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文豪1978 > 第526章 于国有利,于民有益

第526章 于国有利,于民有益

作者:坐望敬亭 返回目录

张百发怎么也没想到陶玉书会出这么一个主意,一时不知该同意还是不同意这体育馆因为位于朝阳区,本来就叫「朝阳」


林朝阳夫妻俩捐献巨资,结果冠名的体育馆用的还是用原来的名字。


这事说出去,人家该怎么看他张百发?怎么看燕京市政府?


人言可畏啊!


张百发思前想后,最后说:「不行,不行。这是朝阳区的体育馆,名字不变,到时候谁能了解到你们夫妻俩做的贡献?


真这么干了,那我们也太没诚意了。」


「我看这名字挺好,咱们本来也没想过要出名。」林朝阳说。


林朝阳夫妻俩态度很坚决,张百发劝来劝去也劝不动,最后提出了个折中的办法。


「那你给提个字吗,落你自己的名字,好歹留点证明。」


林朝阳想了一些,觉得这样也没什么问题。


许多公共建筑的名字都是由政要、名人题字,挂在那里也不算突兀。


「行,那就这么定了。」


总算是酬谢了林朝阳夫妻俩的贡献,张百发心中高兴不已。


然后他亲自带着林朝阳夫妻俩驱车去银行办理捐款,路上还念着这3000万元的作用。


眼下距离亚运会举行不到1年时间,各处体育馆、亚运村和居民住房均已经动工,有不少建筑的建设已经接近尾声。


但资金缺口还有2个亿左右,林朝阳夫妻俩一下子捐了3000万,直接解决了17%的资金,一下子给燕京市解决了不小的压力。


后世直到亚运会后,这些资金缺口燕京市政府也没解决,最后不得不成立了北辰集团,以房地产开发来堵窟窿。


90年以后亚运村附近兴建的汇园公寓等一大批商品房小区便是源于此。


以亚运会兴建的配套设施,再加上优美的小区环境,让亚运村在后来一度成为燕京的高端住宅区。


到了中国银行燕京分行后,听说张百发是来专程陪同办业务的,燕京分行内一阵骚动。


好家伙,这得是多大的面子啊!


这可是燕京市副市长,副B级干部啊!


然后等了解完情况,大家都释然了。


捐款3000万,别说是副市长了,市长来接待一下也未尝不可,这些钱够他们中国银行全国上万名员工两三年的工资了。


一番操作过后,捐款如数进入亚运会基金会的银行账户,张百发再次向林朝阳夫妻俩表示了感谢,又说等年后要为林朝阳夫妻办个表彰大会。


林朝阳说不用那么麻烦,张百发却说:「一定要!这是内部表彰,我们肯定不声张,请二位务必接受。


P,


见状,林朝阳夫妻俩也不好反对,就答应了下来。


然后张百发又说晚上邀请林朝阳夫妻俩吃饭,两人连忙拒绝,在张百发失望的眼神中离开了燕京分行。


转眼大年三十已过,春晚上赵本山闪亮登场,全国的电视观众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新一代的小品王即将诞生。


除了赵本山这个最大的亮点,今年的春晚上最惹人注目的就是亚运会吉祥物盼盼的亮相。


不仅是在春晚上,春节前后的燕京城内盼盼的影子也越来越多,可爱的熊猫形象充斥于燕京市的大街小巷,在春节的热闹氛围中更制造出了几分喜庆。


伴随着热闹喜庆的春节气氛,关于林朝阳夫妻俩捐款3000万的消息也在燕京城内不胫而走。


尽管林朝阳夫妻俩不想张扬,燕京市方面也尊重他们的意见保持了低调。


但夫妻俩捐款当天,燕京市政府、中国银行燕京分行那么多人都见证了,想瞒是瞒不住的。


1989年,我国的人均GDP在1535.7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7


元,燕京市职工平均收入是2100元。


现在的3000万捐款如果放到后世的话,购买力绝对超过百倍。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简直是遥不可及的天文数字,哪怕是对绝大多数已经企业家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数字。


