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53章 只朕如此,后世之君弗从

第353章 只朕如此,后世之君弗从

作者:煌未央 返回目录

“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至今,凡南、北二军,飞狐军、句注军,又细柳、霸上、棘门三营;”


“依皇祖母之见,此七军,有何异同?”


对于祖母窦老太后‘为啥这么霸道’的质问,赶到长乐宫像老太太解释的刘荣,并没有急于给出自己的看法。


而是不答反问,将问题又抛还给了老太后。


虽然被刘荣这一手不答反问惹得暗下微微一恼,老太后也还是深吸一口气,根据自己的认知,浅尝遏止的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太祖高皇帝所设南、北二军,乃我汉家立国之本。”


“——自太祖高皇帝于芒砀聚义,跟随在太祖高皇帝身边的,无论是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等将帅,还是冲锋陷阵的兵士们,都几乎全都是丰沛子弟。”


“是太祖高皇帝口中的‘山东老兄弟’,也是后来,坊间私下所说的:丰沛元从……”


···


“仰赖丰沛乡亲父老追随,太祖高皇帝得以兴义军,诛暴秦。”


“一直到太祖皇帝先入咸阳,受三世子婴之降,太祖高皇帝最仰赖的,都始终是丰沛子弟。”


“——哪怕是那罪大恶极的诛吕,也同样是出身丰沛;”


“功是功,过是过。”


“诸吕之罪,绝不容质疑。”


“但吕氏一族的功,也是不能不认的……”


伴随着老太后一番话语音落,刘荣也是面带赞可的微微点下头。


正如老太后所言:在创业初期,太祖高皇帝——或者说是沛公刘季最倚重的,无疑便是自己的初始创业团队,即丰沛元从。


刘荣更习惯将其称之为:丰沛集团。


想当年,太祖刘邦还只是秦属泗水郡,丰邑沛县的一个小小亭长。


正值始皇嬴政大兴土木,又是在北边修长城,又是在南边修直道;


又是在关中搞阿房宫、骊山始皇帝陵,又是斥重金给徐福,出东海以寻仙问道。


甚至就连西南夷那片鸟不拉屎的地方,始皇也愣是派人过去,修了一条板板正正的五尺道!


如此繁重的大规模工程,尤其还是封建农耕文明下,包含基建、奇观、军事设施等类别在内的庞大、繁杂工程;


自然是需要人的。


作为泗水亭长的太祖刘邦,凭借自己在黑白两道的关系,自然是逃过了被征召劳役的厄运,却也还是牵扯进了此事。


——沛县县衙,遵从咸阳秦廷中央指示,从治下抽调青壮数百,送往骊山,参与始皇帝陵的修剪工作。


而这个押送青壮的任务,便落在了泗水亭长:刘邦的身上。


后来的事,大家基本都多少有所耳闻了。


队伍走到芒砀山,队伍中开始有人散播恐慌,说凡是始皇帝征召的青壮,无论是去北方修长城、去南方修直道,还是去关中修皇陵,都是十成十的有去无回!


去修长城的,都累死了;


去修直道的,都饿死了。


修皇陵的更是凄惨——一座墓室修好的瞬间,参与这座墓室建造工作的所有人,都会被活活封在墓室中闷死!


据说,是为了保守秘密……


人下人吓死人——大家伙儿越说越离奇,越说越恐怖,当晚便有几个人偷了押送官差的马,连夜逃亡。


队伍缺了人,刘邦深知按照《秦律》当中的连坐法,整个队伍自刘邦以下,每一个人在内,都免不得要去廷尉大牢脱一层皮。


若有点门路,找关系塞点钱,没准还能带着半条命出来;


没门路的,那就不知道要被埋在长城脚下,还是始皇帝陵里头了。


反正去了也是保底半死,上不封顶,刘邦当即做下决断:大家都跑吧!


