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唐天将军 > 第二百二十七章 送将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

第二百二十七章 送将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

作者:落叶凋谢 返回目录

“王将军,南将军,此行路绝,险要重重。经过对茶卡吐蕃兵卒的审讯,香日德河、柏海、巴颜喀拉山口、玛多、乌海城,皆有数百到上千人的吐蕃士兵,这些都会消耗你们的精力。”


“可能到柏海,可能到多玛,也可能到乌海城,你们的行踪必然被尺带珠丹掌握。届时吐蕃会派遣武士阻截你们。”


“半个月之内,我会对大非川进行穷追猛打。他们三十万兵马,数十万牛羊驼,若强行从大非川、大非岭撤出,必阵形大乱。”


“我相信你们可以跃过关山,直见明月。等你们迂回至大非川时,就是我们决战的时候。数十年前大非川之战,是我大唐开国以来的耻辱,那一战让吐蕃与我大唐比肩;这一次,我们一雪前耻,将吐蕃打回原形。”


在营寨修整一夜,李瑄送王难得、南霁云以及临洮军将士,顺着伏俟城古道,南下向香日德河进发。


出发之前,李瑄向王难得、南霁云鼓舞士气。


“吐蕃人可以出没伏俟城古道和大非川古道,我唐人也一定能战胜这样的险阻。吐蕃内部空虚,其路上阻碍皆不足道,末将一定可以在关键时刻到达大非川后方。”


王难得向李瑄说道。


“末将会全力辅助王将军,战胜吐蕃的阻截兵马,获得胜利。”


南霁云话语虽短,语气却很坚定。


他感激李瑄的知遇之恩,从一名县兵,短短两年多,成为圣人亲授的大将军。


没有什么恩情,比这更大了,他只有以死报效。


“段书记,你是文人,愿不愿意跟随将士们入雪域,参谋军事?”


李瑄点了点头后,突然问段秀实。


“属下微末之功,却被李帅奏为果毅,得到如今的秩禄,属下本应披上铠甲,手持刀枪冲锋陷阵,但因能力不足,不能在疆场上驰骋杀敌。属下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是想为国家尽施精力与才谋,现在机会来了,即便李帅不说,属下也会如终军一样请长缨。”


段秀实向李瑄拱手一拜,举例前汉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自己不畏死的决心。


“文武将士都如此,所过之处,吐蕃必尽为鱼肉。”


李瑄拍了拍段秀实的肩膀,果然是他看好的人。


“我等一定不辜负李帅的信任!”


将士们再次向李瑄一拜。


“是不辜负国家!”


李瑄纠正他们的言论:“让将士们将酒壶拿出来,我们一起喝一口酒,算是送行礼,预祝凯旋!”


茶卡盐湖旁边,萧瑟的风光,天色阴沉。


数十个方阵的骑兵,延伸十几里。


每一名士兵除了坐骑,还有两匹备用马。


马上有强弩、备用兵器、还携带比普通士兵更多的酒水,作为御寒。


除了粮食外,茶卡营寨内的牛羊,已被宰杀携带。


旌旗在北风吹拂下猎猎作响,将士们的目光无比的坚毅。


李瑄骑马穿梭在队伍的中间,一个折返,视察每一支队伍。


“这一次,本帅不能随兄弟们一起出征。但本帅相信兄弟们一定能旗开得胜,像我们突袭白亭海一样干脆利落!沙漠狂风,都不过如此;区区雪原,必被大唐的铁骑踏碎……”


“战死的兄弟,在阴间先等我一会儿,等我去黄泉,再征召你们。活着的将士,我会亲手为你们颁布象征着荣誉的勋章,富贵归乡……”


“举起手中的酒,为兄弟们送别,让我们痛快一饮,这方天地的神灵,也会畏惧我们……”


长话短说,李瑄举起手中酒壶。


那些远方没听到李瑄话语的将士,看举动,就明白什么,齐刷刷地提起酒囊。


随着李瑄大饮一口美酒,将士们都非常自律地喝了一口。


“出发!”