1990年的春节过后,这条震撼人心的消息流传于燕京城内,并且在不断的向外溢散。


大年初五这天,林朝阳和陶玉书夫妻俩来到了燕京市ZF礼堂。


今天上午数百位工作人员齐聚在这里,另外还有燕京市的两套班子成员也全部到场。


燕京市大领导今天还特地邀请了乔长老出席,一下子拉高了表彰大会的规格。


因为林朝阳夫妻俩不喜张扬,今天的表彰大会属于内部表彰,没有记者到场,没安排采访,流程也不繁琐。


先是由乔长老作了发言,然后由林朝阳夫妻二人上台接受表彰。


表彰仪式过后,大领导笑着说:「朝阳同志和玉书同志给大家讲几句吧。」


陶玉书把这个差事让给了林朝阳,他站在台上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开了口。


林朝阳的发言既不官方,也不套路,听人在场所有人的耳中,只有两个感受:坦率、真诚。


「..—.回京这些天,我听到了不少人关于我们办亚运会的讨论。


中国不富裕,政府不富裕、老百姓也不富裕,办一个亚运会投入25亿元,有人说我们是掏空了家底撑面子。


就好比为了请客吃饭,主人家把家里的全部积蓄都拿了出来。


这些同志的看法和提出的问题很贴近现实,我也想过这个问题。


为了一个亚运会,值得吗?」


林朝阳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环视着会场内的众人。


「我认真的思考过后,觉得还是值得的,


我再举个例子,这些年很多工厂都会在电视、报纸上打广告,大家觉得打了广告就会有人来买东西了吗?


不一定。但广告让你的产品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在他需要的时候是不是有可能想起来呢?想起来了是不是就有可能来买呢?


我们中国举办亚运会也是一样。


中国要改革、要开放,要更好的与世界融合,我们需要一个让世界了解的窗口,需要给世界展现中国的热情和发展。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西风东渐,我们国家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了仰视西方欧美国家,总觉得人家的政治体制好、经济发达、文化发达,入眼处西方国家的一切都是好的。


看过了西方国家,再看我们自己的祖国,就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同志们,我们不够自信啊!


这不是某个人的不自信,而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不自信。


咬着牙办一届亚运会,不仅是为了让世界看到中国,也是为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社会凝聚力。


而且我认为,我们仅仅办一届亚运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办奥运会!」


此话一出,如同平地一声雷!


会场内一片哗然,连台下十几位见惯了大场面的领导都忍不住面露讶色。


亚运会都还没办明白呢,就要办奥运会?


这不是放卫星,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一套吗?


会场内的声音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大家毕竟都是首都的公务员,片刻后便安静了下来,但所有人的眼晴都紧紧的盯着林朝阳,期待着他接下来的话。


林朝阳脸上挂着微笑,继续说道:「我知道大家肯定都被我这句话吓了一跳,恐怕还会有人想,这姓林的捐点钱飘的厉害,都敢畅想奥运会了!」


他说到这里,会场内响起一阵哄笑声。


待气氛再次安静下来,林朝阳脸色变得认真起来,接着说道:


