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四百八十九章 名士之后

第四百八十九章 名士之后

作者:张九文 返回目录

松赞干布依旧坐在宅院内,看着手中的书卷,沉默不言。


天地间很静谧,骆宾王的个子高了许多,他有十三岁了。


李义府问道:“再有四年你就可以去支教,等科举及第了,你想要去朝中何处任职?”


“御史台!”骆宾王当即回道。


李义府看着这个孩子,他善恶分明,也是疾恶如仇,像是一个天生的御史。


长安城外,一驾驴车来到城前。


驴车上坐着父子两人,到了城前下车。


见到来人穿着官服,当即有城门前的官兵上前询问。


王福畤行礼道:“雍州司户参军,受兵部调令,前来长安递交文书。”


官兵核实了文书,又道:“王司户入城吧。”


王福畤带着儿子走向春明门。


王福畤是前隋名士文中子,王通的儿子。


门第显赫,自贞观时王福畤就在朝中任职至今。


年幼只有十二岁的王勃抬头看着又高又庞大的城墙,整面城墙几乎盖住了他的视野。


跟着家父走入春明门,入眼是一条十分开阔的大街,这条大街上有数不清的人在走动,街道一直到了视野尽头。


大雪还在下着,忽听一声呼唤。


“王勃!”


听到话语声,他回头看去,指着不远处道:“父亲,是杨炯。”


杨炯与王勃同岁,是自小的朋友。


两人的父辈走入一处酒肆说着话,杨炯坐在边上道:“叔父先前收到你们的书信,就知道你们今日会来长安。”


王勃道:“这长安城的人好多啊。”


杨炯道:“是呀,这里每天都有这么多人,老师说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来长安城,每天也会有很多人离开长安城,每年会有很多学子来长安城读书,每年也会有很多学子离开长安,前往各地支教。”


长安城就是一头不断吞吐人口的巨兽,并且这头巨兽十分地贪婪。


王勃回忆起当初与杨炯在寒山寺听玄奘大师的教导,那时候还很懵懂,也听不懂玄奘大师说了什么,甚至连一篇文章都没有留下。


能够让玄奘大师点化的孩子不论去哪里都会得到人们的疼爱。


王勃问道:“听闻玄奘大师也来了长安?”


杨炯摇头道:“他来过了,又走了。”


“为何?”


“这些事,我也是听弘文馆的老师所言,听说是玄奘与皇帝有一个约定,当初玄奘会来寒山寺,也是因与皇帝的约定,之后玄奘回到了长安按照约定还俗,与皇帝履行了约定从此一去没了消息。”


杨炯回忆着,叹息道:“玄奘大师还俗之后,听说是又一路西行离开了中原,再也没有回来过,也没人知道他去了何处,可能就在哪个地方念诵经书吧。”


王勃回忆着当初在寒山寺外的枫桥上,与玄奘大师分别时的场景,那时漫天的枫叶落下,那景色很美丽。


直到离开寒山寺之后,王勃又听说有一个叫上官仪的御史在那里杀了很多人。


玄奘去看过御史杀过的人。


再之后,王勃又听父亲说御史是朝堂最狠辣的人,杀人不眨眼。


皇帝喜欢让御史杀人,言语中父亲对御史甚至也有几分惧怕,以前的御史不是这样的。


现在,皇帝给了御史一把刀,那些御史就开始杀人了。


王勃觉得杀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他在灵隐寺外见到过御史砍下的人头,至今难以忘却,甚至最初见到人头后的几天,接连几天夜里都有噩梦。


杨炯带着王勃走在长安城,他们来到了弘文馆。


“这是我的老师。”杨炯高兴地介绍道。


郝处俊打量着眼前的孩子道:“这就是你的好友?”


