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一十二章 倒春寒

第五百一十二章 倒春寒

作者:张九文 返回目录

新年的风雪依旧还在下着,过了上元节临近二月,关中还能有如此大雪倒也是少见。


因为这场大雪,让今天的大朝会冷清了许多,大概是因天气太冷,陛下也没有在太极殿多留,早早就结束了大朝会。


按照往年来看,大朝会应该会在午时之后才会结束,多数时候都在下午。


今年的大朝会比往年早结束了两个时辰。


今年的政令经由秘书监整理之后,就有官吏捧着政令快步跑向朱雀门。


虽说大雪还在下着,朱雀大街直通皇城的尽头,也就是朱雀门外,此刻围满了不少人,人们即便是在寒风中冻得缩着脖子,打着哆嗦,也想要看看今年的政令,看看今年的政令有没有他们牵挂的事。


其中有年迈的老妇,也有老人,有壮年青年还有十岁上下的孩童,朱雀门外的大街,还有人在这个大雪天坐在酒肆内喝着酒水,或者喝着羊肉汤。


当朱雀门前的鼓声响起,有人一声高喝,人群纷纷向着朱雀大街围去。


张柬之吃完了一碗羊肉汤,他拿起斗笠走出店铺,目光看了眼正在围向朱雀门的人们,只是放松一笑又朝着长安城外走去。


大雪落在身上,张柬之压低了斗笠,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


“卖书喽!卖书!圣贤典籍!”


“这位大哥!”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上前道:“这位大哥给家里的孩子买些书吧。”


张柬之停下脚步,看着这个拦着自己去路的孩子。


现在的张柬之留着山羊胡,看着也成熟稳重,打量着眼前这个穿着单薄的孩子,对方正翘首望着。


张柬之还注意到他拿着书卷的手有些泛红,便道:“不买。”


言罢,继续走着。


刚走两步,又有三两个京兆府的官吏朝着这里而来,这些官吏开始驱赶卖书的孩子。


一直走到长安城外,张柬之走到春明门外,这里是长安城最热闹的城门,绝大多数的商贩都会从这个东城门进出。


张柬之安静地等在这里,不多时那群孩子也被京兆府的官吏赶了出来,那孩子看向张柬之,像是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这种境地,早就等在这里一般。


又见这位大哥朝自己招手,这个卖书的孩子这才走上前,道:“买书吗?”


这小子倒还是这句话,张柬之拿过他手中的书卷蹙眉看了起来,问道:“听你口音不是关中人士。”


“小子扬州人士,当年一个叫李义府的御史来扬州杀过很多人,因当年帮小子杀了一个恶人,小子才想着来长安报效社稷。”


“李义府帮你?”


他回道:“李义府帮我们很多人。”


说着话,他看向身后一群比自己年纪更小的孩子。


张柬之又将这卷书卷合拢,意识到他扯李义府,多半只是一个为了卖书的由头,书卷所用的纸张倒是不错,质地是青州的皮纸,如今这种皮纸是越来越少了。


那孩子目光警惕,迅速从张柬之手中将自己的书夺了回来,放入自己的包袱中,依旧警惕地道:“你不买,小子就告辞了。”


眼看这孩子要走,张柬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孩子回道:“小子李善。”


“李善?”张柬之颔首道:“好名字呀,他们是你的兄弟姐妹?”


李善回道:“他们是我的弟弟妹妹,我们暂住在亲眷家中,待我将来科举及第,我……”


“纸不错,但书卷是老书了。”张柬之仰头道:“如今朝中律法森严,朝中三令五申下京兆府的压力巨大,这长安城不是当年了,你们不能随意摆摊卖东西,要不是看你们是一群孩子,你们现在已被罚钱了。”


李善愣在原地。


张柬之道:“咸阳桥边上的集市倒是管得宽松一些,你可以去那边卖书。”


这一回,李善恭敬地行礼道:“谢指点。”


“还有!”张柬之又叮嘱道:“现在的长安城学子已很少看这种书,他们都在四大学馆读书,你的这些书卷都是陈旧的观念,在扬州难道没有支教夫子教过你们吗?”


