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二百六十九章:步入盛唐

第二百六十九章:步入盛唐

作者:九品大韭菜 返回目录

大唐。


不再去想那些烦心事,李世民捻着胡须看着众臣若有所思道:


“众卿,将此制立为惯例可否?”


话音刚落。


魏征一步迈出。


众人心里咯噔一下!


“臣认为,此制乍行之以昭示陛下之所重,可也。”


“但据以此为法,则弊端立现焉。”


李世民暗松口气。


……嗯?不对!


朕只是问政又没做什么事?怕他作甚!


李二凤大手一挥,豪迈道:


“魏卿尽可放言之!”


嘶~


一群冷气被吸!


魏征抬眼看了一下上位,深吸一口气,娓娓而道:


“县令,任重而秩卑。”


“入仕之先登。”


“其才,在此前无法得到检验,所以想要先分辨其是否能够胜任其职,即使是具有知人之明的人也很难做到。”


“然士人初受任命,初掌管一县,只要不是从买官胥吏这样的异途升迁上来的,则其中不畏惧清议、甘心做败类而祸国殃民的人也是很少的。”


“如若无法激励他们,则贪浊不能荡涤。”


“若不能褒扬其政绩,则优点无以展现。”


“若被上官无义倾轧,则难得升迁重用。”


“若为职而奔走亵役,则清正之节不立。”


“凡此种种皆取决于陛下如何任用。”


李世民捻着胡须认真听着。


底下的李承乾也若有所思。


殿内只余风吹劲松般不可动摇的声音继续言说。


“重视国纪,以纠正其过失,则必有所鉴戒。”


“重贤良才,以拔擢之清要,则有上进之劝。”


“成法之外,许因地而治民,则治权有所保。”


“亵役之劳,顿驿递委簿尉,则节行得磨砺。”


“至此,贤才者可施展自己的志向,无才干者也会勉励自己。”


“至于其中确为不肖无才者,则与其他县令相比罪过尤显,可据律令持法惩处。”


“如此,也就不用担心县令之类良莠不齐、败类难去了。”


“如此也就不必让士人还未经实践就让官员们举荐,不用拿这种无法保证始终之事来要求他们了。”


李世民捻着胡须,沉默了。


这怎么听着有点耳熟呢?


能者上庸者下的升级版?


李世民悄咪咪的打量目光垂视的魏征。


“魏卿言之有理,朕心明了。”


管他是不是“升级版”


好用就行!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扶膝而坐,对一旁倒茶的朱瞻基淡淡道:


“唐玄宗深得用人识人之重!”


“并且能沉下心抓住要害。”


“深知为帝者不能远离地方。”


看着天幕,朱棣接过孙子端来的茶盏,似对朱瞻基又似对朱高炽言道:


“这自古以来啊,唯汉唐之制可见远谋。”


“汉代太守与春秋诸侯相差无几。”


“像什么征辟僚属、赏罚、军事、刑法、赋役等方面各事务他们都可以自主决定。”


“那时的县令是听命于太守的,弄的就像是他臣子一样。”


“所以那汉宣帝不就在诏书中说过吗?”


“与我共天下者,其二千石乎。”


朱棣吹了吹茶汤,轻饮一口,咂了咂嘴。


“有点淡了。”


一旁的朱高炽开口道:


“浓茶伤身,爹,喝点淡的对身体好。”


朱棣眼睛一翻,没好气道:


“还管起你老子我来了,你自己不喝的也浓吗!”


挂着两个熊猫同款黑眼圈的朱高炽低头看了看茶盏。


掌心大小的玉盏里是一片墨绿。


“儿子这是提神用的。”


“浓的,劲儿大!”