「我提议举办奥运会,主要有几点考虑,大家听听看觉得对不对。


第一,我们举办亚运会投资几十亿元,新建、改建、修的体育馆有上百座,还有那么多的配套设施。


如果举办完亚运会后就空置在那里,那将是个巨大的浪费。


第二,相比于亚运会,奥运会能够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都强出太多了。


我们既然有了举办亚运会的经验,完全可以再接再励,


大家觉得我们办亚运会是个赔钱买卖,以前举办奥运会也是个赔钱买卖。


1976年加拿大举办了奥运会耗资35亿美元,亏损了10亿美元。1980年苏联举办奥运会,耗资超过90亿美元,亏损之大,更是史无前例。


但现在不同了,从84年的洛杉矶到88年的汉城,连续两届奥运会都实现了盈利。


在创造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增强民族自信,还能兼顾到经济效益。


举办奥运会,于国有利,于民有益。」


最后一句话,林朝阳说的掷地有声,如同一声洪钟大吕撞击在会场内众人的心目中。


众人真真切切的听进去了他的想法,也忍不住认真思考起来。


举办奥运会,说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但听林朝阳这么一说,似乎也不是不能办。


在会场内因为林朝阳的发言而陷入一片沉静之时,突然有一个声音响起。


「朝阳同志这个提议很大胆啊,也很有想法,是个很值得探讨的命题。」


说话的是燕京市大领导。


他说话的时机很恰当,既肯定了林朝阳的提议,又解决了此刻会场的冷场。


申办奥运会是举国大事,林朝阳冷不丁提到这样的大事,不管在场的人们赞同与不赞同,都没办法展开来谈,这也就造成了会场内的短暂冷场。


大领导表态后,林朝阳客套了两句,结束了发言走下台,台下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刚才大家虽然没有对林朝阳的提议表露出想法,但仅凭着他敢于提议这一点,就赢得了在场众人的敬佩。


那可是奥运会啊,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


所有人都明白,申办奥运会哪怕对于很多发达国家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更别说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了。


敢于向困难发起挑战,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林朝阳下台后,大领导简短讲了一段话后结束了今天的表彰大会。


退场时人群有序退出礼堂,林朝阳跟陶玉书正商量着中午回家吃点什么,就见乔长老在大领导的陪同下走了过来。


「朝阳同志,刚才你说起申办奥运会的事,你觉得以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情况适合举办奥运会吗?」


乔长老的问话听起来似乎有请问的意味。


但周围的人都是官场人精,大家清楚的知道,以乔长老的地位,问出这样的问题绝对不是无的放矢,他更不可能为了林朝阳的一个提议而当面质问。


面对乔长老的问题,林朝阳神色轻松,回答道:


「燕京是首都,上百座体育场馆汇聚在这里,这是举办奥运会、亚运会这一类体育盛会独特的优势。


至于申办是不是符合我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情况,这个肯定是要国家考量的。


不过我想,奥运会的申办和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竞争的国家和城市众多。


如果要申请,提早一些应该是没什么坏处的。


世界在发展,我们中国也在发展,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不断缩小。


可能再过十几年,我们举办一个奥运会要比现在举办亚运会还要轻松!」


听了林朝阳的话,乔长老面露轻笑,表情不置可否,就此结束了这个话题。


然后又随意的问道:「你们夫妻什么时候回香江?」


林朝阳略感意外,没想到乔长老还会关注这事。


「快了,过两天就回。”


乔长老点了点头,「过几天可能有人要请你们吃饭。」


说完这话,乔长老便带着人离开了礼堂。


林朝阳满脸好奇,不知道乔长老所谓的「请客吃饭」是怎么回事。


这个时候燕京市大领导凑到他耳边说了一个消息,林朝阳这才恍然,原来如此。


等从礼堂内出来,张百发凑到了林朝阳身边。


「我的朝阳同志,你这个想法可吓了我们一跳,怎么突然说起申奥了?’


「也没什么,我也是临时起意。亚运会建了那么多场馆,放在那里闲置不也是浪费嘛。」


张百发心中其实也认可他的话,但他是领导干部,有些话是没办法说的。


仔细想想,他觉得林朝阳在今天这个场合提到这件事,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他可不认为乔长老是闲着没事才会问林朝阳那个问题。


