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17章 就怕兄弟比我过得好

第17章 就怕兄弟比我过得好

作者:南柯一凉 返回目录

“哇,带鱼!猪肉渣!”


方燕闻着味,从房间里出来,看到桌上摆着冒着热气的清蒸带鱼,吞了吞口水,再看到香脆酥松的猪肉渣,忍不住抓一块塞嘴里。


“燕子。用筷子夹!”


杨霞没好气地呵斥了一句。


方燕吐了吐舌头,拿起筷子,一块接一块地往嘴里送,吃得满口留油。


猪肉渣可是她最爱的零嘴,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能吃上一口,就开心得不得了。


“丫丫,岩子,你们也吃。”


杨霞招呼着方言和方红。


方燕唆着手指上的油,“妈,今天什么日子啊,怎么这么丰盛啊,都赶上过年了!”


“你哥的工作有着落了,而且稿费也到家了,你说该不该庆祝啊?”杨霞笑道。


方言心中暗想,还有一桩值得庆祝的事,就是杨霞和方红没有为了自己,答应吕家,姐姐上辈子的悲剧,已经发生了大转折。


这趟回京,不虚此行!


“该,该。”


方燕嬉笑道:“最好哥能天天发稿费,这样,就能天天庆祝,天天吃猪肉渣!”


方言捏了下她的鼻子,“你这小馋猫也太没出息,吃猪肉渣就知足啦,哪天全聚德重新开张,哥给你带只烤鸭。”


“哥,这可是你说的,不许骗我!”


方燕两眼放光。


“伱呀,刚挣俩钱就不知道怎么花了,把这丫头的嘴养刁了,还咽得下棒子粥嘛。”


杨霞假装生气地瞪了眼。


“妈。”


方红劝了几句,方言接话说:“我在燕京再呆个几天就要回陕北了,这段时间,可不得卯着劲儿吃点好的,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燕子顶多跟着我后头喝点汤。”


“什么,这么快就要回陕北啦!”


杨霞等人吓了一跳。


方言道:“我和人约好了,等文代会闭幕式一结束,也就是17号,一块坐车回陕北。”


“这才回来几天啊,怎么就又要走。”


杨霞不禁伤感,方红、方燕也好不到哪里去,本来欢快的氛围,瞬间变得凝重又悲凉。


方言摆摆手,“嗨,我这又不是不回来了,指标已经弄到手了,等《燕京文艺》那边把该走的程序走完,我就能招工回城啦。”


“岩子说得对,妈,又不是不回来!”


方红握住杨霞的手安慰,就见她收敛情绪,“17号走是吧?正好,能赶上榨出的猪油凝固了,到时候,我给你们做猪油拌饭。”


“哇,猪油拌饭!”


方燕眼里冒出“bulingbuling”的光。


“你个小吃货。”


方言摸了摸她的头,“妈,姐,我这件事,你们知道就好,尽量不要跟外人说。”


“好,不说,不说。”


杨霞往儿子碗里夹了块猪肉渣,“岩子,你的那个稿费,别忘了抽個时间去邮局领。”


“我明天就去邮局取钱。”


方言说完这话的第二天,照例先去了西长安大街7号,呆在编辑部改稿子,总算这些天没白费,顺利地把《黄土高坡》改成了反思小说。


争相传阅,得到了李清泉、王朦、周雁茹等编辑的一致通过,敲定了在下一期发表。


依旧是,期刊的头版位置!


了却了在燕京的最后一桩事,来到邮局,到汇兑窗口前取了钱,揣进了内裤兜里。


身怀巨款,一路小心地回到南锣鼓巷。


“恭喜你啊,岩子!”


忽然,背后传来苏雅的声音。


方言一个激灵,回头看去,就见下了班的方红和苏雅结伴同行,“喜从何来啊?”


“少来,红姐跟我说了,你要去《燕京文艺》上班了。”苏雅由衷地替自己的发小欣喜。


“姐,我不是昨天跟你说不要……”


方言无奈地叹了口气。


“苏雅是外人吗?”


方红冷不丁地来了一句,紧接着苏雅双手叉腰,横眉对视:“对啊,我是外人嘛!我们可是从小到大,在一个院子里长大,小、初、高,都在一个学校里念书,你说这得是什么样的友谊啊!”


“纯洁的革ming友谊?”


方言挑了挑眉。


“可不是嘛!”


苏雅指了指他的挎包,“所以老实交代,你的包为什么比平时鼓这么多?装了什么?”


“就是些信。”方言道。


“不会是情书吧?”