士气渲染到完美,见李瑄挥手,王难得放下酒壶,一举令旗。


将士们皆拧上酒囊,浩浩荡荡地顺着这条古丝绸之路,向南疾驰。


斥候营分列数百骑,在南霁云的率领下快马驰前,探查情报,突袭沿途的吐蕃驿站。


必要的时候,清剿一些骑马的吐蕃人。


李瑄在神策卫的拱卫下,目视一万多骑消失。


还站在山头上,看他们的踪影。


直到临洮军全部被山峰遮蔽,李瑄才下令回归。


数百名俘虏,被神策卫押送着离开。


他们推着数十辆车子,其中有缴获的物资,还有百来名战死士兵的尸体,数十名受伤的士兵。


一天后,李瑄来到伏俟城。


唐军河陇骑兵摆开架势,把伏俟城的守军吓得两天两夜没合眼,所有的士兵站在墙头上,哪怕是夜晚也不敢下去。


生怕不一留神,就被唐军摸上城墙。


他们还看到唐军在组攻城梯。


只是唐军根本没有几架攻城梯,在吓唬他们罢了。


“程将军,把吐蕃俘虏推到前方,告诉伏俟城守军,投降不杀,否则城破之后,鸡犬不留!”


“他们是孤城,无法得知其他消息。哄骗他们吐蕃赞普已经退出大非川,他们是弃子,抵抗没有任何意义。”


李瑄归来后,灵机一动,准备用这方法试试,削弱伏俟城守军的意志。


实在不行,再用之前想到的计划,如果还不成功,说明伏俟城也是一个乌龟城,不会对他们的后方产生威胁,留下少量骑兵盯着即可。


“遵命!”


程圭立刻令麾下押着数百名吐蕃俘虏到伏俟城的西门前,距离城门二十几步。


唐军以吐蕃俘虏的身躯当盾牌。


吐蕃士兵自然不敢放箭!


城墙上的吐蕃守将看这些吐蕃士兵后更加惊恐。


“那好像是茶卡的大五百洛桑?”


“他们是茶卡旁边的守军啊!茶卡已经被唐军攻破了。”


“还有向伏俟城运输粮草辎重的妇女奴隶……”


“完了,难道唐军要在城前处决他们,以威慑我们?”


“已经两天了,为何我们的援军还未到?”


“难道赞普大酋已经抛弃我们了?”


……


伏俟城上,吐蕃士兵张慌失措,仿佛天就要塌下来一样。


连守将都六神无主。


有一句话,他觉得在理,两天多了,为何赞普的援军还未到。


沿着古道,过大非岭,应该很快就到才对。


“城上的人听着,我们李大元帅亲自来征伐伱们,你们的赞普已经从大非川退回雪域高原。你们现在是青海上的一座孤城,内外无援。尔等投降,就会如茶卡守军一样,保住性命。如果负隅顽抗,城破以后,格杀勿论!”


“给你们两个时辰的考虑时间,我们的攻城器械即将到来,两个时辰后,我们四面围攻,顷刻间就会让伏俟城倒塌!”


城池下方,陇右的一名随军用吐蕃语向城墙上喝道。


李瑄在距离城门一百三十步外,紧紧地盯着伏俟城上。


两石大弓,被李瑄拄着。


他的话语中包含着许多信息。


河陇元帅李瑄到来!


吐蕃赞普退走!


唐军器械将到,准备攻城!


顽抗皆死,降者不杀!


这些消息,让城墙上的吐蕃守军一阵鬼哭狼嚎。


赞普真的抛弃了他们!


吐蕃赞普出于战略考虑,无法防守伏俟城。


这本是无可厚非,毕竟兵家不为一城一地得失,最终的胜利,才谓之大胜!


但如果吐蕃赞普丢弃他们逃跑,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即便是不惧死的武士,也会寒心。


而且唐军的主帅李瑄来了。


他们虽然没看到帅旗,但率领数万骑兵,说李瑄在其中,他们也有理由相信。


投降能如下方士兵一样免死。


和河陇历任主帅不同,李瑄虽然号称杀神,但好像没有杀投降俘虏的例子。


特别是伏俟城中的奴隶仆从,他们畏惧死亡,皆看向伏俟城守将,希望主将能做出抉择。


伏俟城不是山城,它在夏日格河(今布哈河)以南,西面是青海南山,东面是青海湖,但它与这些山海河相距较远,是一块平坦的原野上,唐军四面围攻,比进攻九曲的城池容易太多了。


伏俟城唯一的优势,就是曾经作吐谷浑的首都,城墙夯层更厚,城墙也更高。


伏俟一词,为鲜卑语,为王者之意。


伏俟城守将看到武士和仆从皆是这副表情,顿时知道他们没有抵抗的心思。


他也害怕,但他体内流着没庐家的高贵血液。


作为四大尚族之首,他宁愿死,也不会投降!


