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三百一十一章:刘彻:将李陵许于匈奴!

第三百一十一章:刘彻:将李陵许于匈奴!

作者:九品大韭菜 返回目录

{啥戛斯从哪冒出来的?李陵后代跟李唐认哪门子亲?}


{因为李渊立国时说自己是老子后代啊。}


{然后呢?}


{李暠当年追认三皇五帝时期高阳氏这一支,从李耳李信李广一串都在里面。}


{这戛斯真是李陵后代啊?}


{只能说,李陵是陇西成纪人,唐朝先祖也出自陇西成纪……}


{不,黠戛斯的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


{他们在《汉书》中被称为坚昆,秦汉时期为匈奴所役属。}


{李陵降匈奴后被封为右校王,统领坚昆诸部,李陵的后世子孙很有可能就在此地繁衍。}


{而李渊是西凉皇帝李暠的七代孙,而凉帝李暠又是李广的十六代嫡枝,所以李渊为李广的二十三代后人。}


{就以当时的观念,这俩还真是宗亲。}


……


大秦。


嬴政斜睨着刘邦一言不发,但右手中的竹简却不停的在左掌中拍打着。


刘邦正襟危坐,一滴冷汗从额角或者脸颊滑落。


你们够了!


怎么哪哪都能汉朝联系上啊!


不知道乃公在虎狼之君手下做事啊?!


“《汉书》真好啊……”


听着悠悠长叹,刘邦轻车熟路的撅屁股叩首道:


“哪有《汉书》啊,这世上只有《秦书》!”


嬴政瞥了他一眼,鼻子里轻哼一声。


随后扶膝起身,看着天幕背负双手道:


“陇西郡……还真是人才辈出啊……”


“李信……李广……李世民……嘿嘿。”


跪在地上的刘邦心里咯噔一声。


糟了!


“寡人命你与陇西候联姻。”


乃公真想哐哐给你两拳!


“陛下……据臣所知,陇西候其姐已经嫁人,他也没有妹妹和女儿……”


嬴政略显诧异的看向刘邦。


“那伱不会再生一个女儿吗?寡人又不着急。”


刘邦第一次感觉自己在智力方面略有不足。


“不急……是何意啊?”


缓缓望天,双目中闪过一丝精芒。


“你与陇西候结姻,他们生出的孩子再与扶苏和鲁元的孩子结亲。”


嬴政平展双臂,袍袖上的两只金纹应龙堪堪垂地,威严且不庸置疑的声音环绕在呆傻的刘邦耳边。


“寡人要让天命……尽归大秦!”


刘邦的脑门抵在地上,整个人的魂都不在身上了。


彼其娘之……这人算是彻底疯了……


“你明白了吗。”


不行!


乃公得快点找到那薄姬!


“臣……遵旨。”


……


大汉。


“你……你先停一会儿!先……啊!办正事!”


“乃……乃公正在办正事!”


“呸!我说的嗯…是陇西!”


“不急!先跟你耍耍!”


……


大汉·景帝时期


“你说朕……”


小刘彻一把捏住刘启的上下嘴唇,淡淡道:


“阿父啊,你可别搞事情了。”


一巴掌拍飞捏住嘴唇的小手,刘启瞪了他一眼。


“没大没小的……让你跟李家结亲怎么了?万一李世民成你后代了呢!”


“那大唐不就成大汉了!”


小刘彻双手扶额长叹一声。


“近千年了!万一出来的不是李世民是李隆基怎么办?”


刘启闻言一愣。


嘶!


这不是没可能啊……


但……那可是李世民啊……


“没事!”


正以为自家抽风的阿父打消了不靠谱的想法,然后就听老头嘴里蹦出一串无可反驳的话。


“咱老刘家天命在身!”


“你看四百年才出几个昏君?”


“有保底!不可能出现李隆基那种东西!”


小刘彻还想说些什么。


刘启大手一挥,斩钉截铁道:


“就这么定了!妃子中必须要李氏女!”


