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唐天将军 > 第二百零九章 四镇节度,控地万里,劲兵重镇,皆在一身

第二百零九章 四镇节度,控地万里,劲兵重镇,皆在一身

作者:落叶凋谢 返回目录

“李将军对国家的忠诚,朕早已知晓,诸卿有目共睹。”


李隆基让李瑄平身。


他还有重任要交给李瑄。


因为他要让李瑄全心全力,为他打赢这一次唐蕃大战。


在开元二十九年的时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率四十万大军压境,浩浩荡荡。


一路入宁塞军,在攻积石军城不下后,转攻达化城,屠城中军民。


一路入赤岭东山口,攻破石堡城!


一路通过湟水,入安人军一带。


当时,河陇瑟瑟发抖,由于河陇节度使盖嘉运沉迷酒色,醉倒在温柔乡中,致使河陇无调度,所有军城、守捉,自闭防守。


许多百姓被吐蕃大军掠走。


李隆基认为这是他的耻辱。


当时只有一名连军使都不算的骑将,击退一部分吐蕃先锋。


盖嘉运为遮蔽罪过,上奏一名那个叫臧希液的骑将,率五千士兵大破四十万吐蕃大军。


但这种话,李隆基根本不信。


因为吐蕃兵分数路,在唐境如入无人之地。五千士兵大破四十万,要辗转千里,在安人军,青海,赤岭,过黄河,宁塞郡,与不同的吐蕃军队进行飞一样的大战。显得河陇其他军队和废物一样。


那样还会丢下石堡城吗?


事实上,吐蕃四十万大军耀武扬威后,带着战利品从容不迫地退回九曲、青海,以石堡城为支点,建立屏障。


开元二十九年的战斗,其实是李隆基的遗憾,失去击破吐蕃主力的好机会。


现实力大减的吐蕃,再次顷国而来,李隆基不想再错过。


“诸卿,王忠嗣去朔方、河东节度、支度、采访、营田大使后,谁可以担任这样的职务?”


李隆基步入正题,向诸位大臣问道。


“启奏陛下,臣认为两镇副使可以就任?”


一名大臣出列向李隆基禀建议道。


“看副使的资历,有领一军的才能,而非元帅之器。”


李隆基当即否掉。


其实河东副使韩休琳兼任兵马使,是为储帅,有儒将的风度,但李隆基不想用他。


“启奏陛下,振武军使郭子仪状元及第出身,在边塞屡立功勋。”


又一名大臣举荐。


“立的都是小功勋,还检测不出有无这样的统帅能力。”


李隆基对郭子仪不熟悉,说明郭子仪立下的都是一般功勋。


“启奏陛下,河东兵马使李光弼富有韬略,能整训士卒,有王忠嗣的才干。”


一名大臣试着说一句。


“李光弼没经过几次战斗,不能服众。”


他听说李光弼是王忠嗣一手提拔的亲信,只这一点他就不会考虑。


“启奏陛下,安北副都护,朔方节度判官李暐在边境十几年,可有领一使的能力。”


“李暐没有独自领兵的经验,还要历练一下。”


李隆基回答。


“启奏陛下,兵部员外郎、兵役使陈回光有主将的经验,可以外出为帅。”


“陈将军可为朔方副使,还要再领一些战功为大使。”


大臣们为了表现自己,让边将承恩,七嘴八舌地举荐大将。


甚至连李瑄麾下的高秀岩、安思顺、王难得都被作为边帅候选人,李隆基以吐蕃事重拒绝。


连十二卫大将军都有推荐,皆被李隆基一一否决。


这样大臣们也没办法了。


朝中也没有人有资格,文官想为将,先要去边疆,不可能一上去就任节度使。


除非宰相亲自兼任节度使,和开元后期一样,李林甫亲自兼任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


“左相,你有没有良才推荐?”


李隆基问裴宽。


“回陛下,先前臣考虑的大将,都不合陛下心意,所以心中已无人选。”


裴宽起身回答。


他十分好奇,一连二十几个人都被李隆基毫不犹豫地拒绝,李隆基到底心怡什么样的人?


