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一百六十三章 这世上的事难不住太子

第一百六十三章 这世上的事难不住太子

作者:张九文 返回目录

看棋局结束,李承乾走到老师身边揣着手,厚厚一卷账册夹在手臂下,“老师?”


房玄龄从失败的情绪中抽离出来,笑着道:“往后殿下多教老夫几招棋路,挫挫他李卫公的锐气。”


李靖放声大笑着,笑得更痛快了。


“老师,今年科举还办吗?”


闻言,李靖的笑声停下,长孙无忌也看了过来。


房玄龄道:“本以为科举三年一次最好,两年一次亦尚可,太子殿下是何打算?”


李承乾道:“孤打算在崇文馆进行一场考试。”


“殿下但说无妨。”


“与科举不同,孤想办一场小规模的考试,这场考试是为京兆府挑选人才,不管许敬宗是抢来的人,还是坑蒙过来的人,现在崇文馆的人良莠不齐,单独对崇文馆与京兆府官吏的考试。”


房玄龄感慨道:“太子门下的人越来越多了。”


“老师说笑了,孤这点人算不得什么。”


“既然是崇文馆的事,朝中自然不会干预的。”


李承乾看向一旁的舅舅。


长孙无忌道:“崇文馆的人不在朝中正式任职,也不在朝中俸禄,崇文馆可以招募编撰,与吏部并不冲突。”


“如此孤就放心了。”


李靖起身道:“天色不早了,老夫先行回去。”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也跟着离开了皇城。


李承乾又独自一人在中书省门前坐了好一会儿,目光看着天边的落日。


还有几个零星的官吏从各自的官衙出来,经历了闹哄哄又忙碌的一天,此刻也都身心疲惫,他们远远看到了坐在中书省门前,那位穿着一身锦袍的太子。


纷纷驻足行礼,而后快步离开。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还有李靖三人走在一起。


“三年了,如今太子今非昔比了。”长孙无忌感慨道:“有时真觉得自己老了。”


房玄龄道:“辅机正值壮年,怎说老矣。”


长孙无忌摇头感慨,又问道:“郑公近日在做什么?”


房玄龄道:“忙着应付关陇那些人。”


李靖颔首,“关陇那些老门阀实在不好对付,陛下才会将他们丢给郑公,有些人就需要郑公这样的人来磨。”


三人在朱雀大街分别。


长孙无忌打算去见舅父,可临到舅父家门口,脚步停下,不知道该不该进去。


满头白发的高林从府中走出来,道:“赵国公请进吧。”


他这才点头走入舅父的家中。


高士廉正看着一卷书,正是东宫的故事集,低声道:“太子殿下近来可还好?”


“回舅父,太子殿下向来很好。”


高士廉蹙眉道:“太子殿下最近有什么异样吗?”


长孙无忌在舅父面前坐下,倒上一碗茶水递上,“太子殿下的言行与常人无异,身体很好。”


高士廉拿过茶水喝了一口。


有些事就连长孙无忌都不知道,东宫太子小时候的病情只有陛下与皇后,还有自己知道。


这种事自然不被外人知晓,除了东宫的那位掌事女官,就连东宫的其余皇子公主都不知晓。


高士廉看到这卷东宫集还是很担忧的。


因太子殿下又开始写故事了。


上一次的红楼多半是病情所致。


一个孩子想像出身边有高人指点,而且还是在病重期间,这等离奇的事也不是没有,许多幼年且孤独的孩子,总会想象出一两个朋友。


高士廉放下手中的故事书沉思着。


“舅父不用过多担忧,太子的身体很好,李绩说殿下的身体底子锻炼得很不错,而且现在的东宫太子已不是当年了,如今太子坐拥京兆府与崇文馆,掌关中农事。”


“有了些许羽翼之后,希望太子殿下不要因此自大。”


他接着道:“太子还年少,房相说过太子以如今的能力,还远不及治理天下。”


当两人对话,担忧的不是同一件事时,高士廉就会烦,神色上带着不悦的神色。


长孙无忌又道:“舅父难道觉得侄儿说得不对?现在的太子治理关中还捉襟见肘,更不要说将来治理天下,关陇的门阀,中原各地的士族,七姓十家的世家,各地折冲府将领,这些事岂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