“李瑄小儿,放马攻城吧!就算城破,也会杀死你们一万人!我们死后见的是神灵,我们有什么畏惧的?”


“勇士们,投降即便不被杀,也是一辈子的奴仆,迟早死在唐人的鞭下。赞普不会放弃我们,我们要在万死之中寻求一生,武士成贵族,奴隶成武士,建功就在今日……”


伏俟城守将压制住恐惧的心思,向唐军口出狂言。


又转而向伏俟城的将士鼓舞道。


一百三十步外,李瑄听到随军跑过来的翻译后,觉得喊话的将领是伏俟城的守将。


见伏俟城守将身躯暴露在视野中,他眼眸变得锐利,迅速举起两石强弓,从腰间取下一支特制箭矢。


“咯吱!”


一瞬间,弓拉满月。


“嘣!”


“休……”


稍稍一瞄准,李瑄松开弓弦。


弓弦震动,箭矢以惊人的速度破空而去,如流星一般疾驰。


城墙上的伏俟城守将根本没想到那么远的距离,会有箭矢射出。


因为传说中的李瑄,都没有在这么远射箭。


当感觉到脊背发凉的时候,守将下意识扭头。


只看到一道黑影,凉飕飕……


“噗嗤!”


下一瞬,伏俟城守将额头飙血,一支长箭的箭簇已经全部没入额头。


血液顷刻间留满面部,异常狰狞。


伏俟城守将连惨叫都无法发出,瞪大眼睛,缓缓栽倒在女墙上。


“将军……”


伏俟城将士大呼一声,肝胆俱裂。


但没有人因将军的死而悲伤,只是迅速躲避,害怕再有箭矢射出,他们更加迷茫。


果然是李瑄!


也只有李瑄,能如此射出神之一箭。


“城墙上的人听着,这就是不投降的下场。反抗者杀无赦,投降者免去一死。两个时辰,早做决断吧!”


陇右随军又跑到伏俟城下数十步,趁机向城墙上方大呼一声。


士兵们害怕,奴隶们已经准备将千斤闸门放上去。


他们只是奴隶,现在主将都死了,他们不想为这些大人陪葬。


武士见此也明白无力回天,他们能阻挡奴隶,但不想阻挡。


等伏俟城副将从东面城墙过来,见大势已去,士卒心生绝望,只能放下兵器,令城中士兵全部出城。


一切超出李瑄的预料,兵不血刃拿下伏俟城。


有伏俟城,不仅能获得伏俟城的粮草,还能让高原反应的士兵,在城中好好休息。


过几天后,说不定就能跟上战斗。


伏俟城中,只有吐蕃士兵,没有百姓。


李瑄早已了解到,吐蕃与唐军决战,做了两手准备。


他们将兵马调遣到青海。


又将青海一带的吐蕃百姓、吐谷浑、党项百姓,迁徙到通颊、苏毗一带。


如果战败,这些人口资源,能助他们卷土重来。


而大唐得到的仅仅是一块土地。


如果胜利,再将这些百姓迁徙至青海,甚至九曲……


“古有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今有李帅一箭破伏俟。”


李光弼到李瑄身边,感叹一声。这一箭太神了!


“吐蕃被我们诈骗,手足无措,才会投降,比起薛仁贵定九姓铁勒,我这算不了什么。”


李瑄摇了摇头。


“您若是薛仁贵,当初也能三箭定天山;薛仁贵若是您,不一定一箭破伏俟。将军是强于薛仁贵的!”


朔方判官李韦向李瑄恭维一声,事实上他觉得自己说得是事实。没听说薛仁贵能在一百多步外,将敌人射死。


“全赖王太守留下的漆弓!”


