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天天死谏,朱元璋人麻了 > 第二三六章 啥?布衣宰相是梅殷?!

第二三六章 啥?布衣宰相是梅殷?!

作者:翻个小白眼 返回目录

坐在这里想了一阵之后,梅殷心头忽然间一动,一个重要的事情付现在了他的心头。


有一件事儿,到了现在,也已经是可以着手来做了!


这同样是一件,一旦做出来之后,就将会对大明产生诸多有利于影响,可以让大明的实力,有一个很大提升的东西。


而且,这种提升还是肉眼可见的。


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效果特别的明显。


之前的时候,梅殷只是守着自己在双水村这边的一亩三分地儿,悠然的过日子。


同时也从一些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带着给大明带来相应的发展,和一些比较好的变化。


但是,现在他的心态有了一定的转变。


决定要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得更为积极一些。


更快的推动大明的发展。


而这件他想起来,并准备做的事,就是燧发枪。


燧发枪这东西,他在之前死谏自己家老丈人后,就已经是得到了。


只不过一直以来,有着诸多的事情要做。


所以倒是没有对动手去做燧发枪。


这个时候,梅殷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动手,把燧发枪给弄出来了。


燧发枪这种东西,和大明军队之中,常用的火铳比起来,效果不知道提升了多少。


不论是射程,亦或者是射击速度,还有威力,都非同日而语。


大明兵马本就英勇善战,自己若是再把燧发枪给弄出来,并且能够大规模的生产制造。


到了那时,大量装备到大明的军队当中去。


让将士们进行相应的训练。


必然能够让明军的战力,有一个飞速的提升。


在今后,面对海上的那些海寇们,都将有着巨大的优势!


也尤其是到了海外,去给那些域外蛮荒之所,给他们带去来自于大明的文明之时。


这东西更是特别的好用。


每一杆燧发枪,都散发着文明的光辉。


是一件特别好的社交工具。


必须让他们体验一下,泱泱大国的真善美。


不仅是燧发枪,还有红衣大炮这东西,梅殷也觉得可以提上日程了。


这同样是他在此之前,所获得的奖励。


只是一直没有动手做。


现在,自己家的房子,已经是建设了一个差不多了。


后续只需要再把一些小细节给弄好,再多通通风,散散气,差不多等到过年之时,便可以搬进去住了。


而自己现在,也在大明这边悠然的生活了很久。


有些事,确实可以做了。


等到他把燧发枪先弄出来,再把红衣大炮给弄出来之后。


必然能够让明军的战斗力,有着一个极大的提升。


让大明的综合国力,都变得更强。


红衣大炮再配上大明本身就有的、那超大的海船,简直是绝配!


大明现在的造船技术,处于世界的顶尖水平。


大明最大的造船场所,龙江宝船厂,就在应天府城之外。


那里有着一大批非常优秀的顶级造船工匠。


以及相应的诸多设备。


不说洪武朝,只说永乐朝的时候,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从那里就能看出大明现在造船技术的有多先进。