“就当是下一手暗棋了!”


小刘彻无奈叹息。


什么暗棋啊,就怕是臭棋啊。


……


大汉。


“假的吧?”


刘彻一脸狐疑的看着天幕,对左右的卫子夫、卫霍等人说道:


“李广?就他?就李广?”


指着天幕,语气中是极度的不相信。


“路都找不到的人说他是李世民的祖先?”


“李世民祖先!路都找不到?!”


卫青与霍去病对视一眼。


陛下这冷嘲热讽的毛病是改不了了。


一旁的卫子夫忍着笑意,轻声道:


“世代繁衍……也许……也许后代就认得路了?”


刘彻还是不相信。


“你不知道,李广……算了。”


“还有这李陵怎么这么眼熟呢?”


一旁的霍去病凑过来小声道:


“他是李将军的孙子,今年四岁。”


“而且天幕讲过,他与李广利战败之后降了匈奴。”


刘彻沉思……


“皇后……你说把李陵许到匈奴去如何?”


话一出口,其余三人都傻了。


李陵、许、匈奴。


每个字都认识怎么连一起就看不懂了?


“你看这什么黠戛斯多认亲啊!”


“没准以后也是大汉的助力呢!”


卫子夫、卫青、霍去病:


我不理解,但我大受震撼!


“陛下……您要不先问问李将军再说?”


刘彻大手一摆,满不在乎道:


“不用,把李陵许过去也有好处,以后他再打匈奴就不会找不到路了。”


“朕把这理由一说他指定同意!”


其余三人俱都无言以对。


你说对吧……太荒唐了!


说不对吧……就李将军的执念还真不好说。


啊!脑子好痛啊!


这就是千古一帝的威力吗?


太可怕了!


……


【公元843年四月,昭义镇节度使刘稹又起兵叛乱。】


【当时朝中大臣早被藩镇吓怕,大都主张姑息妥协,只有李德裕等少数大臣主张用武力平叛。】


【唐武宗继续站在李德裕这边。】


【五月,诏令成德、魏博、河中等镇共同出兵进攻昭义,并强调军纪,禁止扰民,由此得到了沿途百姓们的支持。】


【公元844年六月,昭义之乱平定。】


【经此一役,朝廷不仅干脆利落地收回了昭义的管辖权,还极大地震慑了包括河朔三镇在内的所有藩镇,大大增强了整个唐朝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而在平叛的过程中,包括河朔三镇在内的全国各地方实力派全都心向朝延,群策群力,齐心合作,这是自宪宗元和中兴以来二十多年间从来没有过的。】


【藩镇消停了,唐武宗与李德裕开始了内部改革。】


【裁撤冗官、储备物资、廉政肃贪】


【而这段较为平稳的时间,史称“会昌中兴”。】


……


大唐。


李世民的脸上带着一抹笑意。


驯服了藩镇,又处理了内政。


下一步只要收复河西、陇右,天下就能再次安定!


“这小子不错!有明主之象。”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能为,再过些年,大唐就能再重回盛世!”


殿内众臣深以为然。


心志坚定且虚心纳谏。


只要别像李隆基那样两级反转,天下恢复盛唐之时是指日可待!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很开心,但开心的同时还有一丝忧虑在心中环绕。


天幕这说辞似乎有几分草草了事之意啊?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正在疯狂刨食。


……


大唐·宪宗时期


李纯抱着小李炎高兴的在殿中踱步。


“你小子!行啊!”


“会昌中兴?哈哈哈!好!”


“二十多岁就能有这种成就,等到五十岁,天下未必不能一如开元之时!”


……


大唐·武宗时期


从金盒中拿起一枚金丹服下。


精神焕发的李炎看着天幕微笑着。


“朕有金丹在手,寿命不缺。”


“望天幕给些良种,让百姓的生活能好一点。”


……


现在好期待这两个世界的时间线啊!


有时间一定要推演一下!


哇,好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