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363章 我们这些打工仔

第363章 我们这些打工仔

作者:南柯一凉 返回目录

在佛山如期举办舞狮大会后的第二天,消息很快从佛山,一直扩散到粤东各地,其中包括鹏城。


在邮局报刊亭前,张伟明一如既往地来看看有什么新出炉的报纸,或者杂志。


这个习惯,在他当国营厂工人的时候就演成了,工作之余,都在读书写作中度过。


《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些经典名著会看,《一代宗师黄飞鸿》、《恶意》、《午夜凶铃》这些通俗文学也看,总之,但凡是好看的,没有不看的。


也正因为看了篇《鹏城特区报》的新闻,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义无返顾地砸了铁饭碗。


顺着自己出去闯闯的念头,和蕉岭的老乡们来到了鹏城。


在流浪了半个月之后,终于在香江的一家制衣厂里找到了第一份流水线的工作。


自从被安排在流水线,没完没了地干,整个人变得人越发麻木,慢慢失去了往日的生气。


如果人生能够重来的话,坚决不会辞职来鹏城打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这辈子都不可能再打工了!


现在也只有在看报刊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又活了过来,梦回在国营厂的快乐时光。


叹了口气,转眼换了副笑脸:“阿伯!”


报刊亭的老人一瞧是熟人,放下报纸道:“呦,来啦!”


张伟明说:“今天有什么好看的,推荐一下?”


老人压低声音说:“《花城》最新一期马上要出了,据说会有《黄飞鸿3》。”


“真哒?!”


张伟明早早就听说,内地和香江合拍《黄飞鸿》电影,没想到还有意外惊喜。


“当然!”


老人信誓旦旦道:“前几天的《佛山|日报》上都写了,方老师亲口在狮王大会上,当着佛山的乡亲父老们宣布的,还说在佛山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动向,叫、叫‘打工文学’!”


张伟明诧异不已,“打工还能有文学?”


“谁说不是呢!我活了这么久,看了这么久的书,还是头回听说打工文学这么一出。”


老人摇头失笑道。


张伟明饶有兴趣,“那方老师这么推崇的这部打工叫什么名字?报纸里有提到吗?


“提了,提了,叫《深夜,海边有一个人》。”


老人回答,“就登在最新一期的《佛山文艺》里,据说是背井离乡的工人到鹏城打工的故事。”


听到主角来鹏城打工,张伟明立马感同身受起来,在报刊亭上左翻右找:


“阿伯,给我来本《佛山文艺》。”


“错啦错啦,不是5月这一期。”


老人说要再过几天,等到6月初的时候,《佛山文艺》最新一期才会发行。


“那就按老规矩,您到时候可要给我留一本。”


张伟明被吊足了胃口,按照惯例,付了定金。


就在一天胜过一天的期待下,终于是把第六期的《佛山文艺》可盼来了。


第一时间回到工人宿舍里,立刻翻到了《深夜,海边有一个人》。


编者按的评语赫然是方言亲笔所写。


“打工者也需要情感慰藉,而打工文学写的是他们的共同生活,一定程度上为他们缓解了漂泊打拼的精神创伤,这或许就是打工文学不可取代的意义……”


一下子,对这篇打工充满了好感。


从头开始往下看,主角在打工期间遭遇的经历,跟自己受到的酸甜苦辣,有的地方高度重合,有的地方却很陌生,因为感同身受,很容易地就代入了进去,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流水线的机械、漂泊的无依、思乡的愁绪、爱情的酸甜……


不知不觉之间,眼眶微微发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这一幕,可把寝室里其他的老乡惊了个呆,连忙上前询问:“你怎么了?怎么还哭啦!”


“写得真好!真好!”


张伟明如同入了魔障,嘴上就会说个“真好”。


没有文笔,全是感情,特别是没有像“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那种宣扬不幸、歌颂苦难的“苦难哲学”,而是在苦难中,时而怨天尤人,时而积极向上,相当真实,相当接地气。


“我看看,我看看。”


众人相互传阅,没看过的专注地看着,看过的热烈地讨论。


打工文学的这股热潮,很快地就在整个工人宿舍里蔓延,引起了工友们的广泛关注。


但凡随便走进一间工人宿舍,都能看到一本这一期的《佛山文艺》。


发行没多久,读者来信似雪花般飞向编辑部,同样也飞向了写明地址的作者所在。


酒厂的信箱里经常收到一堆来信,秘书脸上挂笑,脚步匆匆地跑到厂长办公室。


“咚咚咚。”


听到敲门声,李经纬喊了声“请进”,然后立马问了句:“商标设计出来了?”


“设计院那边还没来消息。”秘书笑道,“不过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


李经纬接过递来的《佛山文艺》,但听到厂子里出了个名动一时的作家,特别还是方老师挖掘出来的,眼前瞬间一亮,“这的确是个大好事,林坚有名了,厂里也跟着沾光。”


“韩厂长刚来电话说,马上就会有一批记者到三水,专程来采访林坚。”


秘书原原本本地转述起韩跃民的话。


这批记者里有像鹏城、佛山一级的,也有粤东省一级的,酒厂完完全全可以利用专访林坚的这个机会,给自己的工厂,甚至是给新研制的健力宝打一个完全免费的广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好主意!”


李经纬一拍桌子,站了起来:“你马上去买一批《佛山文艺》,分发给厂里的人。”


“啊?我?”


秘书一脸为难,《佛山文艺》在整个三水,早就已经售罄了。


“那就打电话到编辑部!”


李经纬前脚说完,秘书后脚照做,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佛山文艺》编辑部的电话一直占线。


接线员接得手忙脚乱,杂志社也是忙得不亦乐乎,每天都能收到几百封投稿。


来稿作者多是一线打工者,买不起稿纸,稿子就写在工单后面,内容大多是作者的经历。


眼看着果如方言所言,打工文学真的在粤东掀起了一股难以想象的追捧狂潮。


眼见着《佛山文艺》吃到了打工文学的第一口红利,《花城》出版社彻底坐不住了。


只可惜,最新一期的期刊要再过3天才能发行。


而恰恰这个时候,方言和韩跃民处理完在粤东的所有事后,已经动身,启程回京。


“方老师,要不您在多呆几天?”


火车站前,林贤治再三挽留道:“《花城》很快就要上了,粤东的读者看了《黄飞鸿》第三部,还有您关于打工文学的理论观点,一定会高兴激动的……”


方言委婉拒绝,我的事多,在去美国之前,要赶紧把精力放在《推理世界》的存稿上。


公文包里,就有着这些天写下的一沓手稿,书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