要知道,永乐朝时龙江宝船厂这个大明最大的造船之所,已经是半残废了许久。


早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


至于那些随着郑和而行的将士,也是不知道被‘阉割’了多少年,早就已经不是鼎盛时期的巢湖水师。


尚且还有这等威风。


如今自己来到这个,可以说龙江宝船厂、这个大明最高水平,规模最大的建造舰船之所还健在,且处于鼎盛时期。


巢湖水师也仅仅只是其带头的德庆侯廖永忠,才被解决的时候。


大明的各个方面,都特别的强盛。


在这等情况下,自己推动朱元璋废除海禁,重设市舶司,向外走出去。


再给舰船之上,加上红衣大炮这等神兵利器。


大明大海军在今后,必然武德极为充沛。


可以给周遭的,众多地方的小国,都给好好的送一些温暖。


这等事情,想想就让人觉得激动,很是令人神往。


尤其是往东边而去,倭国那边那里,可是有着数量特别巨大的产银地。


也同样盛产黄金。


话说,就自己家老丈人的这样子。


若是让他得知了倭国那边,有多少的金银储存。


那在今后,他绝对会特别积极的横渡重洋,把那边给弄成大明的产银地。


变成大明的钱袋子。


好像……如果是自己没有记错的话,老朱和那边,也有着不小的过节。


当年老朱取代元朝,建立大明。


在大明立国之后,就朝着周围的众多藩属国,派去使者,宣告宗主国的身份。


有很多地方的小国,都热情招待大明使者,并派使者前来大明觐见。


但是到了倭国那里,却发生了一件,让老朱极为气恼之事。


那里的人,直接把老朱的诏书,都给扯了个粉碎!


不仅仅如此,还把老朱的使者,都给杀了。


对于这件事儿,朱元璋是暴跳如雷。


特别的气愤。


当即就要征调大军,前去横扫倭国!


龙江宝船厂这个如今大明,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造船之所,就是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之下,给进一步加强的。


只不过到了后来,朱元璋被刘伯温等人给劝住了。


要他以大局为重。


更重要的,是要吸取元朝忽必烈当年,征伐倭国的惨痛教训。


忽必烈当年,数次征伐倭国,可每次到了那边后,都在海上遭遇大风暴。


把船吹到七零八落,无数船只被海风撕碎,巨浪打垮。


很多的将士,也随之而死。


几次征伐倭国,次次都失败。


还都是因为天象的原故。


这等惨痛的教训,也让朱元璋起了一定的疑虑。


若是在这陆地上,兵对兵,将对将的打。


多少倭国人,都不够朱元璋派兵灭的。


但是元朝的那种,遇到天灾的事情,着实是让人有些心惊。


让人很担心,一不留神就会步了元朝的后尘。


毕竟人力有穷尽,不可能和这等强大的天象相抗争。


再加上当时,大明也是才建立,各方面都不稳定。


尤其是北元那边,残存势力还是挺大的。


朱元璋暂时也就压下了这口气。


按照原本的历史,一直到后来朱元璋也没有派兵前去倭国那边,给他们送温暖。


按照原本的历史,甚至于到了后来,更是把周围的不少国家,列为了不征之国。


认为那些地方,都是蛮夷之地,地处偏远,贫瘠。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


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


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这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给他的后世儿孙,所留下来的一些告诫的话。


其中,倭国便也是在这不征之国的行列之内。


站在这个时候的,朱元璋的立场上来看。


尤其是晚年的朱元璋立场上来看,朱元璋说出这样的话来,也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


朱元璋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看了汉隋唐等诸多、对周边小国进行征伐结果的前提之下,所做出来的。


并且,华夏对周围那些藩属国的态度上面,也一向比较仁慈。


整体上而言,是处于赔钱赚吆喝的状态。


只要真的臣服了,那么在今后,这些藩属国遇到事情了,求助于宗主国。


宗主国这边,真的会出兵帮他们平事儿。


而华夏本身,就地大物博,再到周围的那些地方去动手,远征,大多数的情况下,真会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再加上老年时的朱元璋,早就已经没了年轻时的冲劲。


会做出这样的决断来。


但也能够让人理解。


当然,现在自己来了,那肯定是要推动这些事情,出现一些转变的。


不征之国这个事儿,肯定不能让朱元璋,如同历史之上那般,将其给列出来。


而小日子那边,想要如同历史上那般,不被大明攻打。


也根本不可能。


别说到了后来,那边也派来了一些人,缓和了一下这个矛盾,让朱元璋面上好看的一些。


这次,就算是他们那边派来使者跪下喊爹,喊爷,喊祖宗都没用!


该动手,还是要动手的!


梅殷觉得,今后把那边作为大明的一个海外行省,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历史上老朱,会把那里列为不征之国,会忍下怒气,没有对那里动手。


但是现在,自己来了,那必然会大不一样!