杨炯点头道:“这是学生记事起就认识的好友,他叫王勃。”


王勃行礼道:“王勃见过先生,我乃晋中人氏。”


弘文馆很忙碌,来往的人不少,两个孩子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郝处俊问道:“听杨炯说起过你,你的父亲是王通的后人。”


“正是。”


郝处俊笑道:“若放在以前你一定会得到礼遇,现在不同了,朝中用人早已不看出身,想要拜在弘文馆门下还要写考卷,即便是你是名仕王通的后人,也要写了书卷才能入此门。”


杨炯带着还有些愣神的王勃坐下。


一张考卷在眼前倏地铺开,王勃十分有礼仪地研墨,而后提笔书写。


别看人年纪很小,礼数很是周正,这个孩子自小就有着很不错的教养。


王勃写完答完考卷,双手递交呈上。


郝处俊接过考卷,看着卷上所写,其实弘文馆的入门考试比以往更简单了。


在弘文馆的学子虽说比崇文馆少,至少是比以前更多了。


卷上所考校的内容便是识文解字,不愧是文中子的后人,不仅识文解字面面俱到,而且还能注释几段史书上的典故。


如此年纪就有这等学识,当真是同龄人中的翘楚。


郝处俊赞叹道:“这长安城又多了一位才俊。”


王勃还在思量着夫子话语中的意思。


“好了。”郝处俊将考卷放在一旁归档,一边道:“往后就落在弘文馆进学。”


“谢夫子。”


在弘文馆也有不少新的书卷,许多典籍都是与文学馆,四方馆,崇文馆互相调用的。


杨炯从中挑选了几卷,递给王勃。


王勃双手捧着书,扫了一眼在弘文馆读书的学子,其中几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但他们的穿着并不好,看起来是贫寒子弟。


“这长安似乎与家父所言不同。”


杨炯站在梯子上还在为朋友挑选着书卷,问道;“有何不同?”


王勃摇头道:“家父说长安城的人应该是都想要入仕晋升的。”


闻言,杨炯带着笑意问道:“将来你也入仕,我们一起为官。”


王勃眨了眨眼,稍稍颔首道:“嗯。”


只是简单地应了一声,其实心里也很迷茫,更没有想过要不要入仕为官。


王勃自觉自己没有杨炯这般胆大,能够主动与人讲话。


王勃也不能理解别人,只是觉得读书是一件很好的事,别的事都不重要。


在杨炯的带领下,他找了一个位置坐下,开始翻看书卷,只是乍一看,他原本拧巴的小脸更纠结了。


目光离开书卷,抬眼见到杨炯正在与几个陌生的同龄人说着话,王勃再一次低下头,看着书卷中的一句句话语


他痛苦地挠了挠头,不自觉念出声,“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


初看这一句,王勃还是知道这是管子的学说,只是读到后面,又说起了墨家的学说。


这么一读就给了王勃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自幼读书识字颇多的他也很困惑,怎么所记录的文章这般杂乱呢?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手拿墨家经卷的读书人,口中喊着兼爱,却挥动着法家的刀,提刀挥向愚昧的敌人,而在这个挥刀的人的身后,又是数不尽的财富与人口。


这大抵就是王勃读这卷书时,所想象出来的人。


似乎也印证了为何家父会说御史拿了刀,帮皇帝砍人。


难道现在长安城的文人也都是这样的,一手拿着书满口兼爱仁义,一手拿着刀砍人。


王勃感觉自己认知中的那个小世界正在崩塌。


随后,他就神色痛苦地离开了弘文馆。


当天夜里,王勃住在长安城的驿馆内,辗转难眠,他反复想着今天看过的书,就比如说今天在书中看到,人有别与牲畜是因人知希望。


这希望是什么?


再者说人为何要有别于牲畜,真是令人费解。


这些书中的内容,好似有魔力,不断吸引着王勃,导致一夜未睡的王勃在天刚亮时,就蹲坐在弘文馆门前,仰头思量着。


目光出现一个身影,是弘文馆的主事郝处俊。


“夫子,能否给学生解惑。”


“讲。”


郝处俊一边答话,打开了弘文馆门前的大锁。


王勃追问道:“夫子,何为希望?”


郝处俊道:“多看。”


“多看?”


