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 170、为京城镀上一层金箔

170、为京城镀上一层金箔

作者:十万菜团 返回目录

夜色渐深,修文馆内,气氛却逐步推入高点。


若说,上午时的讨论,乃是一出群像戏,那今晚这一幕,便成了赵都安的独角戏。


董太师坐在椅中,靠着柔软的锦垫,目光炯炯盯着屏风上出现的字迹。


然而这次,便是他,竟也都有些看不懂了。


“这是什么意思?”没人吭声,但所有人眼神中,都露出同样的含义。


赵都安写完这四个词,转回身,迎着众人视线,笑道:


“方才,我提出了摊丁入亩,徭役等人头税,皆转为以‘白银’结算,这固然省了朝廷许多辛苦,但同时,也有弊端。”


这时,坐席中,那个外貌平庸,擅长财政的郭解元忽然开口:


“银子储备。”


刷——


见众人看向自己,名字颇有几分望子成龙意味的郭解元迟疑道:


“铜比银多的多,以往,各地以铜钱为主要货币,真在外头买卖中,用金银的很少。但若朝廷开了以银为税的例子,那日后……只怕,能用的钱会变少……”


赵都安有些惊讶,这名不起眼的学士,竟反应的这么快。


虽说,大虞在“经济学”这一块,属于极为落后,所以郭解元的描述并不准确。


但凭借敏锐的直觉,他捕捉到了这种变化。


“没错,郭学士眼光毒辣。”赵都安赞叹一句。


历史上,张居正改革后,明朝从铜银的双本位,过渡到银本位。


而因为明朝银子储量匮乏,这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想繁荣,必须有足够的钱来流通,但如果作为钱的银子不够……就很尴尬了。


而赵都安在之前,查阅了大虞朝的情况。


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的白银储量,要比明朝多很多。


这才令他愈发笃定,选用接下来的策略。


赵都安先简略地,为不熟悉财政的其余学士,讲述了下银本位会导致的后果,令他们有了個概念。


而后才道:


“据我所知,我大虞朝的白银其实并不少,但郭学士为何说少呢?


只因为,太多的白银,都不作为货币流通,而是被遍及各地的士绅,门阀,商人,乃至官员……囤积了起来。


他们会将白银埋在自家院子的地里,藏在库房里,非不得以,不会拿出来……


就如一群老鼠,藏起来白银,然后日常花销只用铜钱……这才是银少,而铜钱多的真相。”


赵都安侃侃而谈:


“所以,我写下白银二字,想说的,乃是用什么法子,让这帮人,心甘情愿地将藏在宅子地里的白银拿出来,花出去。


只有花出去,我们才能想办法,把它弄到国库里,若只是藏着,那郭学士担心的事,就会发生。”


这话一出,众人脸上纷纷浮现诧异。


心甘情愿?


让那群人将金银财宝花出去?


这个提议,在他们眼中,如同天方夜谭。


“这根本做不到,”韩粥说道:


“囤积金银财宝,乃至所能囤积的一切,乃是天下人生存之道,唯有囤积,才能抵抗灾年,你说不动刀兵,岂能令人双手奉上?”


王猷,莫昭容等人也点头。


赵都安叹息。


这就是缺乏经济学理论的结果,封建王朝的财富,完全是“零和博弈”,你多抢一分,我就少一分……


所以从上到下,所有人都在囤钱。这种肌肉记忆,渗透骨髓。


但天下人,真的只会囤吗?


赵都安摇头道:


“正午时,我与韩学士交谈,曾指出,他的十策乃是从天下人手中,把钱抢过来。


相信各位也这般想,觉得一枚铜子,不在自己手里,便在别人手里。


所以朝廷需要钱,就只能用各种法子从别人手里抢,但我们换个思路,是否可以有一种方法,让你我同时持有一枚铜子?”


同时持有?


莫愁愣了下,眼神怪异。


心想除了结亲,二人成为夫妻,还能有什么办法,同时持有?


这家伙,之前说的头头是道,怎么突然就说起怪话了。


赵都安见众人迷惘,只能说的更明白些:


“方才韩学士说,天下人都喜囤钱,不喜花钱。


我有不同看法。我想问,商人呢?天下商贾,却都是很舍得花钱的,有时,甚至一分不囤,悉数花掉。”


王猷摇头道:


“商人花钱,非是花掉,而是拿来购置商铺,雇佣伙计,乃是为了赚钱……岂可一概论之?”