不用多说别的,只要能够在今后,把那边产量巨大到夸张的金银储存量,告知老朱。


让老朱相信这些是真的。


那很多事情,根本不用自己再继续进行推动。


老朱自己就会嗷嗷叫的,把这事给办了。


来到了洪武年间,又在这里,生活了这样长的时间之后。


梅殷是深刻的认识到了,老朱到底有多缺钱。


这样一个缺钱缺到,都开始发行宝钞的人。


知道了这么大的金银产量,那要是不做出一些事情来,才是怪事!


不过,有些事情但是也显得有些麻烦。


比如这燧发枪,红衣大炮这些东西的出现,需要给出一定相应的合理解释才行。


不然自己直接就将其给制造出来,那多少是让人有些怀疑。


不仅是这些,倭国那边有着大量金银的消息,也同样要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才行。


不然的话,就朱元璋在不少事情上显得谨慎,甚至于可以用固执来形容的的性子。


想要让他相信这个事儿,并让他在今后,为此嗷嗷叫的努力。


着实有些不太容易。


这个事情,确实显得比较棘手。


想要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来,并不容易。


若是自己能够向朱元璋自曝穿越者身份,并不惜暴露系统,那很多事情,都比较好解决。


但很显然,这事儿他不能做。


不然很怕会被朱元璋,把自己拉去切片研究。


不过梅殷的这种纠结,并没有持续多久。


很快,他心里面就已经有了主意。


这个主意不是别的,正是刘伯温,这个刘半仙。


这等事儿,哪有把他拉出来进行顶缸更合适的呢?


老刘就是这么用的!


不过用归用,却还是要有一定的讲究。


毕竟这燧发枪和红衣大炮,包括小日子那边,巨大的金银储备量。


这些都是后世得来的知识。


刘伯温是真不知道。


自己固然可以在一开始时,就往住刘伯温头上扣。


只是这样做的话,今后朱元璋那边,只要一问刘伯温,就很容易就会露馅儿。


毕竟刘伯温,对于这些是真不知情。


所以为了把这件事情变的完美,不让人怀疑。


至少有一个说得去的理由。


梅殷这边,还是要做出一定的事情来。


才能够让这个事儿比较好说。


不过对此,梅殷已经有了相应的办法……


“二姑父,那个……没事儿,二舅爷这人不记仇,您也不用多想……


过些日子就好了。”


见到梅殷坐在这里,好一阵都没有怎么动,面上的神色不住的变化。


看起来和往日里有着很大的不同。


李景隆终于是有些忍不住的,来到梅殷这边,望着梅殷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对梅殷进行安慰。


他以为是自己家二姑父被不久之前,舅爷的那一番大骂,还有那看起来就让人害怕的气势,给吓到了。


对此,李景隆心里面也多少显得有些意外,还有一些感慨。


若非自己亲眼所见,当真是说什么都不信,二姑父居然也有害怕的一天!


他……竟然还知道害怕?


这当真是一个奇迹!


“嗯,我知道了景隆。


岳父他脾气,其实也是挺好的,人也还不错。


只是当时说话有些太冲了而已。


他是刀子嘴,豆腐心,肯定不会和我一般计较。


走,咱们上地里,接着挖红薯去。”


听到梅殷的话,再看看梅殷的状态。


李景隆忍不住一愣,神色都变得不太一样了。


多少觉得,自己的脑子有些乱。


这怎么……怎么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呢?


这二姑父这个时候,看起来整个人的状态,那是相当好。


哪里有任何被吓到的迹象?


还有……他居然还说,舅爷是刀子嘴豆腐心……


这……一时之间都让李景隆,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这好像……自己过来安慰二姑父,多少是有些多余。


这二姑父看起来,状态要比自己还要好。


话说,自己被吓得腿都软了。


到现在都还有些缓不过劲来。


虽然之前,也已经见了多次舅爷发火了。


并且也觉得,有很大的可能,姑爷不会对二姑父动手。


而且舅爷之前发火,也不是冲着自己来的。


可李景隆腿肚子,还是有些软。


姑爷这种人一旦发怒,那是真的让人害怕!


