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223章 排骨年糕

第223章 排骨年糕

作者:南柯一凉 返回目录

10月的文坛,最亮眼的莫过于《十月》和《城》。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一系列纯文学作品,一经发表,反响热烈,让《十月》率先抢滩登陆,抢占下纯文学的一块地盘。


而《城》作为最先刊登方言“纯文学”文艺观点的杂志,同样是一马当先。


不但组织了创作班的作家,出了一批直指人本困境的,分到了纯文学的蛋糕,又刊登了方言提倡挖掘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文艺创作观点,比如“岭南文学”、“粤味”。


一时间,文学粤军,风头无两。


而出谋划策的方小将,立马成了唐僧肉。


各大文学期刊都想上去咬上一口,有谁又能拒绝得了进步的诱惑呢?


燕京的报刊出版社近水楼台,第一时间派出编辑,一部分扑向南锣鼓巷的四合院。


一部分扑向《十月》编辑部,五百刀斧手埋伏到位,就等着方小将现身,争相约稿。


然而,统统扑了个空。


方言跟着万佳宝、吴组缃等人,南下沪市,来到早就安排好的衡山宾馆入住。


刚安顿下来,还没来得及给龚樰打个电话,就被吴组缃喊去,挨个去串门。


王朝闻、王昆仑、朱家溍、蒋和森、吴世昌、周汝昌……


方言狠狠地在一众红学大佬面前刷了波脸,等见到启功时,正好在吃早饭。


“启老好。”


“你就是茅公的弟子,小方。”


启功上下打量了番,慈眉善目。


方言应了一声,也打量着他,这位就是乾隆的老弟,荒唐王爷弘昼的第八代孙。


吴组缃让方言坐下,自己坐在启功的对面,发觉他脚上没有穿袜子,脚腕有些发肿。


“你脚怎么了?”


“就跟这馒头一样,发酵啦。”


启功抖了抖脚趾头,笑着把剩下一半的馒头,丢进嘴里。


吴组缃哭笑不得,“最近的身体怎么样?”


“鸟乎了。”


启功冲着方言,顽皮地眨了眨眼。


方言被逗乐了,倒是弄得吴组缃摸不着头脑,笑骂道:“怎么是鸟乎了?”


“鸟乎嘛,就是差一点就乌呼了!”


启功笑眯眯道:“小方,你说是不是呀?”


方言看着这位行走的段子手,笑而不语,双手奉上了《十月》的增刊。


启功听到里面有他的文章,扬了扬眉,一改刚才诙谐的样子,认真地翻阅起来。


吴组缃道:“你来品一品。”


启功收回眼神,和方言讨论起《红楼梦》,春风化雨,细雨无声。


“曹雪芹将‘真事隐去’方面用得得心应手,运真实于虚构,用魔幻掩现实。”


方言说:“就像脂批本点评的,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启功颇为满意道:“这种刻意回避、魔幻现实的叙事,在作品中随处能见、屡见不鲜,只有在后四十回,才露出破绽,这也是为人诟病,远远不及前八十回的一个地方。”


吴组缃笑脸盈盈:“你觉得如何啊?”


启功问道:“这样刊,拿给汝昌兄他们看过了吗?”


方言点了下头,不由地庆幸,得亏这回《十月》增刊的样刊没少带。


“依我看,不如趁着全国的红学研究者齐聚这届研讨会的机会,放到会上讨论。”


启功严肃道:“然后作为大会的一個成果发表出去。”


吴组缃笑道:“你的想法比我更进了一步,我本来只打算转载到《红楼梦学刊》上。”


“保守啦,保守啦,红学以后要发扬和继承,还得靠小方这样的年轻人。”


启功摆了摆手,投去意味深长的目光。


方言能从他们眼神里,看到些许的期盼。


毕竟,1980年成立全国红学会的时候,首任名誉会长是沈雁氷,首任会长是吴组缃。


一个是自己的恩师。


一个是在《红楼梦》上的授课老师。


方小将在红学会的定位,其实有点像唐僧转世前的“金蝉子”,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


………………


拜别了启功等老前辈,方言终于有空,来到衡山宾馆的公用电话处。


按照龚樰回信写的地址,把电话打到了正在江南造船厂体验生活的她。


“你来沪市了?”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你怎么没跟我说过这事啊!”


龚樰一接到方言的电话,又惊又喜。


紧接着,就注意到路过的人纷纷怪异地看着她,双颊微红,抿了抿嘴。


方言简单地说明了情况,“明天我要先去沪市师范学院参加开幕式。”


“伱在徐汇,我在卢湾,离得好远。”


龚樰用手指戳了戳墙壁。


方言道:“跟燕京和沪市的距离比起来呢?”


