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177章 美滴很!

第177章 美滴很!

作者:南柯一凉 返回目录

你们怎么都来了?」


龚樰左看看章瑜,右看看赵静。


赵静当着汪曾其和方言的面说:「汪老和方老师可是大吃家,跟着他们能享口福!」


「没错没错。」


章瑜憨笑道:「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


龚樰注意到汪曾其和方言看向她们,规规矩矩道:「给汪老和方老师添麻烦了。」


「客气了,咱们这算是礼尚往来。」


「在桂西的时候,是你带着我和村葆吃当地的美食,现在到了这儿,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也该尽一尽地主之谊。」


方言和她四目相对,面带微笑。


章瑜不禁好奇他们俩在桂西都吃了什么。


汪曾其同样觉得稀奇,边走边问:


「南宁有什么美食吗?」


「老友面、卷筒粉……」


龚樰如数家珍地说出口。


「什么是老友面?」汪曾其道。


「酸笋肉丝汆汤下面。」


方言解释了一番:「桂西人爱吃酸笋,对"酸"的追求可谓到了极致,只有想不到,没有"酸"不了,大有一种"万物皆可酸"的架势。」


龚樰点头说:「到了桂西,吃了"酸嘢腌水果",我才知道,原来水果还可以那么吃。」


汪曾其听着两人一唱一和,不禁感慨:「以后有机会,定要去桂西领教下他们的酸。」


「肯定有机会。」


方言笑道:「《舌尖上的中国》里应该会有一集,专门讲"酸甜苦辣咸"这个五味。」


汪曾其说:「单单一个桂西,恐怕还不够,说到酸的代表,怎么能少得了醋呢。」


章瑜道:「晋西人很能吃醋。」


「可不!」


汪曾其说自己有一年到太原,别处过春节,供销社都供应好酒,偏偏这里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醋在晋西,那是大事!


「其实说到酸,还可以拍东北和闽建。」


方言说:「比如辽东人就爱吃酸菜白肉火锅,大冷的天,一口酸菜一口白肉,多泰和。」


赵静一听到家乡菜,激动万分:「汪老,方老师,《舌尖上的中国》会拍辽东省嘛!」


「当然,中华美食里怎么能少得了东北菜呢。」汪曾其道,「"酸"就先聊到这里,我们接下来,再聊聊其他四味,甜苦辣咸。」


看着他们谈论美食,龚樰静静听着,拧成一团的眉头渐渐地舒展,脚步也轻快起来。


就在此时,汪曾其突然一问:


「小樰,你们沪市人喜欢吃甜吧?」


「喜欢。」


「吃过苏州菜吗?」


「没有。」


龚樰摇了摇头,就听汪曾其说苏帮菜比沪市本帮菜要更甜,口感上也是甜而不腻。


「要论吃甜的话……」


方言道:「我听说,无锡才是最嗜甜的。」


「不错,跟无锡一比,苏州菜就淡了。」


汪曾其一本正经道。


章瑜和赵静面面相觑,看这一老一少聊到美食,就如同老顽童和小顽童,完全没有大作家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相反地很接地气。


「没想到他们是这样的汪老和方老师。」


「这个叫"容俗而能雅"


。」


龚樰盯着方言看,发自内心地笑了起来,桂西之行,已经打碎了自己对方老师的滤镜。


也正是这么真实的一个人,才容易亲近。


一路上,从酸到甜,再到苦、咸、辣,天南海北的味道,方言和汪曾其聊了个遍。


「我觉得咱们刚刚聊的这些,完全可以拍进《舌尖上的中国》里,小方你觉得呢?」


汪曾其优哉游哉地走着。


「不只,我看还能写出一两篇散文。」


方言已经看到目的地就在不远处。


「不成,不成,如果是散文的话,还缺一两句画龙点睛的话,要不然,倒像是菜谱。」


汪曾其说:「就比如你在《舌尖上的中国》写的,"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这句怎么样,如果人生是一桌宴席,酸、甜、苦、辣、咸就是生命里的各种滋味,酸象征人生的辛酸与坎坷,甜象征人生的幸福与美好,苦象征人生的磨难与困苦……」


方言瞥向龚樰,说着林清玄的话。


人生里的酸甜苦辣咸?


龚樰皱了皱眉,总觉得他话里有话。


「好是好,就是不够雅。」


汪曾其品味着,「再雅一点就好了。」


「那么,"万般滋味,都是生活,酸甜苦辣,方为人生",这句怎么样?」


方言走到挂着「长安饭庄」招牌的店门口。


汪曾其脚步一顿,轻咦了一声。


章瑜压低声音地问:「龚樰姐,这两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我怎么没感觉出来啊?」


「前半句是丰子恺老先生的人生心得。」


龚樰看着方言走入饭庄,「后半句,应该是方老师自己添的。」


章瑜问:「那好不好呢?」


「它不是好不好的问题,它真的是那种,那种很特殊的那种。」


龚樰总觉得这些话很适合开导自己。


赵静和章瑜不免咋舌,才路上这会儿的工夫,一篇散文好像快写成了,未免也太快了。


方老师,您怎么能这么快!…………


长安饭庄里,服务员们正围着收音机。


里面播着《每周一歌》,这可是全国性的音乐专栏节目。


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半,傍晚6点到6点半,一周七天,每天一歌。


李谷壹的《乡恋》,便是通过《每周一歌》节目,传遍大江南北。


一看到五人,招呼着他们坐在一张空桌。


「这吃羊肉泡馍,可有讲究。」


方言讲解起来,「就比如说"单走",就是馍和汤分开上桌,自个把馍掰到汤中吃,吃完以后,再喝一碗鲜汤,这就叫"各是各的味"。」


「口汤……干拔……」


「至于水围城,就是用宽汤煮,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汤汁在四周围绕,是不是看着就像水围着城一样。」