朱棣眉眼一竖,茶盏一放。


“嘿!你小子什么意思!伱……”


一旁的朱瞻基赶紧插话道:


“说太守!爷爷!继续给孙子讲讲这区别。”


朱高炽捧着小小的茶盏一口一口饮着。


朱棣平复一下,哼了一声。


“太守的权力如此之大,则选任县令就显得相对不那么重要。”


“所以汉家天子只需要用心做好二千石官员的选拔任免工作就能够治理好天下。”


“而自隋以降至唐宋,虽有府、州来统辖地县。”


“府、州长官也有上传下达、稽查考核辖县官员的职责。”


“但他们已经不能单独掌握属下县令官员的赏罚任免之权,而县令们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治理百姓了。”


“因此这天下的治乱,百姓的生死,就全看县令是仁是酷、是贪是廉。县令就显得很重要了。”


“因此,唐玄宗此举就是为了保证县令一级的官员都能仁而有道!”


“如此,天下才能安稳有治。”


朱棣说到此处,一旁的朱高炽微不可查的叹气一声。


但那边的爷孙两毫不知觉。


“当。”


茶托放在石桌上,与玉盏发出一阵脆响。


那边的爷孙两齐齐看向胖太子。


“唐玄宗下诏要求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各州刺史以及京兆、河南、河中、太原四府的府尹、少尹各自举荐县令。”


“确实是很重视县令。”


朱高炽放稳茶杯,扶膝道:


“但在举荐环节上就重视县令,则必然将会根据官员的保举、推荐县令的成效来决定赏罚。”


“这样选出来的县令只能是那些以虚文涂饰政事的胆怯懦弱之辈,是没办法造福百姓的。”


一旁的朱棣双手往膝盖上一放,整个大马金刀的坐在石墩上,气势汹汹的看着胖儿子。


一旁的朱瞻基挠了挠脸,有些尴尬。


朱高炽旁若无人的继续道:


“如果举荐非人,则举荐者害怕遭受连坐处罚,会与被举荐者相互掩饰以避免奸行暴露。”


“所以保举之法肯定不足以整肃为官纲纪,惠泽民生。”


“重视县令,难道仅仅意味着在选举官员的时候重视吗?”


“所谓重视是指在任用县令的方式上重视,而不是仅仅通过重视县令的选拔举荐就能够完成实现任贤养民之道,只有重视任用他们的方式才能治理好国家。”


“好好翻翻汉至唐宋的官职民治,你就明白了。”


一旁的朱棣双手插袖,一言不发。


话都让他说了,咱还说个屁!


……


天幕上。


日月帝服映着天光。


英年君主面色坚毅。


身后的大唐疆域图一片莹光闪烁。


莹光之中,无数画面略过。


农田里,无数百姓捧着馍馍啃着。


看着眼前那一望无际的田野,脸上露出质朴的笑容。


远处,清澈的渠水自遥远的大河边灌溉而入。


孩子们蹲在渠水旁嬉笑打闹。


一旁的妇人们聚在一起,比划着手势乐不可支。


……


【李隆基在将吏治自上而下全部肃清后,为日后的施政铺平了道路。】


【自古以来,农业都是国家生存的基础,李隆基自然非常重视。】


【他要求官吏严惩强占田地的贵族、豪强,以便让农民获得土地。】


【公元715年,在全国开展“检田括户”】


【任命宇文融为大唐覆田劝农使,下面又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将这些人分派到各地去检查没有登记的土地和豪强们包庇的农户,查出来的土地都按均田制分给无地的农民。】


【有了那些重新登记进来的农户,唐朝每年的客户钱也增加了不少,总额高达数百万。】


【同时,李隆基还十分注重兴修水利,为政期间兴建了五十六项农田水利,占整个唐代水利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经过劝课农桑、赈灾济荒、招徕流移,兴修水利。】


【公元720年,大唐正式步入“五谷丰殖,万物阜安,百姓无事,与能共化”的大治之世。】


【但仅仅如此,还算不上盛唐。】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自豪无比的捋须而道:


“唐太宗乃千古一帝。”


“朕,也将是千古一帝!”


……


我尽量将它控制在十章内……


尽量……但不保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