他还越说越偏了,自以为说得很对。


高士廉闭着眼,躺在竹椅上,道:“烦了,你自己走。”


长孙无忌起身行礼,神色带着几分疲惫与颓废地快步离开。


这处府邸又安静了下来,天色逐渐入夜,风也凉了许多。


高士廉还躺在竹椅上,手中拿着这卷故事书,也没有看。


高林整理着桌上的碗筷与水壶,擦去桌上的水渍。


许国公从来没有担忧过太子能否办成这些事。


也不过是长孙无忌他自己杞人忧天罢了。


闭眼躺着的高士廉道:“辅机对皇帝太忠心了。”


高林笑道:“风凉了。”


“嗯。”高士廉重新站起身,拿着这卷故事书,一个人走入了屋内。


高林在院子里依旧忙碌着,他将蜀中今年送来的酒水抬进库房中,再将修剪好的盆栽摆放好,又将地面扫干净。


东宫,兄妹两人正在核对着账目。


朝中许多钱需要太子批复之后,才能分发出去。


李承乾打量着账目中的数字,抛去今年秋天之后的所有开支,朝中可用的盈余有二十一万贯钱了。


这二十万贯是能够留下来的钱。


开源节流,节俭至今,才有了如今的成果。


皇帝的一时挥霍只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可朝中攒钱无比地艰辛。


李丽质道:“皇兄凌烟阁竣工了。”


“嗯,孤知道。”李承乾揉着眉间低声道:“等阎大匠将画像都挂上去之后,就可以了。”


“阎大匠什么时候可以画好画像?”


“那要看父皇什么时候满意吧。”


李丽质缓缓摇着手中的圆扇,憧憬道:“皇兄的画像可以立于凌烟阁吗?”


李承乾摇头道:“多半不会的。”


李丽质神色气馁,站起身伸展着懒腰道:“妹妹去找母后说,让父皇将皇兄的画像也挂上去。”


她脚步轻快地出了殿。李承乾喝着茶水,沉默了好一会儿。


宁儿笑着道:“公主事事都在为殿下着想。”


李承乾笑道:“由着她吧。”


言罢,继续提着笔书写着考卷,这份考卷是给京兆府与崇文馆出的,要说治理方略,也就只能是自己这位太子亲自来写,许多方略与治理方向也只有自己清楚。


题目都是论述题,一道题是总结过去经验,第二道题是落实眼下的发展状况,第三道题是对未来三年规划中的安排。


李承乾写完,吩咐道:“明天一早让人交给京兆府的人,三道题抄录下来挂在墙上,让京兆府与崇文馆的官吏各自答题。”


宁儿接过纸张,稍稍行礼道:“喏。”


李承乾搁下笔,问道:“宁儿姐,给稚奴他们两个男孩子也准备一间单独的屋子吧。”


“是让晋王与纪王住在一起吗?”


“东宫的殿宇并不多,其他的也都是年久失修,唯一一间还算完好的给他们住吧。”


宁儿躬身道:“喏。”


小福端着宵夜走来,她将三碗炸酱面放在桌上,一碗给太子殿下,一碗给宁儿姐,自己也留了一碗。


“殿下们都已经睡下了。”她端着碗拿着筷子道。


三人坐在殿内,吃着面条,李承乾看着窗外的夜色。


小福又倒了一碗面汤递上,“宁姐姐,喝着面汤下肚会更舒服一些。”


宁儿咽下一口面,再喝下一口汤,确实舒服了很多。


小福道:“这是奴婢新想出来的吃法。”


宁儿笑道:“很不错。”


小福高兴地笑着,她看向正在吃着面又满脸心事的殿下,殿下吃面要吃蒜,要是不吃蒜那多半是心里有事。


通过殿下吃饭时的神态与举动,判断殿下的心情,这是小福近来的新本领。


小福低声道:“朝中又有事让殿下烦心了吗?”