赵都安看向他,笑道:


“说的没错!商人花钱,是因钱花出去,能赚回来更多。


士绅购土地,也要花钱,但他们花的很痛快,因为土地拿到手里,最后耕种能赚回来更多。”


突然,郭解元一拍桌子,仿佛恍然大悟:


“是了!天下人非是喜囤钱,而是没有钱生钱的门路!所以只能囤在手中。


赵使君的意思,是只要朝廷能让天下士绅,商人,乃至官员,发现有一个地方,花出去一枚铜钱,就能赚回来两枚。


那他们无须任何人逼迫,势必将家财悉数取出,花出去……”


他说着,却又摇了摇头:


“可这种好地方太少了,已有的,如盐铁,也早在朝廷手中了,总不能,为了哄骗那帮士绅商贾,将盐铁生意开放给那些那些人做……”


赵都安惊讶,心想老郭可以啊,这思路延展的很快啊。


不愧是擅长财政的读书人,提到钱字,反应是所有人里最快的。


而随着郭解元的解释,其余人也明白过来,皱眉看向赵都安。


不知他绕了一大圈,葫芦里究竟卖什么药。


赵都安却不急不缓,完全掌握了场中节奏,道:


“郭学士所言不错,天下已有的生意,早被瓜分干净。但谁说,天下的生意只有这些?”


说出这句话时,他心中感慨。


上辈子,他曾研读过一些经济著作,比如熊彼特的创新利润原理,就说经济本身不会发展。


如农业时代,上千年也都没太大变化,财富只在不同人手中不断地流动。


而到了工业时代,生产力攀升,经济才开始发展。很多原本不存在的“财富”,被凭空创造了出来。


所以,大虞朝如今的情况,若遵循“博弈”,让朝廷和天下人抢钱,就会动荡不安。


而若是用“创造财富”的法子,则非但不会激化矛盾,还会因为朝廷坐庄,而将越来越多的人,在利益上,和朝廷绑在一起。


赵都安说道:


“据我所知,大虞通往西域的关口走廊,以往只给兵力镇守时,每年只会花钱,但后来,给了一些商人来往两地,做生意的机会,朝廷从关口抽税,便赚了许多钱。


同理,京师在太祖时,也很破败,但后来,定为都城后,所有权贵都往京城来,便催生出码头千帆竞渡,只收城门入城费,就能支撑皇宫的开销……


敢问,这些例子,可曾动了刀兵?


不曾。


但为何钱财却自行蜂拥而至?主动递到朝廷手中?”


不等众人回答,他便吐字道:


“市场。”


“只要朝廷出手,构建了一个市场,给予一个地方某些特权,将一些重要的衙门搬到这些地方……等等手段。


天下商人便会闻风而动,蜂拥而至,主动为朝廷奔忙,他们赚了许多,但朝廷赚的更多。


而当商人们赚到后,那些底下开设无数商铺的门阀,乃至一些富有的士绅,若力所能及,也都会将囤积的白银丢过来。


因为只有丢过来,才能赚,而若不拿来,便是别人赚。


而别人赚,他们不赚,手中的钱就会不值钱……”


“而只要这个市场的规模够大,或者九道十八府,每一个地方都有这样的市场,那富人的钱,就会都投进来,变成‘资产’……


朝廷不用担心,如何让所有人都有钱赚,因为那些商贾会自己想办法,将钱创造出来……”


赵都安说到这里,莫愁眼睛一亮,说道:


“就像最近京城里,天师府售卖的那种便宜的冰?


天师府的术士制造出了冰,便让许多富户来买,从而将那些富户囤起来的钱,拿到了手里,就像那些商贾做的那样。”


“……”赵都安眼神怪异地点了点头,说道:


“没错,制造出众人都渴求的商品,就是一吸引所有人花钱的方式。


只要这些商贾绞尽脑汁,让人们将钱花掉,商贾们也不会囤钱,而是会继续把钱花出去,以获取更多。


这个过程中,会雇佣越来越多的伙计,于是,百姓们也有了赚钱的门路,百姓们有了钱,又会把钱花出去,购买类似冰块这种东西……


如此,就如同一个轮子,朝廷轻轻推了一把,它就会飞快转动起来。


相比于囤钱,所有人都把钱花掉……这样,大虞朝的银子就会变多。


而朝廷则可以不停地抽税……源源不断。


甚至,若朝廷的钱多了,还可开设钱庄,将钱借给那些商贾……”


赵都安越说越快。


所有人脑海中,那一幕图景越来越清晰。


韩粥愣在原地。


这一刻,他又一次脑补出了未来的画面,同样是天下的金银,如潮水汇入京城。


但这次,不再有仇恨的目光,而是无数双兴奋的贪婪的眼睛。


他抬起头,视线越过赵都安,望向他身后屏风上,那“白银”、“商人”、“资本”、“市场”四个词。


余光发现,学士们陆续起身,站了起来。


因赵都安描绘的未来而心潮澎湃。


末了,赵都安丢下毛笔,口干舌燥地做出总结:


“最关键的是,这样一来,哪怕是逆党与八王,也无法阻止天下人逐利之心,而只有朝廷有能力做到这些,旁人无从模仿。


逆党哪怕再心有不甘,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钱流入国库。


而等士绅门阀们也被迫卷入,再实施摊丁入亩,他们再想抵抗,就要顾虑,是否会被朝廷踢出这座市场……


是得罪朝廷,还是讨好朝廷,以获得更多?不难抉择。


如此一来,新政推行,阻力也会减轻。”


赵都安淡淡道:


“如此,这三策并行,若能施行成功,不出十年,国库中的钱财,可给京城镀上一层金箔。”


“此为,黄金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