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343章 扛起大王旗(二合一)

第343章 扛起大王旗(二合一)

作者:南柯一凉 返回目录

在生产大队呆了会儿,石铁生主动当起向导,带众人在四周兜兜转转。


山路凹凸不平,坑坑洼洼,方言小心地推着轮椅,和贾平洼、陈忠史他们走在最前头。


“岩子,你是不知道你这‘寻根文学’一提出来,陕北整个作协都是怎么议论你的。”


陈忠史注意着脚下,一旦发现有石子,就踢到路旁。


方言笑道:“我在报纸上看了一些。”


“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陈忠史说,整个陕北文坛因为他,简直是乱成了一锅粥。


贾平洼补充了一句,“这话忠史说得一点儿也不夸张,就说我以前呆的《长安》编辑部吧,已经准备好一整块文艺理论的版块来探讨‘寻根文学’。”


方言道:“恐怕这还不够吧,最好啊,能刊登些寻根文学的。”


贾平洼说:“你这可算是说到根子上了,这不,编辑部就像找我约一篇寻根。”


“是嘛!”


“你还别说,在你没有提出‘寻根文学’之前,我一直以为我写的商州系列是地域文学,但按照你给的理论,我在这一期间的所有创作,都可以算是寻根。”


“商州系列?”


“对,就是商州。”


贾平洼解释说,自己生于商州,长于商州,商州就是自己的故乡。


早在前些年,方言的《一代宗师黄飞鸿》横空出世,掀起了植根于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文学浪潮,深受影响的自己,也把目光投向了商州这块美丽、富饶而充满着野情野味的神秘家乡。


然后忍不住发出一声感慨,“也只有熟悉的故乡,才能让我这么顺利地写出《商州初录》。”


“那我可要好好地拜读一下。”


方言笑了笑。


“本来我写商州系列,还有些战战兢兢,当时有不少评论家和编辑批评我,江郎才尽,格调不高,视野狭窄,自我局限,现在倒好了,‘文学寻根’一出,我的稿子立马成香饽饽了。”


贾平洼不禁感慨,“说真的,岩子,无论如何,我都要好好谢谢你。”


“这可不够啊。”方言道,“怎么着,也得请咱们美美地搓上一顿,好好地庆祝庆祝。”


“岩子这是要打你的秋风。”石铁生憨笑中带着一丝精明。


“哈哈,没事,尽管来打!”


贾平洼说:“一想到‘寻根文学’,我现在写起商州来,更多了一份责任感。”


方言道:“是不是就算把这一腔热血和笔墨,洒在商城的山山水水,也无怨无悔啊?”


“就是这个感觉!”


贾平洼信誓旦旦地保证,要把商州这块神奇美丽的故乡幻化成自己文学的灵泉,把关于商洛文化作为作品里永恒的主题,让商洛文学在整个寻根运动当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这是好事啊……”


方言转过头去,注意到陈忠史打从刚才就一言不发,投去了问询的目光。


陈忠史道:“说到寻根文学,这些天我也一直在反思。”


“反思?”


方言和石铁生等人面面相觑。


“是啊,我以前一直写的是乡土改革文学,但好像疏忽了脚下的这一片土地。”


陈忠史抬起脚,在土路上踩上几脚,扬起淡淡的黄沙。


贾平洼皱眉说:“没有吧,之前我还听你提过你那个白鹿的传说。”


“白鹿的传说?”


石铁生好奇不已,背后的方言扬起眉梢,眼里闪烁着光。


“就是一个在白鹿原原上流传的民间传说。”陈忠史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起来。


石铁生追问:“陕北真的有白鹿原这么个地方?”


“当然,就在长安的东南方,白居易还专门白鹿原为题,做了首七绝。”


陈忠史道:“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方言意味深长地说:“白居易是为白鹿原写诗,那你有没有想过给白鹿原写部?”


陈忠史点了点头,“本来是想像《百年孤独》一样,马尔扎克写的是马孔多小镇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故事,我呢,以‘白鹿原’为背景,写白鹿两家的腌脏争斗,冤冤相报,代代不已。”


石铁生道:“也写成魔幻现实主义?”


“本来是这么个打算,但现在我想把魔幻现实主义和寻根文学结合起来,你们觉得怎么样?”