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了的。


“对,对,二姑父你说的对!


李景隆连连转头,表示梅殷说的对。


原本他还想要再说一些别的。


这个时候,所有的话,也都全咽回到了肚子里。


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确实没有必要再多言。


和二姑父这个时候的状态比起来,好像自己才是,更加需要被安慰的那个人……


“二姑父,这怎么又要去刨红薯了。”


李景隆忍住心里面的种种感受,望着梅殷出声询问。


梅殷道:“现在第一批栽种的红薯,还剩下不少。


这是个新鲜东西,咱们刨一些送人很不错。


多刨上一些,给姑父他老人家,送上一些尝尝鲜。


再去看看青田先生。


上次的时候,青田先生来这边,我还是说了,等到红薯下来的时候,给他送一些红薯尝尝鲜的。”


李景隆听到了梅殷口中,所说出来的话,微愣了一下,差点没有反应过来,他说的姑父是谁。


片刻后,才意识到自己家二姑父所说的姑父,就是自己的亲爷爷。


对!红薯这种新鲜东西,确实可以给自己爷爷带回去一些,让自己爷爷尝尝鲜。


红薯这东西,也挺好吃,还比较适合没牙的人吃。


爷爷的牙掉了不少。


自己把红薯带回去给爷爷,爷爷肯定会挺开心。


肯定会夸自己孝顺!


李景隆被梅殷提醒,一下子想起了这事儿。


觉得自己家二姑父的提议,确实不错。


当下便也不再去多想其余的了。


忙拿了镢头,带了筐子,还拿了扁担,和二姑父梅殷一起下了地。


这次来到田里之后,都不用梅殷动手。


李景隆就自己动手刨了起来。


把梅殷这边的红薯,刨了十多株。


而后又来到李景隆的田里,把李景隆田里种下的,最早的一批红薯也给刨了将近二十株。


装了冒尖儿两大筐子。


足足一百多斤!


梅殷本来是准备,自己将其给挑回来的。


但李景隆不让,非要自己挑。


李景隆这些日子,在双水村这边也干了不少活。


挑担子这事儿,也做过几次,挑着担子,也是像模像样


至少走起来,不像没有挑过担子那些人,一走三晃的。


根本要走不动路。


只是,这次这两筐的红薯实在是太多了。


分量过重。


差不多得一百五十斤都不止。


李景隆也能够将其担起来,但走的话,就不那么顺畅了。


不一会的功夫,就冒了汗,喘了气儿。


走路时罗筐也控制不稳了。


不时就会撞一下腿,有红薯从箩筐上跌落下来。


“景隆,还是让我来吧。”


梅殷望着李景隆道。


李景隆这次倒没有在多说别的,把担子给放了下来。


“二姑父,这个这担子太重了,不好挑。


我回去再拿两个箩筐和扁担过来。


把它们给分成四个筐子来装。


咱们一人挑一担就好。


梅殷摇头道:“不用。”


说着就担起了担子,很轻松。


那李景隆担着看起来很重,压的李景隆,多少有些呲牙咧嘴的担子。


这个时候在梅殷身上,就像是没有多少重量一样。


梅殷担着担子,和李景隆说笑着往前走。


那随着他的走动,担子以及两端的箩筐,一闪一闪的上下跳动。


很有节奏感。


李景隆看到这样的景象后,多少为之呆了呆。


这二姑父,力量是真不小!


“二姑父,牛批!!”