“右相呢?”


李隆基又问李林甫。


“回陛下,朔方、河东的骑兵,将至河湟一带与蕃贼战斗。为方便李将军指挥,臣建议让李将军兼任河东、朔方节度、支度、营田、采访大使!”


李林甫起身拱手。


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在叹气。


李隆基一口气将大唐有资历任节度使的人都回绝了。


这明摆着让李瑄兼任吗?


起初,李林甫还不敢相信。


看李隆基每回绝一次,就将目光停留在李瑄座位的方向,且每次回绝干脆利落。


再加上李隆基说话时面带笑容,心中明显有人选。


天下名将是数量的,能担任节度使,光战功、勇猛不够,还得有资历、智谋。


李隆基接连否则,问到宰相的时候已经没有人选了。


不可能随便拉一个都督,去任节度使。


他揣摩圣意,觉得有九成概率,李隆基要让李瑄兼领河东、朔方两镇!


李林甫知道李瑄不会领他情,但为迎合上意,弥补之前的过失,他只能无比难受地举荐李瑄。


“右相言之有理!朕认为李将军的统帅能力,可再携带两方帅印,诸卿有无反对的?”


李隆基见李林甫能举荐李瑄,觉得李林甫还是有能力和远见的。


两人的默契感仿佛又回到从前。


皇帝与首席宰相一唱一和,让整个朝堂惊呆。


他们没听错吧?


不仅是被李瑄整惨的李林甫举荐李瑄兼河朔两镇,李隆基还直接同意了。


难道圣人忘了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加起来一共多少兵马吗?


陇右收复九曲后,经过一次扩军。


现四镇兵马,加起来二十八万。占据十大节镇的一半还多。


如果再兼任朔方、河东押蕃使,令诸羁胡州、胡部,洮阳郡的吐谷浑部,控制的兵马,最少再多五万以上。


圣人会不清楚吗?


有的大臣甚至有一种害怕的感觉,如果李瑄拥兵自重,天下有倾覆的风险。


不过他们觉得李瑄一片赤诚,诗如其人,应该是忠肝义胆的大唐英雄!


如果真被李瑄节制河朔,李瑄控制范围内的豪强要遭大罪了。


也与朝廷有些大臣的利益不对。


但李瑄就在朝堂上,他们哪敢去捋李瑄的虎须。


遂大臣们将目光投向裴宽。


因为是李林甫提出的让李瑄节制河朔,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他不可能劝阻。


能说上话的,只有裴宽。


其他如陈希烈、皇甫惟明这样的尚书,多半都会默许。


至于那些被李林甫“立杖马”的谏官,也不会找李瑄不自在。


“启奏陛下,李将军的统兵、谋略与勇猛,纵卫霍合力亦有不及。李将军胜战,损失多不及敌人十一。有此国士,国家的北方和西面,必定稳如泰山。臣附议右相的建议!”


裴宽作为宰相,出列向李隆基说道。


他终于明白李林甫为何会举荐死敌李瑄,因为他揣摩透圣人的心思。


这条猜测很大胆,因为大唐自开国以来,从未有将领统领过如此多的兵马。


唐初的行军大总管是一种临时的军事职务,战时任命大臣出征,战斗过后罢免,兵士归各折冲府。


现在的军镇则是募兵,士兵都是常备军,由于节度使兼任支度使,使士兵极为依赖节度使。


而且节度使很容易蒙蔽士兵,将天听阻拦在节镇之外,哪怕是假传圣旨,麾下的将士也无法辨清。


在这种情况下,圣人让李瑄掌握四個节镇,裴宽未预料到。


此时,裴宽感叹自己不如李林甫。


他也没有理由反驳忤逆圣人,毕竟他能当宰相,李瑄功不可没。


裴宽的话一出,意味着朝堂上再也无人能阻拦李瑄任河东、朔方节度使。


那些五品、四品官吏,一言不发地默认。


“左相之言,甚合朕意。兵部尚书怎么看待?”