想到这里,他拍了拍林朝阳的肩膀「你这一次的建议,说不定有奇效啊!」


林朝阳洒然一笑,「这谁说得准啊!」


次日,林朝阳接到文协方面的电话,说有些关于评奖的事想请他去商讨。


到了文协,接待林朝阳的是文协新任领导马烽。


林朝阳和他只在几次公开场合中见过,没有深交,但马烽一见林朝阳却格外热情,还开起了玩笑。


「哎呀!我们的林大财主来了!」


林朝阳夫妻为亚运会捐款三千万这事在燕京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您这不是挖苦我嘛!」林朝阳笑着说。


马烽说,「我这可不是挖苦,而是实打实的羡慕啊!现在大家都在传,说你就是咱们中国文坛的首富!」


林朝阳苦笑着摇摇头,「什么首富不首富的。」


玩笑了两句后,马烽才说起了正事。


去年国内发生了些事,文协的领导层换了不少人,马烽也是在去年12月才上任的。


他这次找林朝阳是为了庄重文文学奖的事,庄重文文学奖两年一届,今年又到了评奖年。


鉴于去年发生的事,文协方面十分谨慎,毕竟庄重文文学奖的初选机构可都是各大高校的文学社团。


听马烽说完文协方面的顾虑后,林朝阳沉吟着说:「文协方面要加强监督我没有意见,不过我们这是文学评奖,就算有人想捣乱,也要按照程序来。


初选、终选各自独立,并不会影响结果的公正和公平。」


林朝阳表达完了自己的意见,马烽颌首道:「这个我当然知道。但现在是多事之秋,多加小心是有必要的。」


接着,马烽又说了些文协这大半年的不顺。


除了人员更迭之外,茅盾文学奖的评奖也受到了影响。


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周期为每三年一届,本来在1988年初文协方面就应该开始筹备评奖工作,但为了庆祝国庆40周年,文协就打算把颁奖时间推迟在89年国庆左右。


如此一来,评奖工作自然要推后了,88年12月才开始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筹备。


程序一如以往。


截止至次年3月,全国各地向评奖办公室共推荐长篇作品104部。


4月,评奖委员会名单确定,读书班成员确定,预定在6月在山东烟台举办读书班筛选作品。


到89年年末,文协方面作出决定,将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年由87年延长至88


年,之后各地又再次向评奖办公室补报推荐了作品。


这个时候马烽才走马上任,好不容易顺了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工作,马上又要举办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奖。


「唉!这事啊,全赶到一块了!」马烽说着叹了口气。


他这样的态度自然是不想让林朝阳对文协插手庄重文文学奖不满。


林朝阳态度自然轻松,对此也没说什么,他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愣头青,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跟文协找不痛快。


「那个,朝阳啊,其实我还有件事———”


马烽神色有些不好意思。


林朝阳轻笑着问:「你们不会是想跟我化缘吧?


「要化缘也应该找你们家那口子。」马烽哈哈笑着说。


他对林朝阳家的情况有所了解,知道林朝阳写作赚的虽多,可陶玉书在香江的事业做的更大。


开过玩笑,马烽正色说道:「茅盾文学奖现在评了两届,第一届《棋圣》得了奖,第二届《闯关东》得了奖。


现在已经是第三届了,去年年末花城出版社把你那部《寄生虫》报送到评奖办公室了—」


马烽的语气犹犹豫豫,憋了一会儿才说:


「朝阳啊,你看,两届总共也就11部作品获奖,你一个人就占了两个名额·—.


话说到这里,林朝阳哪里还能不明白马烽的意思。


这是嫌他拿奖拿的太多了!


