江歌星唱的。”


“叫罗文。”


“哦我对流行音乐不太了解,我喜欢听古典音乐。”余桦说道。


方明华看了他一眼没再说什么。


人家也不是在装逼。


后来余桦还专门写一部随笔集叫《文学或者音乐》,前半部分主要阐释文学作品和评介作家风格,后半部分则侧重于解析西方古典音乐和音乐家!


不过,显然今天的余桦心思没在这梧桐树或者民国建筑里,还想着昨天研讨会的事。


“明华,我今天夏天回了一趟老家,和我父亲闲聊的时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什么故事?”方明华有些好奇。


“我爸是外科医生嘛.他曾遇到过一群人在“血头”的带领下,跋涉千里来我们这里卖血。”


余桦就把故事简单讲了一遍,我受这个故事启发,我想写一个长篇。


《许三观卖血记》!


方明华马上明白了。


这也是余桦的代表作之一,方明华觉得,比写的《活着》更加震撼。


不过方明华也没多说什么,只是随口问了句。


“你爸说的那群人是哪里的?”


“豫省。”


豫省!


这可是九十年代卖血的重灾区啊。


“余桦,我觉得你这个创作点子不错,不过我觉得要想写好,最好你去豫省一趟,看看那里真实情况,或许有助于你的写作。”方明华建议道。


“有这个必要?”


“我觉得很有必要。”


看到方明华意味深长的语气,余桦点点头:“那好,我离开南京后,就先去豫省转转。”


三天后,两人同时离开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