李隆基点头,两个宰相一致同意,终于让他心顺下来。


他还想问一下曾经当过节度使的皇甫惟明。


“河东、朔方刚失去王忠嗣,必须由李将军这样的强将坐镇,李将军曾在朔方任丰安军使、都知兵马使,与将士熟识,使李将军兼河东、朔方节度使,是完美的决策。”


皇甫惟明哪敢拒绝啊!


他现在害怕李隆基记起来他曾和李亨是朋友,一直如履薄冰。


自好友韦坚被贬岭南为别驾后,皇甫惟明才发现朝堂上有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一个个太阴险了,不如他当节度使时自由自在。


皇甫惟明更能感受到李瑄的智慧,很早之前,李瑄就劝告过他和韦坚,但他们没有重视。


李瑄、李适之和韦坚决裂时,皇甫惟明还很生气,但很快韦坚落马,他知道这是李瑄当断得断,韦坚根本斗不过李林甫。


“啪啪!”


“既然如此,李将军听封吧!”


李隆基拍了拍手掌,召李瑄出班。


兵部尚书也同意,群臣更不敢说一个不字。


当初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不够宰相之才,被李隆基当场下令杖毙。


现在李隆基正在兴头上,没有大臣会给自己找不痛快。


此时,李瑄再次起身来到殿中的香案前,向李隆基一拱手。


李瑄想过李隆基会让他兼任朔方、河东节度使,和历史上的王忠嗣一样。


但这超出他计划之外。


统领近三十万边军虽然威风一时无两,但时间过长,难免会被李隆基猜忌。


李瑄又忍不住四镇节度使的诱惑,有这层身份,他在天下的威望将更上一层楼。


同时,可以在朔方、河东军中,安插亲信。


他必须尽快找机会拜相。


因为他需要拜相后办一件大事。


“李将军忠勇无双,智计统帅,为当代将帅之首,勇力千古无二。今吐蕃小丑欲大举兴师犯我边境,为方便统筹,特令李将军兼以要职。”


“除本来使职外,李将军再兼河东节度大使、朔方节度大使、河东支度大使、朔方支度大使、河东营田大使、朔方营田大使、河东采访大使、朔方采访大使、河朔押蕃大使、黄河转运大使、三受降城绢马互市使。至于灵武、太原的政事,就不由李将军兼任了,待吐蕃平定,四镇治所在姑臧城,南威吐蕃,北摄回纥。”


“同令驿站,迅速将军令传达至河东朔方诸军、守捉,其下再传,以稳定军中。向河湟行进的骑兵,也需传达!”


李隆基宣达对李瑄任命的同时,下达诏书。


王忠嗣的使职,无一例外,全部被李瑄接任。


“臣拜谢陛下!感陛下器重之情,虽万死难还圣恩,此战臣必将吐蕃来犯之敌,绝于青海,让蕃贼知陛下的伟大,知大唐的威名。”


“大非川之耻,达化城之恨,臣之战马跃出国土,若不将吐蕃赶出大非川,绝不归回!”


李瑄接受李隆基的任命,还立下豪言壮志。


有河东、朔方加入,他麾下兵强马壮。


又有苏毗王没陵赞配合!


