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61章 发表在《人民文学》

第61章 发表在《人民文学》

作者:南柯一凉 返回目录

8月10日,返校之日。


空气沉闷,天色阴沉,一副要下雨的样子,方言赶在下雨之前,回到了讲习所。


此时,宿舍里空无一人。


打扫了一会儿,终于等到了蒋紫龙。


他给了方言一个熊抱,“明明才一个月没见,怎么我觉得好像几年没见一样。”


“这就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离别了以后,再重聚,感情反而更好了。


随后,莫伸、古桦、铁甯、王安逸、贾大山等人陆陆续续地回校,一个个都有点变样。


隔了这么久,彼此都变得有点生分。


方言干脆建议,举办一个作品讨论会,不管自己的毕业作品写没写好,相互交换着看。


“以文会友,这个主意好!”


“我参加!”


“算我一个,我也加入。”


众人纷纷支持,统统来到食堂。


“这封信给你。”


铁甯从帆布包里取出一封已经拆开的信。


“这是……”


方言打开,一瞧落款,竟然是“孙礼”,荷花淀派创始人,《白洋淀纪事》可是代表作。


“放假之前,你不是跟我讲过嘛。”


铁甯笑道:“建议我把《啊,香雪》寄给津门的老前辈们看一看,我就壮着胆子,写了封信给孙老,想不到他真的回信给我了。”


方言细细一看,就见信上写着:


“今晚安静,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你的《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篇,从头到尾都是诗……


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怎么样?”


铁甯笑盈盈道。


跟捏着鼻子硬把屎尿屁吹上天的评价一比,简直清新脱俗!


方言勾起嘴唇,“这封信能公布吧?等发表的时候,这封信一定能派上大用场。”


铁甯自信满满道:“那还要多亏了小方老师,本来我担心《啊,香雪》既不是反思,也不是伤痕,会不会没人喜欢。”


“现在看来,伱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方言准备过几天就回出版社,赶在最新一期的杂志样本出来之前,把信交给编辑部。


此时,屋外开始淋淋沥沥地下起毛毛雨。


“我构思了篇新的,还没想好怎么写。”


“安逸没写好,紫龙,你呢?”


“这里呢,名字叫《赤橙黄绿青蓝紫》。”


蒋紫龙写的依然是改革文学,而且已经得到了秦兆阳的肯定,即将发表在《当代》上。


“哇,当代!”


一想到这份刊物的档次,众人无不羡慕。


“岩子,别光顾着看我们的,你的也赶紧拿出来,让大伙看看。”


莫伸搓了搓手,“额这个老秦人,已经等不及了!”


“给。”


方言拿出厚厚的两沓纸,两个铁架子夹着,整部《裂变》被他分为了上部和下部。


上部,从秦孝公继位,写到和商鞅的三次见面,聊“帝道”、“王道”、“霸道”。


下部,就是商鞅从变法一直到车裂。


“这么多?!”


莫伸、蒋紫龙等人惊讶连连。


这个篇幅完全达到了大长篇的标准,本来以为方言的第一部长篇,字数会在十几万,最多也就二十万,没想到他能这么疯狂!


“多吗?我下部才刚起了个头呢。”


方言道:“你们看上部吧,上部我已经写好了初稿。”说着把《裂变》上部交给他们。


“你是不是打算投给《人民文学》?”


“不出意外的话……”


“那就是一定咯!”


“人民文学!?””


顷刻间,一片哗然,惊讶冲带着羡慕。


如果《当代》、《收获》是心目中当代文学的圣地,《人民文学》就是文学最高的圣山,每一个人,做梦都想在上面发表自己的。


蒋紫龙、莫伸、古桦三人坐成一排,六只眼睛齐刷刷地盯着稿子,有时候,有人看得快,有人看得慢,看得快的就催促看得慢的。


而排队等着看的,更是不厌其烦地催促。


就在此时,李清泉带着徐钢、古剑之等老师来看学员们,一进门,撞见了这一幕。


“什么事这么热闹?”


“李老,我们在等方言的长篇呢?”


“他的长篇写出来了?!”


李清泉和徐钢互看一眼,又惊又喜。


蒋紫龙他们也很识趣,知道方言的这部长篇,被讲习所寄予了厚望,就算再不舍,也双手奉上,脸上露出几分意犹未尽的样子。


“小方。”


李清泉让方言跟着他去办公室。


轰隆,伴随着一声惊雷,雨势越来越大。


方言坐着喝水,就见李清泉把看完的上一页,交给徐钢看,自己继续翻下一页。


两人一先一后,粗粗地看了一大半。


“看来我们的选择没有错啊,你果然没有让丁玲先生和我们失望!”