“我们是被人赶出来的,是哥哥带着我们来长安城的。”


一个小姑娘朗声道。


这些孩子衣衫破落,若不是她开口,还不知道这是个姑娘。


张柬之叹了一声,道:“老夫是文林馆的主事,需要几个做杂活的人,你出去卖书时可以将他们留在文林馆,至少不会在外挨冻。”


这个孩子依旧一脸警惕,张柬之道:“随你。”


言尽于此,他来不来全看这个小子的造化了。


翌日,雪势小了一些,但依旧有点点雪花从天上飘落,昨日等到夜里也没见这几个孩子来文林馆。


张柬之觉得他们多半是不来了。


正坐下要用早食,从外面回来的仆从脚步匆匆,“主事,外面有几个孩子要见你。”


张柬之喝下一口粥,又拿起一张饼咬了一口,放在口中嚼着道:“什么孩子?”


“啊?”仆从困惑道:“那孩子说是主事要他们来的,看那孩子言之凿凿,还以为是真的。”


李善是为人十分警惕又很聪明的孩子,张柬之心中颇有感触,又道:“将人带来。”


“喏。”


很快,六个孩子被带到了面前。


张柬之依旧吃着早食,见有几个孩子看着桌上的饼与肉片目不转睛。


再看他们穿着单薄也有些消瘦,张柬之道:“一起用点饭吧。”


当即就让仆从将一锅粥都带了出来,还有饼与肉。


“谢主事。”李善一边说着,一边给弟弟妹妹盛粥,让他们一个接着一个上前喝粥,并且一次次叮嘱这些孩子不得讲话,不得失态。


张柬之用了早食,就对身边的仆从小声吩咐了几句,随后再看眼前这些孩子,又道:“李善?”


“小子在,欠张主事一顿饭食,待小子卖了书卷就来偿还。”


仆从抬着一叠厚厚的书卷放在桌上。


张柬之道:“你的这些书留下,往后只能帮某家卖书,至于你的这些书暂且留下,文林馆给你保管,你可以接着卖书了。”


李善行礼道:“小子只是吃了先生一顿早食,就要给先生卖书了吗?”


“你的弟弟妹妹留在这里做杂活,至少可以不跟着你出去挨冻了,咸阳桥不会有京兆府的人走动,某家这里的书只要你拿出去卖,就会有人买。”


见李善还在犹豫,张柬之又道:“想在文林馆当书童的人多了去了,既然你不愿意……”


“小子可以让弟弟妹妹留在这里,但请先生立字据。”


称呼都变了,在来之前李善肯定是打听过了,毕竟关中就这么点大,关中各县的县官但凡热心些,都会帮这个可怜的孩子。


“好!”


张柬之颔首答应。


只有写了字据,李善才肯让弟弟妹妹留在这里,再加上文林馆主事的身份,李善的心中才有了打算。


按照字据所写,李善需要给张柬之卖书。


文林馆的书很特别,都是郑公语录,而这种书是关中最多的,也不知为何还要拿出去卖。


思量了片刻,李善在寒风中搓了搓手,再一次回头看了眼还在大快朵颐吃着早食的弟弟妹妹,他拉着一车的书朝着咸阳桥而去。


张柬之让孩子们跟着一群稍大些的孩子去读书,而后他自己则坐在一旁喝着茶水。


一旁的仆从问道:“那孩子是先生以前就相识的?”


张柬之摇头道:“那孩子看着像是天生就能卖书的,多看他一些时日,文林馆也不会白养着他。”


仆从应道:“喏。”


文林馆与长安城的四大学馆不同,文林馆不在长安城,往来官吏却很多,顺便带一些村县的孩子教书,多数时候在这里走动的人都是官吏,有的经过考核可以任职当官,还有的刚来这里需要进行考核。


张柬之刚喝了一碗茶水,就有官吏脚步匆匆。


来人是吏部的官吏,他翻身下马递上一卷书,道:“张主事,这是吏部让人送来的名册。”


张柬之接过名册看了一眼,蹙眉道:“这些人都是不能为官的吗?”