一听到是信,苏雅忍不住调侃。


“想什么呢,是读者来信。”


方言一本正经地解释挎包里装的,全都是看过《牧马人》的读者寄给自己的信,因为不知道作者的具体地址,基本上由编辑部代收。


这也是自己将来的工作之一,把读者来信整理分类,转交给作者,或者代为回信处理。


“有没有我们厂的?”


苏雅看着他从挎包里取出一沓信:“你不知道,我们厂里好多女同志都给你写信了。”


就在此时,胡同里回荡着一道声音:


“刘建军在家吗!”


“来了!来了!”


刘建军脚步匆匆地跑到门口,从邮递员手里接过一摞信,急不可耐地拆开信封。


《人民文学》,退稿!


《当代》,退稿!


一张张纸上,写着被退稿的原因,以及编辑给出的修改意见,但大概的意思都一样。


脱离现实逻辑,难以情感共鸣。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刘建军遭受打击,魂不守舍。


方言偷偷摸摸地走到他的身旁,“建军,信上写什么呢,看得这么入迷!”


“啊!”


刘建军被吓得大叫一声,回过神来,才注意到方言、方红、苏雅站在他面前,没好气道:“你小子干嘛呢,吓死我了。”


“那要怪你自己看得太认真。”


方言把头凑了过去,“上面写什么呢?”


“没什么,我在补习班上认识了几个笔友。”


刘建军心虚地把拿着退稿信的手藏在背后,“这不,这是他们寄给我的信。”


苏雅刚想张嘴,立刻就被邮递员的一句“方老师,有您的信”打断,注意力随之被袋子里如雪花般的来信所吸引,一捆又一捆。


写的地址,五花八门。


有的写“《牧马人》的作者方言收”,有的写“燕京作家方言收”,有的甚至只写了个“燕京方言收”,没头没尾,没有详细地址。


得亏这片辖区的邮递员认识方言。


看着方言手里沉甸甸的读者来信,刘建军一想到这些仅仅是寄到他手里的,没能成功寄到这里的,全国还不知道有多少,心里发酸。


慢着,自己还有两封信没拆呢!


说不定!


一下子,来了精神。


刘建军扫了一眼,一封来自《华夏青年报》,一封来自《燕京文艺》,撕开封条。


《华夏青年报》,退稿!


退稿信内容很公式化,只有“感谢投稿”云云,连修改意见都懒地提,2篇小说怎么寄过去的,就怎么原原本本地给寄回来。


最后,只剩下自己最不重视,当作保底的《燕京文艺》,如今却是仅剩的一丝希望。


心在颤抖,手也在哆嗦。


他不敢再拆,特别是看到邮递员紧握着方言的手使劲摇的一幕,仿佛有根刺扎在胸口。


“诶,建军!”


苏雅余光里瞥见他悄悄地溜回院里。


方红诧异道:“他怎么回事?”


“我也不知道,建军也真是的,不跟我们打声招呼,就这么走了,平常可不是这样。”


苏雅疑惑不已。


“估计是急着给笔友回信吧。”


方言嘴角扬起一抹笑意,刚才他看得清清楚楚,什么笔友,分明就是退稿信!


“这封总不会还是退稿信吧?”


刘建军躺在床上,把信翻来覆去地看,就是没有拆开封口,迟迟下不了决心。


“建军,谁寄的信?”


王美丽突然走到他房间,“是不是出版社的信?是不是你的小说要发表了?”


“妈,您着什么急,哪有这么快啊。”


刘建军直起了身。


“我能不急嘛,你知不知道,因为岩子发表了小说,他现在直接去《燕京文艺》上班。”


王美丽语气里透着一股酸味。


“什么?!”


刘建军惊得张大嘴巴。


“你是没看到岩子他妈洗衣服的时候,那个高兴的样子。”王美丽不禁感慨,“真没瞧出来,岩子小时候不正经,一点儿也不像块读书的料,现在正儿八经成文化人了。”


“怎么……怎么会这样……”


刘建军低头盯着手里的信,喉结蠕动。


王美丽皱眉道:“建军,你也加把劲知道吗,小说真能发表了,就算高考不如意,也能像岩子一样,去出版社当编辑。”


“放心吧,您对您儿子还没有信心吗!”


刘建军敷衍着王美丽,把她送出了门。


整个人贴在墙上,深吸了口气,心想着:


虽然《人民文学》、《当代》退了自己的稿,但方言不也没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


不过是在区区《燕京文艺》而已。


方言能行,自己也能行!


终于,做好了心理建设,重新鼓足勇气,拆开了信封,就见每页纸里写着密密麻麻的字,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两字——


退稿!


不!!!!!!


刘建军面色苍白,道心破碎,后背贴着墙壁,慢慢滑落下来,退稿信也从手里脱落。


一页页纸,飘落在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