李清泉颇为欣慰地感慨道。


“我能这么顺利地写出《大秦帝国之裂变》,多亏了老师的指导。”


方言客客气气道:“也多亏丁铃先生、李老和徐老师能说动了老师。”


李清泉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茅公看过了吗?”


“已经看过了,老师没有在原稿上直接改,说已经把意见写在新的纸上。”


方言回答:“让我礼拜天去取,顺便当面聊聊。”


徐钢问道:“那茅公有没有说发表在什么期刊?是《人民文学》吗?”


方言点了下头:“徐老师猜的真准,就是《人民文学》。”


“理当如此。”李清泉一副意料之中的样子。


“李老,刚才古桦、莫伸他们都和我讨论了一下。”


方言反映了所有学员的诉求,希望讲习所能够出面,帮他们在所在单位请一个月左右的创作假。


“创作假?这个词取得倒别致的,是你取的吧?”


李清泉投去一束慈祥的目光。


方言直接承认说这是学员们的普遍想法,毕竟有部分人的毕业作品确实还没有完成。


“李老,徐老师,你们是了解我的,我写的的速度绝对不慢,但即便照这个速度,在学期结束之前,我也不敢保证能不能完成。”


“这个要等我们开会了以后才能做决定。”


李清泉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哗哗哗。”


倾盆大雨如注,一直下到了夜里,狂风带着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沙沙沙”的声响。


宿舍里,王安逸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拿钢笔,听着雨声,写着。


“安逸,你还不睡啊?”


铁甯直起了身。


“外面太吵了,我睡不着,干脆起来继续写会儿。”


王安逸把笔帽盖在钢笔上。


“我也是。”


铁甯轻手轻脚地下床,来到她的身边,压低声音地问:“写你那篇新作?”


王安逸点了下头,当被问到具体的故事情节,轻声地说:


“我准备写一个像现在这样的雨夜,一个叫‘雯雯’的女同志下了夜班,没有赶上末班车,碰巧撞见一个陌生的男同志,好心地骑着车载她回家,一路上,雯雯对这个男同志从戒备到信任……”


“然后呢?”


铁甯饶有兴趣地听着。


“然后从第二天开始,雯雯每天都会在公交车站等上一会,期待能再遇上那位男同志。”


王安逸嘴角微微上扬,“就这样等啊,等啊,就是没等到,但她愿意一直等下去。”


铁甯笑眯眯地盯着她看:“你这篇打算投给哪个杂志?燕京文艺吗?”


“也不知道能不能被小方老师看上。”


王安逸点了下头。


“安逸,你是不是对他……”


铁甯看了眼,又看了眼她。


“别乱说了,我们俩没可能的。”


王安逸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铁甯眨眨眼,“没可能?”


“当然不可能,我比他大那么多呢。”


王安逸抿了抿嘴,“况且我这次回去,家里给我介绍了个男同志,之前在徐州乐团当指挥,现在在沪市音乐出版社当编辑。”


“啊?”铁甯惊讶了一声。


“嘘!”


王安逸吓了一跳,接着话锋一转,“其实,我倒觉得你们俩挺合适的,你对他……”


“我也比他大太多了,已经是老姑娘了。”


铁甯摇头失笑道。


“是啊,我们都是老姑娘了。”


王安逸叹了口气,“那你打算怎么办?”


铁甯低声道:“你还不了解我,我宁愿没有,也不愿意要一个凑活的婚姻。”


“是不是要找一个跟他差不多的?”


王安逸半开玩笑道。


“你讨打!”


铁甯没好气地白了眼。


风声雨声中,两人悄悄地说着私房话,彼此互相承诺,这些小秘密绝对不跟别人说。


特别是,方言!


不一会儿,铁甯感到困意,上床睡觉。


反倒是王安逸,精神越来越亢奋,看着屋外的雨,回想起点点滴滴,情绪随之而来。


沙沙沙,树叶在风中凌乱。


唰唰唰,钢笔在纸上划动。


一篇初稿写成了,题目叫《雨,沙沙沙》。


感谢犯下天空、天下纵横有我、抵拢倒左拐的100起点币,感谢擎九的500起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