他对着梅殷竖起了大拇指,满是惊叹。


自从在自己家二姑父这里,听到了牛批这样两个字眼,并听二姑父说了这两个字的含义之后。


李景隆就特别喜欢用这两个字儿。


只觉得说起来特别的有力量,很优美,能够特别好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


梅殷见此笑了笑。


“景隆,还是你年纪小,再过上两年,身子板彻底长结实了,力气就上来了。


担这些东西,不在话下。”


当然,他说是这么说,却也知道李景隆在今后,想要如同他这般举重若轻的,担着这样重的担子,是不可能的。


不是说这事情有多高的技巧,而是说他的这身力气,可不仅仅只是自身生长来,和锻炼得来的。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那都是通过触动喂猪就能变强这么一个东西,获得了一定的力量增幅。


自己现在这身力量,哪怕是二哥秦王朱樉这等天生神力之人,只怕都比不上……


……


“父皇,母后,你们回来了?”


皇宫之中,太子朱标得到了自己父皇和母后回来的消息后,马上就迎了出去。


面带笑容的出声问候。


“标儿。”


朱元璋看到坐标之后,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对于自己家老大,他是咋看咋顺眼。


这是其余儿子,所没有的待遇。


朱标看着自己家父皇和母后,也同样是分外的开怀。


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确定,这一次父皇和母后二人,前去双水村那边得到了一个很不错的体验。


二妹夫那边,绝对是对父皇母后他们热情的招待了。


没看母后他们的马车上,都还有着一筐的红薯吗?


这就是最好的见证!


而且,这次父皇和母后归来之后,天色都快黑了。


这显然是到了二妹夫那边之后,被二妹夫热情招待的缘由。


以往父皇前往双水村二妹夫那边,一般都是没过多久,就会从双水村那边骂骂咧咧的回来。


都是正午刚过没多久。


这次却直接待到了天色将近傍晚之时,方才归来。


不用多想就知道,这肯定是此番相见甚欢。


毕竟父皇这次前去那边,可是要给二妹夫封伯爵的。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奖励了。


都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哪怕是二妹夫,此番在父皇给了他这么好的待遇的前提之下。


那也绝对不能再如同之前那般,逮着父皇进行死谏。


再说,也没有那样多的东西来让他死谏。


大明诸多的大事都已经解决了。


就算是没有解决,二妹夫也都已经死谏过了。


“二妹夫在知道了父皇,给他封了伯爵后,一定特别的开心吧?”


朱标忍不住出声询问。


他有意缓和一下,自己父皇和二妹夫之间的关系。


想要对这次难得的缓和,进行一个稳固。


结果,朱标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朱元璋一张脸顿时就变了不一样了。


“别提那个狗东西了!”


朱元璋哼了一声道:“它娘的,说起来咱就来气!


给他封伯爵?封个屁!


就他那尖嘴猴腮的样子,他也配?


这辈子都别想了!”


朱元璋骂骂咧咧的离去了。


朱标听到自己父亲的话,又看到了自己父亲的表现。


不由的呆了呆。


显得特别的意外,无比的错愕。


这……这什么情况啊这是?


不怎么和自己所想的,竟是完全不同?


这……自己父皇此番前去双水村二妹夫那里,又被二妹夫死谏了?


不是……这不应该啊!


这真的要被二妹夫死谏的话,父皇和母后人,又怎么可能会待到现在方才回来?


哪怕是太子朱标,这个时候都显得茫然了。


有被自己家父皇的态度,给惊到了。


“母后,这……咋回事了?这该不会是二妹夫真又对父皇死谏了吧?”


马皇后闻言,点了点头:“可不是吗。


要不然你父皇咋会变成这个样子?”


马皇后在说起这话时,人也多少显得有些无奈。


朱标闻言,一时之间都不知道该如何说才好。


这……怎么好端端的,就又死谏了呢?


二妹夫哪里有那么多的事儿,要死谏啊!


再说,这一次很明显,看起来和以往不同。


父皇他们一直待到现在才回来,怎么样最终结果,却是这样的?


马皇后当下,就和朱标来到文华殿里,和朱标说这次的事情……


听了自己家母后,所说的这一番事情之后。


朱标有些绷不住。


这也就是说,这次二妹夫,他是调整了事情的先后顺序。


没有在父皇前去的第一时间里,对父皇死谏。


而是到了后面,才对父皇死谏!