“也是。”龚樰向下的嘴角瞬间上扬,眉眼弯弯,“什么,你要来找我,找我组撒啦?”


方言道:“可以约侬出去伐?”


“好……不好!”


龚樰在墙壁上画着圈,“我现在不好请假,你要是没有好的理由,哼哼……”


方言说:“‘于山于海,于水于滨,双木非林,田下有心’,你不想知道下半句是什么?”


“哼,你爱说不说。”


“可我想当着你的面说下半句。”


“那你、你来找……”


龚樰心里荡了下,“不,我去找你,你在沪市人生地不熟,万一迷路走丢了就不好了。”


“那我就在衡山宾馆,恭候大驾。”


方言听到“迷路走丢”,差点笑出了声。


龚樰语气里透着兴奋,“到时候,我带你去吃好吃的,就像在燕京的时候,你带着我吃好吃的一样。”


方言用戏谑的口吻说:“你准备带我去吃什么好吃的,我的嘴可是很挑的。”


“侬想切撒,阿拉就去切撒~”


龚樰脱口而出。


方言说:“你在燕京的时候,就一直说沪市的排骨年糕好吃,我想尝一尝。”


龚樰两眼发光,“好呀,外面东西再好吃,总归跟排骨年糕是不好比的。”


方言静静地听她说起排骨年糕的滋味,电话里突然传出一声带着遗憾的叹息。


“可惜了,要吃最正宗最好吃的排骨年糕,必须要去‘鲜得来’。”


“鲜得来?”


“是啊,上海滩有句话,叫‘玩要玩大世界,吃饭要到鲜得来’,味道真是鲜得来!”


龚樰说的是黄埔的“鲜得来”点心店。


两人顺着“排骨年糕”往下聊,若非赵静找她参加剧本围读会,只怕要一直聊下去。


赵静好奇不已:“龚樰姐,跟谁打电话呢,打了这么久?”


“我哥哥!”


龚樰面不改色,“他说让我这周回一趟家,待会儿我要找宋导请个假。”


赵静眯了眯眼,瞥了眼龚樰那几根沾着墙壁白灰的手指,不对劲,很不对劲。


………………


10月26日,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在沪市师范学院如期召开。


这次持续6天的红学盛会,除了出席的108名正式代表,还来了50名特邀嘉宾。


其中,就有来自中央台组建的《红楼梦》剧组,戴临风、王扶霖等人来到现场。


在红学家胡文彬的引荐下,跟红学会的成员互相认识。


“周先生来了!”


“这是启老也来了!”


“诶,跟在吴老和佳宝公后面的那年轻人是谁啊?”


“他,你都不认识?方言方老师呐!”


伴随着一阵阵议论声,红学家们陆陆续续走进了会场。


人群当中,一个方脸寸头的北方汉子,精神紧绷,肉眼可见地紧张不安。


“解鲂,不用那么紧张。”


冯其庸作为引路人,拍了拍他的肩膀。


“冯老,让您见笑了。”


凌解鲂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


“以后你就会慢慢适应了。”


冯其庸摆了摆手,说毕竟他还年轻,是这次与会代表里第二年轻的人。


凌解鲂好奇谁是这次红学大会里最年轻的代表,一问才知,竟然是方言。


“开幕式一结束,我带你去见一见他。”


冯其庸道:“他在《红楼梦》上的见识不低,你们两个年轻人好好地交流一下。”


凌解鲂激动地点头,透过人群的缝隙,望着坐在前排的身影。


方言扫视了一圈,众人各归其位,现场安静。


“哗哗哗。”


在掌声中,开幕式由红学会现任的副会长冯其庸主持。


第一项,就是请这次主办方的沪市师范学院校长来致开幕词。


“同志们:


我代表沪市师范学院,向这次会议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红楼梦》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长篇。”


“它用极精美准确的文字,把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极其丰富地、极其深刻地描写了下来。《红楼梦》里总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写得性格非常鲜明,读了《红楼梦》就会知道什么是华夏的封建社会,它是如何腐败,如何堕落,最后又是如何衰亡下去的。”


“也许有人会说,要了解封建社会,读读历史书不就行了吗?”


“但是,历史书大都用概括性的叙述性语言,而在曹雪芹的笔下,才让人们看到了典型的真实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才形象地知道了什么是封建社会,封建帝王、官僚地主是如何维持他们的统治,众多的百姓是如何供养着少数骄奢淫逸、钱如流水的贵族……”


全场除了讲话声,一片安静。


服务员端着暖水壶,挨个往杯里倒水。


方言从包里拿出罐装的枸杞,边倒边想。


《一代宗师黄飞鸿》不知道寄到了没有?


《十月》的增刊再过两天,就要面向全国发行,要利用好全国红学大会这个舞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