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三百四十四章:杯酒释兵权?土地买兵权!

第三百四十四章:杯酒释兵权?土地买兵权!

作者:九品大韭菜 返回目录

天幕上。


『后周』二字再次改弦易辙。


大大的『宋』字悬浮于天。


……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赵匡胤于含元殿登基称帝。】


【因曾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治所又在宋州(今河南商丘)】


【因此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赵匡胤即宋太祖。】


【建立宋朝后,对参与或支持兵变的开国功臣委以重任,对原来的后周文武大臣也一概留任,并对领有重兵的将领加官晋爵。】


【同时封七岁的郭宗训为郑王、太后符氏为周太后,居于西宫。】


【公元962年,郭宗训离开京师,到房州(今河北房县)定居。】


【公元973年,逝世。时年21岁。】


【宋太祖将郭宗训葬于其父郭荣庆陵之侧,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


……


{不说得国正不正了,五代那时间段就不考虑这个了。他得位倒是挺顺畅啊!从陈桥到登基,满打满算两天,一场交火没有,三辞三让也没有。堪称丝滑无比!}


{这也说明赵匡胤对京城的掌控力比我们想象的还有深,而且……我怀疑那些大臣可能早就知道了!或者说早就有预感了!}


{太正常了,毕竟是五代啊,那时候的大臣估计在郭荣死后就开始琢磨谁来就躺谁了。毕竟立国十年的朝廷谁给你玩命啊。}


{韩通:你什么意思!}


{……陈桥兵变里唯一的倒霉蛋……不过范质、魏仁浦、韩通这三个托孤大臣周世宗选的还是相对比较有眼光的。}


{赵匡胤不是托孤大臣吗?}


{不是,军务都是由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同平章事韩通裁决。}


{世宗托孤的文武大臣很明确,张永德、李重进、赵匡胤都不在其列。}


{不对啊,王溥也是托孤大臣啊?}


{因为其他几个都做过一些抵抗,就他当天跪的最快。}


……


季汉·怀帝时期


诸葛亮看着一脸难过之色的刘禅出言安慰着:


“陛下莫要用不确定的未来惩罚自己。”


“你也不是周恭帝,未来也不会成为周恭帝。”


刘禅垂泪哽咽道:


“但是……相父……未来的我的确辜负了阿父与相父的希望。”


“我也怕……怕会变成未来的那副样子。”


诸葛亮闻言笑了笑,摸着刘禅的头笑道:


“有两件事我们要明白且牢记于心。”


刘禅微微弯腰,让身形已经佝偻的相父摸着自己的头,嘴里也询问着是何两件。


“其一,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行为,而非某件具体的事件来判断未来。”


“其二……”


诸葛亮拍了拍刘禅的肩膀,容颜虽老,但那双眼眸依然如年轻时那般明亮。


“要敢于立志!敢于想象!”


“陛下,以复兴大汉为最终目标一路向前走吧。”


刘禅看着双眸炯炯的诸葛亮,狠狠的点点头。


“是!相父!朕要怎么做!”


诸葛亮捋须微笑道:


“微小变化日积月累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君子豹变不外乎是。”


“所以,去背书吧陛下。”


刘禅脸一僵。


随之后半句传来,令他喜笑颜开。


“背一段就行了。”


“好!我这去背!”


望着胖墩墩的身影远去,诸葛亮笑着点头。


后人所说的幸福就是降低期待值,原来是这么个意思。


……


西晋。


“很好很不错!”


司马昭鼓掌叫好。


“暗中积蓄!一朝夺权!”


“这才是权谋的正经用法吗!”


“这样得国多好!多太平!”


“未来的我还是差了几分啊!莽撞!太莽撞了!”


一旁的司马懿看着自己儿子的这副嘴脸,满怀欣慰。


这小子应该不会再做出当街刺杀皇帝的这种莽撞事了。


一旁的司马昭继续道:


“什么得国正不正的。”


“李世民得国正了?但玄武门之变不扰民生啊!还打下偌大的家业!”


“他赵匡胤得国不正,陈桥兵变也不影响民生啊!没准也能干出李世民那样的成绩呢!”


白发苍苍的司马懿捋了捋长须,缓缓道:


“但周世宗提拔他,他这一回头就颠覆后周。”


“未免有几分欺负孤儿寡母之嫌。”


司马昭回头惊愕的看着老头。


你疯了?这话你也说得出口?!


不远处正在处理公务的司马师不动声色道:


“周世宗北征回京即身染重病,安排后事。”


“但心中毕竟不是真信任赵匡胤,否则怎么不安排他当托孤大臣。”


“而且他也真没怀疑错……”


司马昭眼睛一睁,顿时跟上思路。


“的确……能用几句言语就约束兵将不骚扰京师。”


“那什么韩刚有所反应就被将领灭门。”


“这些无一不说明他在禁军中的威望、势力甚大。”


“再加上那什么义兄弟……整個禁军的中下层兵将是听谁的还真不好说呢!”