郝处俊指了指长安城的人们,道:“多看看这里的人。”


王勃是个很有学识的孩子,可对弘文馆来说,哪怕这个孩童在年幼时得到的教导是最好的。


他对弘文馆来说还是一张空白的纸张。


至少在他没有对新学识有认知之前,在没有被改变之前,这个孩子一干二净,与同样前来蒙学的孩子没什么区别。


这就是崇文馆书籍的魅力,它的新认知与新学识能够让第一次接触此类书籍的孩子,从头开始学,让更多人尽可能都在同一起跑线。


其中也有异类,就如大器晚成的张柬之,早年前毫无成就,如今像是开窍了一般,学识突飞猛进,都能够给崇文馆的书卷做批注了。


还有卢照邻,裴炎他们的学习能力,简直就不是人,学什么都很快。


显然王勃不是这一类人,这与他自小的环境有关,这孩子年幼时受到的学识太过古板了。


王通是一个能博百家之长的名士,并且崇文馆也引用了不少王通的篇章编入书中。


只是郝处俊觉得王勃乃王通的后人,反倒对这个后人不觉得惊艳了。


这也没办法,在如今的长安,惊艳世人的才俊实在是太多了,郝处俊是看习惯了。


王勃在弘文馆开始了苦读,他不是一个很合群的孩子,时常一个人坐在角落,独自看书,有时一看就是一整天,这孩子就像是个天生的痴人。


直到王勃看了半月,依旧没什么成果,对他来说长安城似乎与他去过的其他地方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郝处俊道:“多在长安城好好看看,这些书不是光靠读就能明白其中深意的。”


狄仁杰嘴里嚼着枣子,站到弘文馆门前。


郝处俊十分客气上前询问道;“狄书令,不知来崇文馆可有要事?”


狄仁杰使了使眼色,就有不良人提着一个篮子上前。


篮子里放着一大坨连着骨头的羊肉,还有些绸缎。


“这是……”


狄仁杰道:“陛下送的年关礼,过了除夕还会有。”


不知不觉到了年关,郝处俊笑着行礼,“多谢。”


乾庆九年,正值年关,临近除夕,李承乾与英公听着兵部与京兆府,崇文馆三方的禀报。


说的是安西四镇的建设的进度。


李承乾听了良久,众人都没有提出有关节度使相关的言语或者是国策。


还好,这个时候没有人跳出来说,请陛下在西域设立四镇节度使?


好在,如今众人所言国策都是较为朴素的,说的都是屯田之策,或者是加大教化的范围,再者是增派兵力。


也不知道,节度使这种军,治,政达到高度一体化的封疆大吏级别的官职,是怎么想出来的?


真是那时候的皇帝喝多了吗?


又或者是真是皇帝只想享乐了?


李承乾神色忧虑地喝下一口茶水,首先作为一个皇帝,不能将权力完全下放。


皇帝与臣子之间,若有着无以复加的信任关系,那就不是君臣了。


人与人的信任关系其实是很容易破裂的,哪怕是些许利益矛盾。


因此,宁可考验臣子的忠心,皇帝也不要用自己的信任去交换臣子的忠心。


除非不想活了……


众人议论了片刻,见陛下没有开口,英公李绩率先道:“既然兵部与京兆府都想要朝中往西域增派兵马,可以将青海与河西走廊的兵马调去西域。”


李承乾道:“来年入夏,待粮草备齐,再行调动。”


英公颔首,退到一旁。


许敬宗道:“臣以为还要更多的崇文馆夫子,西州一地的崇文馆独木难支。”


李承乾反问道:“现在在西域的崇文馆夫子有多少人?”


于志宁站出来道:“陛下,该有六十余人。”


殿中侍御史杜正伦,上前道:“光是西州就有五万人口,更不要说庭州也有三万人口。”


人口多数集中在西州与庭州两地,而安西四镇的防备空虚,整个西域呈现出一种弱枝强干的形势。


这也是两任安西都护的选择,也是一种默契,只有绝大部分力量留在西州才能控制四镇。


就像如今的洛阳与长安,比各地有着庞大数倍的人口,也与贞观时期的方略相同。


而大唐如今依旧使用的府兵制,很适合这种弱枝强干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