「可是方老师,我们不会掰馍。」


章瑜眨了眨眼。


「你们可以点个"单走"。」


方言说这种吃法最多样,既可以把羊肉捞出来,抹上油泼辣子就汤,又可以把馍掰开泡着吃,甚至想的话,还可以咬着馍就汤吃。


龚樰等四人从善如流:「单走,两个饼!」


方言却不一样,吃的是口汤。


汪曾其看着他熟练地将馍从中掰成两半,再把一半拿起,顺着纹理片成两个半片,


然后用指头撕成黄豆大小的块,也有样学样起来。


龚樰掰完半个,要把另外半个也掰碎的时候,被方言喊住,「这半个的吃法可不一样,要从中掰开来,然后把肉放在里面,就像肉夹馍一样。」


赵静好奇道:「这会不会太淡了?」


「所以还少一样灵魂。」


方言让她们适量地倒入油泼辣子,「这辣子之于陕北人,就跟醋之于晋西人一样。」


众人照他说的做,纷纷赞不绝口。


汪曾其笑了笑,「这叫一个地道儿!」


「汪老,不能这么说,这里可没地道。」


方言说地底下全是古墓,可不兴修地道。


「噗嗤!」


龚樰笑出了声,心中的郁闷消散了些。


「你啊你,那你说说该怎么讲?」


汪曾其笑骂了一句。


「可以说,"美滴很"。」


方言嘿然一笑:「也可以说,"咥泡馍"。」


「咥?」


龚樰和章瑜等人面面相觑。


「口字旁加一个"至",从至的本意引申而出,就是吃至极致为之"咥",吃出高兴,吃出欢乐,吃出幸福,吃出满足……」


方言边掰馍,边讲起吃能给人带来快乐。


汪曾其道:「这话说的不错,甚至情绪低落的时候,吃东西也能把"快乐"给吃回来。」


龚樰怔了怔,直直地凝视着他。


方言聊了会儿天,自己的「口汤「终于上桌了,刚尝了第一口,就忍不住说出一句:


「美滴很!」


那表情,那口音,龚樰不禁会心一笑,食欲随之大开,全身心地投入到羊肉泡馍上。


方言吃了几口,舔了舔唇:


「酸甜苦辣咸,这是舌尖上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苦的是伤痕,酸的是泥泞,甜的是心境,辣的是坚韧,咸的是奋进。」


接着看向汪曾其问:「您觉得这句比刚才那句怎么样?」


「美滴很!这句更美!」


汪曾其用筷子敲了下碗。


「我想是不是可以围绕这个主题,把咱们刚刚谈的"酸甜苦辣咸"的美食,选择性地加进《舌尖上的中国》,至于这集的题目,还是沿用我散文里的名字,《五味的调和》,如何?」


方言环顾四周,询问意见。


汪曾其眼前一亮,决定今天两人合力,在散文原稿的基础上加以二次创作,然后拿到明天的放映后座谈会上,好好地讨论一番。


放映会结束后还有座谈会?!


章瑜一脸疑惑,在她们的行程安排里,上午只有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样片这一项,下午就要跟着代表团去陕北ge命根据地。


「方老师,我们是不是……」


龚樰语气里透着一丝失落。


方言摇头失笑说,座谈会组织了不少电影厂的人来旁听,以便学习和交流《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现出的全新纪录片理念和技法,只要愿意来的话,都可以来听一听。


「那真的太好了!」


龚樰三人脸色一变,兴奋不已。


「先别聊了,大家趁热赶紧吃。」


汪曾其提醒说:「汤冷了,可就不美了。」


半晌,众人的碗里的汤和馍都所剩无几。


「你们吃饱了吗?」


方言道:「要不要再带你们吃点别的?」


「不能再吃了,再吃就要吃撑了。」


龚樰偷偷地摸了下自己圆鼓鼓的小肚子,一脸满足,眉飞色舞。


方言半开玩笑道:「那你们美不美?」


「美滴很!」


三位各有特色的美人异口同声,而后爆发出银铃般的清脆笑声,屋里充满快活的空气。


笑声感染了龚樰,之前萦绕在心头的不愉快,慢慢消失,才下眉头,却突然打了个嗝。


「嗝~」


声音很轻,很轻,但还是被方言发现。


在他的注视下,龚樰娇羞得垂下了头。


心砰砰地乱跳,耳根红得滴血。


就在此时,收音机广播里播放着雪飞版本的《茉莉花》,旋律悠扬。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