“啧啧啧!”


司马昭摸着胡须,喜笑颜开。


“我更喜欢他这种得国模式了!”


“反应小,速度快,局势尽在掌握!”


“不声不响就得了家业!”


“一点不像刘裕与李世民!”


想到这两人,司马昭一阵厌烦。


“开国之君能打就算了,高祖世祖也能打。”


“但谁家开国之君像他俩那么不要命的能打啊!”


“还偏偏能打出一份基业!”


司马懿不置可否,司马师略有疑惑。


“不对吧,唐太宗不是开国之君吧?”


司马昭烦躁的摆摆手。


“我知道我知道!但你能记起来那个开国之君叫什么吗!”


司马师一愣,看向司马懿。


司马懿手一紧,一根长须被拔了下来。


“子元,你还真别说。”


“子上这么猛的一问,我还真想不起来了!”


“李隆基吧?”


司马昭回头大喊道:


“那是唐玄宗!”


……


【公元960年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就起兵叛乱,北汉也趁机侵扰,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也准备在扬州起兵响应。】


【史称“二李之乱”】


【面对突如其来的局势,宋太祖没有慌乱。】


【他先用高官厚禄和丹书铁券稳住李重进,接着命赵匡义及赵普等人留守京城,自己领兵讨伐李筠。】


【六月,宋太祖亲率大军进讨。李筠退保泽州,城被攻破后,投火而死。】


【九月,李重进在扬州起兵。正好给宋太祖一个出兵平叛的理由。】


【十一月,宋太祖亲率大军围扬州,当日破城,李重进合门自焚而死。】


【削平二李,宋代后周已成定居。】


……


{丹书铁券,这玩意算不算地狱笑话?}


(写作丹书铁券,读作催命符(狗头)}


{反正拿到这个的差不多都死了。}


{有没有用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狗头)}


{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妙啊!}


{不过的确有人用过免死金牌且成功过,而且是从朱元璋手底下成功的,拿的还是唐朝的丹书铁券,他叫钱汝性。}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倒了一杯酒慢悠悠喝着。


丹书铁券?


只有当君王怀疑臣子想要谋反时才会赐予臣子丹书铁券。


一旁的杨玉环往嘴里塞着葡萄,看向李隆基道:


“三郎,这个东西真的有用吗?”


李隆基举着酒杯,有几分纠结。


“这东西……其实有点用的,因为如果后面皇帝不认的话那自己的臣子会有芥蒂。”


“但相当于是个象征意义,逢十恶,不赦。”


“基本小事上用不上,大事上用不了。”


“有这个东西地方上没人敢动,但能拿到这玩意儿的地方上也没人敢动。”


……


清·乾隆时期


捻着翠绿的玉珠,乾隆回想了一阵。


“啊,是钱家的那块啊!”


一旁的和珅立马捧话道:


“万岁爷!您见过呀?”


乾隆捋须大笑:


“见过,朕还让他们好好保存呢。”


“要朕说啊,还是钱家他们的行事风格做的对。”


“拿了铁券就好好的以耕读传家,别总想有的没的。”


“人呐,得懂得知足啊。”


和珅陪着笑脸竖着大拇指道:


“万岁爷这话真真是真知灼见!是至理名言啊!”


“奴才回去就把这句话刻在墙壁上!日夜揣摩!”


乾隆点了点和珅,笑得合不拢嘴。


……


天幕上。


赵匡胤看着眼前的一众将军,诚恳道:


“人生如白驹之过隙。”


“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罢了。”


“你们何不释去兵权,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


“多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颐养天年。”


“如此,君臣间无猜嫌,上下相安,岂不为好?”


……


【公元961年七月,宋太祖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


【以“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谋略收宿卫兵权。】


【除石守信无实权兼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以外,其余诸将皆被免去禁军职位,只领地方节度使之衔。】


【而一年后,石守信也自请解除军职。】


【其次,在节度使这个职务上,又学习唐明宗,对每一位将领进行一次“移镇”,将他们调去别处藩镇,防止他们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势力滋长。】


【这种调防移镇的做法,在宋太祖着手削弱藩镇之权时得到推广运用,也成了改革军制的一部分。】


……


{杯酒释兵权呢?}


{这不就是吗?}


{那酒呢!}


{怎么说呢……所谓的杯酒释兵权是有艺术加工成分在的。}


{虽然杯酒是假的,但释权是真的。}


{这些政治权术也足以见得赵匡胤的政治天赋了。}


{政治天赋不天赋的不说,反正这人爱看书是真的。}


{忽略杯酒,实际上宋太祖用的其实就是赎买政策,用土地财货收购兵权。}


{不是双方伱情我愿的平等交易,本质是太祖逼迫将领放弃兵权。}


{你管他平等不平等,安稳就行呗!非得打生打死啊?那帮武将也不乐意啊。}


{五代啊……慌的不只是皇帝,武将也同样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