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26章 颁奖大会(求追读!)

第26章 颁奖大会(求追读!)

作者:南柯一凉 返回目录

方言下班回到大杂院,就见杨霞推着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停放在家门口。


“妈,这自行车是姐的吧?”


方言把车停在边上,锁上锁。


“废话。”


杨霞笑眯眯地摸着车座。


“可算是买了,我还以为姐不肯呢。”


方言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你姐哪里不肯,你也不想想,你姐平时那么忙,哪里有时间去买自行车啊?”


“请个假嘛。”


“请什么假!”


杨霞数落道:“你以为你姐跟你似的,能提前下班?伱姐为了你,请两次假已经是破例了知道吗,除了生病,从来不请假,每天早起晚归,积极工作,要不然能评上劳模和先进,能得到这唯一一张凤凰牌的自行车票嘛。”


“嘿嘿。”


方言连连称是,不敢反驳。


“洗洗手,等你姐和燕子回来了,就开饭。”杨霞走向了小厨房。


方言走回自己的房间,从抽屉里拿出《牧马人的》的剧本,脑子里开始胡思乱想。


到底是给上影厂拍呢,还是给北影厂呢?


慢慢地,从剧本又想到了下一部小说。


有时候手里全是牌也未必是好事,不知道出什么,比如《霸王别姬》,涉及敏感的同性话题,在这个时候发表无异于滔天巨浪。


而且这部电影,改编自李碧桦的小说。


出版时间万一撞一块,可就尴尬了。


这年头,最适合的题材其实是军事抗战。


第一时间,从脑海里涌现的就是《亮剑》。


当然是电视剧,不是小说,原著就是一部典型的伤痕文学,胡编乱造,三流水平。


要不是编剧、演员的神级发挥,电视剧不可能拍的这么成功,饶是如此,放在现在,也是妥妥的“抗日神剧”,发表出来,绝对挨批。


思来想去,从烟盒里抽出一根大前门,走到院子里,透透气,耳边听到墙角有人声。


背靠着墙,悄悄地探出脑袋。


就见杨霞和方红背对着他,窃窃私语。


“妈,不是说让我再想想嘛。”


“别想了,岩子那二手车都骑这么久,你也该放下来了,抽个空,去派出所把牌上了。”


“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我知道你一直想弥补岩子,妈不也一样嘛,所以那次吕婶上门来说亲,还有这次的自行车票,我才偏向岩子。”


杨霞叹了口气,“你也不要怪妈偏心,这手心手背都是肉,不是你委屈,就是他委屈,一想到你弟弟吃的苦,我就忍不住,偏偏他什么都不要,越这么懂事,我就越觉得亏欠他。”


“妈,我也是。”


方红摇了摇头。


“妈知道你其实心里也苦,当初你根本就不想顶你爸的班,你想考大学。”


杨霞无奈道:“可当时的情况,你爸是家里唯一挣工资的人,他死了,必须有人顶上去撑住这個家,只有你这个大姐的年龄合适。”


“妈,这都是老黄历,就不要翻了,那种形势我就是想上大学,也上不了,没有下去插队就已经很好了,这苦全让岩子替我受了。”


方红摇了摇头。


“岩子受苦,你受的苦也不少。”


杨霞道:“那辆凤凰让你骑,你就骑,本来就该你骑,票是你拿的,钱也是你挣的,别想那么多,以后踏踏实实地骑着上班吧。”


隐约间,传来一阵阵抽泣声。


方言叼着烟,轻手轻脚地离开。


类似的一幕,上辈子只在姐姐离婚回娘家的时候看到过,现在看到这一出,恍如隔世。


……………


3月16日,“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当选名单出炉了,一共有25篇入选。


根据群众推荐票数和评委意见,《牧马人》在25篇里排名第二,仅次于蒋紫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这个名次,合情合理。


毕竟,《牧马人》掀起了反思文学浪潮,可《乔厂长上任记》也是改革文学的代表作。


虽然不能位列榜首有点可惜,但这可是《燕京文艺》从复刊以来,第一次获奖。


而且这届评奖活动的评委,可是囊括沈雁氷、李尧堂、丁铃等24名全国文学界的大拿。


这个含金量,比24k黄金还纯!