反正去了咸阳也是个死——乃至生不如死,我们还不如就此各自散去,各自寻求各自的生机。


于是,数百人的青壮队伍作鸟兽散,却也有十几号人素来对刘邦‘仰慕已久’,决定留在刘邦身边一起混。


这些人的名字,在后世也基本都是如雷贯耳。


隆虑侯周灶啊~


鲁侯奚涓啊之类。


当夜,落草为寇的刘邦和自愿留下来追随自己的兄弟们痛饮半夜,又追究斩了那条象征着嬴秦‘天命’的白蛇。


之后,便是长达数年的草寇生涯,以及始皇驾崩之后的天下群雄并起,共反暴秦。


在这个过程中,太祖刘邦从始至终,都在依仗丰沛老乡。


——落草为寇时,身边是老乡们充当小弟,丰沛的百姓们也多少照顾着吕雉、刘乐、刘盈母子;


起兵反秦时,也同样是丰沛子弟追随,组成了沛公刘季最原始的创业团队。


之后南征北战,一直到刘邦先入咸阳,接受了三世子婴的投降,刘邦身边,几乎就看不到几个‘非丰沛出身’的随从、部曲。


而这些人——这些从始皇驾崩,甚至是刘邦落草为寇开始便追随刘邦左右,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的丰沛子弟,便是南军唯一的兵源。


开国时,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丰沛老兵;


后来,是这些老兵的子嗣、后代。


到现如今,基本是个丰沛户籍,且身无残缺的青年,就都可以在南军混上几年。


这是一支曾经光荣、曾经伟大的队伍。


但在那场发生在诸吕之乱后、发生在南北两军之间的皇宫保卫战时起,曾经政治成分最纯、最‘红’的南军,也不可避免的堕落成了丰沛子弟混吃等死,坐吃山空的温床。


所以,到了刘荣这一朝,世人皆以北军为禁军,却只以南军为‘元勋子弟少爷军’。


至于窦老太后口中,那罪无可恕,却也功勋卓著的诸吕外戚,刘荣也知道说的是谁。


——周吕侯吕泽。


一位极具神秘色彩,在汉室开国过程中举足轻重,却被史料可以抹除大半痕迹的神秘外戚,吕氏外戚一族最杰出的子弟……


“南军,无论是最初的丰沛老卒,还是如今的丰沛子弟,都是我汉家的功臣。”


“——便是整个南军上下,都尽是缺胳膊少腿的苦命人,我汉家,也必须好生荣养着。”


“因为南军,便是我汉家的根。”


“根若是松动了,那宗庙、社稷,自也就随之震摇了……”


老太后话音落下,刘荣又是一点头。


对于南军,刘荣的看法和老太后,以及汉室历代先皇一致。


——这支光荣的元勋部队,别说是打不了仗,就算是生活不能自理了,汉家也得好吃好喝养着。


千金市马骨也好;


立贞节牌坊也罢。


总之,就是非如此不可。


当然,刘荣不愿意就这个话题,与老太后有太过深刻的交流,也不完全是因为没有意见。


而是因为眼下,祖孙二人之间的话题,和南军的关系并不大。


准确的说,刘荣想要通过这场话题,让老太后明白的,并非自己对南军的看法……


“北军,就简单多了。”


“——鸿门宴后,太祖皇帝受封汉王,率部南下汉中。”


“同年秋,使淮阴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得以还定三秦。”


“北军的底子,就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说是太祖皇帝还定三秦时,关中之民苦三王久矣,听闻入关的是约法三章的沛公,当即便是十数万人踊跃参军报效。”


“于是,太祖皇帝乃使外戚:周吕侯吕泽,负责丰沛兵马;”


“至于在关中新受的兵马,则一股脑都交给了彼时的大将军:韩信手中……”


一番话,既是回忆了那段往昔岁月,也委婉的表明了老太后,对南北两军的看法,或者说态度。


——南军,那是原始合伙人;


北军,则是后来的天使投资人。


二者各有不同,重要性说不上孰轻孰重。


再往下,老太后的语速,便明显放缓了不少。


“飞狐军,是太祖高皇帝专门用于卫戍边墙的精锐。”


“——甚至比太祖皇帝年间的南军,乃至如今的北军都还要更强悍!”