陈忠史左看看,右看看。


贾平洼道:“这个想法可够大胆的!也很难写!”


方言说:“可一旦能写出来的话,也许会是不亚于《红楼梦》的一部家族史。”


说着把视线落在陈忠史上,“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辈子寤寐求之的,大概是耗费一段人生,倾注心力,写出一部对得起自己,经得起时代考验,停笔那刻不由感到‘生而无憾’的作品。”


“岩子这话在理,这是我的毕生所求!”


陈忠史说:“我要在我死之前,写出一部垫棺作枕的书,那就死而无憾了。”


方言嘿然一笑:“那这样的一部著作,是不是……”


贾平洼调侃说:“好你个岩子啊,已经约了我的商州系列和陆遥的《走向大世界》,现在又盯上了忠史的‘白鹿原’,真的是既得陇,又望蜀。”


“还有我的新作呢!”石铁生笑眯眯说,“他这是把咱们给包圆了。”


“哈哈哈。”


看到他们放声大笑起来,龚樰静静地望着方言,嫣然一笑。


陈忠史道:“不过岩子,虽然我们给寻根文学添柴烧火,但最猛的一把火还得你自己出马。”


贾平洼点头附和,咱们可都是从纸笔里滚出来的,可千万别丢分啊!


精神点!


石铁生也是同样的看法,既然方小将放了寻根文学的第一把火,理应就该由他扛起这面旗帜。


“现在我手头上还有一部科幻要写,等写完这篇,我再好好琢磨寻根文学。”


方言心里也万分清楚。


任何文学流派,不仅仅需要理论体系支撑,更需要大量的作品,尤其得有扛鼎之作。


就像改革文学,始于《乔厂长上任记》这部发轫之作,兴于《大秦之裂变》这部扛鼎之作。


寻根文学要想名扬全国,甚至远播海外,至少要有一部天板级别的大作!供人瞻仰!


…………


在陕北一直呆到月底,才回到燕京。


这一趟,可真的是收获颇丰,满载而归。


把石铁生和石岚送回雍和宫大街之后,已经是黄昏时分,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


方言和龚樰把行李等东西撂在什刹海的宅子里,便马不停蹄地把礼物送到韩跃民家中。


就见平时空空荡荡的院子里,摆满了马扎、板凳,最前方是放着彩色电视机的桌子。


“岩子!小樰!”


方红从屋里走出来,又惊又喜。龚樰诧异不已,“姐,这是?”


方红说,这是街坊邻居提前占的座儿,最近播了一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叫《血疑》。


“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演的那部对吧!”


龚樰和方言互看一眼,恍然大悟。


这部日剧的大致内容,就是天真善良的大岛幸子,在父亲的研究室不幸受到生化辐射,患上血癌,需要不断换血,结果父母和她的血型配不上,唯独是男朋友相良光夫的血型和她相符。


大岛幸子的特殊血型,随之引出了她的身世之谜。


可以说,《血疑》是狗血韩剧的开山鼻祖,什么“医院掉包”、“兄妹之恋”、“不治绝症”、“绝望爱情”,里面各种套路,几乎被后世的家庭伦理苦情电视剧各种照搬和借鉴。


而对于这年头的观众,还是头一回看过这么炸裂的电视剧,


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白血病这种不治之症。


也是第一次知道,可以根据亲人之间的血型,来判断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收视率自然蹭蹭地上涨,简直堪比《回家的诱惑》、《渴望》、《还珠格格》……


“没错,就是山口百惠。”


方红用戏谑的口吻说:“也就是日本的‘小樰’。”


龚樰抿了抿嘴,“姐,你就别取笑我了。”


方红道:“这哪里是取笑啊,你可不就是咱们华夏的‘山口百惠’嘛。”


“咳咳!”


方言假装咳嗽了几声,话题转移到她手上的画板上。


“这不是《血疑》火了嘛,很多人都来店里问,有没有跟男女主角同款的衣服。”


方红说:“我准备设计出来,然后交给跃民去做。”


方言追问:“那你在红楼梦剧组的工作呢?忙不忙?”