“上查三代,他们的子嗣也不能为官,如今在朝中乃至各县为官的官吏,但凡有贪墨或犯事者一律记录在案。”


陛下终究还是这么做了也好,官吏不比平民,官吏犯事加以数倍惩罚,为官者就要如履薄冰。


张柬之站在文林馆前,又见到了一个人朝着这里而来,来人是上官庭芝。


“柬之兄!”上官庭芝笑呵呵上前。


“听闻庭芝兄升任刑部了。”


上官庭芝摆手道:“只是一个郎中而已,依旧还要兼顾着大理寺,还在大理寺当值,顺手去刑部照应。”


说着话,上官庭芝递上一卷纸道:“怀英让人从西域给你送来的书信。”


“多谢。”


“老夫先告辞了。”


“慢走。”


送别上官庭芝,张柬之这才回到了崇文馆,打开了狄仁杰送来的书信。


人与人是不能相比的,张柬之自己与狄仁杰,裴炎这种天赋异禀的人也是不能比的。


打开书信,狄仁杰讲述着他们在西域的遭遇,以及西域的一些事。


这些年朝中派往西域的官吏有很多,其中就有很多新任的官吏,似乎在朝中有一种风气,年轻官吏想要在朝中立足就需要先去西域或者吐蕃闯下一片功绩。


说不定是狄仁杰与裴炎回来时,他们已位列六部侍郎,二十余岁的侍郎,这也太年轻了。


张柬之错愕一笑,当今陛下就喜任用年轻官吏,只有年轻的官吏才能心无旁骛,也更热血。


狄仁杰还在信中交代一定要给他回信。


一些雪花,从窗外落到书桌上,外面的风雪好似又大了几分。


到了午后,李善就回来了。


他站在门口一副要想见,又不敢打扰的样子。


张柬之无视了他的目光,而是继续提笔书写着回信,一边写着回忆这两年朝中发生的事。


陛下已下旨命安西都护府的兵马扫平葱岭诸国,待书信送到狄仁杰他们也该知道这件事了。


其实现在的朝政大体上还是很平稳的,皇帝下旨均税却不再均关中的田亩,皇帝下旨严苛查问科举学子,上查三代人包括母系父系。


张柬之依旧在纸上书写着,一张写完就再拿起另一张纸继续写。


有人说新政就要来了,崇文馆的年轻人一次次想要皇帝施行新政,那么如今的种种政令就是他们想要的。


张柬之的笔稍稍停顿,他忽然觉得未来十年内,恐怕会是大唐变动最大的十年,人们已很难用过往的经验来揣测皇帝的想法。


还是有人对现在的政令提出反对的,也有人觉得皇帝不该这么做,有人觉得现在的朝堂只需要维系贞观年间的治理方式,大唐延续三百年大概是可以的。


就如现在陛下的均税之法,做不到让所有人满意,也做不到照顾所有人,总有一部分人的利益会被新政的各方受益者分食。


治国就是如此,这世上哪有万全之法,有一个说不上多差,但也说不上多好的国策。


能用且好用的方略,这已然很不错了。


写完这封书信,张柬之长出了一口气,将两张纸卷起来,而后放入一个皮套中,对屋外的老仆从招手。


老仆从与站在门口的李善擦肩而过,拿过牛皮套,会意道:“这就安排人将书信送去西域。”


如此,张柬之这才空闲下来,能够煮一碗热茶,惬意片刻。


李善也终于开口了,他行礼道:“小子谢先生指点。”


“嗯,你的确该言谢。”


“小子将来会报答先生的。”


“去看过你的弟弟妹妹了?”


“小子去看过了,他们能够做些杂役,到了夜里住在文林馆,也比寄人篱下更痛快。”


毕竟这些孩子是要做杂役的,需要扫地整理书卷,端茶送水。


张柬之道:“没人会欺负你的弟弟妹妹,在这里的人都很敬重郑公。”


李善回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画像,在这里最多的就是郑公的画像。


“说说你的事吧。”


“喏。”


李善开始讲述他从扬州到长安城的故事,原本他爹娘过世之后就寄居在亲眷家中,之后他的亲眷说是要来长安,他带着弟弟妹妹也跟着来了。


只是他的叔父到了关中之后反倒更加游手好闲,挥霍家用,而李善也只能想着自己谋生。


他道:“先生,其实小子早就想搬出来了。”


张柬之道:“如今的长安很少会饿死人,就算是再落魄的孩子也会被县官接走,养在四座学馆内任职杂役,与现在没什么分别。”


“小子还是谢过先生。”


之后,渭北的一个县官寻来了,说是来寻李善的,他的叔父让人来寻了。


张柬之拍了拍这个孩子的肩膀,示意他留着这里。


夜色逐渐笼罩这片天空,张柬之站在雪中与这个县官谈着话,之后县官恭敬地离开。


等先生走回来,李善询问道:“先生?”


“你们是老夫的学生,官府不会再来打扰你了。”


李善当即行拜礼,改口道:“谢老师照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