怪不得!


怪不得父皇会这个样子。


又想起自己母后,所说的二妹夫这次所死谏的内容。


朱标心里面,也同样是为之感慨万分,并升起了诸多的震动。


话说,若非是这次梅殷对这户籍制度进行了死谏。


并且还说出来了这样的一番话。


他是真的看不出来,自己大明现在所推行的这户籍制度,居然还有着这么大的隐患!


居然有这么大的可能,会给大明带来这么大的伤害!


虽然朱标震惊于自己家二妹夫这次,居然又给自己父皇进行了一番死谏。


但是在得知了,自己二妹夫死谏的内容之后。


对此却变得更加的震动了!


他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


让自己那显得震动的心,尽可能的平复下来,


若非二妹夫所言,他也同样看不到,这看起来特别好的户籍制度下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大的危害!


这又是一个让自己大明,在今后产生诸多,这样那样问题的重大事情!


“这户籍制度,确实要改。


母后,那二妹夫那边,说了该怎么应对这个事情吗?


朱标望着马皇后询问。


马皇后闻言愣了一下。


仔细想想道:“那个……好像没听他说。”


没听他说?


朱标一听这话,顿时是被噎的有些难受。


望向自己母后道:“母后,是不是……又是父皇,被二妹夫进行了死谏之后。


一时之间没有控制住自己,跑得太快了?”


马皇后点了点头道:“确实是如此。


你是不知道,你父皇当时跑的有多快。


马蹄子都冒出火星子了。


对着你二妹夫一顿吼,人就跑没影了。


连我看的都有些错愕……”


听到了自己母后这么说。


朱标又是有些哭笑不得,又是有些无奈。


能让自己父皇变成这个样子,二妹夫还真的是独一份。


可是,这么想着的同时,朱标心里面也已经是做好了,过上几天后,自己手头的事儿清闲一些了,就再到双水村那边走上一趟,去问问二妹夫决定。


这事儿,还是要问问二妹夫才比较稳妥。


毕竟这是二妹夫所提出来的。


按照他之前的相关经验来看,这只要是二妹夫提出来的问题,那他八成都会有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对于大明的这个户籍制度,该如何解决调整。


朱标心里面,此时其实也有了一定的想法。


但是这件事情,事关重大。


这些时间以来,他养成的一些习惯,还是让他觉得自己问一问二妹夫更为稳妥。


免得出太大的乱子。


“标儿,过上几天你有空闲了,就到双水村那边去问问你二妹夫吧。


看看他在这事情上,是一个什么意见。


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当时你父皇跑得太快了,我也没有想起这一茬。


只顾着担心你父皇了,也忙跟着出来。


忘记问这事儿……”


马皇后望着朱标出声说道。


朱标和马皇后这个时候,在这件事情上,竟是想到一块去了。


朱标闻言点头道:“行,孩儿过几天就去二妹夫那里。


孩儿也是这么想的。


这件事情很重要,马虎不得。


还是问一问二妹夫那边,有什么好的办法比较好。


咱们可以把二妹夫的意见,和咱们的意见相互结合一下。


尽可能把事情弄完善。


毕竟这事情,可关系着千家万户!”


马皇后闻言,点点头,觉得还是自己家标儿做事靠谱。


看起来在不少事情上,要比重八这个当爹的,更为稳当不过。


再想想今天,重八被梅殷这个女婿死谏之时的样子。


还梅殷当时所说出的那些话,觉得好像这事,搁谁身上谁也淡定不了太多……


现在,朱标,马皇后,乃至于是朱元璋在遇到一些,特别重大的事情,又没有想出太好的解决办法的事情时。


都会下意识的,去想着问一问梅殷。


梅殷现在,甚至于都能够称得上一声布衣宰相了!


“母后,二妹夫的封赏,这事怎么办?”


朱标望着马皇后面,露难色的出声询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