“最主要的是:自太祖高皇帝设飞狐营至今,从来没有除汉天子以外的第二个人,曾顺利命令过这支军队。”


“如果说,南军是我汉家的根,北军是我汉家的枝叶;”


“那飞狐军,就是我汉家这颗‘树上’,最粗、最壮,同时又长得最高、长的最直的一根主干。”


“我汉家,不能没有南军这个‘根’,也不能没有北军这个‘枝’。”


“但只要飞狐军这个‘干’还在,那无论情况恶劣到怎样的程度,都绝到不了山穷水尽的那一步……”


很显然,老太后对飞狐军的评价很高。


当然,飞狐军也配得上这样的评价。


——一支孤军,满共不到两万人,虽然说不上保了汉家北墙五十年太平,却也起码是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确保北墙勉强能够支撑。


若是没有飞狐军,情况会是什么样?


汉家别说是积蓄力量,轻徭薄税了——苛捐杂税一股脑全压在百姓头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也不过是确保边墙无虞而已,根本无法进取。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飞狐军凭借一己之力,让汉家以极小的代价、极低的战略成本,得以抽出功夫闷头发育了五十年。


这样一支英雄部队,再怎般夸赞,也绝对当得起。


“句注军么……”


“嗯……”


“倒也是打了几场漂亮仗。”


“只是比起飞狐军,却是差远了……”


最后丢下这么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老太后就摆出一副‘我说完了,该皇帝说了’的架势,俨然是结束了发言。


而老太后如此作态,也终是让刘荣心中大定。


——句注军,是和细柳、霸上、棘门三营同时设立,却主要负责边墙一线卫戍任务的常备野战军!


自然,和细柳、霸上、棘门三营一样,是由少府内帑、相府国库各自承担部分,再由主将补上缺口的模式,吃‘百家饭’养着的军队。


而对于这样的军队,老太后的态度也可谓是直白务必。


——句注军,念在其戍边有功,老太后还勉强愿意提一嘴;


至于细柳、霸上、棘门三营,老太后却是连提都不愿意提!


哪怕是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过程中,起到过关键作用的细柳营,老太后也同样不屑一顾!


至于原因,也显而易见。


和刘荣不待见这种吃‘百家饭’,听‘百家话’的军队一样:老太后对于这样的军队,也同样心怀不满。


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即是皇祖母相召,孙儿,自不敢有所隐瞒。”


心里有了底,刘荣说起话来,也终是不再拐弯抹角。


“孙儿意,扩羽林、虎贲二校各为都尉,以为我汉家拱卫长安之禁军,一如往昔之南、北二军!”


“只是不同于往昔,南军取丰沛子弟,北军取关中良家子——羽林、虎贲二军,皆以英烈遗孤为卒,自幼操演成军。”


“如此一来,我汉家将再次达成两支禁军相互掣肘、制衡,而非一家独大的局面。”


“于宗庙、社稷而言,此举之利弊几何,皇祖母,不会不明白……”


···


“至于北军,孙儿的意思,是伺机改变为下一个飞狐军。”


“——其实过去这些年,北军与其说是禁军,倒不如说就是第二支飞狐军!”


“每逢战事——北墙有变,匈奴入侵也好,南方生疑,赵佗称帝也罢;”


“便是关东诸侯作乱,出征平叛的大军骨干,都总是北军将士。”


“这么些年下来,北军的战力,早就可以作为又一个飞狐军去使了。”


“更何况关中民风彪悍,百姓民尚武之风极盛;”


“以一个‘禁军’的名头,将关中子弟兵都锁在长安,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毕竟关中,乃我汉家之国本、我刘氏之根本……”


如是一番袒露,老太后面上神情当即便暖了几分。


——甭管怎么着,刘荣至少还愿意实话实说,根本没有欺瞒老太太的意思;


到了如今这个年纪,老太太在意的,其实也就是这点聊胜于无的尊重了……


“至于朔方、河西二军,孙儿也是同诸位将军、大臣们再三商议,才最终定下。”


“至于此诸军之供养皆出少府,不容外朝插手分毫……”


“皇祖母,当也是明知其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