此战一定要胜!而且李瑄以斩擒尺带珠丹为最高目标。


只要尺带珠丹死,吐蕃一定会陷入内乱之中,再次削弱实力。今后会给李瑄入雪域高原创造有利条件。


此次任命除节度、支度、营田、采访以外,李瑄还兼任黄河转运使。


此官职类似于河西长行转运,不过是通过水云。


如将太原的粮食运送到黄河两岸诸军。还有将回纥上贡、草原互市得到的物品,通过黄河转运至河东郡蒲津桥渡口,那里有直通长安的官道。


黄河转运使分多个渡口,下辖数百艘大小船只,是一个雄职。


三受降城绢马互市使,是指河套地区的几个与胡人的互市地点,包括不仅限于三受降城。


王忠嗣经常通过互市,利用胡人的唯利是图,高价买胡人的战马,补充诸军,削弱胡人的实力。


由于两边交易,大唐以绢为主,草原部落以马为主,所以又叫绢马互市使。


三受降城绢马互市使是一个好职位,但李瑄的职位繁多,连河西长行转运使都没怎么兼顾。


得到这些官职后,李瑄的履历再次发生大变化。


现为右羽林大将军,任河西河东陇右朔方节度、支度、营田、采访、押蕃大使,领御史大夫,西平郡都督,判武威郡事,兼陇右群牧大使、河西长行转运大使、黄河转运大使、三受降城绢马互市大使、赤水军大使、河陇讨击大使、河陇盐铁大使,授上柱国、银青光禄大夫,封楚国公,实封八百户。


兼任二十多使职,从营田、支度、马匹到转运,基本上所有的使职,都是为四大节镇服务。


现在是七月上旬,李隆基没有那么不近人情,他特意吩咐李瑄,在家中十日后,再前往河湟。


离开前,李隆基会宴请李瑄,祝李瑄凯旋。


“退朝……”


“恭送陛下……”


随着监礼官的呼喊和文武大臣的回应,这一次创造历史的朝会散去。


但文武百官的心,终不能平静。


佩四帅印,控地万里,劲兵重镇,都被李瑄掌握。


细数从大唐建立以来,李瑄这样的人,还是第一次出现。


真要算起来,李瑄才十九岁。


都说李瑄是霍去病,但当年的霍去病,哪比得了啊!


这注定是让长安震动的消息,不需多久,就能传遍天下。


兴庆殿内,大臣们三五成群,不愿离开,因为李瑄还没走!


无一例外,所有大臣皆在谈论李瑄。


“贵不可言!贵不可言呐……”


“平民以生入权贵为愿,权贵之家谁不想李大夫啊!”


“宋国公福分!宋国公是有福的人。”


“可不是嘛,兄凭弟贵,李大夫的兄弟全部五品以上,能与我等同列。”


“入相之势已成,我认为李大夫很快就会入相。没有人能阻挡。”


“是啊!我也认为李大夫有入相之势,甚至下一位宰相,舍他其谁?”


“他是大诗人,又精于理财,又屡屡参与大案,战功彪炳,加之圣人对他的宠爱,使李大夫入相之势如此明显。”


“看……右相去找李大夫了……”


在大臣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李林甫带着李岫,与李瑄撞面。


大臣们只以为李林甫推荐李瑄,是圣人提前授意,两人还是死敌。


“七郎!”


能看出李林甫的神态不是很好,但他还是笑着向李瑄说道。


“还未出兴庆殿,请右相称呼我为大夫。”


李瑄毫不客气地怼了一句。


绝不是他故意找茬,在兴庆殿内,别说李林甫,连李隆基都会称呼大臣官名。


大臣们不能称“圣人”,只能称“陛下”,而李隆基需自称“朕”,大臣们称“臣”。


“李大夫,恭喜你又得兵十数万。”


李林甫也不生气,继续笑着说。


“右相此言差矣,这是国家的兵士,由陛下信任,我才得以暂时统领。身为边帅,也只会为陛下效死命,别无他求。”


李瑄反驳李林甫话。


老贼其心可诛,他刚得兵马,还是要低调一点。


“也是!我能感受到大夫的一片赤诚。大夫是国家中流砥柱,此战吐蕃,必定大获全胜。大郎,你陪着李大夫的几位兄长,我要与李大夫一起出兴庆宫。”


李林甫暗骂小贼不要脸,他很想拂袖离去,但最近他败得太惨,想与李瑄释放一下止戈的信号。


他认为自己与李瑄的仇怨不大,他算计李瑄父子没成功,反而成就了李瑄的威名,他不明白李瑄为什么逮着他猛咬。


他必须稳住李瑄,缓一口气,以免李瑄再对他下绊子。


“是…大人。”


李岫与李霅、李季卿等一起暂离。


而李林甫似与李瑄亲密一样,主动挽着李瑄的手,出兴庆殿。


其他大臣们见此,也开始出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