“忙!怎么会不忙呢!”方红摇头失笑道:“忙完这个,我就要继续忙红楼梦的服装设计去了,必须在15天之内,就要拿出48套设计图纸才行。”


方言道:“呵,那是真够辛苦的!”


“辛苦归辛苦,但也值得,无论如何,都得把《红楼梦》给拍好喽!不能让全国观众失望!”


方红语气里透着坚定。


方言咂摸着嘴,后世拍《红楼梦》的都有这态度,也不至于一黛不如一黛。


本以为李少虹版的《红楼梦》就已经烂出天际了,想不到还有高手比她的版本更烂。


胡梅在《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这些剧里攒的好名声,全砸在《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了,果然,越是名著,越要趁早拍,不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就在思索之际,附近的邻居陆陆续续地来到院子。


有的手上拿着针线活,有的拿着装茶的搪瓷杯,甚至干脆端着饭碗,边吃边看的。


此时,电视里播出山口百惠唱的主题曲,《谢谢你》。


在场的虽然不懂日语,但也有人有样学样地跟唱起来,“瓦踏西露,这一瓦拿”。


方言和龚樰送完礼物,便折回家里,小两口关上门来,躺在床上看着《血疑》。


“怎么,你也想学外语?”


“想啊,或许以后能用得上呢。”


“要不我来教你吧?”


“你那么忙,还是不要了,我去拜托若雪和洋子。”


“没事,白天她们教,晚上我来教,今天先学第一个词,雅蠛蝶……”


…………


人间三月天,开蝴蝶舞。


龚樰浑身酥软,仍然一如既往地起了个大早,在院子里打一套太乙拳。


而后,拿着长嘴的洒水壶,给种在圃里的草草浇水,瓣叶子都挂满了晶莹的小雨滴。


在明媚的阳光下,和龚樰的脸色一样,娇艳欲滴,满面红光。


透过窗户,方言看了会儿,便把桌上还没写完的《人工智能》收入包里,走出了屋。


“难得的礼拜天,今天就不在家里生火了,咱们出去吃。”


“好啊!”


龚樰莞尔一笑,“要不把早餐打包,直接去南锣鼓巷吧?正好把礼物给咱妈和燕子带去。”


方言这回没有开雪铁龙cx20,而是改骑摩托车,接着飞驰电掣地驶到南锣鼓巷。


胡同里一响起引擎的轰鸣声,方燕就从家里一路小跑,跑到门口的老槐树下。


“哥!嫂子!”


“燕子!”


龚樰摸了摸她的头,“瞧着好像又长个儿了。”


“嘿嘿,一点点而已。”方燕挺了挺腰板,“嫂子,你们这回从陕北给我带了什么好东西?”


“看你猴急的样儿,先进屋里。”


方言大步流星,进入大堂,就见电视依旧开着,里面播放着《血疑》第一集的内容。


龚樰轻咦一声,又惊又疑。


杨霞解释说,这都多亏了韩跃民送来的录像机和空白录像带,有了这个设备,就不用担心追剧的时候,不一小心错过了就没法看,可以靠录像带来看重播。


“改天我也托姐夫,给我从粤东带一台。”


方言说:“要是还有什么新鲜玩意儿,也给您送一份。”


杨霞笑盈盈道:“这些礼物我都不要,我最想要的礼物就是给我送个大胖孙儿。”


“我、我去厨房拿碗装早饭。”龚樰双颊微红,羞得快步而去。


眼见哥哥嫂子“有难”,方燕眼珠骨碌一转,古灵精怪道:


“哥,您帮我个忙呗!”


“什么忙?”


“您有空能不能带我去带身份证啊?”


“身份证?!”


方言挑了挑眉,一问才知。


如今胡同口贴了告示,而且在报纸上也登了新闻,要在燕京、津门、沪市等地搞试点,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不过这一代因为采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术,所以很容易被伪造。


“我们老师说,没准等我们高考的时候,就得用上身份证了。”


听到方燕这话,杨霞的注意力立马被扯到“高考”和“身份证”上。


方言暗暗地比了个大拇指,“成,改明儿抽个空,咱们全家一块去办!”


用过早饭之后,回到自己以前的房间,一边写着《人工智能》的初稿,一边心里盘算着:


到底哪部作品,才能担得起“寻根文学扛鼎之作”的名头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