不过林朝阳倒是并不介意,毕竟是已经拿过两届的奖项了,这就好比去了几年的足疗店,硬件条件再好也审美疲劳了。


「那我让花城出版社那边申请一下,《寄生虫》就不参评了。」


林朝阳的态度十分痛快,反倒让马烽有些不好意思了。


「那不至于,不至于。你看这一届评完,你就当个评委吧,怎么样?」


马烽说完这话,特意说明,「以你的实力,拿奖是大概率的事,临时退出也不合适。」


林朝阳觉得马烽考虑的也算周到,欣然同意了这个要求,但还是说道:


「以后作品不参评就是了,评委我就不当了,没时间。」


马烽却急道:「你得来啊,哪怕挂个名也行。”


评委作品不得参评,这是文协给林朝阳作品不参评找的由头,他要是不当评委,那这个由头也不成立了。


心知马烽急切的原因,林朝阳说道:「没事。这事谁也别提就行了,要是有人非得拿出来说,我就站出来解释一下。


这一届要是真拿了奖,那就是连拿三届了,放哪个奖项也说不过去。咱也得给新人机会不是?」


林朝阳坦坦荡荡的态度让马烽满心感谢,「哎呀!朝阳,你看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高风亮节啊!”


「瞎,有啥高风亮节的!」


「怎么不算高风亮节?《寄生虫》我可看了,拿奖没有任何困难。还有《入师》,可惜了,这么好的作品,真应该拿个奖,你还不参加庄重文。」


《入师》是89年出版的,按照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规则要算到第四届去,到时候林朝阳的作品都不参评了,自然没机会拿奖了。


庄重文文学奖也有长篇奖,可林朝阳从一开始就说了他不参评这个奖项。


马烽的语气中满是遗憾,不似作假,


《入师》去年5月末先在《收获》发表,发表之初反响并不算大。


直到两个多月之后,口碑逐渐发酵,才得到文学界的关注。


《入师》的主题涉及了对生死的深度探寻、对社会职业的多元审视和对亲情的真切感受,天然具有强大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根基,在文学界收获了极高的评价。


从事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创作的人群对于这一类作品根本无力抵抗。


评论家在雷达去年9月的《文艺报》上撰写《于日常中窥生死》一文,罕见的在文章中以极为抒情的笔触写道:


「”.——-在这个生命最后的仪式里,入师予尸体以生机,将其最美的一面留在世间,将生离死别的剧痛和悲怆变得舒缓,


不禁令人想到泰戈尔的那句‘死如秋叶之静美’,入验师是这‘美’的缔造者,也是送行者。」


这篇文章在发表之后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共鸣。


《入验师》这部除了在主题上有天然就能引人共情的能力,文字的优美也是一大优点,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韵味,让人在看过之后久久难以忘怀。


美学学者李泽厚在八十年代红透了半边天,论及影响力较之已经去世的美学泰斗朱光遣也不逊色。


他在去年10月的《燕京文学》上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论


的内在美学价值》。


文章中的观点认为:


林朝阳在《入师》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文字雕琢上细腻优雅,塑造出了绝美的意境,很有川端康成在代表作《雪国》和《千鹤》的风采。


但同时,却非川端康成那样一味的悲观和虚无。


在《入师》所塑造的物哀之美和幽玄之美中,有一股暗藏的旺盛生命力,


忧伤、质朴、安静、孤独,使作品具有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回味悠长。


将《入师》与《雪国》相提,将林朝阳与川端康成并论,这对林朝阳来说无疑是高度赞扬。


但李泽厚的文章相对还是含蓄的,有些林朝阳在文坛的重视拥是吹捧起来就比较赤裸了。


就比如参加过遂县会议、寻根文学一派的中坚力量之一的浙江作家李杭育,


他在《沪上文学》上发文认为:


林朝阳在《入验师》中展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叙事节奏,相比于《闯关东》那种波澜壮阔、跌岩起伏的风格,《入师》的叙事节奏舒缓、平稳,脱离了对矛盾冲突的刻意铺排。


但这丝毫不妨碍本身的精彩,在一种平和的、宁静的、哀伤的氛围中展开故事,让读者深度沉浸在故事中。


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同样也是巨大的成功,并且这样的感受更令人难忘和持久。


在文章中,李杭育将《入师》和《闯关东》进行了深入对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入师》是林朝阳继《闯关东》后创作生涯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