李瑄抚摸着漆弓,睹物思人。


虽然不方便在马上使用,但下马的时候,射程和威力,不是一石弓可以比拟的。


李光弼满脸复杂,王忠嗣曾经将漆弓藏在袋中,李瑄却使用漆弓一箭射死伏俟城主将,迫使吐蕃士兵开城投降。


一箭破伏俟,一定会被当成美名传开。


仰慕李瑄箭术的军士数不胜数。


年仅十一岁的浑瑊以箭术自傲,但在李瑄面前,真就如小孩一样,不值一提。


刚才李瑄弯弓搭箭的一幕,被他看在眼里。


他起初认为这是不可能射中的一箭。


可下一瞬,他目瞪口呆。


这比飞马射缨,更难以置信。


因为李瑄,他们皋兰州的将领被王忠嗣斩杀。


族中对李瑄很不满。


浑瑊很不解,犯下那样的重罪,不应该被军法从事吗?


他的父亲教导他治军的道理!


为将者,不就是赏功罚罪吗?


殊不知,有这种胸怀,才说明把自己当唐人,才能在众多胡将中脱颖而出,走出宽广的天地。


而非在皋兰州,一生牧马!


当天,李瑄下令宰杀城中牛羊,士兵们吃喝一顿,驱逐寒气。


天气阴沉,寒冷异常,随时都可能下大雪。


跟着李瑄有肉吃,只要缴获有牛羊,哪怕吃完也在所不惜。


有的将领,缴获牛羊后,只犒劳将士一顿,自己等将领天天吃。剩下的赶到长安去邀功。


李瑄从未将一头羊送到长安。


但李隆基更宠信李瑄。


因为别的将领很少献出财宝。


李瑄总是带回去大量金银珠宝。


将领们瓜分战利品珠宝,从唐初到盛唐,太常见了。


“身患冷瘴的士兵,在城中休息。收敛所有吐谷浑士兵的兵器、铠甲,将他们关在伏俟城。由一千士卒留下看守,顺便照顾患病的士兵。”


李瑄下达命令。


手无寸铁的降兵,面对手持兵器,穿着盔甲的唐军,没有丝毫逃跑的可能。


他不会杀降,因为他的最终目标是融合吐蕃。


这个时候的吐蕃族,也不过是许多部落融合而成的一个概念。


所以松赞干布是吐蕃最伟大的人物,哪怕是千年之后。


翌日,李瑄下令出发大非岭。


除去生病的士兵,唐军还有四万五千骑兵可用。


李瑄让李光弼作为前锋,带着天兵军三千轻骑开道。


他率领中军沿着青海和青海南山之间的古道,向大非岭行进。


上万匹备用马上,携带军中二十天的粮食。


李瑄让高适在后面赶着伏俟城的上万头牛羊,其中牦牛身上也背着一些粮食。


也省得唐军后勤给他们这支骑兵补给,节省许多力气。


……


大非川。


尺带珠丹、没庐穷桑倭儿芒、末结桑东则布、那囊尚杰斯秀亭等全部汇集在一起。


他们分两部分驻扎。


一是数十里处的大非岭险要之地,立栅栏防守,这一部分都是步兵和奴仆、附属,约八万人。


另外就是十二万步兵列阵大非川。


十万骑兵分为六个大阵。


其中虎狮禁军和羽林禁军各一个方阵。


剩下四个方阵每个方阵两万骑。


赞普与大相汇聚在一起后,立刻商议对策。


除了他们这些核心外,还有一些政务大臣,叶如的如本,吐谷浑小王,通颊王,党项王,苏毗王等一些附属族部。


另外,地位极高的猛将尚多热尔、琛巴勒,也参加旁听。


“我们放弃了铁刃城,放弃了伏俟城,把兵马全部汇聚在大非岭和大非川。几个月了,我未想到战况会如此糟糕,我们的损失明明不是很大,现在却要在大非川固守……”


尺带珠丹在大帐中痛心疾首地说道。


他亲手放弃一向让他得意铁刃城,放弃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伏俟城。


现在却让三十万大军驻于大非川中、大非岭上。


虽然大非川中有许多草场没有被烧毁,但全军的士气低至极点。


唐军已经向他们围拢上来,最近的骑兵只有二十里路程,马鞭一扬,就能冲进大非川……


(本章完)