宁儿缓缓点头。


等太子殿下用完了宵夜,小福拿起碗筷与宁儿一起走出寝殿。


看宁姐姐将寝殿的门关好,小福抱怨道:“朝中的事又来烦太子殿下了,今年好不容易清闲一些,这就又来了。”


宁儿笑道:“许久没见到太子殿下这么忧心。”


小福道:“宁姐姐,是不是殿下又和陛下吵架了。”


“不会的,这世上没有事能够难得住殿下。”


“嗯。”小福重重点头,拿着碗筷去了厨房,再收拾好她就可以休息了。


宁儿站在夜色中,看着殿下的寝殿中的烛火熄灭了,她这才收回目光,去一旁的侧殿休息。


太子是东宫的主心骨,更是这里公主与皇子们的主心骨。


在这里,在东宫中只有长乐公主与东阳公主会帮助太子殿下批阅朝中的奏章文书。


可朝中的事岂止这些事。


翌日,天刚亮,狄知逊与儿子狄仁杰刚刚睡醒,便看见崇文馆新招来的编撰与京兆府的官吏都挤在一堵墙前。


京兆府少尹许敬宗昨天经受了杖责,他此刻扶着墙走来。


这些天多半是见不到京兆府尹了,据说是被打得不轻,要休养一些时日。


京兆府与崇文馆的后门是互通的,大家都在一个院子里办事。


许敬宗朗声道:“都听好了!”


众人纷纷噤声。


狄知逊与儿子狄仁杰也看向这位少尹。


许敬宗挪动脚步,似乎碰到了伤口,又是疼得龇牙咧嘴,朗声道:“太子有令,墙上的三道题便是考校的题目,尔等各自去拿一张纸,自行拿着笔墨与纸张,自己作题,写完之后交给温老先生。”


众人纷纷称是。


说完话,许敬宗艰难地移动脚步,回京兆府内趴着去了。


众人领了纸张与毛笔,几人共用一个砚台,各自在院子里找了个位置坐下来,开始思考着论述。


狄知逊也领了一张纸,手中拿着笔,去别人围坐的桌前,用毛笔沾了沾砚台上的墨水,找了一处墙角便开始书写着。


“爹,你才来崇文馆三个月,能写好吗?”


“仁杰放心,爹这三个月也不是虚度的。”


狄仁杰站起身,目光扫视着零零散散坐在这里的编撰与官吏,走了一圈目光看着众人正在写着的文章。


他神色担忧地坐回爹爹身边,因别人已经写了一大段了,而爹爹才写了三五个字。


狄仁杰着急道:“爹,莫要着急,慢慢写,千万不要写错了。”


狄知逊神色艰难,又去沾了沾墨水,纠结着之后要怎么落笔。


院内,众人交头接耳,三言两语地交谈。


这场考试并不严格,大家可以互相商量着写论述。


一个时辰之后,已有人陆续向温老先生递交考卷了,而后这些人可以去忙各自的事。


看着太阳越来越高,终于,狄知逊写完了论述,最后一个交到了温彦博手中。


颜勤礼身为崇文馆的主簿是不需要参加这次考试的,他只负责崇文馆的人事调度,也不会直接参与关中的建设。


太子殿下给他的职责范围很明确。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是京兆府与崇文馆共同的行事准则。


狄知逊今天要跟着一群人去指导三原县县民修缮沟渠。


崇文馆平时不留人,从弘文馆与文学馆招揽而来的人,前脚刚到崇文馆,后脚都被安排去了京兆府。


因此崇文馆建立的这三个月,馆内多数时候都是没什么人的。


颜勤礼道:“老先生,狄知逊虽是最后的一个递交文章的,可写得很不错。”


温彦博看着一篇篇文章,道:“现在的京兆府人手良莠不齐,须好好挑选一番。”


说着话,颜勤礼看了看门外,寻常这个时辰晋王殿下与纪王殿下也该到了,今天却不见他们来。


狄仁杰抱着一卷书走来,行礼道:“老先生,今天可以教仁杰识字吗?”


温彦博笑道:“仁杰,今天不与晋王纪王游戏吗?”


“多半是被事留在东宫了。”


温彦博拿过他怀中的这卷书,缓缓道:“识文解字看到哪儿了?”


狄仁杰坐到老先生身边,翻过几页,指着其中一段道:“这里。”


“嗯。”温彦博笑着点头,耐心讲述。


颜勤礼整理好这些文章,匆匆离开去见太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