更关键的是,也被燕京文艺编辑部推上去的张婕,因为《爱,是不能忘记的》描绘的爱情题材,在这个年代的尺度,还是显得“露骨”,遗憾落选,所以《牧马人》成了独苗。


独苗,自然有独苗的优待。


在3月26日颁奖大会当天,王朦亲自陪着方言到现场,好好炫耀炫耀自己的“崽儿”!


院子里全是自行车,人来人往,胸前挂着牌子,拿照相机的记者也不少,走入大门。


一进会场,正前方有个台子,横幅就挂在领导和嘉宾的席位背后的那堵墙上,写着: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颁奖大会。”


底下是一排排桌椅,每座都贴着名签。


王朦没有急着入座,带着方言到处转悠。


“岩子,来来来,我介绍一下,这是津门的蒋紫龙、冯骥材。”


“你好你好,我叫方言。”


方言跟人家挨个握手,手掌宽厚粗糙,尤其是蒋紫龙,自己一报名,瞬间紧了紧。


“呃……”


“叫我岩子就好了。”


“久仰久仰啊!我在文代会就拜读过你的《牧马人》,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和你见上一面,今日终于见上,真没想到你这么年轻。”


蒋紫龙、冯骥材有喜有悲。


喜的是见到了去年异军突起的方言,悲的是自己的年龄,一个38岁,一个37岁,按理说都是文坛新一代的翘楚,可人家这年纪!


这特么上哪儿说理去啊!


大会召开之前,现场自然是交际往来。


王朦有意推介,拉着方言到处串门,从燕京一路晃悠,身上顶着一堆标签:


《牧马人》、《黄土高坡》、反思文学第一人、《燕京文艺》助理编辑、帅……


一圈下来,赢得惊叹无数。


转到陕北的时候,里面没有一个之前代表团的熟人,突然一个眉毛浓黑的人走过来:


“你好,我叫陈忠史,胡老师、陆遥、平洼他们从文代会回来,一直有跟我提起你。”


陈忠史?《白鹿原》!


方言和他握了握手,互相寒暄。


陈忠史道:“来的时候,陆遥,还有《延河》的其他编辑,都托我务必见你一面。”


“是有关《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方言心领神会。


“嗯,不只是陆遥,整个《延河》编辑部都很重视,想知道小说能不能发表?”


陈忠史投去问询的目光。


方言摇头道:“虽然不能在《燕京文艺》发表,但我们主编已经替《惊心动魄的一幕》找到了门路,推荐给《当代》的秦主编。”


“是秦兆阳主编吗?!”


陈忠史一惊。


“没错,就是他。”


方言道:“麻烦替我向陆遥转告声对……”


“不用说对不起,陆遥如果知道他的小说能被你推荐给秦主编,一定会好好谢谢你。”


陈忠史顿时肃然起敬。


就在此时,会场里闹哄哄起来。


“周老来了!”


“巴公来了!”


“丁玲先生来了!”


“……”


在议论声中,嘉宾和领导们走上台。


一瞬间,各归其位,现场安静。


照相机架好,噼里啪啦地拍照,无形中就透着一股压力,到了14点整,大会开始。


在颁奖之前,李尧堂摊开稿子,开口道:


“同志们:


我代表本届评选委员会,向这次会议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的成功……”


“这是第2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颁奖大会,我还不曾忘记去年首届召开的盛况。”


“不少有才华、有见识、有朝气的年轻人带着理想和希望来到会场,过去了一年,这样的年轻人变多了,青年作家的队伍变大了。”


“我相信这次出席颁奖大会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许有人困惑不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青年对文学创作感到兴趣?”


有人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时的热闹,只是昙花一现,担心后继无人。我看这担心都是多余的,我始终相信那句老话:生活培养作家!”


“………”


全场除了演讲声,一片安静。


方言一扫主席台,除了李尧棠,周杨、丁铃、冯木,一个个全是当今文坛的大人物。


哪怕王朦,都只配坐主席台的边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